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全国 高二 课后作业 2024-07-22 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基础、名著阅读、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1. 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的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2024-05-1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

①“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
②也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
③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
④“为政不在多言”“无为而治”都是描写政治活动的单纯。
⑤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
⑥儒家很有意思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
A.④①②⑤⑥③B.②⑥⑤③④①C.⑤③④②⑥①D.⑤⑥③②④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3. 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可名状的。
B.过去的一年我决定另起炉灶,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
C.开展“护苗行动”,创建书香校园,让师生浸润书香的环境里以书为伴,尽享天伦之乐
D.做任何事情都要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效率低下的忙碌中。
2024-05-1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4. 根据《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中,作者认为推行“文字下乡”并不十分迫切,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也可以通过“眉目”等其他方式来传递情感。
B.在《乡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农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一是每家农耕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人口一代代积多故而形成大村落。
C.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D.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如同石头丢在水面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涟漪格式,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且圈子并不固定,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表现可以说是自我主义,亦即谓个人主义。
2024-05-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利的人任凭一己之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A.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不可能发生的。B.我很肯定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C.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D.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肯定不可能发生的。
2024-05-1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6. 根据《乡土中国》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社会都需要生育来持续,因此血缘社会用生育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
B.社会变迁,生育社会化将大大削弱血缘的作用,血缘社会也将随之改变。
C.血缘所决定的你的父母,既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也是你的机会。
D.我们在方向上划分的尊卑,表明位置上的远近仍然是血缘上亲疏的反映。
2024-05-1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7. 下列现象都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的一项是(     
①出远门的人带上一包家乡的泥土,如果在异地他乡水土不服,总是想家时,就用这泥土泡水喝。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进城务工,城市建设处处留下他们的足迹和汗水。
③农村很多村庄以姓氏命名,例如王家村、庞各庄等,这些姓氏就是世代居于此地的家族的姓氏。
④孩子对父亲直呼其名,表示亲近,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让父亲感到未受排挤的安慰。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024-05-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8. 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人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2024-05-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9. 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秩序》一章认为,乡土社会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可以说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没有法律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B.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也是礼治的社会。
C.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D.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2024-05-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二、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10. 下列关于《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与所给语段相契合的一项是(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闭窗)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A.聚村而居B.熟人社会C.特殊语言D.信用契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11. 费孝通《乡土本色》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下列选项不能全部反映乡土文化的一项是(     
①安土重迁       ②叶落归根       ③克己复礼       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⑤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⑥日新月异       ⑦兄友弟恭       ⑧眉目传情       ⑨人怕出名猪怕壮       ⑩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A.①③⑤⑨B.②⑤⑦⑧C.①④⑥⑨D.②⑤⑧⑩
2024-05-1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12. 根据《乡土本色》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2024-05-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13. 下列关于《家族》《男女有别》两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家的结构就变成了单系的差序格局。
B.我们普通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是在结构上,而费孝通称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为“小家族”,也是想从结构的原则上去说明中西社会里“家”的区别。
C.Spengler提出了两种文化模式:亚普罗式和浮士德式。西方古典精神和中国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现代社会却是浮士德式的。
D.中国乡土社会男女有别原则,使得男女间不仅在生活上加以隔离,如男女授受不亲,而且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2024-05-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14. 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中国》这本书的性质,不仅是具体的中国乡土社会的素描,也包含从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总结提炼出的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概念。
B.作者认为乡下人不识字并不等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是熟人社会,长期的相处使他们不需要用文字眼睛来交流。
C.作者认为人和动物的学习不同,表现在人依靠以词为主的“象征体系”,学到的是一种普遍的、贯通古今的行为方式;动物学到的只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
D.费孝通认为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也就是说人记忆发展的程度是由他们的生活需要决定的。我们不会记取一切的过去,只会记取与当前生活需要相关的部分。
2024-05-1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15. 根据《再论文字下乡》的相关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
B.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从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C.在乡土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经验了。大家口口相传,用不上文字。
D.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2024-05-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16. 根据《差序格局》的相关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中固定的时间、地点、个人圈子一定不相同。
B.“差序格局”中社会圈子会因个人势力的厚薄而伸缩。
C.“差序格局”中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没有严格的界限。
D.“差序格局”中,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2024-05-1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四、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17. 下列关于《礼治秩序》《无讼》两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B.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所以礼源自道德,且不超越于道德。
C.费孝通认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几乎形同虚设,球员谙熟规则,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
D.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指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是得看人民怎么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
2024-05-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老家的村子,曾是青瓦房的天下。我从小就生活在那片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青瓦房里。古老的村庄里的青瓦房,像一个个手挽着手的兄弟,肩并着肩的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站立在条条或宽或窄的巷子两边,默默地收存着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青瓦房的记忆是温馨而美好的。巷子里有玩耍的孩童,闲聊的老人以及走村窜巷的呼郎客,让人心生踏实又温暖无比。院子里栽着桃树、杏树、苹果树,树枝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麻雀、相亲相爱的黄莺。

A.摩肩接踵             盈盈伫立             喜怒哀乐             自由自在
B.摩肩接踵             含情脉脉             喜怒哀乐             自由放任
C.鳞次栉比             含情脉脉             悲欢离合             自由自在
D.鳞次栉比              盈盈伫立            悲欢离合            自由放任
2024-05-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19. 下列各项对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教学理念上,晓庄独树一帜——“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形成“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先生》)
B.蔡元培校长在一次演讲中,阐述了何谓“求是”。他认为求是的路径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先生》)
C.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乡土中国》)
D.法治的意思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它与人治的区别就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乡土中国》)
E.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人们行为的指导,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乡土中国》)
2024-05-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六、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20. 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C.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说(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其根源是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2024-05-1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21. 下列谚语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不相契合的一项是(     
A.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B.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D.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2024-05-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七、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22. 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传统。
B.杜甫自称“京兆杜甫”,史书又说他是襄阳杜氏,说明相较于血缘而言,籍贯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
C.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D.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2024-05-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八、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

人治法治相对称。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基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孔子一再地用字,用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统治的所谓人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2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治是通过国家的权力推行其所支持的法律规则来维持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治理方式,其实质是“人依法而治”,并非不靠人来执行。
B.人治只是把统治者个人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来进行统治的一种治理方式,它不需要法律,以统治者所掌握的权力作为推行的力量。
C.礼治是按照整个社会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人们经过教化,依照某种仪式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D.法是依靠国家权力来保障其效力,礼维持规范的力量则来自传统。法治和人治的区别体现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上。
2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没有法律并不影响乡土社会下的秩序。它自有一套规范人们行为的规范,无须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B.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依靠礼加之于人来限制人的行为的,一个人如果失礼,不仅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会在道德上受人吐弃。
C.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人口流动小,土地也很少变动,所以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凭借自己和前人的经验、规定的方法行事即可。
D.乡土社会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因为环境的改变会产生新的问题,过去证明有效的生活方法无法应对这些问题,无法保证传统的效力。
2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学而时习之”,乡土中国时代,一个人只要能学到社会所累积的有效经验,就能应对人生道路上可能发生的问题,获得满足需要的愉快。
B.所谓“言必尧舜”,乡土中国是个崇古的社会,这是因为生活环境变化不大,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经验可以作为后代生活的保障,值得保守下去。
C.所谓“富而好礼”,人对礼的服从是主动地,只要是主动服礼,就可以形成敬畏感,使人服膺,为人所好,从而内在地限制人的行为。
D.所谓“克己复礼”,礼的养成并不是由本能或天意自动形成的,要求自我的克制与约束,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不能离开社会。
2024-05-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的、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来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分为24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选自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26.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确立的,是我们民俗传统的一部分。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27.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靠各国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
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阳历或阳历、太阴历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
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并使用,构成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28.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2024-05-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九、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29. 以“乡土中国的今天”为题,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或自己做过的调查,分析“乡土中国”一词的变迁,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提示]写作时既要联系社会现实,结合思想观念、经济模式等去阐述乡土中国在现代社会的留存与变化,也要对相应的文化内涵进行辩证性分析。要学会理论联系现实,可以关注热点新闻、影视作品等,进而分析其中隐含的有关乡土中国的思想。

2024-05-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试卷分析

导出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基础、名著阅读、写作

试卷题型(共 25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18
名著阅读
4
现代文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现代文阅读
2
语言文字基础
3
名著阅读
4
写作

细目表分析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0.65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选择题
20.65衔接与排序  名著阅读选择题
30.65词语选择题
40.4名著阅读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概括、评析文章观点或主旨选择题
50.65衔接与排序  名著阅读选择题
60.4名著阅读  概括、评析文章观点或主旨选择题
70.4名著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选择题
80.4名著阅读  概括、评析文章观点或主旨选择题
90.4名著阅读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概括、评析文章观点或主旨选择题
110.4名著阅读  理解重要概念、词语、句段的含义选择题
120.4名著阅读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选择题
130.4名著阅读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选择题
140.4名著阅读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选择题
150.4名著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选择题
160.4名著阅读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选择题
180.65衔接与排序选择题
190.4名著阅读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选择题
220.65名著阅读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选择题
二、名著阅读
100.65名著阅读
170.65名著阅读
200.65名著阅读
210.65名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23-250.65名著阅读  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26-28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四、作文
290.4议论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