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它就要落到地面上了。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生命,新生的肌肤柔嫩无比。它已经借安全带做好了准备,以防在硬地面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地变得坚强了,现在它该开始投入到严酷的生活中去了。

②此时,我可以预感到有无数的危险在等着它。只要有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坚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积水中,或不毛的沙地里,或硬得钻不下去的黏土上。

③这个脆弱的小生命现在迫切地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钻到地下去寻觅藏身之所。天气渐渐地冷了起来,霜冻就要来了,迟缓一些就会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四处寻找软土,毫无疑问,它们之中有许多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之前就死去了。

④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爪的弯钩挖掘地面。从放大镜中,我看见它挥着镐向下挖掘,并将土抛出地面。几分钟后,一个小小的土穴挖开了,这个小生命钻了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再也看不见了。

⑤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未被发现的秘密,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它来到地面之前,它的地下生活所经历的时间——大约是四年。此后,在阳光下的歌唱只有不到五个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厌烦它那喧嚣的歌声。它穿着肮脏的外套,掘土四年,现在才能换上高雅的服饰,长出了堪与飞鸟媲美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陶醉在这个世界的欢愉中。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转瞬即逝,你想,什么样的歌声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此时的快乐呢?

(选自法布尔《蝉》)

1.对选文写作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文艺笔调对蝉的生长过程进行生动的描写。
B.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对蝉的生长过程进行描写。
C.运用下定义、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对蝉的生长过程进行描写。
D.运用引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对蝉的生长过程进行描写。
2.依据选文第②段中“此时,我可以预感到有无数的危险在等着它”一句,对蝉的幼虫所遭遇的危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落到软土上B.无法钻到地下去寻觅藏身之所
C.遭遇霜冻被冻死D.阳光照射
3.对选文中的画线句理解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蝉的生长过程、漫长而苦难的历程的感叹、同情和怜爱。
B.这句话概括了蝉短暂的一生。
C.这句话是说蝉的一生是短暂而可怜的。
D.这句话写得生动活泼、风趣幽默。
4.法国剧作家罗斯丹评价法布尔说:“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般地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地去观察,像诗人一般地去感受和表达。”请结合全文,举例说说你对法布尔“像诗人一般地去感受和表达”这一特点的理解。
2024-08-2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锂离子电池为何会着火

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和所有常见的消费电子产品,到用于电动汽车的大型、高容量电池,锂离子电池的用途可谓十分广泛。尽管对于化学电池技术的发展而言,安全永远是需要保证的最重要因素,但化学电池技术本身固有的短路或热失控以及随之而来的火灾风险却始终存在。

如果维护不当,锂离子电池会带来一些安全风险。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使其容易燃烧。

大致来说,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以化学形式存储能量并通过一系列电化学反应以电子形式释放能量。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它的内部由一系列组件构成。负极是由带正电的粒子组成的电极,正极则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在它们之间放置一种液体电解质溶液,锂离子通过该溶液从正极流向负极。正是锂离子的这种运动在电池内产生了电流。

锂离子电池的另一个重要组件是隔膜。它是一种很薄的有孔膜,用于将正极与负极隔离开来。以这种方式,隔膜允许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而不会让两个电极彼此发生物理接触(会导致短路)。

具体来说,锂离子电池内部起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分隔正极和负极的隔膜发生损坏。如果该组件发生故障,则会在正极和负极接触时产生短路。发生这种情况时,由一系列有机溶剂组成的电解液容易升温并最终着火。

当锂离子在电极之间移动时,它们会经历所谓的电化学沉积,从而产生锂枝晶。锂枝晶是微小的树状结构,以针状突起的形式生长。锂枝晶会对隔膜造成穿孔破坏。

除了隔膜被刺穿和破损,锂离子电池爆炸和起火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热失控。在这种现象中,外部的高温会导致电池内部发生放热反应,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温度。这种导致过热的自我强化循环最终可能导致爆炸。

(节选自《文摘报》20220806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锂离子电池用途广泛,包括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常见电子产品,也包括电动汽车等。
B.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以化学形式存储能量并通过一系列电化学反应以电子形式释放能量。
C.锂离子电池中的隔膜,将正极和负极隔离开来,从而避免短路的发生。
D.锂离子通过液体电解质溶液从负极流向正极,从而在电池内产生了电流。
2.下列关于锂离子电池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使其容易燃烧,因此,一定会带来安全风险。
B.锂离子电池内部由一系列组件构成,包括带正电的粒子组成的负极和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正极。
C.锂离子电池内部起火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隔膜损坏,二是热失控。
D.锂离子在电极间移动产生的锂枝晶会对隔膜造成穿孔破坏。
2024-08-2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跨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三轮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奇的极光

曹冲

在我国的古书《山海经》中有极光的记载。书中谈到北方有个神仙,形貌如一条红色的蛇,在夜空中闪闪发光,它的名字叫烛龙。关于烛龙有如下一段描述:人面蛇身,赤色,身长千里,钟山之神也。这里所指的烛龙,实际上就是极光。

极光这一术语源自拉丁文伊欧斯一词。传说伊欧斯是希腊神话中黎明的化身,是希腊神泰坦的女儿,是太阳神和月亮女神的妹妹,她又是北风等多种风和黄昏星等多颗星的母亲。极光还曾被说成是猎户星座的妻子。

极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天气现象,它被视为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

在寒冷的极区,人们举目瞭望夜空,常常见到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极光。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上简直找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极光形体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成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弧;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也是很大的,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出光的话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作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

极光不仅是个光学现象,还是个无线电现象,可以用雷达进行探测研究,它还会辐射出某些无线电波。有人还说,极光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极光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还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长电缆通信,以及长的管道和电力传送线等许多实用工程项目。极光还可以影响到气候,影响生物学过程。当然,极光也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解开的谜。

1.请简要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2.文段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两例并说明其作用。
3.文段中画线句中的“不完全”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阅读全文,试分析标题为什么要用“神奇”一词来修饰“极光”?
2024-08-2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长江科技中等专业学校、江西宜春工业技工学校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好处——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语者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做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直到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因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纸上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1.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双语者具有的优势的是(     
A.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B.让人更聪明
C.提高语言认知能力D.防止老年痴呆
2.对第四自然段“因祸得福”一词中“祸”“福”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祸”指双语者即使只使用一种语言,他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
B.“祸”指双语者的一种语言系统会干扰另一种语言系统。
C.“福”指干扰会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D.“福”指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执行功能。
3.下列不属于文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是(     
A.分类别B.作比较C.打比方D.举例子
4.根据文段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A.会讲两种语言的人比只会讲一种语言的人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出色。
B.使用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影响,活跃脑细胞,促进人体健康。
C.使用双语可以扩大交流范围,增强人的观察能力和组织能力。
D.会讲两种语言的人比只会讲一种语言的人更能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
2024-08-2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广西南宁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生物节律是指不同生物体内各种随时间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生理生化活动,如人心脏的跳动、肺的呼吸,昆虫翅膀的扇动等。而平常所说的生物钟是指地球上的生命随地球相对太阳周期性自转运动而产生的、以一天24小时为周期的各种周期性变化的生理生化活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各种动物的摄食和睡眠活动,以及人的血压、体温、体力、情绪等生理心理指标的律动等。

②从生物演化和自然选择角度看,地球上所有生命现象都是大自然对生物适应环境的演化选择的结果。从生物诞生开始,即使最简单的生物分子之间的生物化学反应,也受到地球上已存在的各种物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受到地球周期性律动的影响。因此,所有生物节律都是环境对生物演化的选择的结果。这种地球相对太阳的旋转律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控制着地球生物的一切运动。太阳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能量来源,生命的运动不能不顺从于太阳能源的周期性律动而随之律动。只有当生命的节奏与自然环境。特别是能量供应的节奏吻合时,生命才能够更好地生存,才能在生物演化过程中被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

③最常见的生物节律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昼夜活动。植物是地球上较早期出现的生命形式,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它们需要在白天通过光合作用从太阳摄取能量,在夜晚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以维持生命的运行。食物链实际上是一个能量的传递链,其源头所吸收的是太阳的能量。太阳光在地球上的律动导致地球上食物链各环节的律动,因此,最普遍和常见的生物钟就是以昼夜24小时为周期的生物钟。由于太阳光一方面给生物提供能量,另一方面也对生物的大分子如DNA有损伤作用,因此生物也演化出为保护DNA而躲避强光的生物钟行为,如动物为避免中午太阳的高温而在早晨和傍晚来觅食的生物钟行为。类似地,食物链的上下游物种之间也演化出按时捕食和躲避被捕食的生物钟行为。生物钟协调着各种生物活动的时间,安排着它们的作息时间,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④人体生物钟是人体内随时间做周期变化的生理生化过程、形态结构以及行为等现象。人体生物钟多种多样,各种生理指标,如脉搏、体温、血压、体力、情绪、智力等,都会随着昼夜变化发生周期性变化。例如,体温早上4时最低,下午6时最高,相差有1°C之多。经多年研究,已对人体许多生理生化活动的昼夜节律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生物钟的正常工作对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生物钟失调会导致失眠、体乏、抑郁、免疫功能低下,甚至产生包括肿瘤在内的各种疾病。生物钟基因的突变也会导致生物钟行为的失常。因此,根据人体生理生化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合理安排一天的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工作和休息的效率,也可使人的身心健康状态处于最佳。

(俞强《生物钟:生命对环境的适应》)

1.下列不属于“生物钟行为”的一项是(     
A.为避免中午太阳的高温,动物选择在早晨和傍晚来觅食。
B.食物链的上下游物种之间按时捕食和躲避被捕食的行为。
C.人类体温呈规律性变化,早上4时最低,下午6时最高。
D.昆虫翅膀扇动、植物的光合作用、人的血压情绪变化等。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着重解释“生物节律”与“生物钟”两个重要概念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B.②段从生物演化和自然选择角度,阐释了地球所有生命现象的生物节律是环境对生物演化选择的结果。
C.③段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动物的昼夜活动为例,说明生物钟协调生物的活动和作息时间,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D.④段从人体生物钟多样性的角度,强调生物钟的失调会导致失眠、抑郁等疾病,还可能引起基因突变。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地球上的生命如果要更好地生存,它的运动就必须顺从太阳能源的周期性律动。
B.太阳光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这种生物节律,影响了地球上食物链各环节的律动。
C.太阳光既给生物提供能量,又对其大分子造成损伤的双重特性,影响生物的生物钟行为。
D.人要保持身心健康,就应该根据人体生理生化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合理安排时间。
2024-08-2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春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日,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备受关注。此前,2003年肆虐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2012年出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疫情也都由冠状病毒引起。那么,什么是冠状病毒?它会导致什么症状?怎样有效防护?

②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被科学家分离出来,因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病毒外表的冠状构造而得名冠状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此次在武汉发现的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

③冠状病毒的传播史可谓劣迹斑斑,它不仅是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更是几次严重疫情的罪魁祸首。2000年肆虐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以及前几年影响沙特阿拉伯、韩国等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在分类上都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病毒。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介绍,目前已知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共有7种。

④病毒命名很有门道。过去很多传染病命名都与地名相关,如埃博拉病毒由于在非洲埃博拉河地区被发现而得名,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得名也是因为该病毒首次在中东地区被确认。2015年,世卫组织公布的新发现疾病命名指导原则中提到,使用中性、一般的术语代替人物、地点、动物、食物和职业的名称来命名疾病。2020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现场发布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统一称谓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为“Novel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为“NCP”

⑤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一般会出现哪些症状?世卫组织介绍,症状因病毒而异,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出现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⑥目前,虽无针对病毒的特效药,但正确的防护手段可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世卫组织建议:要保持基本的手和呼吸道卫生,如用肥皂水和清水勤洗手;养成安全的饮食习惯,如烹调时彻底煮熟食物;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与表现出呼吸道疾病症状(例如咳嗽和打喷嚏)的人密切接触;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等。

⑦找到病毒起源对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来源尚未找到,疫情传播途径也尚未完全掌握。不过,有的研究显示,冠状病毒在蝙蝠和骆驼等动物中很常见,只在极少情况下病毒才会发生变异传染给人类。比如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曾报告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可能源于菊头蝠携带的一种冠状病毒,经由果子狸传染给人。世卫组织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调查也显示,这种病毒可能源自蝙蝠,先传给骆驼,再由骆驼传给人类。

⑧世卫组织说,一些已知的冠状病毒在动物中传播,但尚未感染人类;随着全球监测工作的改善,可能会发现更多冠状病毒。因此,人类与冠状病毒之间的斗争依然任重道远。

(彭茜《冠状病毒知多少》,有删改)

1.选出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     
A.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在20世纪60年代被分离出来,它是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之一,也是几次重大疫情的祸首。
B.冠状病毒因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病毒外表的冠状构造而得名,目前已知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共有7种。
C.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的病状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肺炎、肾衰竭等。
D.研究显示,冠状病毒在蝙蝠和骆驼等动物中很常见,传染给人类只是在极少情况下才会发生。
2.对于有效预防新冠病毒,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效药,所以世卫组织呼吁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这样就可以避免感染新冠病毒。
B.为了避免感染新冠病毒,人们不可以接触或饲养野生动物。
C.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来源尚未找到,疫情传播途径也尚未完全掌握,因此,新冠病毒是不可以预防的。
D.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与表现出呼吸道疾病症状(例如咳嗽和打喷嚏)的人密切接触,也是有效预防新冠病毒的手段之一。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世卫组织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的调查也显示,这种病毒可能源自蝙蝠,先传给骆驼,再由骆驼传给人类。
B.2003年肆虐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2012年出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疫情以及今年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也都是由冠状病毒引起。
C.随着全球监测工作的改善,可能会发现更多冠状病毒,现在已知的已有7种。
D.科学家们认为,只要找到病毒起源,就可以防控疫情。
2024-08-2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证书”联考语文试题B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全球变暖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都将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并预测全球变暖所产生的生态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它的响应,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

作为生态系统生产者的植物,其组成和生长发育对全球变化表现得十分敏感。许多观测和研究已经证实,一方面,在全球变暖的作用下,植物个体形态首先发生明显的变化,特别在极地等一些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如随着温度升高,苔原植物的枝条显著变长,且叶片增大。全球变暖对物种的生长发育过程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最为显著的影响就是物候的变化:随着气温的升高,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导致植物的生长季延长。这一过程可能有利于植物生长量的积累,但物候的提前也会使得植物提前开花放叶,这对某些植物(如早春的林下植物)完成生命周期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全球变暖显著影响物种的分布,不少地区物种分布的暖化现象就是明显的证据。譬如,对欧洲山地的研究发现,不同物种的数量有所变化,适应温暖环境的物种增加,而适应低温环境的物种显著减少。此外,随着全球变暖,很多动植物向高海拔和高纬度迁移。例如,20世纪以来,欧洲西部山脉发生了植物物种集中向山顶迁移的现象,每年的平均速度达3m;在英国、美国及芬兰等地发现鸟类大量向北方迁移,其北扩幅度在20年内可高达70km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组成的影响——例如通过改变物种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分布,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最终可能改变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类型,引起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温度升高和干旱的加剧,更有利于喜温、耐旱植物的扩散和入侵;而一些极端气候事件(旱灾、霜冻、雪灾、洪涝、飓风等)的发生则会造成本地物种的快速死亡,从而增加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最终,那些在生态系统中处于劣势的物种被迫退出,新的物种侵入,从而形成新的生态系统类型。

现有研究表明,极地增温会导致木本植物在极地苔原带扩张,并导致其优势度及群落生物量的增加;相对地,苔藓和地衣的高度、覆盖度出现下降,苔原群落的多样性降低,进而改变极地植物群落的结构。模型研究显示,随着全球变暖,温带将向极地方向扩展,而温带森林也将侵入当前的北方森林地带。对于北方森林来说,高纬度地区显著的增温将使其分布面积缩小;同时温带内陆地区由于受夏季干旱的影响,现有的森林——草原景观将向草原——荒漠景观转变。生态系统类型的变化引起区域乃至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显著变化,并可能打破全球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态。

总之,气候变暖使得全球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可能发生改变。生态系统的这种改变又会对全球变化产生反馈作用,减缓或者加剧气候变化的发生。这将深刻影响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能源、粮食和环境问题。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十年,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反应及其可能后果仍将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选自《科学通报》2018年第2期)

1.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不属于全球变暖引起的变化的一项是(     
A.极地的苔原植物较以往长得茂盛茁壮。
B.在欧洲山地,适应温暖环境的植物种类有所增加。
C.在美国及芬兰地区,鸟儿迁徙到北方更远的地方。
D.在温带内陆地区,森林的面积不断向四周扩大。
2.关于“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变暖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植物生命周期的完成。
B.全球变暖影响了植物物种的分布,这些植物生长的地区或数量发生了变化。
C.受全球变暖影响,植物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的变化可能会改变原来的生态系统类型。
D.生态系统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后,通过反馈作用,也会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其他地区相比,高纬度的地区如极地更容易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
B.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中,喜温、耐旱的植物可能会不断扩张生长空间。
C.目前科学家对全球变暖现象的研究,能使人类在未来避免全球变暖带来的风险。
D.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反应,将影响到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024-08-2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春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7℃36.5℃,人体为何越来越冷?

①学生时代,我们都在书本上学过一个生理知识:人的平均体温是37℃

②可是近年来,经历过无数次体温检测,我们发现,人的正常体温往往在36.5℃上下,而超过37℃会被认为是体温偏高。这是否说明了,人的平均体温在不断下降呢?

③事实上,科学界早已注意到这项变化。有学者认为,在过去的20年内,人的平均体温已经降到了36.6℃,体温在35.7℃~37.4℃都是正常的。也有学者研究了18602017年的人口腔温度数据,认为新的平均体温应是36.4℃。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的平均体温应是36.4℃~36.6℃

④回溯历史,37℃这个数据究竟是谁定下来的?

1851年,德国医生Carl Wunderlich出版了一本书,他在书里声称,自己曾接诊过2.5万名病人,为他们测量过上百万次体温。他把这些数据平均计算,得到的结果就是37℃。如今,不少学者猜测,这名德国医生的数据可能存在偏差。

⑥首先,在那个没有计算机的年代,这名医生是如何处理上万个数据,并计算出平均数的?这看起来不太合理。

⑦其次,当时测量体温普遍使用的是腋下测量法,需要病人把水银温度计夹在腋下1520分钟,而腋下出汗、刚运动完、情绪激动等因素都会影响测量结果。不同测量方式的正常体温范围,一般认为直肠温度最准确。

⑧另外,当年使用的水银温度计也不够精确。毕竟,在19世纪,测温技术还不够成熟。

⑨可见,37℃这个全球公认的平均体温,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不可靠的。

⑩那么,说人体的平均温度在不断下降,是有科学依据的吗?

⑪为了研究这一点,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男性,体温普遍比19世纪的男性低约0.59℃,女性则低约0.32℃。计算下来,平均每十年人的体温就会下降约0.03℃。有趣的是,根据NASA的数据,地球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平均温度上升了约0.6℃。也就是说,地球在变热,人体却在变冷。

⑫至于人的平均体温为什么会下降,科学界有几个方面的推测。

⑬一是,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在下降。所谓代谢,就是人的身体为了维持各系统的正常运作,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这个过程会产生热量。以往,由于卫生条件较差,人容易产生炎症,炎症会加快人的新陈代谢,导致体温升高。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的炎症减少了,体温自然就下降了。

⑭二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更加恒温。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身体不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去调节体温,因此体温趋于稳定,同时体温也更低。

⑮三是,现代体温计的测量结果更准确。现在常用的是红外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的结果更加精确。

⑯体温虽然只是一个数字,却是我们认识人体、了解人体的一个基点。离提出37℃的德国医生所生活的19世纪,只过去了不到两百年,人的体温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变化。

⑰这说明,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温度,都在互相适应、不断调节,并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从生理上来说,我们已不是过去的自己。

(资源来源:《万物》杂志202299日)

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人的体温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的平均体温应是36.4℃~36.6℃。
B.人的平均体温是37℃是德国医生Carl Wunderlich在1851年提出的。
C.在所有测量正常体温范围的方式中,测量直肠温度最准确。
D.人体的平均温度在不断下降,是有科学依据的。
2.下列对人的平均体温下降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在下降,人的炎症减少了,体温就下降了。
B.现代人身体不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去调节体温,因此体温也更低。
C.与以前的水银温度计相比,现代体温计的测量结果更准确。
D.对于人的平均体温下降的原因,科学界已经有了几个明确的结论。
3.这篇文章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B.下定义C.摹状貌D.分类别
2024-08-2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中职“江淮十校”职教高考第四次联考文化素质考试模拟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法定数字货币如何成为广受欢迎的货币

赵莹

①货币本质上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目的是解决物物交换的不便。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项基本职能,而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则是其派生性职能,可以让货币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一种货币能否很好地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是衡量其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货币在发展过程中被不同的价值符号所代表,从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到数字货币不断转变。

②虚拟货币仅仅是在特定社交场景下,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电子支付工具,因此不是数字货币。比如QQ币就是可以在腾讯公司旗下相关游戏中使用的一种支付工具。大家所熟悉的比特币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只是比特币在技术上比QQ币更加完备而已。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比特币并不算完全意义上的数字货币。如果一些数字资产能够被全社会普遍接受作为支付工具,那么这些数字资产就可以被称为数字货币。

③数字货币可以是由政府(或者中央银行)发行的,也可以是由私人部门发行的。由政府发行的数字货币被称为法定数字货币。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正在进行封闭测试的央行数字货币(DCEP。目前DCEP尚处于测试早期,切入点主要是在支付场景方面提供流通支付免费,替代MO(流通现金),这将会对目前的支付方式造成比较大的冲击。目前数字货币需要给现有的纸币留有余地,在优势领域发挥特长特色,同时为一些传统活动保留生存空间。

④数字货币也可以由私人机构发行,例如脸书公司(Facebook)正在开发的天秤币(Libra),在正式上线运行之后,全球将有超过二十亿的用户在该平台的各种交易场景中使用。如此大规模的使用和广泛的接受使得天秤币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货币。

⑤任何一种货币的形态和生命力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法定数字货币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产物、其与现金、硬币具备相同的法定性质和职能,但也具备一些显著优势。一是制作成本低。纸币容易被伪造,且破损概率大。而法定数字货币成本低,便于流通,节省印刷成本、储存成本、运输和安保成本,交易快捷方便。二是监管便利。法定数字货币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密码学等原理、可实现数字化记录和追踪,有效监管货币来源与去向。三是应用场景多。微信、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方式,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但其本质不是货币,人们可以拒绝此种付款方式,而法定数字货币是法币。人们不得拒绝。数字货币支持离线支付,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碰一碰即可支付成功,而微信、支付宝只能在网络情况下进行转账或支付。因此法定数字货币更能满足数字时代人们对生活便利的需求,成为受欢迎的货币。

(摘编自20200613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QQ币、比特币仅仅是在特定社交场景下,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电子支付工具。
B.微信、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方式,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但其本质不是货币。
C.货币的产生是为了解决“物物交换”的不便,货币虽然在发展过程中被不同价值符号代表,但一直都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D.特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特定的货币的形态和生命力,所以在数字经济时代,法定数字货币将成为最受欢迎的货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央行数字货币”尚处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封闭测试环节,所以并没有真正实现货币的两项基本职能。
B.某一种货币只要执行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项职能,就表明该货币能受到人们信任和普遍欢迎。
C.法定数字货币是法币,人们不得拒绝使用,这是其与第三方支付方式的一大区别。
D.DCEP目前设计是提供流通支付免费,这将会对目前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如微信、支付宝等造成较大冲击。
3.下列对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摹状貌B.举例子C.列图表D.作比较
2024-08-2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安徽省中职江淮十校职教高考第六次联考模拟测试文化素质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深海呼吸

①研究发现,具有深海潜水本领的动物们,首先具有一个神奇的肺。即使是被压扁变形收缩至原来体积的15%,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而人类的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分析海豹的肺组织时发现,因为它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特殊化学物质构成的活性剂,所以海豹的肺才如此坚韧有力,在轻松对付高压的同时,还能自如地舒展恢复。

②摄取和储存氧气的能力是决定生物能否长时间深潜的主要标志。与陆地动物的区别是,潜水动物在屏住呼吸时主要依赖储存在肌肉中的氧气,而陆地动物却是依靠停留于肺部的氧气。实验数据显示,企鹅在下潜至510米深时,可将体内全部氧气的47%储存在肌肉中,其余的在血液和肺部循环。宽吻海豚在下潜同样的深度时,能将体内39%的氧气储存在肌肉中。我们人类却不具备潜水途中储存氧气的能力,平时在我们的肌肉中只能储存体内15%的氧气。

③在海豚、海豹和抹香鲸等深潜高手的肌肉中,肌红蛋白的含量都格外高。肌红蛋白是一种将血液中的氧吸收并储存起来的蛋白质,它为肌肉提供以后可使用的能量。因此,它们的肌肉在不需要进行呼吸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此外,为了节约能量,在下潜时它们还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本领。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两组科研人员得出的结论颇为接近。7头小海象在陆地上的平均心跳为每分钟107次,当它们在海水中下潜时,心跳下降到每分钟39次,下降了64%。在它们潜水的初期,心率一般急剧降低,随着它们下潜的深度不断加大,心率随之缓慢下降,极限记录是每分钟3次。

④人在深潜过程中,容易发生减压病。造成减压病的原因是,在下潜时,越来越大的压力会将他肺中的氮气压迫进他的血液或别的组织液中。当他快速返回水面时,氮就会骤然间从溶液中冒出来,这对于所有正常的生理活动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包括神经功能和血液循环。所以,潜水者在从水下上升时,除必须遵守潜水表或计算器数据要求外,每上升5米作几秒钟的安全停留,便可以避免减压病的发生。

⑤深潜动物们为什么不得减压病呢?哈佛大学的动物学家吉米·卡瑞恩不久前揭示了这一谜底。卡瑞恩发现生活在南极洲附近的海豹,它们可以下潜到七八百米的深度。但不论它们下潜多么深,体内的氮的浓度基本不变。原因是它们的肺被强大的水压迅速地压扁了,一开始就阻止了大量的氮气进入血液。所以深潜动物们免去了减压病的烦恼。

1.下列关于深海潜水动物肺的特性和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类不同,深海潜水动物的肺可在保留极少氧气的情况下不受损伤。
B.与人类不同,深海潜水动物的肺在强大水压下变形收缩后可迅速恢复。
C.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舒展自如,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功效。
D.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坚韧有力,具有抗击高压的神奇功效。
2.下列关于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一般陆地动物。
B.深海潜水动物体内的肌红蛋白是使其肌肉储存氧气的决定性物质。
C.深海潜水动物在不需要呼吸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便持续工作。
D.深海潜水动物在从水下上升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避免减压病。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不能长时间深海潜水的原因之一是不能将氧气大量储存于肌肉中。
B.人类不能长时间深海潜水的重要原因是不具有急剧降低心率的能力。
C.深海潜水动物不会得减压病,因为它们的肺部覆盖着一种特殊的活性物质,在被强大水压压扁收缩时,阻止了大量氮气进入血液。
D.深海潜水动物由于肌肉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肌红蛋白,能将血液中的氧吸收储存起来,提供以后使用的能量,所以可在不需要呼吸时坚持一直工作。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深海潜水动物一样,不能快速从水下上升,否则将会危及生命安全。
B.深海潜水动物具有深潜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肌肉能够摄取储存大量氧气。
C.人与深海潜水动物存在潜水能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不能利用肺来进行深海呼吸。
D.人与深海潜水动物一样,在下潜的过程中,肺部的氮浓度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2024-08-2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对口升学考试研究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