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防病毒口罩不能循环使用

随着疫情持续发展,市场上N95KN95)、医用外科等防病毒口罩依旧紧俏,不少家庭中的口罩库存即将见底。于是,网络上开始流传一些重复利用的“妙方”。但是贴着“一次性”标签的防病毒口罩真的能够走上“无限循环”之路吗?

56℃30分钟”可有效灭活病毒,是否可通过“清蒸、水煮”的方式实现口罩再利用呢?不能。无论是N95还是医用外科口罩,它们实现“防病毒”的手段都是依靠“过滤层”吸附、阻隔病毒等微颗粒(气溶胶),而过滤层主要由聚丙烯熔喷超细纤维构成。

根据设计要求,口罩要在实现较好阻隔效果的同时保证令人舒适的通气性,其对医用口罩的吸气阻力一般不能超过343.2帕斯卡(Pa),日常防护型口罩吸气阻力要小于135帕斯卡(Pa)。因此,口罩过滤材料往往要经过“驻极处理”,使其携带微量的电荷,从而在比较蓬松的情况下仍能有效吸附空气中的各种微粒。

毫无疑问,无论是“清蒸”还是“水煮”,水的进入会使过滤层中的电荷迅速消失,导致过滤效果大幅下降。同时,聚丙烯熔喷材料纤维非常细,要比头发丝细十几倍,平均只有两个微米左右,不耐高温,温度大于80℃时就会收缩变形,导致结构破坏,防护效果降低。

75%的乙醇能有效灭活病毒,能否将用过的口罩喷上酒精消毒,再晾干重复使用呢?不能。因为,一方面,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N95口罩外表面都经过“拒水处理”,酒精、水、血液、唾液等都很难渗入,目的是加强对医生的保护,防止在与患者接触中出现液体喷射造成交叉感染。因此,表面涂抹、喷上酒精很难起到对医用口罩内部的消毒作用。另一方面,酒精也会破坏口罩外层防水结构,原因是酒精的表面张力和水有很大不同,用酒精处理过的口罩材料对水(血液、唾液)的吸收会增强,这会加速口罩过滤层失效。

病毒对紫外线敏感,是否可以使用紫外灯、紫外消毒柜等对口罩消毒,实现再利用呢?不能。聚丙烯熔喷材料是一种热塑性高分子材料,耐老化性差,对紫外线非常敏感。接受紫外线照射后,结构会发生破坏及氧化降解,使过滤性能大幅下降。

课题组曾经做过实验,如果对N95级别的口罩进行水蒸、水洗、紫外灯消毒,它的过滤效率将由95%快速降低到60%以下,和普通的纱布口罩、棉布口罩差不多。

那么究竟有没有方法实现口罩的消毒再利用呢?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口罩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消毒方式是环氧乙烷气体消毒,普通家庭无法实现。况且口罩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吸收人体呼出的水蒸气,逐渐造成过滤层的电荷流失、吸附能力下降,即使进行消毒、晾干也无法恢复,再使用起不到很好的防护效果。在当前的疫情条件下,不应提倡对一次性防病毒口罩的消毒再利用。

虽然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N95口罩都是“一次性”的,但从设计者的角度看,除非是去医院、大型超市或接触疑似病人等高危场所,普通人并不需要用一次防护口罩就扔掉,完全可以使用两三次,从而减少口罩资源的消耗。

1.下列关于防病毒口罩不能循环使用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防病毒口罩采取的消毒方式是环氧乙烷气体消毒,一般的家庭无法实现。
B.防病毒口罩进行水蒸、水洗、紫外灯等消毒后,它的过滤效率将大大降低,防护效果不佳。
C.防病毒口罩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吸收人体呼出的水蒸气,逐渐造成过滤层的电荷流失、吸附能力下降,即使进行消毒、晾干也无法恢复。
D.防病毒口罩主要由聚丙烯熔喷超细纤维构成,材质特殊,往往用过一次就损坏了。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文对防病毒口罩不能循环使用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属于平实说明。
B.作者从高温、酒精、紫外线消毒的低效、无效三个方面,说明了防病毒口罩不能循环使用的原因,使文章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
C.“聚丙烯熔喷材料纤维非常细,要比头发丝细十几倍,平均只有两个微米左右,不耐高温”一句只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结构为总——分——总,运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聚丙烯熔喷材料的耐老化性差,对紫外线非常敏感。接受紫外线照射后,结构会发生破坏及氧化降解,使过滤性能大幅下降。
B.为了保证阻隔效果和舒适的通气性,医用口罩的吸气阻力一般不能超过343.2帕斯卡(Pa),日常防护型口罩吸气阻力要小于135帕斯卡(Pa)。
C.顾名思义,“一次性口罩”就是指用过一次后就得扔掉,不能再用了。
D.医用口罩外表面都经过“拒水处理”,目的是加强对医生的保护,防止在与患者接触中出现液体喷射造成交叉感染。
2024-02-2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花瓷

①所谓青花瓷,是指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弥久犹新。在青花瓷的绘制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与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中国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

②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景德镇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传世佳作。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称于世。在造型方面,永乐时期虽然依然沿袭元代生产较大的罐、盘、碗等器皿,但也出现了很多小巧精致的器物与新品种:如天球瓶、抱月瓶、八角烛台、长颈方口折瓶等。纹饰以植物纹、动物纹为主。

③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制作多采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颜色深沉、层次丰富,釉面白中泛青。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了一种新的青料,叫平等青,也叫坡塘青,这种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平等青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成化青花瓷,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这也可能就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图案花纹常见的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小巧玲珑是这一时期青花瓷器型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在装饰上,青花加彩是成化年间的突出成就,有斗彩填彩两种。

④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官窑新品迭出,民窑精品也争奇斗妍。此时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真可谓炉火纯青。从嘉靖到万历,用于烧制青花瓷的色料是一种叫作回青的色料。所谓回青,也称回回青,与苏青一样来自阿拉伯地区。有专家考证,苏青回青其实是同一种钴料的不同称呼,所不同的是苏青来自海上贸易,而回青来自与西域和中亚的陆路贸易。此时青花瓷造型,更加趋向多样化,除了各类餐具、陈设器及花盆、鱼缸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在装饰上,过去极为少见的吉祥文字,如寿、福等被装饰在器物表面,道教题材也开始盛行。而万历年间的青花料则产自浙江,也由此名为浙料。虽没有嘉靖青花那样浓艳,但蓝中微微泛灰的发色,颇有自然沉静之感。器型以大器为主,如:龙缸、屏风等;装饰上除延续龙凤纹以外,各种动、植物及人物图案也较为盛行。

1.本文对明代“青花瓷”的有关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在永乐、宣德、成化、嘉靖和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特别著名。
B.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的“平等青”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
C.明代所有青花瓷器都具有小巧玲珑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在装饰上,突出的成就是青花加彩,有“斗彩”和“填彩”两种。
D.明代的青花瓷的图案丰富多彩。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也有吉祥文字,还有各种动、植物及人物图案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制作青花瓷,需要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在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的效果。
B.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青花瓷造型,更加趋向多样化,除了各类餐具、陈设器及花盆、鱼缸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
C.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出产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D.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正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由于青花瓷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所以从它产生之初,人们就主要把它当作艺术品来欣赏。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在收藏它。
B.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官窑的作品,还是民窑的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精品迭出。
C.明代制作青花瓷在很多情况下使用进口色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用进口色料烧制的青花瓷有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D.青花瓷制作工艺精良,造型、图案丰富多彩,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024-02-2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国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子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水果。直到今天,还有很多野生蔷薇科李属桃亚属的物种分布在全国各地。西北有甘肃桃、新疆桃,华北有山桃,西南有光核桃……桃树家族的子孙遍布中华大地。

在距今80009000年的湖南临澧胡家屋场和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出土过桃核。说明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关注到这类植物的果实了。

不过,最初的桃子皮薄味苦。我们的祖先最初喜欢桃子,可能只是觉得这些植物的花好看而已。《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是桃花的形象。而桃字的本义——兆春之木,也说明古人更关注的是桃花而非桃子。

在桃的不同变种中,毛桃被认为是最原始的一种,之后演化出了硬肉桃,然后又出现了蜜桃和水蜜桃。桃的老祖宗毛桃的模样,基本可以参照今天庭院中用于花卉观赏的碧桃所结出的果实——只有薄薄的果肉,不堪食用。

植物学老师最喜欢桃子。桃的花朵和果实都是最标准的范例,可以帮助植物学老师讲解清楚植物的基本结构。

在桃花上,典型的植物花朵特征一应俱全。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重要结构一个都不少。花萼一般比花瓣要小,它们长在花朵的最外侧,就像缩小版的花瓣,通常是绿色的。在花朵开放之前,它们会包裹住整个花蕾,起到保护套的作用,当花朵开放之后,萼片就退居次要地位了。桃花的花瓣,在不同品种间有很大的变化——野生品种只有五片粉红色的花瓣;而很多栽培观赏品种,加倍之后的花瓣,让桃花显得丰满许多但是也失去了贡献甜美果实的能力。

桃子还是一个标准的真果——最外层长满了绒毛的薄皮是外果皮,中间丰满多汁的果肉是中果皮,硬硬的桃核外皮则是内果皮。三层果皮既有共同的任务,分工又不尽相同。当种子依然是幼嫩状态时,内果皮还不够坚硬,外果皮和中果皮都处于青涩状态,又苦又涩的滋味可以避免动物来破坏种子。当果实成熟时,内果皮已经足以对抗动物的牙齿和肠胃,这时外果皮和中果皮就变了一个模样,这些组织中的细胞壁开始降解。动物抵挡不住熟透了的桃子的诱惑,啃食果实的同时,自然就帮桃子传播了种子。

桃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能占据一席之地,不仅仅是因为甜美多汁的果实,而且是因为桃子已经成为一个与长寿紧密联结的符号。

但在古代中国,桃子在水果中的地位并不高。这不仅是因为原始的桃子并不好吃,更关键的问题是,桃子不适于储存,薄薄的表皮和多汁的果肉很难抵挡微生物的侵袭。

在《神农本草经》中只记载了桃核仁桃花,并没有关于桃子果肉作用的论述。不仅如此,还把桃花桃仁都列为下品,只是与打虫辟邪之类的用途有关,和延年益寿一点关系都没有。即便是现在,不管是桃子本身还是流行的桃子酵素,都没有被认定的特殊保健效能。

桃子长寿联系的最早记载,出现在西汉东方朔的《神异经》中,但在此书记述中并没有说吃了桃子就能长生不老。但不管怎样,桃子还是在历史文化的演变中最终成为了代表长寿的文化符号之一。

油桃是什么桃?关于油桃的记述,最早出现在《齐民要术》中。在后来的《群芳谱》和《广群芳谱》中将其记载为李桃,注释为其皮光滑如李,一名光桃。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油桃是经过突变选育出现的品种或变种。

桃果实的有毛基因(G)与无毛基因(g)是一对等位基因,有毛对无毛是显性。普通带毛的桃子,它们的基因型有两种,分别是纯合体GG和杂合体Gg,而油桃的基因型则是gg

油桃只是长毛基因出现问题的突变体。有趣的是,不管是在自然界还是在栽培品种中,并没有从无毛突变为有毛的逆向突变行为出现。

油桃无毛,减少了食用时的麻烦,稍加清洗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树木的病虫害中,常见的一种是食心虫,主要出现在桃子和杏这样的水果上。它们的幼虫会啃食桃核,但从果实的表面根本看不到它们的存在。

这些虫子会不会带来健康风险呢?通常来说并不会。因为藏身于果实中,这些虫子都不需要产生有毒物质来防身,所以即便吃下去也不会中毒或是有什么奇怪的反应。

但是,开了口的桃子可能会成为其他动物的藏身之所,比如说有些蜈蚣会藏身在这些孔洞中。当然,在现代种植条件下,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大家不要过于担心,吃桃子注意检查一下就好。

(选自《科学世界》2022年第8期,有删改)

1.根据原文有关我国最初桃子的表述,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我们的祖先最初喜欢桃子是因为桃花好看。
B.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关注到桃的果实了。
C.作者根据桃字的本义,认为古人更关注的是桃树的花。
D.最初的桃子皮薄味苦不好吃。
2.有关桃可以帮助植物学老师讲解清楚植物的基本结构的表述,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在植物学上,桃的花朵和果实都是最标准的范例。
B.典型的植物花朵特征和重要结构,桃花一应俱全。
C.在花朵开放之前,花瓣会包裹住整个花蕾,起到保护套的作用。
D.桃子的三层果皮,既有共同的任务,又有不尽相同的分工。
3.原文中有关“桃子与长寿”的说法,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桃子已经成为一个与“长寿”紧密联接的符号。
B.古代中国,桃子在水果中地位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原始的桃子不好吃。
C.《神农本草经》认为“桃花”和“桃仁”只是与“打虫辟邪”之类的用途有关。
D.吃桃子能长生不老的说法是从西汉东方朔的《神异经》开始的。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水蜜桃可能是从油桃演化而来。
B.想知道古代毛桃的模样,看看今天碧桃的果实就行了。
C.藏身于桃子内部的食心虫一般无毒。
D.表面完好的桃子,其内部有可能存在食心虫的幼虫在悄悄啃食桃核。
2024-02-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文化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揭秘动物冬眠

冬眠——长久以来被看作是旱獭、熊和睡鼠的专长,它们要用睡眠度过约半年的时间。不过,新的观察证明:不仅哺乳动物,鸟类也可以将它们的活力降低到一个最低水平。除了冬夜鹰,诸如欧夜鹰、楼燕等鸟类也经常处于一种待命模式,有时只持续几个小时。

生物学家最近还必须修正其他一些有关冬眠的传统看法:至今被我们称作冬眠或冬僵的现象似乎是许多动物对困境做出的相当普遍的反应。维也纳大学野生动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所的瓦尔特·阿诺力德表示。马尔堡大学生理学家格哈德·黑尔德迈尔证实说:冬眠的范围比至今所认为的要广泛得多,而且绝不仅限于冬季或哺乳动物。研究人员收集了有关嘴睡动物寒冷纪录的有趣资料。例如,在黑尔德迈尔位于马尔堡的实验室里,西伯利亚南部的加卡利亚仓鼠在所谓的白天昏睡症中打盹——一种只持续几小时的僵硬状态。一些旱獭在隔壁寒冷的控温房间中依偎在一起。它们的身体变凉至8℃,心脏每分钟仅跳动23下。这些嗜睡动物各自体内的生命小火花所需的能量几乎不超过一根发光的二极管。

能量节省模式的秘密在于停顿。大部分新陈代谢停止。黑尔德迈尔说。小型动物通过这种行为大概能节省多至98%的能量。它们无法再从细胞核中读取基因序列,不再合成蛋白质,整个反应链仿佛被冻结,免疫系统也在很大程度上停工,大脑中的变化尤其极端——清醒状态下大脑绝对是能量消耗大户。脑电图不再显示大脑的活动。黑尔德迈尔说。这种状态在人体上被定义为脑死亡。

大自然几乎是荒谬地模糊了生死之间的界限。冬眠动物中最极端的例子是北极地鼠。当阿拉斯加北部的冬季来临时,它蜷缩于地下并且变僵。这种冷血动物每隔1021天从接近死亡的状态中苏醒一次。

几乎所有冬眠动物都出现这种苏醒过程——周期性的冷启动。研究人员还在猜测,这种周期性的冷启动意味着什么。必需的排泄时间?免疫系统必须清洁身体?目前出现了另一种更接近真实的理论:动物为了避免大脑伤害而苏醒。维也纳的动物学家埃娃·米莱西教黄鼠穿越迷宫并借助摇杆自己取食。接着,米莱西将一半训练好的黄鼠送入控温房间开始数月之久的冬眠,另一半则保持清醒。令人惊讶的结果是:冬眠的一组黄鼠醒来后不再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相反,醒着的黄鼠则能轻而易举地完成。黑尔德迈尔评论说:很明显,长时间冷却大脑会有大脑停工的风险,因此,大脑必须周期性地重新变暖。

1.根据原文意思,下列关于“动物冬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冬眠是旱獭、熊和睡鼠等哺乳动物用睡眠度过约半年的时间,从而出现的一种冬僵现象。
B.动物冬眠是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寒冷的冬季所出现的一种将其生命活动降到最低水平的一种待命模式。
C.动物冬眠是包括欧夜鹰、楼燕等鸟类在内的许多动物面对生存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极普遍的反应现象。
D.哺乳动物和鸟类冬眠时,生命活力降低到最低水平,大部分新陈代谢停止,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免疫系统的功能。
2.下列说法属于“几乎所有冬眠动物都出现这种苏醒过程——周期性冷启动”的一种更符合实际的原因的一项是(     
A.动物为避免大脑受伤害而每隔若干天从死亡状态中苏醒一次。
B.冬眠动物若不进行周期性苏醒,则可能出现导致大脑停工的风险。
C.几乎所有的冬眠动物的免疫系统必须清洁身体。
D.所有冬眠动物在冬眠状态中有必需的排泄时间。
3.下列不属于动物冬眠的奥秘的一项是(     
A.旱獭和鼠等嗜睡动物在冬眠中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能量。
B.冬眠动物停止大部分新陈代谢,以减少能量消耗。
C.冬眠动物为节能而出现了冻结整体反应链、停止免疫系统活动等现象。
D.冬眠动物为节省能量而进入冬眠状态,从中出现周期性苏醒。
4.根据原文意思,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在冬眠状态下的能量耗费比在清醒状态下要大得多,因为动物在冬眠时大脑仍在活动。
B.生理学家已证实:冬眠的对象所涉及的范围,不只包括哺乳动物,时令也不只限于冬季。
C.脑电图上不再显示大脑的活动,是判定人类“脑死亡”的依据,而用这种方式判定动物的死亡是不合适的。
D.处在冬眠状态下的动物,从临近死亡的状态中出现周期性的苏醒,且不同类别的动物,其苏醒周期也不同。
2024-02-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涂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不只是一种蓝色料,为什么单叫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我们苏州管银器上涂色料叫发蓝,大概是同样的理由)。这种制品从明朝景泰年间(15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因而总名叫景泰蓝。

用的色料就是制颜色玻璃的原料,跟涂在瓷器表面的釉料相类。我们在作场里看见的是一块块不整齐的硬片,从山东博山运来的。这里头基本质料是硼砂、硝石和碱,因所含的金属矿质不同,颜色也就各异。大概含铁的作褐色,含铀的作黄色,含铬的作绿色,含锌的作白色,含铜的作蓝色,含金含硒的作红色……

他们把那些硬片放在铁臼里捣碎研细,筛成细末应用。细末里头不免掺和着铁臼上磨下来的铁屑,他们利用吸铁石除掉它。要是吸得不干净,就会影响制成品的光彩。看来研磨色料的方法得讲求改良。

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像画家的画桌上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点蓝工人用挖耳似的家伙舀着色料,填到铜丝界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里。大概是熟极了的缘故,不用看什么图样,自然知道哪个格子里该填哪种色料。湿的色料填在格子里,比铜丝高一些。整个表面填满了,等它干燥以后,就拿去烧。一烧就低了下去,于是再填,原来红色的地方还是填红色料,原来绿色的地方还是填绿色料。要填到第三回,烧过以后,色料才跟铜丝差不多高低。

(选自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

1.下列不属于选文介绍的内容的一项是(     
A.“点蓝”及“景泰蓝”得名的缘由。
B.“景泰蓝”使用的色料及其研磨方法。
C.点蓝的基本程序。
D.烧蓝的基本方法。
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作诠释)
B.用的色料就是制颜色玻璃的原料,跟涂在瓷器表面的釉料相类。(作比较)
C.大概含铁的作褐色,含铀的作黄色,含铬的作绿色……(举例子)
D.这种制品从明朝景泰年间(15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列数字)
3.根据选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泰蓝的制作已由开始主要使用蓝色料发展到使用多种色彩色料的阶段。
B.制作景泰蓝的色料里混有铁屑,将使景泰蓝制成品的光彩受到不利影响。
C.点蓝工人极熟练点蓝工艺,因此不用看景泰蓝图样就知道如何填色料。
D.景泰蓝制作工艺中,点蓝与烧蓝两步需要交替进行,并需要涂三回烧三回。
4.选文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职教高考一轮系统性复习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拉巴比拉注意到①这样一个事实:尽管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轮子,在16世纪发明了轮椅,17世纪发明了旱冰鞋,18世纪发明了自行车,但是直到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轮子并没有完全取代步行。在许多场合,人们还是喜欢以步当车,只有在较长距离交通时人们才不得不借助于轮子。人们虽然发明了轮子,可还是不能放弃步行,②也许可以提供为何动物身上没有进化出轮子来的线索。

拉巴比拉深入钻研了发明和设计轮椅、自行车的技术文献,钻研了陆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原理,从③这些研究中他发现,为什么对大多数动物来说没有轮子比有轮子更好,为什么人类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使用轮子,有④这样三方面的原因:

1.轮子仅在坚硬平整的路面上才有效。用工程技术的术语来说:滚动阻力随着路面变软或凸凹不平而增加。交通工具的自重越重,在软的路面上运行的效率就越低。人类发明的轮子依赖于人类自己铺设的道路,而自然界并没有为动物准备平整坚硬的轮子之路。

2.轮子常会遇到路面上的垂直障碍。骑自行车的人都熟悉从马路驶上人行道边沿的台阶时遇到的困难。这台阶就是一种垂直障碍。美国国家宇航总局在设计登月车时,曾花很大气力研究克服月球表面的垂直障碍问题。一般说来,车轮要爬上高度为轮子直径一半的垂直障碍是很困难的,而爬上高度与轮子直径相等的垂直障碍几乎不可能。自然界的垂直障碍物太多,动物依靠腿可以上爬下跳,甚至跃上山崖,跳过矮墙,攀上绝壁,而如果依靠轮子就无能为力了。

3.轮子还会遇到许多空间障碍,像树木、石块之类,都会阻挡轮子的滚动。

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腿对于动物来说比轮子更优越。所以陆上动物始终没有进化出轮子那样的组织来。

选自周立明《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拉巴比拉从研究陆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原理入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交通工具的自身重量越大,在坚硬的路面上运行的效率就越高。
C.车轮要爬上高度与轮子直径相等的垂直障碍,通常情况下几乎不可能。
D.自然环境中有许多空间障碍,它们会阻挡轮子的滚动。
2.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骑自行车的人都熟悉从马路驶上人行道边沿的台阶时遇到的困难。这台阶就是种垂直障碍。(下定义)
B.动物依靠腿可以上爬下跳,甚至跃上山崖,跳过矮墙,攀上绝壁,而如果依靠轮子就无能为力了。(作比较)
C.轮子还会遇到许多空间障碍,像树木、石块之类,都会阻挡轮子的滚动。(打比方)
D.拉巴比拉深入钻研了发明和设计轮椅、自行车的技术文献,钻研了陆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原理。(分类别)
3.下列关于选文中加点词指代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①“这样”指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轮子。
B.词②“这”指人们虽然发明了轮子,但还是不能放弃步行。
C.词③“这些”指轮椅、自行车等陆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原理、技术文献。
D.词④“这样”指自然界路面状态、垂直障碍、空间障碍对使用轮子的影响。
4.结合选文第1段,分析选文的语言特点。
2024-01-2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职业学校职教高考第一次调研性统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们知道2023年是兔年,民间有一个争议:到底是从元旦,还是从初一,抑或是从立春开始属兔呢?历法毕竟不是豆腐脑甜咸之战,不是你喜欢哪个就是哪个的,它是要有无数文献证据证明的。

②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第一大节日,但这局面并不是自古就有的。汉代开始使用咱们今天的正月初一作为一年之始,不过只是个历法行为,魏晋时期才逐渐开始形成过新年的风俗。当然,过不过年和属相又是两件事了。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法后,我们才有了如今日历上甲申年”“乙丑年这样的写法。

③不过,对不识字的老百姓来说,天干地支还是太复杂了,干脆就用十二生肖来对应十二地支,大家只要说自己是属啥的就很方便了。多大年纪,你属鸡我属兔,一减就明白了。

④那为啥生肖是这十二个呢?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关于属相的记载出现在《南齐书·五行志》中:东昏侯属猪……梁王属龙……这是可信无误的证据。这说明最迟在南北朝时期,用生肖属相纪年就已经普遍运用了。至于为什么是这十二种动物,学界说法不一。有的人说是来源于天象,十二生肖和二十八宿有对应关系;有的人说是来源于早期的动物崇拜;郭沫若等不少大学者说十二生肖来自西域或者印度。这些说法虽然看上去都有一些道理,但都没有根本性证据来证实。

⑥看了上面的文字,你就会明白,自古就有的属相纪年法当然不会以现在的西洋历法元旦为准,更不会用立春了。民间有这种争议,主要背在袁世凯身上。袁世凯就任总统后废旧历、推断历。这也无所谓,关键是他老改名,原来叫元旦的农历新年改叫了春节,把元旦让出来给了阳历年;原来被广泛称为春节立春不能再叫春节了,只能叫立春。这样一来,三个名字造成了很大的混淆,以至于以讹传讹,牵扯到了属相的算法上。

⑦其实没什么好争的,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6.1.2明确规定生肖纪年法按顺序用十二生肖命名,从鼠年、牛年……到猪年,十二年一个循环,周而复始。生肖纪年的循环参考时间;对应于6.1.1中干支纪年循环参考时间的农历年为鼠年。所以,属什么以农历新年为标准,下次若再有人跟你说元旦或者立春是算属相的第一天,你就跟他说国家标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过新年的风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B.最迟在南北朝时期,用生肖属相纪年就已经普遍运用了。
C.学界对生肖是鼠、牛、虎等十二种动物的原因已有定论。
D.民间对属相纪年的争议是袁世凯废旧历、推新历导致的。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兔年”从        开始算。(     
A.阳历年元旦B.立春C.除夕D.农历正月初一
3.文章第⑤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B.下定义C.引资料D.举例子
2024-01-2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中职江淮十校高三下学期第八次联考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你为什么会跟着别人打哈欠

①清晨地铁上,一个人打了个大大的哈欠,几秒钟后,对面的人也开始打哈欠。然后,哈欠像病毒一样,在整个车厢中此起彼伏,这就是生活中哈欠的传染现象——看到别人打哈欠,明明自己并不困,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打起来。但究竟为什么打哈欠会传染呢?至今也还没有统一答案。

②最近,英国研究人员招募了36名成年志愿者,让这些人观看打哈欠的视频,要求一组人控制住不打哈欠,而对照组可以随意打哈欠。实验期间,研究人员持续记录志愿者打哈欠的次数,并用经颅磁刺激技术测量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结果显示,人们被哈欠传染的倾向各不相同,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与打哈欠的迫切程度密切相关,通过人为刺激增强运动皮质兴奋程度,可以增强打哈欠的冲动。

③研究人员说,打哈欠的信号会自动触发大脑运动皮质的原始反射,被哈欠传染属于一种“模仿现象”,即不由自主地模仿他人的行为或语言、机械重复特定动作或语言。这种模仿特性也是原始人融入集体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模仿同样的动作来表达共同属性,就可以避免树敌。

④打哈欠不是人类的专利,猫、狗、鸟等动物都会打哈欠,但是打哈欠相互传染却只有在人类和大猩猩这样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之间才会发生。神经生物学家们发现,只有大脑皮层发达的脊椎动物,才有能力辩识哈欠,并且彼此传染,这是“大脑高级意识和智力”负责的事情,是很复杂的社会行为,因为他们能够了解同伴的想法,会为同类的痛苦而痛苦,快乐而快乐。因此会在“移情作用”的影响下把同伴打哈欠的行为反映到自己身上,从而产生“连锁反应”,跟着同伴重复同样的动作。

2007年,美国的一项研究观察了24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和25个正常的孩子观看打哈欠视频后的反应。结果显示5个正常的孩子在看完视频后更容易打哈欠,而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却在看视频前后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打哈欠传染与移情能力的关系,就好像是看见别人摔了一跤,你也会叫一声“哎哟”表示感同身受。所以,在沟通与社交上能力不足的人,很可能不太受到哈欠的传染,而这些人也往往不善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⑧然而也有专家认为,打哈欠传染并不是移情,而是一种“情绪感染”。心理学家陈巍以观看影片《侏罗纪公园》为例阐述了情绪感染的特点:当霸王龙快要咬到主角的腿时,观众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腿往回缩。这表明观众似乎感觉威胁是针对他们的双腿,因此使他们相应地“开始产生行为”。

⑦陈巍介绍,情绪感染是对于他人情绪状态或需要的直觉反应,并不包含对情境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理解。即在当个体知觉到客观事物的状态时,一种特殊的自然反应便产生了:“打哈欠作为一种对他人状态的直觉反应,让人们体会到了其他人的感受,如压力、焦虑、无聊等。所以,确切来讲,打哈欠传染行为应该被视为情绪感染而不是移情”。

⑧此外,还有人指出,打哈欠传染是心理学中的马纳姆效应,即从众心理。其实人类一直都在寻找自己,但却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譬如与人交谈时,对方习惯性翘二郎腿,你平时不这么做,但看到别人这么做,也无意识地翘起二郎腿。打哈欠传染可能也是如此。

(选自20171117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不能解释“打哈欠会传染”的原因的一项是(     
A.是一种“模仿现象”,人们有意模仿别人打哈欠来表达共同属性,以融入集体。
B.受“移情作用”影响,人们把同伴打哈欠的行为反映到自己身上。
C.是一种“情绪感染”,即人们知觉到他人打哈欠的情绪状态时的直觉反应。
D.是一种“从众心理”,人们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把他人打哈欠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2.下列有关“打哈欠会传染”的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增强后,人们就控制不住,要打哈欠。
B.打哈欠传染不是高级灵长类动物所独有,很多动物都会这样。
C.打哈欠传染是复杂的社会行为,与“大脑高级意识和智力”有关。
D.沟通与社交能力不足的人,不善于替别人着想,就不太受到打哈欠的传染。
3.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日常生活现象开头,引出“为什么打哈欠会传染”的话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B.⑤段中“一定程度”“很可能”“往往”等词语,体现了文章语言运用的严谨性。
C.文章善于举例说明,通俗易懂,如⑧段用“翘二郎腿”的例子来解释马纳姆效应。
D.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沟通与社交上能力不足的原因。
2024-01-2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南海渔业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冬雪

①南海,又称南中国海,是许多岛屿、沙洲、礁、暗沙、浅滩和其周围海面的总称。南北绵延约1800公里,东西分布约900公里,共有岛、礁、沙、滩200多个。南海和南海诸岛全部在北回归线以南,接近赤道,属赤道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终年高温,雨量较大、湿度大、风大、雾少。南海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形成了当地渔业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南海地处热带,海水温度适宜,水质未受污染,海洋中自然产生的饲料充足,为鱼类的栖息、繁衍和越冬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因此南海的渔业非常丰富。

②南海现在已经探明的鱼类有150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约200多种,主要有石斑鱼、马鲅鱼、乌鲳鱼、银鳍鲳、红鱼、鱿鱼、鲨鱼等。此外,南海还有很多珍贵的海产品种,如海龟、海参、海蜇、海蟹、海马、砗磲(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软体动物,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肉可食,壳可入药)、龙虾和海螺等。西沙渔场盛产大马蹄螺、篱凤螺及观赏贝类,中沙渔场盛产各种海参,南沙渔场盛产大马蹄螺和砗磲等。

③海参属热带海洋中的刺皮动物,其营养价值与鱼翅、燕窝齐名。全世界约40种海参可供食用,而西沙群岛出产20种,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的海参种类多、分布广、参体大、品质优良,其中以白乳参、乌乳参和梅花参最为珍贵。梅花参为参中之王,是著名的大型食用海参,大者体长一米有余,重二三十斤。加工成干品后肉厚脆嫩,炖食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滋补性强。此外,海贝在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就有250多种。南海的软体类动物还有著名的鱿鱼、墨鱼、章鱼等。

④除了鱼类,南海的热带海藻类资源也极其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的有石花菜、麒麟菜、马尾藻、紫菜等等。由于有这些丰富的渔业和海产资源,南海成为我国四大渔区之一,而且渔场面积达182万平方公里。

⑤珊瑚是海洋生物中一种低等动物——珊瑚虫,它们能造就珊瑚礁、岛。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适宜于生长在水温18°C以上、水面透明、离水面较浅的热带海洋中。在南海的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海域,共有造礁珊瑚40属,134种。珊瑚从海中猎取浮游动物,吸收营养,不断地生长繁殖,并从身上分泌出一种石灰质,死亡后留下它的石灰质外骨骼。珊瑚礁就是由这些细小的珊瑚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的沉积而形成的岛礁。

1.下列不能直接体现“南海渔业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的一项是(     
A.南海有很多珍贵的海产品种。
B.南海的热带海藻类资源极其丰富。
C.南海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形成了其自然资源的多样性。
D.南海现在已经探明的鱼类有150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有石斑鱼、马鲅鱼、乌鲳鱼等200多种。
2.下列对第③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南海海参的营养价值高。
B.第二句说明南海海参种类多、分布广、参体大、品质优良。
C.第三句是举例子,对第二句进行补充说明。
D.“梅花参为参中之王,是著名的大型食用海参,大者体长一米有余,重二三十斤”中的“一米有余”“二三十”都是约数,它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南海的软体类动物有著名的鱿鱼、墨鱼、章鱼和紫菜等。
B.南海,又称南中国海,南北绵延约1800公里,东西分布约900公里,共有岛、礁、沙、滩200多个。
C.南海物产丰富,西沙渔场盛产大马蹄螺、篱凤螺及观赏贝类,中沙渔场盛产大马蹄螺和砗磲等,南沙渔场盛产各种海参。
D.珊瑚是海洋生物中一种低等动物,所有的珊瑚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的沉积都能形成岛礁。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外科手术中的“微创”与“无创”

①“微创”外科一词顾名思义要比“腔镜”“小切口”“小径路”“内镜”外科更为广泛,它是要达到造成最小的创伤(局部及全身)的外科,而不是限于哪一种方式或哪一种工具。可以说,微创外科是指在任何外科创伤应急情况下,达到最佳的内环境稳定(局部及全身)。

②外科学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当时的科技背景。20世纪后期,基于微电子学、光学现代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出现了内镜、腔镜技术,这为实现微创外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镜技术的发展,终于使外科能够有一“绿色通道”来实施。

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是走向综合化、社会化,并且速度在加快,这是不可抗拒的。事实上,腹腔镜技术在妇产科中已出现多年,但由于器械上的原因迟迟未用,直到1986年计算机集成电路微型摄像机的出现,使腹腔镜显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1987年法国的普通外科及妇产科医生莫丽特,首次在腹腔镜下完成了首例胆囊切除术,奠定了腹腔镜外科的基础。此后,腹腔镜外科便有力地推动了微创外科的发展。

④技术的实施是服务于概念的运用,而新技术亦将引发新的概念。“外科微创化”作为贯彻于外科各领域的概念,将促使微创外科技术的全面发展。“微创”一直是外科学追求的境界,但以往无法克服小切口与显露不充分的矛盾。内镜技术引出新概念:小入路,有限制的充分显露。完善的外科需要手术视野的完善显露,并不是需要大切口。内镜解决了手术入路并不改变外科实质。广义的微创外科应是缩小外科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的伤害性效应,不管是采用何种方法。所以微创外科概念应该并非只是限于内镜术和腹腔镜术,而有更广阔的视野。

21世纪的微创外科,前景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在这个信息时代,传统的外科操作可能被微创的、准确的器械操作所代替。其趋向将是从微创到无创的发展,外科医生可能从用手操作过渡到用计算机操作,可以完全不接触病人,实现从当前的腔镜手术,到机器人辅助的手术,再到远距离操纵的手术。当前发展很快的如虚拟技术、三维立体可视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手术,可以比外科医生的手更为准确并确保无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物学、信息学和物理学互相融合的生物智能时代,但随之又会出现新问题,就是在21世纪外科医生该怎么办?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外科医生只能抱着开放的心情,学习和融合到新的科技发展的潮流中去!

1.结合文意,明确解释文中划线句子中“绿色通道”是指找到了解决什么难题的方法。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请用原文回答。
3.对“ 微创外科”技术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仅限于内镜外科和腹腔镜外科。
B.任何外科创伤应急情况下,达到最佳的内环境稳定。
C.它是不限于哪一种方式或工具的达到造成最小创伤的外科。
D.缩小外科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的伤害性效应,而不管采用什么方法。
2024-01-2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