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87258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选自苏轼《赤壁赋》)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选文描写了苏子与客人夜游赤壁所见的美好景色和苏子兴起放歌的欢乐。
B.选文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出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
C.选文借曹操其人其诗,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D.客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泛舟江上、垂钓饮酒的闲适生活的向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襟危坐___________       (2)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此夜此时,江水浩瀚,月色皎皎,客人却奏出充满悲伤的音乐,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悲伤的原因。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颠覆,理固                    宜:应当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判定
C.后秦击赵者                              再;两次
D.六国                                     互:互相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则吾恐秦人之不得下咽也

A.李牧连B.不赂秦
C.而学于师D.不能独
3.从句式角度判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B.齐人勿附于秦
C.不拘于时D.其势弱于秦
4.联系上下文,作者强调“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意在说明(     
A.先辈创业艰难,国土逐渐增多
B.先辈创业艰难,后人本应珍惜
C.先辈创业艰难,后人守业不易
D.先辈创业艰难,成就功业有限
2024-07-23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受人者畏人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②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注】①曾子(前505—前435),名参(she)字子舆,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②奚:什么,相当于疑问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鲁君使人往邑焉                           贻:赠送。
B.,复往                                        反:通“返”,回去
C.曾子衣敝以耕                              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D.足以其节也                                 全:成全。
2.下列各项中与“请以此修衣”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
B.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                    (荀子《劝学》)
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孔子《论语》)
D.足以全其节也米出不                    (刘向《说苑・立节》)
3.下列各项中,与“纵君有赐,不我骄也”一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C.何以知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D.廉颇为赵将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请将第一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2024-09-01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韩愈的《师说》是一篇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的经典散文。文章开篇即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强调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比古今学者的从师态度,批判了当时社会轻视师道的风气。韩愈以孔子从师的例子,进一步说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强调择师不应拘泥于身份和年龄。文章最后以李蟠为例,赞扬其不拘于时的学习态度,呼应全文主旨。整体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耻师焉,矣(疑惑)
B.吾道也(学习)
C.六艺经皆通习之(注释或解释经义的著作)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在“从师”的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B.②③C.②⑤D.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分别对比,批判了社会上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