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1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主要运用写实的手法,把无声的景物比作有声的东西,把本来处于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使画面有声有色,静中有动。
B.《我的母亲》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不是凭借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描写了深沉而质朴的母爱。
C.《回忆鲁迅先生》通过对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细节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富有人情味、亲切动人的鲁迅形象。
D.《今生今世的证据》写了大量独特且有鲜明乡村特点的事物,倾注了作者浓烈的情感,充分展现了对家园的惦念。
2024-09-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文分析题型专练-【中职专用】备战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文化统考卷题型专练(江苏专用)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2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忆鲁迅先生》从鲁迅的日常生活细节出发,细腻而动人地描写了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生活。
B.《回忆鲁迅先生》语言生动优美,简洁凝练,全文几乎没有使用复杂的形容词,却充满韵味。
C.《故都的秋》选取故都之秋富有特征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
D.《神的一滴》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2024-09-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文分析题型专练-【中职专用】备战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文化统考卷题型专练(江苏专用)
3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忆鲁迅先生》不是将鲁迅当作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来歌颂,而是从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细节里,层层叠绘出一个鲜活的鲁迅。
B.《故都的秋》的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富有特征的景物,突出了作者对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主观感受。
C.《南州六月荔枝丹》准确、翔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并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
D.《林黛玉进贾府》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如详写黛玉、宝玉,虚写贾赦、贾政、凤姐。
2024-09-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文分析题型专练-【中职专用】备战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文化统考卷题型专练(江苏专用)
4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是灯》以“文学是灯”为线索,将“我”作为一个文学的阅读者和创造者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文学经历贯穿起来。
B.《春末闲谈》中“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希望有“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也就是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人民的精神控制术。
C.《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多舛的命运,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坚强不屈、积极乐观的精神。
D.《上图书馆》中,作者回顾自己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抒情含蓄,情景交融,展示了图书馆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024-09-1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文分析题型专练-【中职专用】备战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文化统考卷题型专练(江苏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5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咬文嚼字》一文作者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表达出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
B.散文《化装舞会》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贫富悬殊,表达了作者对下层贫苦人民的同情。与故事叙述的跌宕和戏剧性相一致的是作者对写作时自己心理变化的描写。
C.《雷雨》剧本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30年代中国社会现实。
D.《茶馆》节选的第一幕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之际的社会面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2024-08-1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职业学校对口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6 . 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物种起源>绪论》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及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的看法,充分显示达尔文不迷信、不盲从的创新精神,以及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文章语言准确严密,尤其擅长运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严谨的意思。
B.《故都的秋》的文眼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C.《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写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的相同点: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都通过黛玉的观察来刻画,贾母当场都做了戏谑性的介绍。
D.《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去世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2024-08-1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职业学校就业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7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体现“康桥情结”最有名的一首诗歌。这首诗也很好地体现了他提出的“诗歌应当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
B.《春末闲谈》以闲谈的方式,将自然之物人格化,通过形象化的说理,揭露了统治阶级“治术”的险恶实质,表达了对人民群众必胜的信心。
C.《我的空中楼阁》寄寓了作者对“独立安静的自由的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作者对喧嚣嘈杂的尘世生活的厌倦及其渴望超然物外、回归自然的愿望。
D.《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属于事理说明文。文章融知识性、通俗性和条理性于一体。
2024-08-0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职教高考班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8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都的秋》选取了北平各名胜秋天最富有特征的景物,突出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B.《五味》中的“五味”,不仅是饮食中的五味,更是人生中的五味,表现了浓烈的生活气息和生活百味。
C.《回忆鲁迅先生》通过对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细节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富有人情味、亲切动人的鲁迅形象。
D.《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标题,表面上是写永别,实际表达回归和雪耻,独具匠心。
2024-08-0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纱帐——甘蔗林》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作者巧妙地用青纱帐衬托甘蔗林,抒发了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欣慰之情。
B.《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新闻,主体部分没有承接导语部分去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情景,而是把这一事件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
C.《长征胜利万岁》在呈现历史事实的同时,恰当地融入议论和抒情,表达长征胜利后红军将士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D.《祝福》通过对祥林嫂这一中国社会最底层最苦难的劳动妇女形象的塑造,抨击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024-08-0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有错误的是(     
A.《冰河英雄》采用创造性报道模式,不囿于客观介绍事实,饱含深情,描写事实翔实。
B.《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辞藻华丽。
C.《五味》采用先分后总的结构,叙写了全国各地的不同味道,作者饶有兴趣地介绍了全国各地的美食,地域不同、民俗不同,食物的味道也不同,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
D.《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的行踪是课文的线索。
2024-08-0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学校职教高考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