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泉水!守林人看到一个拼命挣扎的甲虫,从水塘中浮起来,又立刻沉了下去,说道,伏尔加河想必也是由这样的水塘发源的吧?

是的,大概是的。我同意地说。

我最喜欢分析字眼,守林人忽然说,难为情地微笑了一下,真奇怪!有时候一个字儿缠住你,弄得你坐立不安。

守林人沉默了一下,把肩上的枪扶正,然后问道:听说,您好像是个写书的?

是的。

那就是说,您用的词儿是经过考虑的?而我不管怎样努力琢磨,总难给一个字找到解释。人在林子里走着,脑子翻来覆去地想着词儿,这么想,那么想:这些词儿是打哪儿来的?什么也想不出来。我没有知识,没受过教育。不过有的时候,给一个词儿找到了一种解释,那真高兴。可高兴什么呢?我也不是教小孩子的。我是看林子的,普通的看守。

现在是个什么词儿缠着您呢?我问。

就是‘泉水’这个词儿。我早就注意到这个词儿了。我四面八方绕着圈琢磨这个词儿。大概因为水是从这儿淌出来的。泉水产生河,而河水流过我们的母亲大地,流遍祖国各地,养育着人民。您看这多有道理——Pomhик(泉水),олина(祖国),Нарол(人民)。而这些词儿好像亲戚似的。好像亲戚一样!他重复一下,笑了起来。

这些普通的词儿给我掘出了我国语言最深的根蒂

世世代代人民的全部经验,所有他们性格的诗的方面,都蕴含在这些词里。

(选自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小树林中的泉水》)

1.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守林人“难为情”是因为他自认为没有知识,没受过教育,但喜欢分析字眼。
B.选文中两个加点的“这些”所指代的内容完全不同。
C.选文中加点的“根蒂”一词是根源、根本之意。
D.“亲戚”这个词写出了一个普通的守林人对泉水的独到理解:他从字音到字形联系到了祖国、人民,让普通的词变得不普通。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泉水”想到了伏尔加河,体现了守林人在对词语的琢磨中融入了对土地、对祖国的深情。
B.选文通过“我”与守林人的交谈,说明普通人并不像“我”一样对俄国文字有直观的美的感受。
C.选文最后一段表现了俄语的博大精深,语言的诗意来自作家的灵感。
D.“泉水”一词体现了守林人对俄语内涵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下列对文章标题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我”与守林人在小树林中相遇,突逢一水塘,引出对“泉水”一词的解说。
B.借用小树林中守林人对“泉水”的独到见解表现出俄语的伟岸。
C.偶然的相遇,偶然的对话,使作者产生了对母语的深情。
D.守林人对“泉水”一词的解说为全文的点睛之笔,使主旨更加深刻。
4.联系全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面部分以叙为主,后面部分以议为主,两部分相互印证,深化了主题。
B.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幽默诙谐,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语言的认识。
C.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俄语的奇幻性和丰富性,表达了作者赤诚的爱国之心。
D.文章开篇点题,最后以对“泉水”的理解和拓展为全文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2024-03-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南五市三区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我们当然也知道某些情况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恃,我们听过不少关于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农夫与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对象是狼或者蛇,善良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那些常要帮助的人当中,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冻僵者或是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恶狼?我们还要问,宇宙万物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和恶狼?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与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如果说,面对毒蛇和恶狼而一味善良便是糊涂的农夫或东郭先生,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呢?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

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强大呀。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然而人们还是     善良,     善良,     善良。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这就是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人的。它属于人,它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它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得良好的人。它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

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起。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利罢了。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

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我认为即使自以为是百分之百地代表着真理和正义也不应该滥恶,滥恶本身就不是正义了。我相信,国人终归会愈来愈善良而不是相反。

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欢迎       喜欢       向往B.向往       喜欢       欢迎
C.喜欢       欢迎       向往D.喜欢       向往       欢迎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四面楚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滥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一段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我国古代儒家经典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稚弱而后者显得强大,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善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凶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作者认为“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显荡的人最不善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1.选文出自《________》一文,作者是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1)二斤鸡蛋(     )
(2)发出的一声(     )
(3)旧房(     )
3.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车水马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土重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一段中,“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一句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样的环境特点?
5.选文第三段中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请分条概括住在胡同里的居民的封闭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

肖复兴

①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称得上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那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②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的11个州的路线图。出发后的第三天,他从奥斯丁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的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③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延展得更长。

④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的。我们闲谈起来,我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有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风餐露宿。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就了他。

⑤我也想起我自己,在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青春的曲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⑥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象得那样美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而是为了多品尝一些人生的滋味,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

⑦青春,就应该像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也要借着风力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这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窗;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面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⑧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只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浆,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里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1.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结合全文回答,年轻时为什么应该去远方漂泊?(两条理由即可)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又抒发感情,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B.文章第三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经留学生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青人成长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但比较儿子来,“我”这一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本段流露出作者的失落。
D.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人生的意义。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善良》节选文字,完成小题。

1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己代替了道德原则。

2我们当然也知道某些情况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恃。我们听过不少关于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农夫与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对象是狼或者蛇,善良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3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中,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冻僵者或是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恶狼?我们还要问,宇宙万物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和恶狼?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与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4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如果说,面对毒蛇和恶狼而一味善良便是糊涂的农夫或东郭先生,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呢?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

5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强大呀。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6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7这就是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人的。它属于人,它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它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的良好的人。它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8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9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乐观。

10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起。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利罢了。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威戚。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

12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我认为即使自以为是百分百地代表着真理和正义也不应该滥恶。凶恶不是已经出尽风头了吗?凶恶不是披尽了“迷彩服”了吗?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9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文章5段、8段、11段进行对比,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12-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 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②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 “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③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⑤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1.对选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对死难烈士表示最深切的悼念之情,也为不能用最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
B.要深刻认识这浓黑的“非人间”。
C.为祭奠烈士,作者深表生者之哀痛而不顾仇者之快意。
D.警告这“非人间”的反动派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高兴得太早。
2.对选文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章开篇以史家笔法纪年,目的是让人们牢记“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不忘烈士的死。
B.文章写“中华民国”,后面又提到“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人民的国家竟然杀国家开办的学校的学生,所谓民国,已不再是人民的国家。
C.“我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是因为作者无法忍受礼堂内那种悲凉的气氛,故在外面徘徊,心中这种悲愤难以排遣。
D.用“正告”,因为刘和珍生前喜爱鲁迅的文章,所以程君认为鲁迅应该写些文章来纪念刘和珍,揭露敌人的凶残。
3.对选文第②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鲁迅的期刊因为常常受到反动派的禁止和销毁,“往往有始无终”。
B.因为刘和珍生活比较拮据,而订《葬原》全年需要很大一笔钱,在这样的艰难生活中,刘和珍订了全年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作者用了“毅然”。
C.“也”字是针对程君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为程君的请求,但一个“早”字表明作者这种想法由来已久,又不仅仅因为程君的提醒。
D.两次“如此而已”抒发了作者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无法用更好的方式而只能用写文章来纪念烈士的那种内疚之情,以及对敌人的愤慨之情。
4.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因为在假设自己“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的前提下,作文悼念,以慰烈士。
B.“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中的“尤”字是因为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有欺骗性,比直露的杀戮更见卑鄙和狡猾。
C.“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怕时间一长人们就忘记了烈士的鲜血,暂得偷生而不进行斗争。
D.作者说“我正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5.作者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原因。
2023-12-1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等专业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职教高考班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1.课文选自__________,前两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安土重迁: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下列语句。
(1)虾米皮熬白菜,嘿!
(2)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4.结合全文,给“胡同文化”下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
2023-12-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职业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职业类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墟的召唤

宗璞

①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牙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应该有着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传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②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吧?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③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④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⑤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吧。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⑥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方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吗?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吗?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⑦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⑧然而我没有为这努力过吗?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地争辩啊。那时的我们,是何等慷慨激昂,是何等满怀热忱!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每个人自有理由做出不同的解释。我只想,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

⑨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⑩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

⑪“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三十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⑫“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⑬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

⑭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⑮树旁乱章中窸窣有声,原米有人作画。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那奇异的色彩捕捉在纸上。

⑯“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⑰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的遗桥了。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⑱“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⑲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⑳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园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

㉑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197912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段中连用三个“依然”,强烈地表达出作者为这寂寞的废墟没有丝毫改变而莫名惆怅的思想感情。
B.第②段中作者描写圆明园废墟荒凉衰败的景色,引出了下文对“凝固的历史”“我毕竟没有凝固”的抒写。
C.第④段中“我只有怅然凝望”,“只”写出了作者只能如此,别无所为的怅然;“所以以‘法’为名”中的“法”字,在这里是“标准、模范”的意思。
D.第⑤段写“大石龟”,可以说是暗含了一个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尽自己的责任”的命题。
E.文章写“我”与年轻人的对话,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证明“我”没有凝固,没有忘记废墟的召唤。
2.试赏析“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这句话。
3.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前后行文是否矛盾?为什么?
4.如何理解“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这句话?
5.对圆明园是否要修复,现有两种意见。复建派:重现圆明园的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的风采,而且新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识废墟的悲凉感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请说说你的看法。
2023-12-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职业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