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去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来。我说,怎么草也开花?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我愣住,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②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头,做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③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A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气息在里头。我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容。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说话?他回答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④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⑤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了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B刹那间,台下一片静,静得阳光掉落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⑥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黄的花朵,藏在叶子中间,开得细小而执着。

1.以“每一颗草都会开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2.你认为文中那位“做出泥娃娃的孩子”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五段主要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也是一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窘迫、紧张。
B.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揭示主旨,深化主题。
C.文章A处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男孩尽管貌不惊人、技不出众,但他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为下文小男孩的成功做了铺垫。
D.文章B处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阳光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夸张环境的安静,说明男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也解密了小男孩成功的原因。
2024-06-1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中等专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无雪

①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关于寒冷与飘雪的记忆。

②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摄氏)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③不一会儿,先是窸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④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

⑤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雪,也是孩子们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个经历。

⑥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我怎么回答?大气污染?森林减少?地球趋暖?四季不再分明?我回答不上。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⑦但是,我也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如果还有兴致,明早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什么时候,我们还能见到飘雪的日子?不是在回忆中,不是在梦中,而是凌晨推门,眼前一亮:银世界,玉乾坤,天与地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关于寒冷与飘雪的记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概述。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自然段。
4.本文题为“江南无雪”,但文章前四个自然段却写了作者小时候有雪的日子,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5.文章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该如何和大自然相处。
2024-06-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只在想象中

肖复兴

多年来一直想去绍兴,一直没有去成。绍兴,只在想象中。

想去绍兴,主要想看百草园、三味书屋和沈园。前者和鲁迅连在一起,后者和陆游连在一起。可以说,一个是文学的象征,一个则是爱情的象征。一个矮个子的鲁迅,是一座翻越不过去的文学大山。一曲柔肠寸断《钗头凤》,唱碎了几代人对爱情的无奈和惆怅。

真的来到了绍兴,细雨刚刚湿润了绍兴的街头整齐划一的柳梢,和小河上荡漾的油漆簇新的乌篷船。先见到的半新不旧的楼房,围在城的四周,和想象中的绍兴拉开了距离。总以为那该是鲁迅笔下的绍兴,是陆游诗中的绍兴,有几分乡土风情和萧瑟的诗意,却未料到那风情和诗意只在纪念馆里。

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路上,到处是鳞次栉比的小店,卖着孔乙己牌的茴香豆,就连华老栓也被当成了店名,高悬在店堂的匾额上面,不会是卖人血馒头吧?咸亨酒店依稀能见到当年鲁迅时代的一丝影子,店前的孔乙己塑像比孔乙己本人要辉煌得多了,不少人和他合影留念,但可能已忘记了他曾经的屈辱。

三味书屋比想象的要小得多,门前的小河让人联想许多,如今门前有条小河的学校已经难找了。有那样好的老师,还有这样好的小河,从这条小河坐船可以到东湖到兰亭到会稽山……鲁迅小时候读书真是让人羡慕。如今三味书屋前的小河有漂亮的乌篷船,戴旧毡帽的老汉在和你讨价还价,载你畅游绍兴。

百草园的皂荚树还在,石井还在,菜畦还在,那段长满奇异花草、跳跃美丽昆虫的矮墙还在,只是并不是短短的,而是很长,上面长满细细的小草,不知是不是以前那段的泥墙根子?

皂荚树也不那么高大——这么多年了,它一直没有长?紫红的桑葚没有见到,何首乌、木莲和覆盆子更没有找到。也许,是太匆忙,也是人太多,更是我们都不是孩子了,难得那种童趣了。许多同行的人都在说,现在新买的别墅赠送的花园也没有这么大。

想象中的沈园,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总是都带着几分凄婉。伤心桥下春波依然绿,只是翩翩惊鸿无法照影再来。沈园最值得一看的是最外面的石牌坊,高高地写着沈氏园三个绿色大字,足以想象里面所演绎的一切悲欢离合。真的到里面一看,多少有些扫兴,最扫兴的是最里面的墙上刻写的陆游和唐婉各自所写的《钗头凤》词,现代人写,现代人刻,沦落风尘中一般,演绎着电视剧的味道,哪有想象中的气派和韵味。

其实,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让从来没有见过的它们闯入你的视野,与其说是给你客观的感受,不如说是一种更为主观的心理和情绪上的东西罢了。因为你要将它们和你想象中的它们作对比,要将你多年来积蓄的想象和瞬间见到的现实做一番无可奈何的碰撞。

所以,有些一直在你心中存有美好想象的地方,最好不要轻易去。风景只在想象中。

1.作者去绍兴前后心情有何变化?
2.赏析下列句子。

一个矮个子的鲁迅,是一座翻越不过去的文学大山。

3.作者想象中的绍兴是怎样的情形?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概括。
4.本文主要采用哪种手法表现见到的绍兴和想象中的绍兴?有何效果?
5.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由此而生发的生活感悟。
2024-06-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祈求

林敬均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1.散文开篇,作者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
2.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表明了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
3.看到小孩欺辱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
B.作品写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用意在于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C.作品描写遭到欺辱后的鹰的动作、眼神和鸣音,使其内在的精神和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D.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E.作品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2024-06-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职教对口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还债

佛刘

我和父亲是在晚上到达县城的。刚一走出车站,父亲就说,你哥来接咱们了。我张望了半天,也没看见哥哥。父亲用手指了指前面,我又仔细地瞄了半天,才发现不远处冲我们挥手的那个人就是哥哥。

哥哥很高兴,一边从父亲的手里接过行李,一边对我笑了笑,我发现哥哥老了,其实用来形容显然是过分的,可是我的35岁的哥哥真的老了。

哥哥的头发很乱,脸很黑,与我比起来,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

父亲曾告诉我,农闲之余,哥哥会在火车站拉拉客人,挣点零花钱。

只陌生了一会儿,家就是原来熟悉的家了,我说,哥老了,刚才差一点认不出来了。父亲不说话,只是默默地抽着我给他买的烟。

其实,哥哥只比我大4岁,从小就是我的学习榜样。他考第一名的时候,我还穿开裆裤乱跑呢;他当少先队大队长的时候,我才刚刚走进校园。但初中毕业时,哥哥没发挥好,没有考上县里的重点高中。父亲说,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也别费那劲,种地得了。哥哥痛苦了好几天,我看见他在夜里翻来覆去,长吁短叹。后来哥哥把他那些课本放进一个大纸箱里,算是了结了过去的一段时光。而我就不同了,时隔几年,虽然我也像哥哥一样没有考上县里的重点高中,但我坚持要上学,并誓言和反对的父亲斗争到底。两军相遇勇者胜,话是这么说,可要不是哥哥在一边旁敲侧击,我想顽固的父亲是不会妥协的。我又复读了一年,顺利地考上了县高中,三年后又一举中的,考上了大学。

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的父亲掉泪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他在一家人面前掉眼泪,眼泪代表了一种幸福一种骄傲。哥哥也是高兴的,可在他幽暗的眼神里,我分明看到了失落和焦躁。

现在我在省城有了自己的房子,这次带父亲进了省城,他算是开了眼界。

父亲说,外面的世界就是好啊!

我说,那你们就搬过来一起住吧。

那你哥嫂,还有孩子怎么办?

您看您都多大年纪了,还替他们着想。

活一天就得想一天,谁让我养了你们俩。

我默然。我知道,对哥哥的务农,他多少是有一些悔意的。其实哥哥从来没和父亲争论过,只是有一次哥哥对我说,你说咱家要是出了两个大学生,咱爹会是什么样?我说,那还不得高兴疯了。哥哥说,你错了,要是真出两个大学生,得累死他。我看着一脸平静的哥哥,突然有一丝愧疚。

现在,哥哥老了,尽管他不会承认,但是有我在眼前,他会永远有一面镜子,他的世界里没有灯红酒绿,没有车水马龙。他的眼前是大片的庄稼地,衰老的父母,年幼的儿子,当然可能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儿子实现他没有实现的梦想。

父亲也老了,他的固执变成了沉默,他的目光超过那些玉米地,看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让他心事重重。

在家呆了一个星期,临走前那天晚上,父亲深情凝重地喊住我,说,你跟我来。在没人的房屋后面,父亲垂下眼帘,对我说,老二,爹想求你一件事。父亲的声音很小,小到我用心才可以听出,他一辈子头一次用一个字来跟他的儿子说话。我说,爹,你怎么了?父亲重重地叹了口气,说,你以后能不能在城里给你侄子找个学校,这是一万块钱。父亲费力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布包。这事我和你娘都商量好了,先别让你哥知道,你也别说当爹的偏心眼,你哥这辈子就这样了,可你侄子不能再这样了——就算是你爹还你哥的债了。

我看着父亲苍老的脸颊,心里忽然涌起一阵热浪。我把钱又放回父亲的口袋。我什么也没说,只是重重地点了一下头,又点了一下头。

(选自《读者》,有删改)

1.分析第一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根据文中画线内容,概括哥哥具有的美德。
3.如何理解“父亲还债”?
4.简要分析最后一段“我”的心理活动。
5.如果没有亲情滋养,不会有“我”现在的一切,请谈谈读完本文后的感受。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访兰

①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②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闯到了。

③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④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⑤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⑦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⑪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⑭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地有着它的性灵。

⑯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⑰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⑱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选文有改动)

1.文章第2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通过对话,将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2024-06-1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中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一生都很勤奋,木工出身,学雕花,后来学画。他已画了半个多世纪了,技艺精炼,而他又是个爱创新的人,画的题材很广泛: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没有看见他临摹别人的。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记忆力特别强,能准确捕捉形态。他有一双显微镜的眼睛。早年画的昆虫,纤毫毕露,我看见他画的飞蛾,伏在地上,满身白粉,头上有两瓣触须;他画的蜜蜂,翅膀好像有嗡嗡的声音;画知了、蜻蜓的翅膀像薄纱一样;他画的蚱蜢,大红大绿,很像后期印象派的油画。

他画鸡冠花,也画牡丹,但他和人家的画法不一样,大红花,笔触很粗,叶子用黑墨只几点;他画丝瓜、倭瓜;特别爱画葫芦;他爱画残荷,看看很乱,但很有气势;他也画山水,没有见他画重峦叠嶂,多是平日容易见到的……事实是他不愿画人家画过的。

我在上海朵云轩买了一张他画的一片小松林,二尺的水墨画,我拿到和平书店给许麟庐看,许以为是假的,我要他一同到白石老人家,挂起来给白石老人看。我说:这画是我从上海买的,他说是假的,我说是真的,你看看……他看了之后说:这个画人家画不出来的。署名齐白石,印章是白石翁

(选自艾青《忆白石老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没有看见他临摹别人的       临摹___________
早年画的昆虫,纤毫毕露   纤毫毕露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富于感染力。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3.文段中一句“这个画人家画不出来的”有什么作用?
4.作者笔下的齐白石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024-06-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三校生高三模拟(十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边关芦花翩翩飞

闭剑东

①伴着习习江风,迎着冉冉秋阳,伫立于巍峨的中越红河大桥,静观,桥之下,红河畔,融融芦花正飞舞。飘逸又洒脱,甚是壮阔。

芦花是秋天的精灵,这话不假。历经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平日里貌不惊人的芦苇们也迎来了生命中最为期待的时光,一团团的芦絮争相抽出,一枚枚细腻的芦花随风摇曳,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芦苇不是农作物,断然不可能带来五谷丰登的丰收美景,但却能给人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芦苇不是人类种植的花草树木,注定不会轻易屈服于人类的招呼使唤,哪怕刀砍火焚乃至挖根,芦苇依旧是以倔强到了极点的姿态来回敬人类。

③又是一年深秋时,边关芦花漫天飞。飘飘的芦絮,摇曳着动感的舞姿,放飞憋了一年的心事,在飒飒秋风中,去追逐那注定要让它们亢奋一生的梦想,去寻觅另外的生命芳草地。也许,待到明年开春时,一棵棵柔弱的芦草就顽强地生长开来了,慢慢地,经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迅速地,汲取大地精华,不出几年,它们也会成长为独霸一方的野草。从宽敞的中越红河大桥沿着红河东流的方向一路远眺,眼帘中,总是会跳跃着红河芦花的英姿,总是荡漾着芦苇的轻浪。

④又是一年深秋时,芦花正开得如痴如醉。开得如痴如醉的芦花集结了很多羡慕的目光和亮丽的闪光灯。在蜗居的边关小城,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小小的边城河口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再加上直达昆明的高速公路的通车,每年来河口或经河口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旅客不下八十万人次,这对于一个常住人口不足十万的边关小城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深秋时,正是河口一年当中最凉爽怡人的时候,当北方已经寒风嗖嗖白雪皑皑时,深秋的河口正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着游人的心也暖烘烘的。于是,沿着红河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也就成了河口的一大美景,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河口的芦苇因为是沿着界河一线生长,所以就成了事实上的边关芦苇,边关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流血和牺牲,更不会缺乏刚强和傲骨,所以这里的芦苇也就多了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每每看到芦苇骄傲无比地开花了,我总会给予它们最热烈的歌颂。为心中那汩汩而萌的感动。

⑤我心中关于芦苇的感动是源远流长的。很小很小的时候,太调皮的我总是难免挨上父亲的芦鞭抽打,那鞭子就是一根光滑的芦苇,打在身上那是揪心的疼啊。稍大,就喜欢折腾芦苇了,有一种报复的意味,喜欢折断它们、腰斩它们乃至是焚烧它们。只是后来听说芦苇对农民来说是有大用处的,我才慢慢停止了对芦苇的暴行,慢慢地我也在萌发对芦苇的爱好之情。不用说,芦苇丛中的鸟窝就够自己乐的了,更何况是春天时那鲜嫩的芦笋呢。再后来,读懂了《诗经·蒹葭》篇,于是独自一人的时候,经常会那么吟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久而久之,一种盎然的美、一样曼妙的情思便悠然而萌了,穗絮飘曳,景色迷朦,心里则浮起一缕缕情思,柔美而又凄楚,令人无法抗拒。

⑥是啊!芦苇真的是一种让人着迷的植物,据十七世纪法国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大自然数十万种植物,为什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偏偏要把人比喻成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呢,为什么不是其它的一种植物,而偏偏是大自然中极为平凡普通的芦苇,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也许以我之拙见,是难以真正悟透其中的涵义的,但是如果能从这句话中悟出一些独特的人生见解,我想这样的思想之旅应该是值得称道的。

⑦是的,芦苇的确是一样令人费解并敬佩的植物。它们自尊、自爱、正直不阿、一尘不染、锲而不舍,它们给人展示的是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所向披靡。面对着这大自然中伟大的生命斗士,我不得不陷入了持久的感动……

(有删改)

1.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芦花是秋天的精灵”?
2.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的句子。
3.文章第⑤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引述了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5.文中,芦苇被称为“大自然中伟大的生命斗士”,结合你的成长,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与感受。
2024-06-1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春季高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苍茫云海中秋月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人类源头。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影。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唐以后,明月愈转华美凄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⑤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逐日之说,夸父追日,中途渴死,弃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嫦娥奔月,唯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她在月光里无翼而翔升,裙袂飘然,兔是玉兔,树是桂树。

⑥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千百年以来,有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明月佳句?那轮幼时不识月,呼为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世界。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为——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1.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煞风景”?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作者在第⑤段引入有关“射日”“逐日”的神话有什么作用?
4.通读全文,解释第⑥段中“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的含义。
5.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2024-06-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东省枣庄市春季高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胡同里的孩子

①很多很多年以前,我是一个胡同里的孩子。

②我住的那个院子曾经是一个国民党大官的旧宅,特别大也特别深。说是大户宅院,其实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森严:各家占地盖的小厨房布满各个旮旯,空出来供人走路的地方是不允许两个人并排的,路就像网一样复杂,不知道通向哪里,我就从来没有深入到最里面去。所以头一次到我家的人都会有走错门的经历。那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北京大杂院,四处是养鱼养鸟养猫的,人们欢喜,人们争吵,热热闹闹,生机勃勃。

③我们的房子在靠南的角落里,别看位置偏僻,却得天独厚:房前的空地上种着株枣树,房后还有个独立的小院,我们的窗子挨着别人的小院,我们的小院又通着别家的窗子,他们说什么干什么,我总能知道,因为我并不是一个很安分的孩子。那时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上树打枣,我不喜欢吃枣,但当我踩着一个摞一个的椅子,用竿子够打高处的枣时,就有说不出的满足感。为了上树我想尽了办法,我不会爬树,就从邻居家偷偷扛来一架吱吱作响的旧梯子。到了房顶上我才发现这一切原来多有趣:四周全是一层一层灰色的屋顶,大人们都在我的脚下,邻居正在骂骂咧咧地到处找他家的梯子;前院的奶奶又在给她的猫洗澡,猫挣扎着,溅了她一身水;去院子的最深处得经过一条更窄的过道,再后面竟是豁然开朗;远处胡同的小贩不住地吆喝。我想要是国民党大官坐在房顶上,他家的仆人哪还敢偷懒。这是一片全新的世界,从此我爱上了屋顶。

④我喜欢在夏日的午后沉浸其中,躺在倾斜的屋脊下面,老树的枝叶遮住部分晃眼的日光,剩下的几缕透过枝叶的缝隙暖暖地照在身上,鸣蝉的噪叫这时也如同美妙的音乐,我伸手就能够到老树的枝条,折一根衔在嘴里,有说不出的惬意。但一个人坐在上面总会无聊,于是我就召集了三五个孩子,我们坐在两个尖心顶之间的凹处,讲笑话编故事,最后连作业也索性拿到上面去写。那地方简直是个乐园,我毫无顾忌地呼朋唤友,放开喉咙肆意喊叫,那地方热闹得就像一个沙龙。前些日子,我看到卡尔维诺笔下的那个永远自由自在生活在树上而再不肯接触地面的男爵,就像找到了一位17世纪的知音,他的惬意是别人根本感受不到的。当然,隆多男爵没有给别人带来不便,而我却得罪了几乎周围所有的人,他们对这个顽皮的孩子感到厌恶又无可奈何。我踩漏了张家的房顶,碰碎了李家的花盆,吃光了王家晾在上面的白薯干儿,他本以为晾在房上丢不了的,而丢了梯子的邻居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他们纷纷指责我不应该打枣,不应该在房上胡闹,不应该大嚷大叫,更不应该淘得像个野人。我父母每天都忙着向邻居们道歉,看到他们彼此面色庄重和尴尬,我竟觉得很有意思。虽然那几年我过得挺开心,可也一直感到很内疚,尤其是那个几乎天天上门的伯伯,他有心脏病,而我简直成了他的病根。

8年过去了,我们早已搬出了那里而住进了水泥森林。从那以后,我就很少有机会安然地坐在阳光照耀下的斑驳树影里了,再也不能像隆多男爵一样在喧嚣中毫不做作地享受单纯世界了。我们惟一通着自然的阳台被封得死死的。为了追求明媚的阳光,我们远足来到乡间野外,到了时间,还得匆匆赶回去,重新拾起原本的生活。水泥森林里的动物们觉得心满意足,绿色森林里的树木被水泥吞噬。几十年后,也许不会再有胡同和大杂院了,也就不会再有老北京的韵味了。孩子们无法享受奔放的自由。我还能说什么呢?向隆多男爵致敬吧!

[注]卡尔维诺:20世纪意大利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树上的男爵》写17世纪意大利贵族少年隆多男爵因与专制的父亲发生冲突爬上树,而且以后就不再回到地面,过了50多年的树栖生活。

1.文中说“这是一片全新的世界,从此我爱上了屋顶”,从全文看,“我爱上了屋顶”的原因有哪些?(分条概述)
2.文中四、五两段都有写到隆多男爵的文字,它们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四段中写到隆多男爵的文字表露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段中写到隆多男爵的文字表露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道“水泥森林里的动物们觉得心满意足,绿色森林里的树木被水泥吞噬”,这里运用了哪些写法?
4.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对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有着怎样的反思?(分条作答)
5.文中说:“几十年后,也许不会再有胡同和大杂院了,也就不会再有老北京的韵味了。”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2024-06-1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东省青岛市职教高考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