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四十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之 谢:道歉B.监试者之 异:奇怪
C.以病 去:离职,离开D.军士大疫,朗巡视,致医药 躬:亲自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岁,人有道父字者(代词,他的)
B.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助词,表示判断语气)
C.监试者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连词,凭借、依据)
D.朗虽稚弱,无仰高风(助词,的)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在军旅中,司马朗也经常穿粗布衣吃粗劣的饭食,筛检和率领自己的手下。
B.即使在军旅中,司马朗也经常穿粗布衣吃变质的饭食,筛检和率领自己的手下(作战)。
C.即使在军旅中,司马朗也经常穿粗布衣吃粗劣的饭食,勤俭做手下的表率。
D.虽然在军旅中,司马朗也经常穿粗布衣吃变质的饭食,让手下勤俭做表率。
4.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少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分类考试和对口升学文化素质测试语文全真模拟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①,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①雪堂:苏轼被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时,于宋神宗元丰五年筑雪堂于赤壁旁的龙王山坡,为其居住躬耕之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B.击空明兮流光             溯:逆流而上
C.今者             薄:迫近
D.而乐之             顾:回头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身也,则耻师焉       复游赤壁之下
B.待子不时之需             焉用亡郑陪邻
C.舞幽壑潜蛟             我有斗酒,藏久矣
D.不知其所止             谋诸妇
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客有吹洞箫者
A.求人可使报秦者B.而今安在哉
C.以其无礼于晋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苏轼与客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对饮,下列酒类中你觉得他们更可能选择的是哪一种酒?请说明理由。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衢州市中等职业学校高一年级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师焉       耻:以……为耻B.小学而大     遗:留下
C.吾未见其     明:明达,聪明的地方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爱子,择师而教之B.吾未见明也
C.今智乃反不能及D.可怪也欤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选段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圣人之所以为圣
C.其子,择师而教之D.小学而大遗
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B.作者不仅指出了从师学习的态度,还指出了由这种态度产生的结果。
C.作者引用士大夫们的行为和他们的话,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D.选段末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中等专业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段考二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以为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锲而舍之B.吾尝跂而望矣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D.蟹六跪而二螯
2.下列语句中,全都表明学习要积累、专心的一组是(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⑤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B.“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以设喻引出论断,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D.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太原文赢教育培训学校对口升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犹且从师 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   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的风尚
B.其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C.则耻师焉,                                惑:迷惑
D.士大夫之                                      族: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爱子,择师而教之 今智乃反不能及
B.择师而教       彼童子
C.犹且从师问焉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D.皆出于此乎   身也
3.下列加点词在本文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B.句读之不知
C.小学而大遗D.位则足羞
4.下列对文段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译文: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
C.或师焉,或不焉
译文:有的当老师,有的不当老师
D.圣人之所以为圣
译文: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二

在乡土社会,乡下人生于斯,长于斯,农民聚村而居,关系上来说,世代定居——不流动是常态;迁移,或者说是流动,是变态。一方面,农民安居乐业,区域间的联系紧密,形成了独特的乡土社会;另一方面,乡土社会的地方性造成了区域与社会的隔膜,反而妨碍了社会的流动性。

(选自费孝通《乡土本色》)

1.结合以上两段材料,下列表述不能体现“乡土本色”的一项是(     
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D.与时俱进,时不我待
2.结合《乡土本色》这一章节的相关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和游牧业或工业不同,它直接取资于土地,靠土地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因而不易流动。
B.村落是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村落虽然有大有小,但是成因都是一样的,村落内部是“熟人社会”,但村落之间是相互孤立、隔膜的关系。
C.以农业为生的人,附着于土地,形成定居常态。因此,这种不流动性就成了中国乡土社会最重要且唯一的特性。
D.“生于斯,死于斯”“终老是乡”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生活常态,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
3.结合全文,下列对本书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现代基层社会的著作。
B.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多次运用比喻,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体的,特别有助于读者理解抽象概念。
C.书中除了大量举实例,还善于引用历史文献和故事,从这些引用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D.本书包括14篇论文,这些内容之间具有前后联系,使得整部著作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给读者以清晰的框架感。
4.在《西游记》中,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会先去找谁?从这个情节中,你能看出怎样的文化特征?
5.有人认为《乡土中国》描述和分析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阅读的现实意义不强,你怎么看?
2024-07-1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职业中等学校职教高考班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3)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态,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噌吃如钟不绝        鼓:敲击
B.曰此鹳鹤也        或:有的人
C.大石立千尺        侧:侧面
D.而此独以钟        名:命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徐察之               吾尝终日思矣
B.不知浅深              可怪也欤
C.山下皆石穴              于其身也,耻师焉
D.彭蠡口有石钟山焉        巫医乐师百工
3.下列对文中四处划线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1)郦道元认为它下面临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湖水撞击山石,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样。
B.(2)今天把钟磬放在水中,虽然大风大浪能发出这个声音,但石头发出的声音更响亮!
C.(3)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同苏迈坐小船来到石钟山的绝壁下面。
D.(4)又有一种声音,好像老人又咳又笑,从山谷中发出,有人说这是鹳鹤的声音。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李渤的说法和郦道元的说法基本相同。
B.文段在记叙的基础上通过议论提出疑问,紧扣问题记叙考察经过。
C.作者生动描写了月夜石钟山阴森的景象,表现了登山的艰难。
D.苏轼游石钟山是去山水中逍遥,着力点在介绍奇山秀水。
2024-07-16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押题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①鲍叔牙,姓鲍,名叔牙,别称鲍叔。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终善   遇:对待B.管仲公子纠   事:侍奉
C.伯牙鼓琴   善:擅长D.初为霖雨之   操:操练
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管仲既用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吾属今为之虏矣
C.师不必贤于弟子D.夫晋,何厌之有
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B.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C.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D.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管仲家里很穷,所以他经常要去欺负鲍叔牙,可见管仲是个品德恶劣的人。
B.【甲】文鲍叔牙欣赏贤明能干的人,待人和善,后来他不计前嫌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
C.【乙】文伯牙无论弹什么内容,钟子期总能听懂琴中的心意,体味其中的情趣。
D.【甲】【乙】两文都表达朋友之间心心相惜。甲文着重知人善用,乙文着重心意相通。
5.将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夫夷近,则游者众;             远,则至者少
B.其孰能讥乎?             此余所得也
C.有志矣,不随以止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
D.有志与力,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2.下列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024-07-0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问说》)

材料三:

《师说》为谁而写?从原文的最后一段可以看到: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那么,韩愈为什么要特意写文章送给李蟠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呢?

(选自刘晨曦《〈师说〉三问》)

1.小文制作了文言虚词知识卡片,请用下列句子将卡片内容补充完整,要求正楷书写。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圣人/择师而教之/句读之不知

“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例句
宾语前置标志,不译句读之不知
代词,他(他们)(1)______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2)______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______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篇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师说》(1)______正:古之圣人、于其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反:今之众人、于其身、士大夫之族
(3)______
《问说》从“问”的角度倡导从师学习正:孔文子、古人
反:(2)______
3.材料三提出了“《师说》为谁而写”的疑问,是写给李蟠,还是写给其他人?请结合你的理解,写出看法和理由。
2024-07-06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丽水市2024年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