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出自韩愈的《师说》,主要论述了师道的重要性及其衰落的原因。文章通过对比古今,指出古代圣人尚且从师问道,而今人却耻于从师,导致愚者愈愚。韩愈批评了当时社会轻视师道的风气,强调了择师而学的重要性,呼吁恢复尊师重道的传统。文章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现实针对性。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人也远矣     出现
B.古之学者必有师     治学的人
C.是故贵无贱     没有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糊涂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道不传也久矣
A.宫中尚促织B.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D.𫐓使然也
3.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孔子郯子、师襄、苌虹、老聃。 ②吾从而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相似也            ④余嘉其能行古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译:现在的许多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啊!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
D.小学而大遗
译: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铺陈描写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展现了其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气势之恢宏。作者运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华美,句式整齐,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感染力。同时,文中对阿房宫的描绘不仅仅是对建筑的赞美,更隐含了对秦始皇奢靡无度、劳民伤财的讽刺,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2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王,四海一                                      毕:灭亡,完了
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咸阳                  走:奔跑
C.廊腰回,檐牙高啄                              缦:萦绕
D.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冥迷:分辨不清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B.骊山构而西折
C.高低冥迷,不知西D.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3.下列四句话,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     
A.蜀山兀,阿房出。   译文:蜀山高大雄伟,阿房宫选择在此建造。
B.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译文:像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
C.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译文:大殿里舞袖飘拂,使人感到寒气,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D.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译文: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
4.下面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选文字铺陈描写了阿房宫的地势、结构,展示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
B.选文中“钩心斗角”一词与今义不同,是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C.这段文字属于散文,句式铺排,文辞华美,两两对仗,朗朗上口。
D.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4-2025年职教高考对口单招语文试题(押题卷1)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孟子通过比喻和具体措施,阐述了治国之道。文章开篇梁惠王自述其治国之心,孟子则以战喻指出其治国之误。接着,孟子提出了“不违农时”“谨庠序之教”等具体措施,强调治国应以民生为本,关注农业、教育和社会福利。最后,孟子批评梁惠王推卸责任,指出真正的王道在于使民众安居乐业。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

3 .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节选),完成各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加点的“数”,读音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不过数仞而下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与②B.②与③C.④与⑤D.②与④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邻国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A.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B.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杳不知其所也。
D.既而以吴民乱请于朝。
3.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弃甲曳兵而       走:逃跑
C.养生丧死无        憾:遗憾
D.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请
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升学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劝学》是《荀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荀子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文章指出,学习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智慧和品德,还能通过借助外物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超越自身的目标。荀子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效果;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等例子,强调了积累和坚持的重要性。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金就则利(砺:磨刀石)B.舆马者(假:借助、利用)
C.蟹六而二螯(跪:跪下)D.而江河(绝:横渡)
2.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青,取之于蓝B.冰,水为之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蚓无爪牙之利
3.下列句子不能表现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的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叙述与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作者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改变自己。
B.文章体现了作者对学习作用的肯定。
C.本文主要论述了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
D.本文说明了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天性。
5.翻译以下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基础模块下语文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选自《六韬·论将》和《明史·王铭传》,分别探讨了古代军事将领的素质和具体人物的事迹。甲文通过武王与太公的对话,阐述了将领应具备的五种才能和十种过失,强调了将领在国家军事中的重要性。乙文则通过王铭的事迹,展示了他在军事防御和民心治理方面的成就,体现了他勇、智、仁、信、忠的品质。两篇文章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军事思想和将领风采。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

【乙】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奇兵。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

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十日——由“吾与士十日”可推断“期”为“约定”之义。
B.帝甚之——由“余其能行古道”可推断“嘉”为“赞许、嘉奖”之义。
C.控岛夷——根据相关语法知识可知,“外”作状语,解释为“向外”。
D.长吏皆相叹曰——由“相无言,惟有泪千行”可以推断出“顾”为“看”之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敢问             ②秦王恐破璧
B.①有智心缓者             ②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
C.①国之大事,存亡             ②人又谁能以身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①从攻蛮子海牙采石             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对文中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是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B.“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是被动句,“破军杀将”为“军队被破,将领被杀”之义。
C.“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是状语后置句,可理解为“于是缮城浚濠,于旧悉倍”。
D.“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是以数量词作定语的定语后置句。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①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②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③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④我们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对王指挥,我们很惭愧。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5.“五材”是太公的论将之道,试结合王铭的经历说说他符合哪几方面。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州、衢州、丽水市中职学校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韩愈的《师说》是一篇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的经典散文。文章开篇即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强调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比古今学者的从师态度,批判了当时社会轻视师道的风气。韩愈以孔子从师的例子,进一步说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强调择师不应拘泥于身份和年龄。文章最后以李蟠为例,赞扬其不拘于时的学习态度,呼应全文主旨。整体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耻师焉,矣(疑惑)
B.吾道也(学习)
C.六艺经皆通习之(注释或解释经义的著作)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在“从师”的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B.②③C.②⑤D.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分别对比,批判了社会上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第七单元语文测试卷(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文章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论述了学习的必要性和持之以恒的价值。荀子认为,学习不仅能提升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还能塑造品德和智慧。文中多次使用自然现象和生活实例,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富有哲理,体现了荀子对教育和学习的深刻见解。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结合文章内容,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着     彰:清楚
B.君子非异也     生:性命
C.不如登高之博见     博见:见得广
D.故不积跬步     跬步:一小步
2.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比喻)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夸张)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借代)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拟人)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小学而大遗
C.蚓无爪牙之利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及官吏的统称。)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B.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C.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C.荀子告诉我们学习既要重视积累,也要做到坚持不懈,同时还要做到“积水成渊”一样的专心致志。
D.“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是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本语段选自贾谊的《过秦论》。文章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先叙秦崛起、强大及统一之过程,后写陈涉起义,秦迅速灭亡。文章通过对比,突出秦以武力得天下却不施仁义而失天下。以大量史实为据,论证有力。语言铺张扬厉,气势磅礴。其核心观点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对后世统治者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8 .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天下非小弱        小弱:变小变弱
B.非抗于九国之        师:部队、军队
C.非及时之士也            乡:故乡
D.序八州而同列            朝:使……来朝拜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期末综合测试题(二)(职业模块)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师说》是一篇极具思想深度的古文佳作。作者韩愈开篇点明 “古之学者必有师”,强调师道之重要。文中通过古今对比,批判轻视师道之风,又以孔子为例阐述师道不拘于身份地位。语言简洁有力,论证严密,对师道的阐释深刻且发人深省,至今仍具极大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疑难问题)   则耻师焉,矣(疑惑)
B.古之学者必有(老师)   道也(学习)
C.六艺经皆通习之(注释或解释经义的著作)   师道之不也久矣(流传)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分别对比,批判了社会上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题(三) (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字出自《荀子·劝学》,通过一系列比喻和对比,强调了积累和坚持的重要性。文中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比喻积累的力量,以“骐骥一跃”和“驽马十驾”对比说明天赋与努力的关系,最后以蚯蚓和螃蟹的例子,强调专心致志的重要性。整体结构严谨,论证有力,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

10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面句中划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无以至千里 (没有……的方法)B.驽马十(驾驶)
C.金石可(雕刻)D.食埃土,饮黄泉(向上,向下)
2.(1)辨析下列句中“而”字不同用法。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 c.蟹六跪而二螯______
(2)翻译句子。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024-09-13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职业技术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