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5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张元收养被人遗弃的狗并最终因狗救了叔父一命的故事,突出了仁爱和善行的重要性。张元的仁心不仅体现在对动物的怜悯和救助上,也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叔父的生命,体现了“善有善报”的道理。文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陌有犬人所弃者              为:被,表被动
B.明年,犬随叔父夜行             明年:第二年
C.延医治之             速:招致
D.叔父视犬如             亲:亲人
2.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若见而不收养”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元责怪它,跟着狗出门,发现叔父生命垂危。
B.张元对此感到奇怪,就跟着狗出门,发现叔父生命垂危。
C.张元责怪它,任凭狗出门,发现叔父几次死了。
D.张元对此感到奇怪,任凭狗出门,发现叔父几次死了。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元收养了一只狗,叔父一开始是反对的。
B.张元认为对见到的所有将死动物都应该施以救助,否则就是没有仁爱之心。
C.文中的小狗很聪明,它间接救了叔父一命。
D.叔父被蛇咬了,因为抢救及时,没几天就痊愈了。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节选自袁宏道的《徐文长传》,通过叙述作者偶然读到徐文长的诗集《阙编》并为之惊叹的经历,表现了徐文长的才华横溢。文章描写了作者与友人陶周望在夜间读书时的激动心情,突显了徐文长作品的魅力和影响力。作者通过对自己三十年来未曾知晓徐文长的感慨,表达了对这位才子的敬仰之情。整体语言简洁生动,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一夕坐陶太史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邪?古邪?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盖不佞生三十年,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略为次第为《徐文长传》

(节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改)

【注】①陶太史:即陶望龄,字周望,太史为官名。②恶楮毛书:纸质很差、装订粗糙的书。③不佞:不才,用为自称的谦词。④次第:排比编次。

1.下列各句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阙编》诗一       帙:量词,一套书叫做一帙
B.灯间读之       就:靠近,凑近
C.不佞生三十年       盖:发语词,可译为“原来”
D.知海内有文长先生       始:开始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阙编》何人作者B.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丈夫,二壶酒,一犬
3.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略为/次第为《徐文长传》
B.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略为次第/为《徐文长传》
C.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略/为次第/为《徐文长传》
D.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略为次第为《徐文长传》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文长虽然才华横溢,但字写得很丑。
B.“我”和陶周望夜里又读又叫的,是因为徐文长写得太好了。
C.“我”在读《阙编》之前,并不知道徐文长这个人。
D.“我”写《徐文长传》所用的材料是打听出来的,不是“我”的亲历。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四)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部分,描写了楚汉相争时期,项伯夜访张良,告知项羽欲袭击刘邦的计划。张良将消息告知刘邦,刘邦通过张良与项伯建立联系,最终化解危机。文章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了刘邦的机智和张良的忠诚,同时也反映了项伯的义气和项羽的犹豫。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突显了历史事件中的人性和智慧。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留侯张良       素:平时
B.项伯乃驰之沛公军       夜:夜晚
C.项伯杀人,臣       活:使……活
D.张良出,项伯       要:同“邀”,邀请
2.请把第Ⅰ卷文言文选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2024学年四川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普通高校高职教育单独招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现了魏征的忠诚与胆略。他外貌平凡,但敢于直言进谏,即使面对皇帝的愤怒也毫不动摇,最终使皇帝收敛怒气。文章还通过魏征劝阻皇帝巡幸终南山和皇帝因魏征而放弃玩物的细节,突显了魏征在朝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重视贤臣的治国风范。整体来看,文章简洁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富有感染力。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注],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注]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省境内。

1.下列各句中,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征状貌不逾中人       中人:普通人,一般人
B.上亦为之霁威       霁:收敛,怒气消散
C.而竟不行,何也       竟:竟然
D.征奏事固久不已       已:停止,完毕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回人主意              留侯张良
B.或途上怒              君美,徐公何能及君也
C.外皆装已毕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还,言上曰       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
3.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B.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
C.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D.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是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敢于劝阻皇帝,不怕皇帝发怒。
B.太宗皇帝要巡幸终南山,一切准备就绪却最终没去,是因为他怕魏征反对。
C.魏征曾经告假去祭扫坟墓,回来之后得知太宗因他停止临幸终南山的计划。
D.太宗皇帝是一个畏惧大臣、没有主见、玩物丧志的皇帝。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文字,描写了蔺相如在渑池会中与秦王斗智斗勇的情节。通过蔺相如巧妙应对秦王的刁难,展现了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性格特点。文章通过对话和行动的描写,生动刻画了蔺相如的智慧和胆识,同时也反映了赵国在强秦面前的外交策略和尊严。整体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充分体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洞察和艺术表现力。

5 .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题目。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竞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选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请盆缻秦王(     )                 (2)左右皆(     )
(3)相如召赵御史书曰(     )       (4)左右欲相如(     )
2.“秦王饮酒酣”一句中“酣”字有什么作用?
3.渑池之会主要围绕什么矛盾斗争展开的?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了蔺相如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期末模拟语文试题(8)(高教2023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凭借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秦伯撤军的故事。文章通过对话和行动描绘了烛之武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同时也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烛之武的言辞恳切、逻辑严密,成功地利用了秦晋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他高超的外交才能和深刻的政治洞察力。
6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撤走)
B.夫晋,何之有?(讨厌)
C.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D.行李之往来,其乏困(供给)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3.翻译下列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升学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陈济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学者形象。陈济自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且对书籍有极大的热情,甚至用家财购书。作为《永乐大典》的总裁,他表现出卓越的学术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生活中,他谨慎谦虚,戒酒自律,居住简朴,终日读书不辍。文章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陈济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塑造了一个勤勉好学、谦逊自律的典范形象。

7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济,字伯载,武进人。读书过目成诵。尝以父命如钱塘,家人赍货以从。比还,以其赀之半市书,口诵手钞。十余年,尽通经史百家之言。成祖诏修《永乐大典》,用大臣荐,以布衣召为都总裁,修撰曾棨等为之副。词臣纂修者,及太学儒生数千人,济与少师姚广孝等数人,发凡起例,区分钩考,秩然有法。执笔者有所疑,辄就济质问,应口辨析无滞。书成,授右赞善。谨慎无过,皇太子甚礼重之。凡稽古纂集之事,悉以属济。随事敷奏,多所裨益。五皇孙皆从受经。

【乙】济少有酒过,母戒之,终其身未尝至醉。弟洽为兵部尚书,事济如父。济深惧盛满,弥自谦抑。所居蓬户苇壁,裁蔽风雨,终日危坐,手不释卷。为文根据经史,不事葩藻。尝云:文贵如布帛菽粟,有益于世尔。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

【注】①赍()货:送货。②赀():同,钱财。③发凡起例: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

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大臣荐——根据文意推断,“用”表示原因,相当于“因”。
B.词臣纂修者——联系上下文,“词臣”应该是和文学文化有关联的大臣。
C.事济如父——“事”为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此处意为“侍奉”。
D.终日危坐——与“危楼高百尺”的“危”相同,都是“高”的意思。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家人赍货                 布衣召为都总裁
B.尽通经史百家          皇太子甚礼重
C.以赀之半市书             身未尝至醉
D.执笔者有                 若属皆且为
3.下列对句子句式的判断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悉以属济——虽然有个典型的词“以”,但这句话不是状语后置句。
B.陈济,字伯载,武进人——判断句,意为“陈济字伯载,是武进人”。
C.授右赞善——“授”应该是“被授予”,所以整句话是被动句。
D.词臣纂修者——这是一个正常语序的句子,意为“词臣纂修的人”。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诵/手钞B.成祖/诏/修《永乐大典》
C.终日/危坐D.有益于/世尔
5.请根据【甲】【乙】材料,分析陈济的人物形象。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本文节选部分讲述了蔺相如出使秦国,凭借智慧和勇气保全和氏璧的故事。蔺相如面对强秦,巧妙应对,展现了他的机智和忠诚。秦王虽强,但也顾全大局,未对蔺相如动粗。赵王则因蔺相如的出色表现,任命他为上大夫。文章通过对话和行动,生动刻画了蔺相如的形象,体现了智慧与勇气在外交中的重要性。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1.选文选自历史著作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因而厚遇之(优厚款待)B.左右或欲相如去(引、拉)
C.廷见相如(终于)D.至赵矣(中间)
3.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赵王以为贤大夫
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D.璧有瑕,请指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害怕被秦王欺骗而辜负赵王,所以派人提前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B.秦王阻止左右杀相如并“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说明他深谋远虑,顾全大局。
C.赵王“拜相如为上大夫”,是因为相如顺利完成出使任务,没有损失和氏璧,也没有让赵国受辱。
D.上大夫是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高一级。
5.翻译下面句子。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高三文化课第二次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题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选自《六韬·论将》和《明史·王铭传》,分别探讨了古代军事将领的素质和具体人物的事迹。甲文通过武王与太公的对话,阐述了将领应具备的五种才能和十种过失,强调了将领在国家军事中的重要性。乙文则通过王铭的事迹,展示了他在军事防御和民心治理方面的成就,体现了他勇、智、仁、信、忠的品质。两篇文章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军事思想和将领风采。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

【乙】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奇兵。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

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十日——由“吾与士十日”可推断“期”为“约定”之义。
B.帝甚之——由“余其能行古道”可推断“嘉”为“赞许、嘉奖”之义。
C.控岛夷——根据相关语法知识可知,“外”作状语,解释为“向外”。
D.长吏皆相叹曰——由“相无言,惟有泪千行”可以推断出“顾”为“看”之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敢问             ②秦王恐破璧
B.①有智心缓者             ②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
C.①国之大事,存亡             ②人又谁能以身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①从攻蛮子海牙采石             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对文中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是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B.“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是被动句,“破军杀将”为“军队被破,将领被杀”之义。
C.“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是状语后置句,可理解为“于是缮城浚濠,于旧悉倍”。
D.“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是以数量词作定语的定语后置句。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①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②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③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④我们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对王指挥,我们很惭愧。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5.“五材”是太公的论将之道,试结合王铭的经历说说他符合哪几方面。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州、衢州、丽水市中职学校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与和解,展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性格与智慧。廉颇初时因功高自傲,对蔺相如心生不满,但在得知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的高尚情操后,廉颇深感愧疚,主动负荆请罪,最终两人化敌为友,成为刎颈之交。文章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生动刻画了廉颇的勇猛与直率,以及蔺相如的宽容与大义,体现了古代士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品质。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相如功大,为上卿                       拜:授予官职
B.吾,不忍为之下                              羞:羞耻
C.蔺相如止之                                 固:坚决
D.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终于,最终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如功大                                      吾两人在也
B.相如闻,不肯                              不欲廉颇争列
C.相如素贱人                                   庸人尚羞之
D.相如廷叱之,辱群臣                         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4.选文展现了廉颇怎样的性格特点?试从“渑池之会”后廉颇对蔺相如的态度以及后来听到蔺相如的一番话两个层面分析。
5.选文体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特征?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期中模拟试题(06)(高教2023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