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4332771

请阅读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社会,祭司的权力比酋长要大。
B.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
C.西方僧侣阶层直至中世纪后才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如读书写字。
D.电子媒介出现后,权力机构的信息系统向大众完全公开。
2.最早的印刷术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是它在几百年内并未被用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结合历史背景,谈谈报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4.请问你如何理解“电子媒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5.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于传播科技负面影响的忧虑。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完成小题:

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

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残破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御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能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

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很少能够愉快地工作,但是,为了恪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绝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就会感到自己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最自然的结果就是自卑。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各种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自卑是一条毒蛇,它无尽无休地搅扰、啃啮我们的胸膛,吮吸我们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1.请概括上面节选文字主要论述的内容。
2.画线句中的“大厦”比喻什么?“残破的废墟”比喻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3.赏析选文最后一段末一句。
2024-04-29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核电站的一次性投资确实比火电站大一些,衡量电站的经济价值,还要核算电站运行后消耗的燃料,设备折旧维修、运行管理等费用。30年来,国际上对煤电成本与核电成本所作的等值比较,显示出修建火电站实际出现低投入经济效应的负走向,修建核电站则正相反。目前,已有几十个国家建成300余座核电站,总功率达2亿千瓦左右。绝大多数核电站已使核电成本降至煤电成本的60%。现代经济价值观取得了又一次胜利。

至于核电站所出现的事故,不足以否定其安全性。从核反应形式看,原子弹可以和核电站类比,但原子弹所用的铀—235浓度在弹体中高达90%,因此造成核爆炸;而核电站采用的燃料是浓度低于4%的铀—235,这样反应效应就与原子弹有了根本的区别。从实际情况看,任何形式的电站,只要设计与管理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1979年印度一座大坝水电站爆炸竟使1.5万人丧生。当然这不是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物质外泄夺走31人的生命就值得庆幸。值得庆幸的是核电站系统工程技术有了新突破,核电站安全保险系数优于火电站。说到环境保护。最先进的火电站也难以让人作乐观的承诺。而核电站则别具优势。

1.文中“低投入经济效应的负走向”是指(     
A.低投入势必造成高成本。
B.低投入造成的成本增加的趋势。
C.煤电成本低的优势难以持久。
D.煤电成本高于核电成本。
2.“现代经济价值观取得了又一次胜利”是指(     
A.大量建成的核电站取得了很大的经济价值。
B.核电副业的发展检验了现代经济价值观的科学性。
C.现代经济价值观保障了核电事业的发展。
D.现代经济价值观的科学性在核电事业的发展中再次得到证实。
3.“与原子弹有了根本的区别"的含义是(     
A.核电站具有可控性,原子弹具有不可控性。
B.核电站核链式反应具有可控性,原子弹的核链式反应是不可控的。
C.核电站采用的铀—235浓度远远低于原子弹中该物质浓度,已不具有危险性。
D.核电站采用的铀—235浓度低于4%,不会出现不可控核链式反应。
4.根据文意,准确概括核电站特点的一组是(     
①高投入高质量低消耗。
②经济价值高于火电站。
③使用寿命高于火电站。
④每度核电成本相当于煤电的60%左右。
⑤安全性好,有利于环境保护。
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⑤D.①④
2024-06-15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沙尘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中和,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的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向上还源源不断地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1.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2.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累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3.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2024-07-24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