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古代诗歌阅读 > 常见题材 > 写景抒情
题型:古代诗词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320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列对“空山”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空山”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B.“空山”是为了衬托后面犹如闹市,人声鼎沸,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
C.“空山”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
D.“空山”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雨后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独、寂寞,不是沉寂、死灰,而是生机活力,妙趣横生。
2.下列对诗中塑造的意境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B.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枝叶洒落下来。
C.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D.深秋的夜晚,寂静凄凉,孤单落寞。
3.下列对诗人表现“空”“静”之美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从视听、动静的角度来表现的。
B.山间的景色是安静的、寂寥的,“空”“静”之美是通过视觉、嗅觉来表现的。
C.月光透过松竹枝叶照下来,清澈的泉水在山石间流淌。通过对视觉、听觉的描写,表现了山间景色的静谧。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通过对声响的描写,展现了人隐在景后的画面,写出了山林静谧的动景。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句中对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B.诗中以物芳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C.河水、苍松、翠竹、清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烘托。
D.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对秋天山林的喜爱,但作者更喜欢春天的生机勃勃。
【知识点】 写景抒情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

〔唐〕张继

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凉客思哀。

万叠银山寒浪起,一行斜字早鸿来。

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

江汉路长身不定,菊花三笑旅怀开。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结合诗题和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与友人在杨公台上宴饮集会,共度重阳节。诗中涉及了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重阳习俗。
B.颔联描写了高台所见之景,染上秋霜的群山寒浪阵阵,空中一行早雁已翩然飞来。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实、不事雕琢,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广阔的秋景图。
C.“捣练”是古代女性常见的劳作,即捣制煮过的熟绢,为缝制寒衣作准备。正日暮时分,孤城响彻捣练的声音,以声衬静,越发渲染了秋日黄昏的寂寥冷清。
D.诗歌观察细致,描写传神,用语清新,将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熔于一炉,以寻常语写眼前景,却能做到心物感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4-03-27更新 | 1次组卷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春归

(宋)唐庚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

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

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安置。②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2024-05-16更新 | 1次组卷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请默写出词中所缺的句子。
2.体会词中加点字“竞”的作用。
3.联系“独立”“看”“怅”“问”“忆”“记”等词语,写出这首词表现的诗人形象。
4.揣摩全诗内容和意境,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024-02-27更新 | 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