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归有光的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庭生活的琐事和细节,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情厚谊。文章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庭的热爱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文中情感基调既有喜悦也有悲伤,体现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结尾处提到的枇杷树,象征着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使文章情感更加深沉。整体来看,文章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 .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③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2.本文感情细腻、丰富。从全文看,感情基调是什么?“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句在文中起的作用。
3.为什么文末还要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归有光散文的善于用过家庭生活琐事与细节描写的叙写表达对亲人的深情。请从文中找出一两句生活琐事或“细节”描写的例子,并做赏析。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项脊轩志》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游褒禅山记》节选通过对游览褒禅山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探求真理和追求卓越的深刻思考。文章强调了“志、力、物”三者在实现目标中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志”的关键作用。作者通过对古人求思之深的赞扬,反思了后世学者的不足,呼吁人们要深思慎取。文中以游山为喻,寓意深远,启示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志向和不懈的努力。

2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游褒禅山记》(节选)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往往有                               得到
B.非常之观                                表程度深,十分,很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帮助,支持
D.何可道也哉                         胜利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B.用尽了自己的志气而不能达到的,便可以无所悔恨。
C.尽了自己的力气还不能到达的地方,可以不后悔了。
D.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到达的地方,可以不要后悔了。
4.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文言文阅读过关训练(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石钟山记》是苏轼的游记散文,描写了他与长子迈游览石钟山的经历。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石钟山的奇特景观和自然声响。苏轼以亲身体验揭示了石钟山“钟声”的成因,反映了他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探究精神。文中引用古人典故,表达了对古人智慧的敬佩。整体语言简洁生动,情景交融,体现了苏轼散文的独特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之乎?噌吰者,周景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人不余欺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     扣:敲击B.磔磔云霄间     磔磔:石头向上飞
C.至莫夜月明     莫夜:晚上D.则山下皆石穴     罅:裂缝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
A.徐而察B.有窾坎镗鞳
C.周景王无射也D.古人不余欺也
3.下列加点词语在本文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余方心动欲还B.至绝壁
C.空中而多窍D.汝之乎
4.下列对文段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译文: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B.森然欲搏人                                译文:阴森恐怖的样子像要抓扑人
C.有窾坎镗鞳之声                         译文:有刀剑敲打的声音
D.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0年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赤壁赋》是苏轼的名篇,通过描写赤壁之游,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文章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借助对曹操昔日雄姿的回忆,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慨。苏轼通过对水与月的哲理性思考,提出了“物我无尽”的观点,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旷达胸怀。全篇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富有哲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文学修养。

4 . 阅读《赤壁赋》相关段落,完成下列题目。

【甲】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乙】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选段文字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借客的话引出自己的所思所感。
B.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C.选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苦闷心绪的流露,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
D.作者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谈“物我无尽”;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谈挣脱限制、超然物外,从中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2.某老师设置的问题是:结合选段乙谈谈你从苏轼的哲学思想中获得的感悟和启发。下列回答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换个角度看问题,人生往往绝处逢生。
B.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如何看待。
C.在生命的低谷,要像苏轼一样,学会用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
D.要像苏轼一样,用文字记录和表达最真实的生命感受。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选段丙中,苏子是从哪两个角度说服客人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苏子的理由。
2024-09-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期末模拟试题(1)(高教2023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探讨了“志向与力量”的关系。材料一选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强调了实现目标需要志向、力量和外部支持。材料二介绍了王安石的生平和变法经历,展示了他“尽吾志”的精神。材料三引用《左传》中的一句话,提出了“量力而行”的观点。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古今结合,探讨了在追求目标时如何平衡志向与实际能力,既要有远大志向,也要量力而行。

5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材料二:

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改革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21岁考中进士步入官场,拥有主政地方近30年、曾两次担任宰相又两次被罢免的传奇人生。推行新法15年,王安石因变法而闻名,领导了北宋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他所处的年代正值北宋王朝开始走向衰落的中期,面临着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艰难困境和国家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斗争精神努力实现其政治抱负。

(选自朱虹《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三:

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选自《左传·昭公十五年》)

1.小乐梳理了材料一阐述的“到‘险远之地’,赏‘非常之观’”的3个条件,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原文表述提炼出的结论
条件一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______
条件二______有力
条件三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______

2.小乐制作了《“尽吾志”的王安石》读书卡片,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将原句摘抄至读书卡片中,并补全相关诗句。
“尽吾志”的王安石
来源原句摘录
《游褒禅山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______
《改革家王安石》______
《登飞来峰》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3.材料三指出,做事应量力而行。有人认为“尽力而为”是气魄,“量力而行”是科学;“尽力而为”是超越,“量力而行”是基础。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理解。(50字左右)
2024-09-12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庄子·养生主》,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道”的理念。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循自然规律,游刃有余地解牛,体现了技艺的超凡境界。文惠君的赞叹和庖丁的回应,进一步揭示了“道”超越技艺的深层含义。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展现了庄子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充满了哲理和艺术的美感。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至此乎   盖:何,怎样
C.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
D.如土   委:卸落
2.下面句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刀騞然,莫不   合乎B.庖丁刀对曰   放下
C.刀而藏之   好的D.乎技矣   超过
3.下列选项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B.一人心,千万人之心也
C.善刀而藏D.始臣解牛之时
4.下列选项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A.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B.善刀而藏之
C.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5.对上面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生指维护生命的延续,而不使损害本有的生机,主是宗旨的意思,即根本的要义。庄子借解牛说明养生之道。
B.刀比喻生命,也就是人。刀用来解牛,就好像人在世生活要接触世上种种困扰和打击。
C.在庄子的笔下,本来充满血腥味道、繁重肮脏的解牛过程,却好像是一场美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一样。庖丁解牛时的手、肩、足、膝的动作,宰牛发出的声音都有节奏,有美感,充满了浪漫气息。
D.文章把三年前庖丁用刀的情况跟族庖,良庖用刀的情况对比,衬托出庖丁的超凡技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024-09-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楔事也。群贤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1.下列句子中对于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聚集。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                  修:高高的。
C.夫人之相与                                          相与:相处。
D.不能之于怀                                      喻:消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群毕至B.少长成集
C.死生亦D.当其于所遇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的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或取诸怀抱B.列坐其
C.可乐也D.后之今,亦犹今之视昔。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有的人就着自己所思念的事物,整日过着放纵,醉生梦死的生活。
C.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译文:古人说:“生死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2024-09-06更新 | 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以上文段选自有__________之称的东晋著名书法家__________《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被誉为“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短随化,终期于尽:
之所欣,俯仰之间:
3.作者“乐”的原因是什么?
4.翻译句子: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③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024-09-0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对口招生押题语文试题(六)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D.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3.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当其欣于所遇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下列对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            贤:形容词作名词,贤士
B.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C.一觞一咏            觞:动词作名词,酒杯
D.少长咸集            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轻人,年长的人
2024-09-04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沙河市对口升学2023-2024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一)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碟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适:到……去
B.硿硿                                 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C.至夜月明                           莫:通“暮”
D.汝之乎                              识:认识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而”字与“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的“而”字,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
B.徐察之
C.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3.下列各句中,与“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不相同的是(     
A.何以知之B.大王来何操
C.不吾知也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本段文字记叙作者实地考察的经过,指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B.“余固笑而不信也”中的“笑”与“因笑谓迈曰”中的“笑”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讥笑,后者是微笑。
C.对寺僧的做法作者表示不相信,晚上自己亲自去实地考察了石钟山。
D.通过与苏迈的谈话,说出了石钟山得名的缘由,即与寺僧的解释完全相同。
2024-09-04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中职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