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4014410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荀子是________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魏晋时期D.两汉时期
2.选文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A.要积少成多,锲而不舍,用心专一。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用心专一或凭个人喜好,皆可成功。
3.下列对“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黄泉”解释正确的是(     
A.传说中人死后经过的一段路叫“黄泉路”。B.湖北黄州一带对泉水的统称。
C.地下的泉水。D.比喻清澈的河水。
4.《劝学》中产生了许多成语或俗语,下列不属于其中的是(多选)(     
A.青出于蓝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中规中矩D.锲而不舍
5.作者在《劝学》一文中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     
A.学不可以已B.善假于物也C.积少成多D.用心专一
6.下列对“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翻译正确的是(     
A.积累善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B.多做善事,神明就会保佑我们变成圣人。
C.多行善事,又有神明保佑,我们变成圣人就容易多了。
D.积累善行,加上头脑聪敏,我们成为圣人还会很远吗?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师说》)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席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节选自《为学——首示子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贵无贱                 无:没有
B.吾师                       道:道理
C.不人也                       逮:及
D.旦旦而学之                    旦旦:天天
2.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为惑也,终不解矣
A.闻道也固先乎吾B.屏弃而不用,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C.皆出于此乎D.少时,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求人可使报秦者D.会于西河外渑池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B.【甲】文阐述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针砭时弊张本。
C.【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不通过学习,就是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作十分困难。
D.【甲】【乙】两文都运用对比论证,造成强烈的反差,更好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两文还运用设问的修辞来加强语气,增强说服力。
2024-08-25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嬴而不助五国也
(2)始祸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如何理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中的“为国者”?
4.苏洵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2024-08-03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选自苏洵《六国论》)

1.选文第三段运用的对比不包括的是(     
A.秦国因作战胜利得到的土地少,而接受贿赂得到的土地多。
B.诸侯因作战失败失去的土地少,而贿赂秦国失去的土地多。
C.祖辈父辈创业很艰辛,子孙后代割让土地很轻率。
D.诸侯现在割让城池的少,而诸侯将来割让城池的多。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赂者赂者丧
(2)思先祖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选文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024-08-09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