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624368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去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来。我说,怎么草也开花?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我愣住,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②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头,做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③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A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气息在里头。我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容。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说话?他回答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④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⑤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了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B刹那间,台下一片静,静得阳光掉落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⑥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黄的花朵,藏在叶子中间,开得细小而执着。

1.以“每一颗草都会开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2.你认为文中那位“做出泥娃娃的孩子”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五段主要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也是一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窘迫、紧张。
B.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揭示主旨,深化主题。
C.文章A处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男孩尽管貌不惊人、技不出众,但他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为下文小男孩的成功做了铺垫。
D.文章B处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阳光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夸张环境的安静,说明男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也解密了小男孩成功的原因。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地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地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节选自老舍《我的母亲》)

1.解释文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撑持:
候盼:
2.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3.文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义是什么?
4.简要赏析“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这段话。
2024-05-1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整体分析:本文以张继落榜失眠为引,细腻地描绘了他的失意与惆怅。寒夜中,张继在孤独与痛苦中写下《枫桥夜泊》。这场失眠成就了不朽诗作,也让人们记住了落第的张继。作者借此表达人生挫折虽苦,却可能孕育出伟大作品的感悟,同时引发读者对失意与成功、苦难与辉煌的思考,充满诗意与哲理。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地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两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祖嗄嘶哑,是乌鹆。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辰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丰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树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人。天宝十二载中进士,后与夫人相继卒于洪州。其许多羁旅题咏之作。)

1.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试从文中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2.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从结构上看______
(2)从内容上看______
3.文章题为“不朽的失眠”,请结合全文,解释标题的含义,并说说标题的好处。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第三人称叙事,故事定位在张继落榜之后,以时间为序,按“落榜--离京--夜泊姑苏-失眠--创作诗篇”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
B.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真实地再现了张继当年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张继处境的惋惜之情。
C.文中以微火终其一生都不曾“华美灿烂”暗指张继因不曾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佳作而产生的遗憾。
D.作者借肯定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不朽,与他的考场失意相对照,有力的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E.文中的“不朽”不仅指那场“失眠”,也指“失眠”所引发的创作欲望,这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是这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夜的火车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落日失去了最后一抹余晖,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应该早黑透了吧,那么晚打电话告诉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列车在黑夜中呼啸着,载着心事重重的乘客飞驰向前。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座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村里。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黑夜穿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忽闪而过,兴奋与激动转眼间成为远离的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

10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去宣威。母亲知道我要路过村里,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但这沉默让我内心紧缩。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车过村里,母子相距不过几百米,却不能相见。

母亲沉默,我也沉默。

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村里时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向你摇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

对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意外和为难,黑夜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算怎么一回事?但母亲很高兴。

我们当然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10多年前就全线封闭。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早被栅栏完全隔断,要过铁路只能翻越天桥,现在只剩下三四米宽的道口。我坐的这趟火车时速大概120公里。这样的速度通过那个道口要多长时间呢?可能半秒都不到吧!相互能看见?

窗外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也看不见熟悉的风景。

焦躁中,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流光溢彩。我正纳闷儿这是哪条路呢,放着白色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几个字就出现了。我一阵悲凉,施家屯是隔壁村庄,火车应该在1分钟前就已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和站在路口的母亲。

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没有看见你,火车已经到了施家屯。

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

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能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空欢喜一场。

松林村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过,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我不甘心地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小时就能到村里,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母亲连忙阻止,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这样做是她的错。我没有办法,自己赌气也是跟母亲赌气:那就明晚还在这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招手,一定可以看见。

我又一次要求母亲去铁路口,固执得有些残忍。

我坚定地认为,是我的疏忽,才会没看见站在车窗外的母亲,那么近的距离怎么能看不见?那晚返程时,我早早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飘移,伏在玻璃上,我尽量睁大眼睛,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景物。我想起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的光明在哪里呢?

返程时,我又看见了施家屯收费站,心头撞鹿。

内外温差大,车窗内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亮玻璃,双手罩住眼眶遮挡车内的亮光,让自己也陷入与外面一样的黑夜,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索一景一物。我终于看见被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看见了村庄里萤火般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寻找并摇手呼喊,火车却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啦!

母亲也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黑夜中的火车里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小米田的道口,不过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采用了倒叙手法,既写出了“我”意识到自己考虑不周而生发出的悔意,又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在去宣威和返回昆明的整个过程中,“我”经历了期盼、后悔、焦躁、愧疚、不甘心、紧张、激动等一系列情绪变化。
C.文章中插入小米田路口的一段,意在表现家乡在时代浪潮下的变化。“我”欣喜于故乡的发展,却也担心与母亲错过。
D.文章中三次写到“我”与母亲在电话中的交流,语言淳朴直白,情感表达克制,尤其是对话中的沉默,无声胜有声,打动人心。
E.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为读者展现了母子约定在黑夜的火车经过时相见的过程,真实感人。
2.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3.母亲节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者因为工作不能回家探望母亲,请你以作者的身份给母亲发一条微信,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祝福之情。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60字左右。
4.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所在班级的一些同学提出把标题改为“那一束光”。为此,语文老师组织同学在班级展开了“那一束光”和“黑夜的火车”这两个标题孰优孰劣的辩论赛。这两个标题,你认为哪个更好?请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5.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顾城的诗句,请以“母亲”开头,仿写两句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