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556244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否定中国历史和现实,否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二是宣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不及西方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进一步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正因为形势严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要有一种阵地意识。

如何守护好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南京市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加大了对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成倍增加,有效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

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个保护、开发、传承爱国主义遗产的良好循环。加大公共投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都要突出教育功能,要让参观者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

(摘编自蒋芳《守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材料二:

在讲好爱国故事这一点上,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困扰。

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在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的展馆中普遍存在。有的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晦涩难懂,有的摆放山寨文物,等等。这样,很难让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感知爱国故事、历史文化的魅力。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参观旧址、实物和照片及其他文件资料,跟不上时代脚步,缺少深层次的文化探究,很难有时代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简单拼凑,打造不出品牌特点。解说方式千篇一律,讲解员队伍建设问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大难点。

(摘编自张璇《警惕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失能》)

材料三:

目前,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为滞缓的建设速度不相匹配,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多方位做好延伸和保障工作,提升爱国故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方面要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突显其教育价值,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切实到位,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起,国家要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记者了解到,免费开放补助经费多年没有增加,而场馆陈展及建设现代化水平高,对科技手段、现代化设备设施依赖程度深,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金吃紧。

另一方面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要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就要融入人们生活中去。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统基地构成模式,还可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科学技术观念教育类、劳动实践体验类基地,尤其应该多建设一些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类基地,如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科研基地,让大家感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摘编自滕军伟《讲好爱国故事,发力何处》)

1.根据文意推断,“‘历史与我何干’的心态、诋毁英烈的谣言,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心态”一句最适合放在哪一处?(     
A.①B.②C.③D.④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历史与我无关,有人诋毁英烈,其主要原因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对这些人更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B.在守护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方面,南京做得最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都发挥了有效作用。
C.目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速度不相匹配。
D.既要加强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又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如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等基地,这样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突出教育功能,就一定能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效果。
B.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普遍存在“看不懂”“靠自悟”现象,失去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功能。
C.材料二指出了我国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存的诸多问题,材料三则针对“免费开放”和“丰富基地构成类型”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D.缺乏时代特色、讲解方式千篇一律、向公众免费开放、基地构成类型单一等都是我国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的难题。
4.当前,为什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
5.2023年12月,湖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德清地理信息科技馆上榜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仔细阅读下面的资料简介,并结合材料,分别阐述这两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湖州城市规划展览馆:自开馆以来,一直致力于展示我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历程,以及城市发展的未来蓝图。为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奋力绘就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德清地理信息科技馆:坐落于湖州莫干山国家高新区地理信息产业园区内,是以地理信息,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集展示、科普、教育、宣传、研究、实践于一体的大众化地理信息科技馆,也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内容最齐全的地理信息专业性科技馆。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文》有言:俭,约也。《玉篇》亦言:约,束也缠也。意即用绳子进行捆绑、缠束。由缠束而引申出抽象意义的约束、节制,就是俭德的本义。进而,又由约束、节制义引申出在消费财物上的具体要求:节俭、节约和不浪费。节俭节约之重点就在于少用、减用,”“所呈现的是一种内向回缩的收敛趋势,故古人亦以释俭,如俭者,敛也。这一消费上的收敛趋势,因能直观展示出个体的节俭力度和决心而较易得到外界的关注和赞誉,个体由此获得的强烈认同感和愉悦感,又推动其在后续行为中坚持和强化这一趋势。久之,就会形成对物欲的良好管理,使之处于一个合理范围,有效防止物欲泛滥。正是基于俭则寡欲的认识,人们确信俭以养德,甚至认为欲求廉介,必先崇俭朴,俭德是养成廉德的必要前提。至于其中的缘由,古人认为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俭德的最低标准就是不浪费,其实质是对劳动果实的爱惜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首先,劳动果实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是无数劳动者辛勤工作的共同成果。对劳动果实的爱惜中,就包含着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认可与尊重。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可直接观察到稼穑之艰难以及劳动果实之不足,从而更易于生发和强化对劳动果实的珍视情感;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劳动产品日益丰富,劳动形式也发生转变,故有些人对劳动艰辛的认知以及对劳动果实的珍惜开始弱化,客观上造成了毫不在意的浪费。其次,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物质储备,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对自然资源不节制使用,即使数量充足最后也会枯竭。不仅如此,无法预知的天灾人祸还会突然打断各类资源的生成链条,可能造成物资的严重短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俭德并不追求无限节俭,而是主张量入为出。即根据自身实际经济能力规划开支,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鼓励日常有余,以为意外横用之备;反对超出能力的消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拥有巨额金钱就可以追逐奢华,肆意消费。一方面,个体金钱虽有明确归属权,但是通过金钱消耗的资源则属于所有人;另一方面,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本身就与节俭要求相背离。因此,人们赞誉那些贵而持俭、富而居俭的典范,这些人虽身居高位或家境富足,但都崇俭戒奢。

俭德并不以对财富的绝对占有为至善,而是主张不吝不啬。吝、啬、俭三字的引申义都有强调爱惜外物的意思,但又具有本质的区别。俭的核心是节已不节人,要节制和控制的乃是自身的物欲和财物消费;至于对他人的救济援助,则尽可慷慨大方,并不需要刻意节制;但吝啬则不同,由于对财物过度爱惜,所以根本不舍得花钱救助他人,节己亦节人。因此,我们在道德实践中要崇俭戒吝,积极弘扬自身虽节俭质朴但却能恤贫救苦的美德和行为。

崇俭反奢,始终是中华民族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导向之一。深入理解俭德意蕴,有助于人们在新时代更好地践行俭德。

(摘编自王颖《俭德的三重意蕴》)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俭德的重点是少用、减用,这样消费久而久之就可以有效地使物欲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B.俭则寡欲,节俭有助于君子养成廉德,但是对节己亦节人的小人则难以产生多少影响。
C.虽然现代社会自然资源相对充裕,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节制使用,依然要居安思危。
D.古人和现代人对劳动的理解、认可和尊重程度不同,决定了古今人俭德方面的差异很大。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先提出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形成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B.文章多次引经据典,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蕴,也表明个人高度重视“俭”文化。
C.文末通过对比论证,分析了俭与吝、啬的区别,得出要对已节俭、救济贫苦的观点。
D.文章通过俭以养德、爱物惜物、崇俭戒吝三个方面诠释“俭德”的意蕴,层次分明。
3.下列诗文不能印证关于俭德最低标准的实质的是(     
A.唐朝颜仁郁《农家》中的“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B.唐诗《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C.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所写“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清朱柏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024-08-03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学的趣味》选段,回答问题。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疾。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被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1)选文采用的论证技巧,准确的一项是(     
A.以小见大B.现身说法C.以喻明理D.点面结合

(2)“这三种流行的毛病”指的是什么?导致这三种毛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选段中引用了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2024-05-10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时候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而是”“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例如形容江水河流,则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家知道这是李煜著名的《虞美人》中的佳句,作者书写的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伤感情绪,这位亡国之君的愁和恨是没有尽头的,所以他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就是满江,写的是春水抒的是愁怀。这里的字就具有其特殊的意味,它表现出主人公愁之多、恨之切,而且犹如江水东流,可谓是绵绵无尽期了。又如戴叔伦诗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贺铸的词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是以一汀满汀、以一川满川。又如秦观的词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说的是满山春色。苏舜钦的轻阴垂野草青青,有时幽花一树明,晏几道的一夜西风,几处伤高怀远,等等,都说的是满树”“整夜。而所有这些都是以写情为主,富有感情色彩。

②高明的语言艺术家,的确像一位魔术师,在他们的笔下,每个字都有各种妙用,花样翻新,别出新意。一个常用的字,就可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这也许是艺术的特殊功能吧。当然,这也并非神秘到不可知的。字本身,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它必须依附于作品中所写的具体事物,才能发挥作用,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至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的好不好,那就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了。

(选自张文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对选文第①段主要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一”字具有其特殊的意味,它能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愁之多,恨之切。
B.“一”字只有在抒写情感的诗文中,才能表现出丰富的意蕴。
C.有时候,“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而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D.“一”字可以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这就是艺术的特殊功能。
2.下列诗句中的“一”字所表达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B.一夜西风,几处伤高怀远。
C.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D.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3.对选文中所引诗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尤为新奇。
B.“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此句构思巧妙,一反雨打花落常套,偏说春雨催花,饶有风趣,写花使满山春色“动”起来了,一个“动”字,把本来静止的春色化为动态。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的“愁”字概括了词人的万千感慨,在词人看来,这“愁”如同滔滔江水向东流,永无止境。
D.“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此句描写暮春景色,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尽显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熠熠生辉。
4.“高明的语言艺术家,的确像一位魔术师,在他们的笔下,每个字都有各种妙用,花样翻新,别出新意。”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2024-03-27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