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论述“得到”和“失去”在人生中的关系,强调了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作者指出,人们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但实际上,失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文章通过道理论证,提醒人们要有面对失去的心理准备和勇气,并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保持一份内心的超脱。整体而言,文章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启示意义。

1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处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做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做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人生一世,有得有失,习惯得到,也要习惯失去。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分超脱。有了这一分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选自周国平《守望的距离》,有删改)

1.对节选文字论述的观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我们要习惯失去。
B.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
C.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
D.我们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分超脱。
2.本文未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道理论证B.举例论证C.正反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
3.下列材料中,最契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史铁生因为意外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后又患尿毒症等疾病,但他终与命运和解,破茧而出,以流淌着静气和宽厚的作品温暖了世界。
B.大众审美幼态化,很多人通过医美手段营造“不老”形象。各视频平台的美颜功能也都是往“童颜化”发展。甚至有人整容成瘾,美颜成瘾。
C.袁隆平有感于饥荒年代饿死人的惨状,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D.某男子的宠物狗走丢,悬赏千万现金寻找,后来找到了狗,主人给了五千元感谢对方。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梁衡的《线条之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线条在艺术中的独特魅力。文章从一个瓶子的线条美引入,逐步扩展到几何学、绘画、书法、舞蹈、音乐等多个领域,展示了线条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力和象征意义。引用林徽因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线条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既有理论深度,又充满感性体验,体现了作者对艺术和美的深刻理解。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线条之美

梁衡

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我神魂颠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所谓轨迹者,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所以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西画的透视、光影,只需一根线,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磅礴雄浑。那线的起落、走势、轻重、弯曲等,居然能分出几十种手法,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叶落霜天,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嘶鸣。确实在大自然中,从天边群山的轮廓,到眼前的一片树叶、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作。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写雪后西湖的风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看一痕、一点、一芥、一粒,虽是文字,作者却如画家一般纯熟地运用了点和线的表现手法。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美对象。郭兰英唱: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奚秀兰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些都是在说他们身上阴柔至美或阳刚至强的线条。于是就专门产生了美术界的人体绘画、摄影、雕塑,舞台上的舞蹈、戏剧、模特,竞技场上的体操、健美、杂技等等。这些都是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

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秦篆、汉隶、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这每一种字体的线条,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其时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让学生去画草图。一周之后交来作业,她只看了一眼,便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多年前,当我初读到这段资料时就奇怪,只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出的一根细线,就能看出它是康熙、乾隆,还是大汉、盛唐?带着这个疑问,我终于在去年有缘亲到霍去病墓上走了一趟。那著名的《马踏匈奴》,还有石牛、石马等作品,线条拙朴、雄浑、苍凉,虽时隔两千年,仍然传递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国家的强盛。康乾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线条繁缛奢华,怎能表现当时新中国的如日初升呢?

美哉!博大精深的线条。

(有删改)

1.下面不属于作者说线条是“艺术之母”所用材料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B.舞蹈C.音乐D.人体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买椟还珠”加引号,语带自嘲,自嘲没有看上那名贵的牡丹油,却对瓶子感到惊艳,引出线条之美的话题。
B.第三自然段谈到中西方绘画技法,突出了中国画白描技法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语气中有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C.文中写了舞蹈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在空间里的组合和在时间中的游走来阐释线条奇幻的动态之美。
D.全文从“物”“人”“理”等方面组织材料,由实入虚,脉络清晰,思路严谨,内容丰富,繁而不乱。
3.下列关于文中引用林徽因的故事的目的和作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使文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表明林徽因是个富有艺术修养,做事认真的人。
C.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
D.深化了主题,借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美好期待。
4.下列对句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用夸张的笔法,写出了瓶子的线条神秘莫测的美。
B.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书法这一艺术样式中线条的无穷魅力。
C.“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人体阴柔至美或阳刚至强的线条。
D.“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康乾时的线条不如汉唐时的线条雄浑,不能体现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强盛等国家特质,不适用于新中国。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多角度、多材料的方式探讨了纸质阅读与屏阅读的差异及其对认知效果的影响。材料一强调了阅读环境对专注力和阅读效果的重要性,指出图书馆的氛围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材料二通过图表展示了国民阅读率和阅读方式的变化,反映了数字化阅读的普及。材料三则通过研究数据和实验结果,论证了纸质阅读在深度阅读中的优势。整体来看,文章结构清晰,论据充分,结合实际数据和研究结果,深入分析了不同阅读方式的优劣。

3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人们追求更高的专注力和读书效果,就会选择到图书馆去阅读,因为图书馆是个人行为受到限制的公共场所,可以避免个人在家阅读时注意力分散或者被别的事务所影响。另外,在图书馆中,素不相识的读者聚在一起阅读会形成独特而浓烈的阅读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阅读者抑制自己的活跃行为,聚精会神且长时间地阅读。情境的重要影响很难从几个具体方面的列举中被穷尽,尽管人们并不能清晰地了解究竟是什么具体的因素影响了阅读——认知的效果,但当他们面临紧迫的阅读学习任务,比如重要的大型考试时,他们会选择在书房中或者图书馆中啃书本,并努力抵抗屏阅读对他们注意力加以分散的诱惑。

当人们尝试着把纸质书换成电子书时,就不难发现,纸质阅读过程中身体上的伴随动作会因为媒介的物质技术形态的原因而无法实施,像弹拨书页、画线条、做批注或者将书籍卷起来握在手上之类的行为都无法在电子阅读器上实施,因此阅读电子书的思维状态与阅读纸质书的状态并不相同。当然,几乎也不会有人郑重其事地、带有仪式感地阅读电子书,至于网页浏览、平板电脑的使用等屏阅读行为,更不会有严肃的仪式感,相反这些阅读活动通常与轻松、娱乐、休闲以及见缝插针地打发时间的心态有关。而且它们也有属于它们的使用场景,也会形成相应的身体图式。例如手机的阅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无论是适合阅读的场景,如交通工具上或者公园座椅上;还是不适合阅读的场景, 如车水马龙的大马路上或者亲朋好友聚餐时的餐桌上。手机用户都会显现使用手机的身体姿势,并形成相应的身体图式。手机读者会不定期地掏出手机阅读,即便在没有手机提示信号的情况下,他们也会习惯性地不时掏出手机进行浏览或阅读。与这种分散的注意力的习惯相应的,是在阅读纸质书籍时很难集中精力,经常掏出手机阅读或把玩。

人的认知是情境性的。环境作用于感官,影响着认知。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身体对环境的感知及与环境的接触、环境带来的视觉甚至味觉差异、媒介带来的情绪体验等,对阅读活动及认知效果,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①屏阅读指人们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等阅读媒介进行阅读的行为。

(摘编自王颖吉《身体与阅读:从具身认知的视角看纸阅读与屏阅读的差异》)

材料二:

图表一 成年国民阅读率

图表二 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

图表来自2023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材料三:

就深度阅读而言,读书优于读屏。在数码时代,读屏不能代替读书,阅读重要著作、较长或有难度的文本,阅读需要深入理解和思考的读物,都应该以读书为优先选择。

不少研究者发现,屏读不适宜于较长的学术或严肃文本,如果单就读屏而言,那么,平板电子阅读器要优于电脑荧屏。有研究者发现,许多人就算用平板电子阅读器阅读,也很难有阅读书籍的那种热情或投入,原因是读屏会让阅读者有触觉失调的问题。所谓触觉失调也就是手感不好。平板阅读器模仿书籍,却没有书籍的样子、感觉和特性,给人以疏远、不真实和不舒服的感觉。有研究调查发现,平板阅读器的使用者中,有83%表示强烈偏好阅读纸质书籍。平板阅读器与书籍,如果内容一样,看上去只是阅读媒介的不同,但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媒介物理特性会有不同的认知价值。如果一种阅读媒介给人不舒服、不自然、不亲近的感觉,那么它会影响阅读热情和效果。这一区别对于深层阅读的不利影响要远超于一般的浏览和消遣阅读,对阅读较长、难度较大的读物则更是如此。以色列心理学家拉克菲特·阿克曼于2010年对一些大学生做了一个主动学习的测试。她选了5篇较难阅读的说理文,每篇1200字,分成电子文本和纸质文本两个阅读组。在规定阅读时间的情况下,这两组学生对理解问题的回答准确度几乎一样(62%)。但是,在学生需要用多少时间就允许他们用多少时间的情况下,纸读的学生成绩却高出另一组10%。在让学生估计自己错误的时候,测试结果也出现了差异。纸质读者的错误估计在4%之内,而读屏者则平均为10%。这似乎说明,读屏者对自己理解准确度的估计不如纸质读者。这个发现对深层阅读非常重要,因为深层阅读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能尽量准确地评估阅读的结果,发现并确定其中是否有误。

(节选自徐贲《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认知是情境性的,图书馆中的阅读氛围有助于阅读者抑制自己的活跃行为,能够长时间专心阅读。
B.人们选择到图书馆去阅读,是为了追求更高的专注力和读书效果,这样就能抵抗屏阅读对他们注意力加以分散的诱惑。
C.屏阅读行为通常与轻松、娱乐、休闲以及见缝插针地打发时间的心态有关。
D.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1.8%,这一数据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较2021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纸质阅读过程中身体上的伴随动作无法在电子阅读器上实施,使得阅读电子书的思维状态与阅读纸质书的状态并不相同。
B.阅读媒介会影响阅读的热情和效果,我们在阅读有难度的文本时,应优先选择纸质阅读方式 。
C.2022年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相较于前一年有所提升,在数字化阅读中多倾向于使用手机阅读。
D.就深度阅读而言,读书优于读屏,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书报刊的阅读率都保持了增长态势。
3.深度阅读是以提升学识修养、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下列活动中无需做深度阅读的一项是(     
A.在班级读书会上分享对《雷雨》中周朴园性格复杂性的认识。
B.老师到图书馆阅读文献以完成教学论文的撰写。
C.2023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浏览大量体育新闻以了解相关赛事信息。
D.提交作业:制作“金陵十二钗”身世表,分析造成人物不同命运的原因。
4.在2023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材料二的图表为这次调查的部分数据,请你根据图表推断调查的主要结论。
5.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说:“读书绝不是要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我们集中心智。”要达到黑塞所言的读书状态,我们应采取怎样行之有效的办法。请结合材料一、三做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单独招生文化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一)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徽州文化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文章指出徽州文化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和商业精神为核心,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地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地理环境的相对隔绝和历史上的战乱迁徙为其奠定了基础。徽州文化不仅在伦理道德和宗族观念上有深厚积淀,还在商业实践中展现出创新精神,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文章结构清晰,论述详实,展示了徽州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方面的辉煌成就。

4 . 阅读下面的科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是指以徽州(古又称新安郡)为地域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人们之间对象性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同任何文化一样,它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并且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辉煌的富于鲜明特色的成果,影响播及全国各地。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崇山峻岭的屏闭翼护又使徽州地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区域,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包括汇聚于此的南北各地多种文化因此互相碰撞,互相选择,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

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皆与徽州有极深渊源;儒学观念和儒学礼义对徽州社会各阶层影响至深,所谓道学渊源在新安久矣,并且逐步发展成新安理学等体系和流派。

儒学兴盛,加上徽州相对隔绝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的家庭文化十分凝重,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擅入者。其风最为近古……虽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家庭、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其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基本建筑于家族本位上,是传统文化家国同构原则的典型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排斥商业精神的,但徽州山多田少地瘠,因此,外出经商是谋生的重要手段。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著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他们在长期商业经营实践中创造出股份式、承揽式等经营方式,并在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划分、利润分配等各方面有所创新与发展。徽商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还直接刺激了数学、地理水文学的发展,如程大位(算法统宗)、黄汴《一统路程图记》等。这些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与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萌现了早期科学精神与近现代化因素的某些端倪。

徽州文化正是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三大基本内核,在正统中原文化基础上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发展成为一种完整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并演化为当地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广博精深的诸种具象文化风采。

1.对“徽州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是源于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独具特色、影响广泛的地域文化。
B.徽州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的,创造出鲜明特色成果的,影响广泛的文化体系。
C.徽州文化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基本内核,是具备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的文化系统。
D.徽州文化是一种家庭文化十分凝重、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的封闭性的文化系统。
2.对徽州文化的成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文化、徽州地方文化以及各地多种文化在此互相碰撞,互相选择,逐步融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徽州地方文化。
B.新儒学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儒学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家学派,对徽州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至深至远的影响。
C.自古以来战乱不断,使中原地区的民众纷纷避居于徽州,为徽州文化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的基础。
D.徽州人在大量的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形成的商业精神、经营方式、包容精神发展成为徽州文化的主体。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徽州商人经营活动的实际需求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科技现代化。
B.徽州文化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这与徽州地区的地理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C.徽州文化中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建立于家族本位之上,家族色彩浓郁而国家观念淡薄。
D.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并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果。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初步协调了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
B.徽州文化突破了中国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精神。
C.徽州文化不排斥商业精神,致使徽州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D.徽州文化博采众长,吸收四方文化成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突破。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探讨了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文章从原始社会的祭司和酋长的权力分配谈起,逐步讲述了手写文字、印刷术和电子媒介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文章揭示了报刊在信息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并指出电子媒介的出现如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传播科技负面影响的忧虑,提醒读者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其潜在的风险。文章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5 . 请阅读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社会,祭司的权力比酋长要大。
B.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
C.西方僧侣阶层直至中世纪后才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如读书写字。
D.电子媒介出现后,权力机构的信息系统向大众完全公开。
2.最早的印刷术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是它在几百年内并未被用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结合历史背景,谈谈报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4.请问你如何理解“电子媒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5.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于传播科技负面影响的忧虑。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同步练习(二)(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人类语言媒介的发展历程,从口语时代的声波传递,到书面语的结绳记事、实物传信和图画刻符,再到有声媒体时代的电波化,最后进入互联网时代。文章强调了每个时代语言媒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交流的影响,指出了技术进步对语言传输的突破性贡献,并提出了网络时代对语言生活的新要求。整体来看,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展示了语言媒介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重要性。

6 . 请阅读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一、口语时代 

从获取有声语言到文字的产生出现书面语,这段时期是人类的口语时代。口语时代人类有各种伟大的进步,本文最关心三点:

其一,获得了语言符号。这种符号的强大在于具有切分、组合功能。句子可以切分为词语,词语可以依据语法组合成为新的句子。当然,词语也可以再行切分,句子也可以再行组合。这种切分、组合功能使语言具有非常神奇的功能,即用有限的符号表达无限的意义。

其二,把一般生理器官改造为口语器官。口语器官包括发音器官、听觉器官和大脑口语处理器官。发音器官主要由肺、气管、声带、咽腔、口腔、鼻腔以及唇、齿、舌、颚等构成,这些器官最初都不是为语言而生的,呼吸、咬嚼等是其第一功能,协同发出语音乃是第二功能。听觉器官的第一功能是听声音,第二功能是听语音。大脑的口语处理器官也是后来进化而成。

其三,创造了原生口语文化。口语时代的杰作是人类至今能够听到或读到的远古史诗,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印度的《罗摩衍那》及《江格尔》《玛纳斯》《格萨尔王传》等。

 二、文字及书面语 

为打破时间、空间对口语的限制,在结绳记事、实物传信、图画刻符等探索的基础上,人类最终在距今5500年前创制出了文字。有了文字就有了书面语,书面语的媒介物是光波,人类从此具有了声波和光波两种语言媒介物。文字及书面语的产生,特别是印刷术及报纸杂志的出现,对人类的进步影响巨大。

其一,产生了识字人这一文化群体。他们可以对书面语反复修改雕琢,使之成为经典。他们可以根据不同场合有意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而形成不同文体,使语言功能得到丰富发展。修饰文章的经验及文体风格的体验,可以作为知识传授,这便有了最初的语文教育。

其二,产生了书面文化。书面语可以将人类的经验远达八荒、遗传千代,人类的文化记忆不再仅凭口耳,历史由传说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信史阶段。特别是印刷术的出现,书籍复制的速度大大提升而成本大大下降,并催生了报纸及新闻、消息、社论、现代广告等各种新文体,识字人群体不断扩大,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垄断品,新闻可以及时影响大众。大量研究表明,书面语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记忆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类的叙事方式、认知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其三,人类拥有了声波、光波两种语言媒介物。语言生理器官除了原先的口语器官之外,又发展出书面语器官。书面语器官包括文字书写器官、文字识认器官及大脑书面语处理器官。书面语器官的语言功能也是第二功能,手、臂的第一功能不是写字,眼睛的第一功能不是读书。此外,大脑书面语处理器官与大脑口语处理器官应有密切关系,但是否它们就是一套处理器官、一套运作程序,还不太清楚。

书面语器官是通过教育来实现其语言功能的,如果忽略儿童学话的经历,口语器官的语言功能仿佛是天然的。而且,口语的使用只有生理器官就基本可以,而书面语的使用则需要有书写工具,需要制书、藏书、运书的物理条件及技艺,亦即需要物理上的语言装备。特别是印刷术出现以后,书写、阅读、印刷存运书籍的物理装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电波与有声媒体 

电波把声波、光波这两种传统的语言媒介物电波化,有声媒体对语言功能进行了放大,并不断有新发展。有几点令人关注:

其一,语言的传输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声媒体时代,语言传播更加便利,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形式更加多样,传播人群更具针对性,传播幅员也更加辽远。特别是在标准语音的传播方面作用显著,标准音的社会普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其二,大幅度提升口语的功能。播音口语一般都有书面语支撑,但既不等同于书面语,也超越自然口语。随着各种节目的表达需要,播音口语会形成不同的文体(语体),比如正式的播音语体、主持人语体、体育解说语体等。有声媒体对播音、主持人的口才有新要求,对记者、编辑也有不同于平面媒体的新要求。

其三,有声媒体不需要个人再增加一套处理电波的生理器官,但需要添置收音机、电视机等语言物理装备。社会为有声媒体要增加许多新装备、新行业和新职业,如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建造,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传输与接收,以上所涉及的各种设备、人员等。就技术层面而言,语音处理技术获得巨大发展,处理语音的电子设备接踵而生,如留声机、录音机、麦克风、扩音机、电话机、电影、广播、电视等等。五千多年前,人类用文字技术打破了时空对口语的限制,而此时,人类又用电子技术打破了时空对口语的限制。

四、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人类的语言生活要比网络媒体更加丰富多彩。有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人类现在的交际更多的是面对计算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传统的人人交际模式使用范围正快速缩小,新兴的人机人交际模式正发展为主要交际模式。过好语言生活,个人需要较为复杂的语言配置,不仅要有两套语言生理器官,即处理声波的口语器官、处理光波的书面语器官,还要有一系列处理声、光、电 三波的语言物理装备。而社会,则需要拥有处理声、光、电三波的语言技术、语言物理产品及相关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体系,还需要拥有与之相关的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

其二,过好虚实两个空间的语言生活。网络不仅产生了网络媒体,不仅促生了人机人的交际模式,而且还为人类在现实空间之外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使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产品,如网页浏览、键盘输入、电子邮件、PPT制作、QQ、短信、微信等,写字的机会渐少,键盘打字、触屏写字及屏幕阅读逐渐成为新习惯。而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也会影响到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在互联网+的今天,在中国网民数量超过7亿的今天,虚拟空间的虚拟性已经极大减弱,虚实两个空间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过好虚拟语言生活,管好虚拟语言生活,是目前的重要课题。

其三,妥处信息边缘化问题。网络时代最大的不公平是信息获取的不公平,最大的危机是被信息边缘化。要关注农村、西部、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要关注离退休老人、家庭妇女,尽量减少不上网、不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作为国家,不仅要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力,加强公民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消弭信息鸿沟;而且还要努力发展网络,以保证国家不被互联网边缘化

1.下列选项中,对作者观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在“口语时代”的语言媒介主要是声波。
B.结绳记事、实物传信和图画刻符属于书面语。
C.电波把声波、光波这两种传统语言媒介电波化。
D.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负载方式几乎都可以进入互联网。
2.人类在口语时代的语言成就有哪些?
3.请解释文中提到的“语言物理装备”。
4.在有声媒体时代,语言的传输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里?
5.网络时代对人类的语言生活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同步练习(一)(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在现代多元文化交错的背景下,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重要性。作者指出,尽管信息爆炸和读图时代让人们逐渐远离文字阅读,但经典文本的阅读对于文化传承和个人修养至关重要。通过阅读经典,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个人气质,进而影响社会风气。文章还强调,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应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主体,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整体论述逻辑清晰,观点鲜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节选自《人民日报》)

1.如何理解文中加点词语“消解文字”“文化濡化”?
2.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要“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请谈一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原因都有哪些?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今的时代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人们因角度、侧面不同而作的解读也不同。
B.虽然很多人已不喜欢读书,但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仍应成为今天的时尚。
C.阅读承载着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文本,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方式。
D.在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中,我们要胸襟宽广,对不同的文化要兼收并蓄。
E.近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作者个人的文学学习经历,探讨了文学趣味的培养和发展。作者强调,文学趣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更新。通过对文言文、六朝文、唐诗、宋诗以及外国文学的学习,作者逐渐认识到不同文学形式和流派的独特价值。文章引用华兹华斯的观点,指出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应不断创造和更新自己的文学趣味,以避免陷入陈腐和狭隘。整体而言,文章论述清晰,观点鲜明,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语体文:白话文。
B.桐城派:清代中叶出现的散文流派,创始人为桐城人姚鼐。
C.六朝文:泛指六朝时期内容空洞、形式华美的文章。
D.华兹华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2.下列对“活的趣味”和“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断派生、发展,时时刻刻发现新境界的趣味;局限在原有的狭窄圈子里,不能产生新发现的趣味。
B.不喜欢古代的文学作品,对现当代文学作品很有兴趣;只喜欢古代的文学作品,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不感兴趣。
C.不喜欢古代的文学作品,对现当代文学作品很有兴趣;局限在原有的狭窄圈子里,不能产生新发现的趣味。
D.不断派生、发展,时时刻刻发现新境界的趣味;只喜欢古代的文学作品,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不感兴趣。
3.下列选项中,不是本段使用到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A.比喻论证B.举例论证C.引用论证D.归谬论证
4.下列选项中,是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时主要运用的方法的一项是(     
A.现身说法B.引言论述C.以史为鉴D.比喻明理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要不断创造新的趣味,虽然获得一种新的文学趣味并非易事。
B.阐述作者学习中外文学的体会。
C.阐述自己在文学欣赏方面的体会。
D.死的趣味有碍于一个民族的发展。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八)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信息时代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作者指出,尽管信息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资讯,但也带来了焦虑和空虚。经典阅读作为人类文明的精华,能够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经典阅读,尤其是在年轻时期,人们可以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从而更从容地面对海量信息,摆脱浮躁和焦虑,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文章论述清晰,观点鲜明,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9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信息时代也需要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这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往往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极具吸引力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B.只有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经典阅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C.就像是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一样,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
D.经典阅读一定能让我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C.经典阅读中小说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D.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丝丝伤感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3.阅读全文,信息时代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职业技术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围棋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作者通过历史文献和社会实践的对比,论证了围棋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独特地位。文章强调围棋不仅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工具,更对民族心理产生深远影响。围棋的价值在与其他博弈活动和传统礼教观念的比较中逐渐确立,体现了其娱乐、教育、竞技和交际等多重功能。整体而言,文章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展示了围棋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D.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D.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这是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慢慢认识到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A.围棋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因为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也进而影响到个人的修身养性。
B.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C.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D.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春季高考研究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三第四次联合考试语文联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