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议论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 题号:23643264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

肖复兴

①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称得上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那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②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的11个州的路线图。出发后的第三天,他从奥斯丁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的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③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延展得更长。

④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的。我们闲谈起来,我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有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风餐露宿。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就了他。

⑤我也想起我自己,在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青春的曲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⑥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象得那样美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而是为了多品尝一些人生的滋味,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

⑦青春,就应该像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也要借着风力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这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窗;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面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⑧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只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浆,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里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1.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结合全文回答,年轻时为什么应该去远方漂泊?(两条理由即可)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又抒发感情,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B.文章第三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经留学生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青人成长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但比较儿子来,“我”这一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本段流露出作者的失落。
D.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人生的意义。
【知识点】 议论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完成小题。

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值得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可能由我们长期从事,但始终不会使我们感到厌倦,始终不会使我们劲头低落、始终不会使我们的热情冷却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但是,不仅虚荣心能够引起对某种职业的突然的热情,而且我们也许会用自己的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生活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性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当它被感情所欺骗,受幻想所蒙蔽时,它既不依靠经验,也不依靠更深入的观察。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准呢?当我们丧失理性的时候,谁来支持我们呢?

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的辛酸。——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

如果我们经过冷静的研究,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于它,那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教藐视它的权利。

诚然,我们能够超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残破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御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能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

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很少能够愉快地工作,但是,为了恪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绝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就会感到自己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产生的最自然的结果就是自卑。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各种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自卑是一条毒蛇,它无尽无休地搅扰、啃啮我们的胸膛,吮吸我们心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较为仔细的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

(1)从选文中概括出作者认为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
(2)选文画线部分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作者什么观点?
(3)选文中“由此产生的最自然的结果就是自卑”这句话里,加点字“此”具体指什么?
2024-03-31更新 | 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玄奘和法显两位中国古代佛教旅行家的壮举,展现了他们为追求信仰而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他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坚持和贡献,特别是他们在佛教文化传播和历史记载方面的卓越成就。文章不仅表达了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敬佩之情,还强调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突显了中国人对佛教史和印度历史的独特贡献。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玄奘和法显

余秋雨

塔克西拉有一处古迹的名称很怪,叫国际佛学院,很像现代的宗教教育机构,其实是指乔里央(Jaulian)的讲经堂遗址。由于历史上这个讲经堂等级很高,又有各国僧人荟萃,说国际佛学院倒是并不过分的。

它在山上,须爬坡才能抵达。一开始我并不太在意,觉得在这佛教文化的早期重心,自然会有很多讲经堂的遗址。但讲经堂的工作人员对我们一行似乎另眼相看,一个上了年纪的棕脸白褂男子,用他那种不甚清楚的大舌头英语反复地给我们说着一句话,最后终于明白,这是我们唐代的玄奘停驻过的地方!他还说,玄奘不仅在这里停驻过,还讲过经。这我是相信的,一切佛教旅行家跋涉千万里,名为取经,实则是沿途寻访和探讨,一路上少不了讲经活动。这一来我就长时间地赖在这个讲经堂里不愿离开了。

玄奘抵达犍陀罗大约是公元六三年或稍迟,他是穿越什么样的艰难才到达这里的,我们在《大唐西域记》里已经读到过。他在大戈壁沙漠上九死一生的经历且不必说,从大戈壁到达犍陀罗,至少还要徒步翻越天山山脉的腾格里山,再翻越帕米尔高原,以及目前在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这些山脉即便在今天装备精良的登山运动员看来也是难于逾越的世界级天险,居然都让这位佛教旅行家全部踩到了脚下。

这里是他长长喘了一口气的休整处,这里是他进入佛国圣地的第一站。

因此,我在讲经堂的上上下下反复行走的时候,满脑满眼都是他的形象。我猜度着他当年的脚步和目光,很快就断定,他一定首先想到了法显。法显比玄奘早二百多年已经到达过这里,这位前代僧人的壮举,一直是玄奘万里西行的动力。法显抵达犍陀罗国是公元四〇二年,这从他的《佛国记》中可推算出来。

法显先是穿越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然后也是翻过帕米尔高原到达这里的。他比玄奘更让人惊讶的地方是,玄奘翻越帕米尔高原时是三十岁,而法显已经六十七岁!法显出现在犍陀罗国时是六十八岁,而这里仅仅是他考察印度河、恒河流域佛教文化的起点。之后这位古稀老人还要到达今天的斯里兰卡,再走海路到印度尼西亚北上回国,那时已经七十九岁。从八十岁开始,他开始翻译带回来的经典,并写作旅行记《佛国记》,直至八十六岁去世。这位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六十五岁之后的老人,实在是对人类的年龄障碍作了一次最彻底的挑战,也说明一种信仰会产生多大的生命能量。

站在塔克西拉的犍陀罗遗址中,我真为中国古代的佛教旅行家骄傲。更让我敬佩的是,他们虽然是佛教徒,但他们也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史记传统使他们养成了文字记述的优良习惯,为历史留下了《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结果,连外国历史学家也承认,没有中国人的这些著作,一部佛教史简直难于梳理。甚至连印度的普通历史,也要借助这些旅行记来填补和修订。

记得我和同行的朋友坐在塞卡普遗址的讲台前聊天时,他曾奇怪,为什么这些融会多种文明的浮雕中没有中华文明的信息?我说,喜马拉雅山和帕米尔高原太高,海路又太远,中华文明在公元前与这一带的关系确实还没有认真建立,但你可知道这些遗址是靠什么发现的?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法显的《佛国记》。中国人的来到虽然晚了一点,但用准确的文字记载填补了这里的历史、指点了这里的蕴藏、复活了这里的遗迹,这说明,中国人终究没有缺席。

(有删改)

1.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荟萃:比喻优秀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这里形容令人尊敬的各国僧人。
B.跋涉:意思是跋山涉水。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这里有对佛教旅行家的赞叹。
C.九死一生:指历尽艰险,死里逃生,用夸张的方式概括了玄奘西行的艰险。
D.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高度评价了法显的壮举。
2.为什么作者说在这些佛国文明里中国人终究没有缺席?不是其理由的一项是(       
A.中国人来得晚了点。B.中国人用准确的文字填补了这里的历史。
C.中国人指点了这里的蕴藏。D.中国人复活了这里的遗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讲经堂的工作人员对我们一行“另眼相看”,是因为我们是玄奘大师的同乡。
B.我相信工作人员的话,玄奘不仅在塔克西拉停留过,还在讲经堂讲过经。
C.玄奘将犍陀罗作为自己进入佛国圣地的第一站,是因为法显也曾抵达犍陀罗国。
D.作者认为法显比玄奘更令人惊讶,是因为他敢于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六十五岁之后。
4.作者为中国古代的佛教旅行家感到骄傲和敬佩的理由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旅行家玄奘名为“取经”,实则是沿途寻访和探讨,将大唐的荣光传播到世界。
B.法显和玄奘具有为追求信仰而不惧艰险、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
C.他们继承了中国文化的史记传统,为世界留下了《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他们用准确的文字记载使得佛教史易于梳理,印度普通历史得以填补和修订。
D.法显的壮举是对人类的年龄障碍作了一次最彻底的挑战,也说明一种信仰会产生多大的生命能量。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听遛鸟人谈戏

汪曾祺

近年我每天早晨绕着玉渊潭遛一圈。遛完了,常找一个地方坐下听人聊天。这可以增长知识,了解生活。还有些人不聊天。钓鱼的不说话。游泳的闹闹嚷嚷,听不见他们嚷什么。读外语的学生,读日语的、英语的、俄语的,都不说话,专心致志把莎士比亚和屠格涅夫印进他们的大脑皮层里去。

比较爱聊天的是那些遛鸟的。他们聊的多是关于鸟的事,但常常联系到戏。遛鸟与听戏,性质上本相接近。他们之中不少是既爱养鸟,也爱听戏,或曾经也爱听戏的。遛鸟的起得早,遛鸟的地方常常也是演员喊嗓子的地方,故他们往往有当演员的朋友,知道不少梨园掌故。有的自己就能唱两口。有一个遛鸟的,大家都叫他老包,他其实不姓包,因为他把鸟笼一挂,自己就唱开了: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就这一句。唱完了,自己听着不好,摇摇头,接茬再唱:包龙图打坐……”

因为常听他们聊,我多少知道一点关于鸟的常识。知道画眉的眉子齐不齐,身材胖瘦,头大头小,是不是原毛,有没有,能叫什么玩意儿:伏天、喜鹊——大喜鹊、山喜鹊、苇咋子、猫、家雀打架、鸡下蛋……知道画眉的行市,哪只鸟值多少——,是一张拾圆的钞票。他们的行话不说几十块钱,而说多少张。有一个七十八岁的老头,原先本是勤行,他的一只画眉,人称鸟王。有人问他出不出手,要多少钱,他说:二百。遛鸟的都说:值!

我有些奇怪了,忍不住问:

一只鸟值多少钱,是不是公认的?你们都瞧得出来?

几个人同时叫起来:那是!老头的值二百,那只生鸟值七块。梅兰芳唱戏卖两块四,戏校的学生现在卖三毛。老包,倒找我两块钱!哪能错了?”“全北京一共有多少画眉?能统计出来么?

横是不少!

不管是谁,禁不了老戏,也就禁不了养鸟。我把话说在这儿:多会儿有画眉,多会儿他就得唱老戏!报上说京剧有什么危机,瞎掰的事!

这位对画眉和京剧的前途都非常乐观。

一个六十多岁的退休银行职员说:养画眉的历史大概和京剧的历史差不多长,有四大徽班那会儿就有画眉。

他这个考证可不大对。画眉的历史可要比京剧长得多,宋徽宗就画过画眉。

养鸟有什么好处呢?我问。

瞎,遛人!七十八岁的老厨师说,没有个鸟,有时早上一醒,觉得还困,就懒得起了;有个鸟,多困也得起!

这是个乐儿!一个还不到五十岁的扁平脸、双眼皮很深、络腮胡子的工人——他穿着厂里的工作服,说。

是个乐儿!钓鱼的、游泳的,都是个乐儿!说话的是退休银行职员。

一个画眉,不就是叫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一个戴白边眼镜的穿着没有领子的酱色衬衫的中等个子老头儿,他老给他的四只画眉洗澡——把鸟笼放在浅水里让画眉抖擞毛羽,说:叫跟叫不一样!跟唱戏一样,有的嗓子宽,有的窄,有的有膛音,有的干冲!不但要声音,还得要样’,得有做派’,有神气。您瞧我这只画眉,叫得多好!像谁?

像谁?像马连良!

像马连良?我细瞧一下,还真有点像!它周身干净利索,挺拔精神,叫的时候略偏一点身子,还微微摇动脑袋。

潇洒!我只得承认:潇洒!不过我立刻不免替京剧演员感到一点悲哀,原来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对一个演员的品鉴,就跟对一只画眉一样。

一只画眉,能叫多少年?

勤行老师傅说:十来年没问题!

老包说:也就是七八年。就跟唱京剧一样:李万春现在也只能看一招一式,高盛麟也不似当年了。

他说起有一年听《四郎探母》,甭说四郎、公主,佘太君是李多奎,那嗓子,冲!他慨叹说:那样的好角儿,现在没有了!现在的京剧没有人看——看的人少,那是啊,没有那么多好角儿了嘛!你再有杨小楼,再有梅兰芳,再有金少山,试试!照样满!两块四?四块八也有人看!——我就看!卖了画眉也看!

他说出了京剧不景气的原因:老成凋谢,后继无人。这与一部分戏曲理论家的意见不谋而合。

戴白边眼镜的中等老头儿不以为然:不行!王师傅的鸟值二百(哦,原来老人姓王),可是你叫个外行来听听:听不出好来!就是梅兰芳、杨小楼再活回来,你叫那边那几个念洋话的学生来听听,他也听不出好来。不懂!现而今这年轻人不懂的事太多。他们不懂京剧,那戏园子的座儿就能好了哇?

好几个人附和:那是!那是!

他们以为京剧的危机是不懂京剧的学生造成的。如果现在的学生都像老舍所写的赵子曰,或者都像老包,像这些懂京剧的遛鸟的人,京剧就得救了。这跟一些戏剧理论家的意见也很相似。

然而京剧的老观众,比如这些遛鸟的人,都已经老了,他们大部分已经退休。他们跟我闲聊中最常问的一句话是:退了没有?那么,京剧的新观众在哪里呢?

哦,在那里:就是那些念屠格涅夫、念莎士比亚的学生。

也没准儿将来改造京剧的也是他们。

谁知道呢!

(选自汪曾祺散文集《人间有戏》,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本文涉及的京剧衰落的原因。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个戴白边眼镜的穿着没有领子的酱色衬衫的中等个子老头儿,他老给他的四只画眉洗澡——把鸟笼放在浅水里让画眉抖擞毛羽,说:叫跟叫不一样!跟唱戏一样,有的嗓子宽,有的窄,有的有膛音,有的干冲!不但要声音,还得要样’,得有做派’,有神气。您瞧我这只画眉,叫得多好!像谁?

像谁?像马连良!

3.文章大部分篇幅在写鸟,对京剧的着墨并不多,作者为什么要以“听遛鸟人谈戏”为题?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是银行职员还是工人,他们都认为养鸟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养鸟人的主要目的就是图个乐儿。
B.通过遛鸟人的启发,作者深感京剧前途乐观。
C.作者指出银行职员的考证错误,意在说明“画眉的历史可要比京剧长得多”。
D.全文由“画眉”过渡到“唱戏”,抓住两者的共同点,引人思考如何才能振兴京剧这一问题。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