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议论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561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泉水!守林人看到一个拼命挣扎的甲虫,从水塘中浮起来,又立刻沉了下去,说道,伏尔加河想必也是由这样的水塘发源的吧?

是的,大概是的。我同意地说。

我最喜欢分析字眼,守林人忽然说,难为情地微笑了一下,真奇怪!有时候一个字儿缠住你,弄得你坐立不安。

守林人沉默了一下,把肩上的枪扶正,然后问道:听说,您好像是个写书的?

是的。

那就是说,您用的词儿是经过考虑的?而我不管怎样努力琢磨,总难给一个字找到解释。人在林子里走着,脑子翻来覆去地想着词儿,这么想,那么想:这些词儿是打哪儿来的?什么也想不出来。我没有知识,没受过教育。不过有的时候,给一个词儿找到了一种解释,那真高兴。可高兴什么呢?我也不是教小孩子的。我是看林子的,普通的看守。

现在是个什么词儿缠着您呢?我问。

就是‘泉水’这个词儿。我早就注意到这个词儿了。我四面八方绕着圈琢磨这个词儿。大概因为水是从这儿淌出来的。泉水产生河,而河水流过我们的母亲大地,流遍祖国各地,养育着人民。您看这多有道理——Pomhик(泉水),олина(祖国),Нарол(人民)。而这些词儿好像亲戚似的。好像亲戚一样!他重复一下,笑了起来。

这些普通的词儿给我掘出了我国语言最深的根蒂

世世代代人民的全部经验,所有他们性格的诗的方面,都蕴含在这些词里。

(选自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小树林中的泉水》)

1.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守林人“难为情”是因为他自认为没有知识,没受过教育,但喜欢分析字眼。
B.选文中两个加点的“这些”所指代的内容完全不同。
C.选文中加点的“根蒂”一词是根源、根本之意。
D.“亲戚”这个词写出了一个普通的守林人对泉水的独到理解:他从字音到字形联系到了祖国、人民,让普通的词变得不普通。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泉水”想到了伏尔加河,体现了守林人在对词语的琢磨中融入了对土地、对祖国的深情。
B.选文通过“我”与守林人的交谈,说明普通人并不像“我”一样对俄国文字有直观的美的感受。
C.选文最后一段表现了俄语的博大精深,语言的诗意来自作家的灵感。
D.“泉水”一词体现了守林人对俄语内涵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下列对文章标题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我”与守林人在小树林中相遇,突逢一水塘,引出对“泉水”一词的解说。
B.借用小树林中守林人对“泉水”的独到见解表现出俄语的伟岸。
C.偶然的相遇,偶然的对话,使作者产生了对母语的深情。
D.守林人对“泉水”一词的解说为全文的点睛之笔,使主旨更加深刻。
4.联系全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面部分以叙为主,后面部分以议为主,两部分相互印证,深化了主题。
B.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幽默诙谐,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语言的认识。
C.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俄语的奇幻性和丰富性,表达了作者赤诚的爱国之心。
D.文章开篇点题,最后以对“泉水”的理解和拓展为全文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知识点】 议论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1.选文出自《________》一文,作者是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1)二斤鸡蛋(     )
(2)发出的一声(     )
(3)旧房(     )
3.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车水马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土重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一段中,“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一句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样的环境特点?
5.选文第三段中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请分条概括住在胡同里的居民的封闭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4-02-27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①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只有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②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能否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③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④孩子们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⑤我震住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⑥可是,你怎样让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就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从小就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⑦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单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⑧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⑨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迫不及待地倾注了所有的爱,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⑩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⑪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

⑫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明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子,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⑭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歌里唱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戴着,见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⑯我大大地惊诧了。惊诧于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神情的郑重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自己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折射着,回响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付出的爱被隆重地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⑰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的孩子,就这样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⑱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小开始为你和周围的人献爱心。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一种本领,需要磨炼,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

⑲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才能成为一个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也爱自然的青年。

(选自《毕淑敏散文》第一辑)

1.对文章第⑬、⑭、⑮段中三个孩子的回答,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孩子渴望大人给他们懂得爱、付出爱、感受爱的机会。
B.成人应接受并珍藏孩子的爱意,注重并强调爱的价值,孩子就会感觉到深深的爱意。
C.孩子们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了,不懂得什么才是爱。
D.成人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让孩子有爱的支出,感到自己是被他人需要的。
2.结合全文来看,以下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溺爱下难以成才,成人不要给孩子爱。
B.爱与被爱是统一的,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C.成人应在生活中尽早培养孩子的爱心,并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D.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孩子在爱中领略被爱,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爱”。
3.作者在第⑦段中说“这个简单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结合文意说说句中的“误区”具体指什么?
2024-08-26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灯下漫笔》一文向青年所阐明的最重要的道理是(     
A.如何读书B.改造国民性
C.如何绘画D.创建新时代
2.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呐喊》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D.《坟》
3.对“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这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怕钞票代替了银子。
B.本国的钞票伪钞太多,不敢使用。
C.钞票贬值严重,但还是喜欢本国的。
D.大家不明事理,对本国钞票怀有偏见。
4.文中“不小的打击”指的是(     
A.袁世凯想做皇帝,恢复银元。
B.蔡锷讨袁,中国银行停止兑现。
C.物价飞涨,剥削严重。
D.蔡锷起义,引起战乱,民不聊生。
5.对“万分喜欢”理解正确的是(     
A.这里用的是反语。
B.不理解“奴隶”的含义,上当受骗。
C.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进步。
D.是久已形成的奴性心理的反映,是人性的扭曲。
6.对“爱排场的学者们”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指上文编纂“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的人
B.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的人
C.历代反动统治者的走狗文人
D.对中国纷繁复杂历史缺乏真知灼见的人
7.《灯下漫笔》中所指的“第三样时代”是(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C.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D.社会主义新时代
8.“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几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拟人B.排比
C.象征D.反复
9.《灯下漫笔》一文主要抨击的是(     
A.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B.帝国主义
C.资本主义D.中国的奴隶制度
2024-07-17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