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535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一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种地是其最普通的谋生方式,他们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生活上囿于土地,因此离不开土地,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村落为单位,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礼俗社会;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法理社会。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D.“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4.论证有论证的艺术,论证要让人信服,就要有思路、讲方法、善表达。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横渠四句》,完成各题。

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是宇宙(所有格)心,不是宇宙(形容词)心。

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学。

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政治分为两种:一种名为,一种名为。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至于以德服人的,则还没有。宋明以来,道学和反道学的王霸之辩,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

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

(1)概述“横渠四句”的含义。
(2)文中画线句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3)从本文来看,中国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2024-08-24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学会欣赏别人

①培根曾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漠视者心中尽荒芜。

②欣赏别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雅量。不懂欣赏他人的人,抱有的只是自己的偏见;而一个善于欣赏他人的人,却能以自己的胸襟和气度,收获无数人的钦佩。甚至不经意间说的一句欣赏的话,能让一个人获得新生。

③欣赏别人,是对人最大的尊重。

④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欣赏。欣赏不仅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鼓励、一种肯定。

⑤一位游人,在火车站附近遇到了一个街头卖唱者,其歌声婉转悠扬,吸引了不少路人。一曲终了,路人纷纷往罐子中扔钱,之后扬长而去,一转眼的工夫,罐子里的钱已经满了一半。但卖唱者脸上并没有高兴的表情。游人疑惑,便问:已经赚了不少钱了,为什么还不快乐?”“他需要的也许是欣赏和掌声吧。他的朋友轻叹一声说道。游人的内心被触动了,他慢慢抬起手,开始鼓掌,并向卖唱者投去欣赏的目光。果然,卖唱者那孱弱的脸庞绽开了笑容,眼眶里溢出了感激的泪水。其实,卖唱者期待的还有别人的欣赏和掌声。钱,不过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怜悯与恩赐,而欣赏却是对他的鼓励和赞赏,是真心的认可。

⑥人生路上,有人哭,也有人笑,有的人身处泥泞,却仍努力活着。我们都曾给过别人帮助,给过别人奖赏,但为什么不能给别人一份欣赏呢?或许,你的举手之劳正是别人的救命稻草,你的一句赞美有时胜过千金。所以,别吝啬你的欣赏,它给别人带来的力量,是你意想不到的。

⑦欣赏别人,是一种本领。

⑧孔子曾说:____________。每个人都有其自身优点值得别人学习。懂得欣赏别人的人,更能看到生活的美好。一个真正懂欣赏、能看到别人优点的人,必定谦逊大气,胸襟宽广。因为欣赏,萧何顾不得山高水深,月下追韩信,才有了响彻九天的凌云壮志;因为欣赏,千里马没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得以脱颖而出;因为欣赏,钟子期和俞伯牙成为莫逆之交,高山流水之情名垂千古。所以说,欣赏别人不仅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本领。正如一位作家所言:花若有香,自有蜂蝶来依;人若有品,自有知音来伴。在给别人送去温暖和爱的同时,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⑨欣赏别人,才会被别人欣赏。

人生常会量人短,何不回头把自量。其实,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你如何看人,人就怎么看你。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善待我们自己。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每个人写出自己最讨厌的人的名字,同时也写出最喜欢的人的名字。最后统计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规律:那些你喜欢的人,往往也是喜欢你的人;你讨厌的人,也是讨厌你的人。世间万物都源于自己的本心,不同人的眼中,世界也会有所不同。多一份欣赏,也就多一份美好。

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真诚地帮了别人之后,也帮了自己。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却往往忽略了欣赏别人。其实,人生在世,学会欣赏别人,才能让自己成为那个被欣赏的人。欣赏能带给我们善意和温暖,充满希望和期待,让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

⑫欣赏,既悦人又利己,更是我们生命里的一道光。我们永远不知道一个欣赏的眼光和称赞,会给别人带来多么大的能量。那些你给别人的甜,都会化为温暖和希望,照亮你前行的方向。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A.欣赏别人是一种美德B.欣赏不仅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鼓励
C.要学会欣赏别人D.欣赏,既悦人又利己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通过“欣赏别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雅量”“欣赏别人,是对人最大的尊重”“欣赏别人,是一种本领”“欣赏别人,才会被别人欣赏”四个分论点详细阐述事理。
B.第①段运用了事实论据,第②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C.第⑤段中卖唱者脸上没有笑容,是因为相比金钱,他更期待别人的欣赏和掌声。
D.第⑧段连用“萧何月下追韩信”“伯乐识千里马”“高山流水遇知音”三个论据;证明了“欣赏别人不仅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本领”。
3.根据文意,第⑧段横线处填入的孔子名言是(     
A.学而不厌,诲人不倦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下列名人故事中,其性质不属于本文所论“欣赏别人”的一项是(     
A.鲍叔牙辞掉相国之位,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最终成就了齐桓公的一世霸业。
B.曹操青梅煮酒,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是曹操对刘备的试探,更是对刘备的欣赏!
C.陈景润被所在中学解聘,由于得到华罗庚赏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73年发表了1+2=3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
D.毛遂自告奋勇争取机会跟随平原君出使,到达楚国后展现出超常的聪明与才智,迫使楚王出兵救援赵国。
2024-08-23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否定中国历史和现实,否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二是宣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不及西方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进一步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正因为形势严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要有一种阵地意识。

如何守护好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南京市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加大了对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成倍增加,有效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

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个保护、开发、传承爱国主义遗产的良好循环。加大公共投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都要突出教育功能,要让参观者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

(摘编自蒋芳《守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材料二:

在讲好爱国故事这一点上,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困扰。

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在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的展馆中普遍存在。有的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晦涩难懂,有的摆放山寨文物,等等。这样,很难让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感知爱国故事、历史文化的魅力。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参观旧址、实物和照片及其他文件资料,跟不上时代脚步,缺少深层次的文化探究,很难有时代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简单拼凑,打造不出品牌特点。解说方式千篇一律,讲解员队伍建设问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大难点。

(摘编自张璇《警惕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失能》)

材料三:

目前,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为滞缓的建设速度不相匹配,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多方位做好延伸和保障工作,提升爱国故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方面要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突显其教育价值,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切实到位,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起,国家要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记者了解到,免费开放补助经费多年没有增加,而场馆陈展及建设现代化水平高,对科技手段、现代化设备设施依赖程度深,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金吃紧。

另一方面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要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就要融入人们生活中去。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统基地构成模式,还可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科学技术观念教育类、劳动实践体验类基地,尤其应该多建设一些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类基地,如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科研基地,让大家感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摘编自滕军伟《讲好爱国故事,发力何处》)

1.根据文意推断,“‘历史与我何干’的心态、诋毁英烈的谣言,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心态”一句最适合放在哪一处?(     
A.①B.②C.③D.④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历史与我无关,有人诋毁英烈,其主要原因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对这些人更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B.在守护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方面,南京做得最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都发挥了有效作用。
C.目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速度不相匹配。
D.既要加强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又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如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等基地,这样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突出教育功能,就一定能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效果。
B.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普遍存在“看不懂”“靠自悟”现象,失去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功能。
C.材料二指出了我国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存的诸多问题,材料三则针对“免费开放”和“丰富基地构成类型”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D.缺乏时代特色、讲解方式千篇一律、向公众免费开放、基地构成类型单一等都是我国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的难题。
4.当前,为什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
5.2023年12月,湖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德清地理信息科技馆上榜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仔细阅读下面的资料简介,并结合材料,分别阐述这两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湖州城市规划展览馆:自开馆以来,一直致力于展示我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历程,以及城市发展的未来蓝图。为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奋力绘就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德清地理信息科技馆:坐落于湖州莫干山国家高新区地理信息产业园区内,是以地理信息,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集展示、科普、教育、宣传、研究、实践于一体的大众化地理信息科技馆,也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内容最齐全的地理信息专业性科技馆。

2024-07-16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