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安徽 高三 模拟预测 2024-09-19 1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基础、文学文化常识、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综合题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一件器物,可以朴到浑然天成,不声色,也可以繁复、精美到_________,过去的生活,一切都很慢,因此无论是天huáng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或许都会有几件心如意的工艺品,点缀他们的慢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的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宫殿、宅第、古厝户,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家具、器物、雅玩里不仅仅蕴藏着中国传统工艺yuán远流长且不断革新的丰富技法;更反映出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诚态度。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朴(zhuò)B.不声色(lù)
C.心如意(chèng)D.诚(qián)
2.下面根据文中拼音写出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潢     B.璜     C.潢     D.璜     
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以复加B.无出其右C.叹为观止D.精妙绝伦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语言文字运用-综合题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_________我们就一定能筑牢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     ),(     )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①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②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

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4.依次填入上文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基     凝聚B.根本     汇聚C.根基     凝聚D.根本     汇聚
5.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②①③B.②③①C.①②③D.③②①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B.这种新型疫苗的接种对象是胰岛功能容易受损的人群研制的特效药物
C.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处处能听见“建功报国”的铿锵之音。
D.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就能在各种考验前充满信心。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7. 下列各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和老“海归”们相比,“80后”“90后”小“海归”不再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
B.一方面,我们党要解决好群众的民生问题,取得广泛的支持拥护;另一方面,必须下大力气铲除“毒瘤”,永葆自身青春活力。
C.教练很想知道这个学员是怎么把车开到沟里去的。
D.数九寒天,一张“冰花男孩”的照片让人揪心。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8. 下列各句中,只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
B.只在树的缝隙里漏出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满满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注四溅。
D.四时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化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9.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A.这次校庆承蒙贵公司慷慨解囊,不胜感激,略备小酌以表谢意。
B.今天在小刘家聚会,叨扰了他的父母很长时间,我们感觉很不好意思。
C.对这个问题,大家已经分析得十分透彻,我要说的只能是狗尾续貂了。
D.感谢您赠送我这幅大气磅礴的画作为补壁之用,真是让我家的客厅蓬荜生辉。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10. 下面诗句与地名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华山
C.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嵩山
D.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敬亭山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11. 下面对小说内容概括无误的一项是(     
A.在《边城》故事里,翠翠和傩送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B.林黛玉第一次到贾府,没有见到两位舅舅,因为他们都不在家。
C.《士兵突击》节选部分里,三个人里最终只有两个人争取到了名额。
D.《荷花淀》里的女人们前期是一样落后分子,后来才成长为出色的战士。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12. 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胡同文化》——汪曾祺——中国
B.《一个人的遭遇》——肖洛霍夫——俄国
C.《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
D.《奥林匹克精神》——顾拜旦——法国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13.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名画的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创作的。
B.《步辇图》由唐代阎立本创作,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C.《清明上河图》由北宋商家张择端创作,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
D.《千里江山图》由北宋作家黄公望创作,描绘了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渺的江湖。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14. 下列对成语出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秋毫无犯——孙麟——《孙子兵法》
B.深谋远虑——贾谊——《过秦论》
C.茕茕孑立——李密——《陈情表》
D.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孟子》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1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通过“戍鼓”“边秋”“一雁”词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孤雁如犹在外漂泊之人,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虽没出现“月”字,但写的都是月下的景物。
B.颔联承上,以“露”呼应“秋”,同样是诗人所见月下之景。前三句不提“月”而处处见月。第四句“月是故乡明”写故乡明月而实际未见,为虚写。虚实结合,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C.颈联中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兄弟们因为战乱而离散,家已不存,音讯不通,生死难卜。绵绵愁思中夹杂作者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D.尾联点明原因:是战乱导致了家人离散。既怀家愁,又忧国难,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张元收养被人遗弃的狗并最终因狗救了叔父一命的故事,突出了仁爱和善行的重要性。张元的仁心不仅体现在对动物的怜悯和救助上,也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叔父的生命,体现了“善有善报”的道理。文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陌有犬人所弃者              为:被,表被动
B.明年,犬随叔父夜行             明年:第二年
C.延医治之             速:招致
D.叔父视犬如             亲:亲人
17.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若见而不收养”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8.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元责怪它,跟着狗出门,发现叔父生命垂危。
B.张元对此感到奇怪,就跟着狗出门,发现叔父生命垂危。
C.张元责怪它,任凭狗出门,发现叔父几次死了。
D.张元对此感到奇怪,任凭狗出门,发现叔父几次死了。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元收养了一只狗,叔父一开始是反对的。
B.张元认为对见到的所有将死动物都应该施以救助,否则就是没有仁爱之心。
C.文中的小狗很聪明,它间接救了叔父一命。
D.叔父被蛇咬了,因为抢救及时,没几天就痊愈了。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论述“得到”和“失去”在人生中的关系,强调了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作者指出,人们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但实际上,失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文章通过道理论证,提醒人们要有面对失去的心理准备和勇气,并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保持一份内心的超脱。整体而言,文章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启示意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处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做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做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人生一世,有得有失,习惯得到,也要习惯失去。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分超脱。有了这一分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选自周国平《守望的距离》,有删改)

20.对节选文字论述的观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我们要习惯失去。
B.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
C.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
D.我们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分超脱。
21.本文未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道理论证B.举例论证C.正反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
22.下列材料中,最契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史铁生因为意外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后又患尿毒症等疾病,但他终与命运和解,破茧而出,以流淌着静气和宽厚的作品温暖了世界。
B.大众审美幼态化,很多人通过医美手段营造“不老”形象。各视频平台的美颜功能也都是往“童颜化”发展。甚至有人整容成瘾,美颜成瘾。
C.袁隆平有感于饥荒年代饿死人的惨状,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D.某男子的宠物狗走丢,悬赏千万现金寻找,后来找到了狗,主人给了五千元感谢对方。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整体分析:梁衡的《线条之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线条在艺术中的独特魅力。文章从一个瓶子的线条美引入,逐步扩展到几何学、绘画、书法、舞蹈、音乐等多个领域,展示了线条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力和象征意义。引用林徽因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线条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既有理论深度,又充满感性体验,体现了作者对艺术和美的深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线条之美

梁衡

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我神魂颠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所谓轨迹者,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所以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西画的透视、光影,只需一根线,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磅礴雄浑。那线的起落、走势、轻重、弯曲等,居然能分出几十种手法,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叶落霜天,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嘶鸣。确实在大自然中,从天边群山的轮廓,到眼前的一片树叶、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作。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写雪后西湖的风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看一痕、一点、一芥、一粒,虽是文字,作者却如画家一般纯熟地运用了点和线的表现手法。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美对象。郭兰英唱: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奚秀兰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些都是在说他们身上阴柔至美或阳刚至强的线条。于是就专门产生了美术界的人体绘画、摄影、雕塑,舞台上的舞蹈、戏剧、模特,竞技场上的体操、健美、杂技等等。这些都是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

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秦篆、汉隶、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这每一种字体的线条,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其时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让学生去画草图。一周之后交来作业,她只看了一眼,便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多年前,当我初读到这段资料时就奇怪,只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出的一根细线,就能看出它是康熙、乾隆,还是大汉、盛唐?带着这个疑问,我终于在去年有缘亲到霍去病墓上走了一趟。那著名的《马踏匈奴》,还有石牛、石马等作品,线条拙朴、雄浑、苍凉,虽时隔两千年,仍然传递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国家的强盛。康乾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线条繁缛奢华,怎能表现当时新中国的如日初升呢?

美哉!博大精深的线条。

(有删改)

23.下面不属于作者说线条是“艺术之母”所用材料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B.舞蹈C.音乐D.人体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买椟还珠”加引号,语带自嘲,自嘲没有看上那名贵的牡丹油,却对瓶子感到惊艳,引出线条之美的话题。
B.第三自然段谈到中西方绘画技法,突出了中国画白描技法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语气中有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C.文中写了舞蹈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在空间里的组合和在时间中的游走来阐释线条奇幻的动态之美。
D.全文从“物”“人”“理”等方面组织材料,由实入虚,脉络清晰,思路严谨,内容丰富,繁而不乱。
25.下列关于文中引用林徽因的故事的目的和作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使文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表明林徽因是个富有艺术修养,做事认真的人。
C.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
D.深化了主题,借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美好期待。
26.下列对句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用夸张的笔法,写出了瓶子的线条神秘莫测的美。
B.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书法这一艺术样式中线条的无穷魅力。
C.“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人体阴柔至美或阳刚至强的线条。
D.“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康乾时的线条不如汉唐时的线条雄浑,不能体现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强盛等国家特质,不适用于新中国。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四、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综合题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信,是一个温暖的字眼,在没有电话没有微信的漫长年代里,书信是希望,是幸福,是情之所钟、是心之所寄。在今天,它似乎失去了大半江山,但在一些领域,它依然不可替代。为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某班准备开展书信的前世今生系列活动。

27.环节一:“书信的前生”(情意向),欣赏古诗中的书信寄寓的情感。下列选材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B.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C.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D.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8.环节二:“书俏的本名”,科普有关书信的知识。下面关于书信的知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作为普通民众书信不容易寄,寄信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找熟人捎带。另外还有托商人群体等有规律行踪的代寄,有些朝代还有专门送信的信客。
B.在中国古代,书信有许多别名、美称,如函牍、信札、尺书、尺素、手札、鸿雁等。
C.一般书信基本不用标题,专用书信常有标题,如“感谢信”“入党申请书”等。一般书信有问候语和祝颂语,专用书信则不用问候语和祝颂语。
D.书信可分为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一般书信是私人之间的往来信件,专用书信是在特定的范围内因公务需要而专门使用的书信。
29.环节三“书信的今生”(应用向),现代专用书信的类别很多,下面不属于专用书信的是(     
A.策划书B.申请书C.倡议书D.慰问信
30.根据下面情境,填入括号的内容最合适的一项是(     

张明等五位同学组队参加省技能大赛。为了更好地掌握比赛技能,学校向某位专家发了__________,请他来给学生作几天特训。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他们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同学们非常开心,给他们写了_________表示祝贺。在回程中,张明他们帮助走失的小朋友找到家人,家人非常感激,写了_________送到学校。

A.邀请函     贺信     感谢信B.感谢信     表扬信     倡议书
C.邀请函     表扬信     感谢信D.感谢信     贺信     倡议书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五)

试卷分析

导出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基础、文学文化常识、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试卷题型(共 16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13
文言文阅读
1
现代文阅读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基础
2
文学文化常识
3
古诗文阅读
4
现代文阅读

细目表分析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30.65综合实践综合题
4-50.65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综合题
60.65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  结构混乱选择题
70.65逗号  分号  引号选择题
80.65比喻  比拟  借代  排比选择题
90.65得体选择题
100.94文学常识选择题
110.94文学常识选择题
120.94文学常识选择题
130.94文学常识选择题
140.94文学常识选择题
150.4鉴赏情感主旨  分析、鉴赏意境  鉴赏形象  修辞手法选择题
27-300.65综合实践综合题
二、文言文阅读
16-190.4史传文
三、现代文阅读
20-22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23-26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