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41857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加横线字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也久矣               六艺经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
C.吾而师之                         乃大惊,问所
D.其闻也亦先乎吾               余嘉其能行古
2.下列句中的“师”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犹且从师而问焉
B.而耻学于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择师而教之
3.下列各项中,加横线字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B.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登泰山而天下
D.其圣人也亦远矣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下列各项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下列句子中关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7.下面对于课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B.作者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有破有立,以破为主。
C.在作者韩愈看来,授书习读还远远不能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难释疑。
D.作者认为士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
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译文:三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译文: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的议论文。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六艺经传”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D.“好古文”中的“古文”指的是古代文言文。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完成各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直不百步耳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七十者衣帛食肉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填然
(2)弃甲曳兵而
(3)之以孝悌之义
(4)王无
3.翻译句子。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024-08-24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不焉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作《师说》以贻:
②不相师耻:
③师之不传也久矣道:
④余其能行古道嘉: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024-07-24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回答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神明自得(于是)
B.故不积步(一步)
C.驽马十驾(十天所走的路程)
D.食埃土(向上)
(2)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比喻)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夸张)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借代)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拟人)
(3)对这段文字所用论证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比论证、引用
B.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分类论证
D.引证、分类论证
(4)翻译时需要调整词语顺序的有(  )
A.爪牙之利B.筋骨之强C.无以至千里D.锲而不舍
(5)本段文字主要论述的是(  )
A.学习过程B.学习意义
C.学习方法、态度D.学习目的
2024-07-24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