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古代诗歌阅读 > 常见题材 > 即事感怀
题型: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63233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是矿脉的断裂处

当岁月

向大地裸出一层层岩石

他们便走来了

他们是一群采石工

是一群追踪着石头的人

在他们面前,是山连山的沉默

是一个世纪

又一个世纪的期待

而他们不是看风暴的人

他们搓了搓手掌

便在山的面前弯下腰来

犹如做梦似的

他们开始触摸到

一个最坚硬的现实

于是,锤声震响了

凿子在一寸一寸地推进

山岩痛成了红褐色

而未来的形体

正不情愿地从固结中显现

这就是采石工

这就是专门与石头苦斗的人

当他们再一次弯下腰去

我想起了

那些拔地而起的纪念碑

1.找出并概括采石工的劳动环境,分析其作用。
2.请概括采石工的形象?
3.联系全诗内容,说说纪念碑的含义?
4.揣摩全词的内容和意境,将“于是,锤声震响了,凿子在一寸一寸地推进”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知识点】 即事感怀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下面这首诗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七律长征》,《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得颇有气势,既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为全诗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又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B.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中“千山”一词,形象地概括出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无数崇山峻岭的事迹。
C.第五、六句紧扣“万水”一词,描写红军渡江涉水的壮举。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事件的时令。
D.第七、八句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红军越过岷山,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启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4.本诗巧妙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
5.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本诗展现的画面。
2024-06-10更新 | 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总领全诗的两句是:_______        _________       。这两句诗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读颔联,根据理解填空。
1)诗句中极言山势高大雄伟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突出红军遇到的困难之大;但在红军看来,它又不过是_____________,照应了前面的“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
2)这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_____精神。
3.颈联讲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哪两件事?(     
A.巧渡金沙江B.翻越岷山C.飞夺泸定桥D.横渡长江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中的一“暖”一“寒”表现了诗人怎样的革命精神?
2024-05-17更新 | 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课文《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回答问题。

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前一句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后一句将6亿中国人民比作我国古代传统的明君尧舜,对人民群众创造奇迹的英雄气概给予了高度的赞美和评价。
B.颔联写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山山水水被驯服,能使“河水让路,高山低头”。
C.尾联点明题意,总结全诗。前一句语调轻松,含幽默调侃意味,表达了诗人在“送”走“瘟神”后的喜悦之情;后一句写实,介绍“送瘟神”的民间习俗。
D.诗歌暗含对比:在旧时代,山河被瘟神糟蹋,即使美丽也是枉然。而在新时代的神州,山水也焕发了青春,大地在改变着面貌。
2.本诗颈联和《沁园春·长沙》下阕最后三句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5-17更新 | 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