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4584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揭秘动物冬眠

冬眠——长久以来被看作是旱獭、熊和睡鼠的专长,它们要用睡眠度过约半年的时间。不过,新的观察证明:不仅哺乳动物,鸟类也可以将它们的活力降低到一个最低水平。除了冬夜鹰,诸如欧夜鹰、楼燕等鸟类也经常处于一种待命模式,有时只持续几个小时。

生物学家最近还必须修正其他一些有关冬眠的传统看法:至今被我们称作冬眠或冬僵的现象似乎是许多动物对困境做出的相当普遍的反应。维也纳大学野生动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所的瓦尔特·阿诺力德表示。马尔堡大学生理学家格哈德·黑尔德迈尔证实说:冬眠的范围比至今所认为的要广泛得多,而且绝不仅限于冬季或哺乳动物。研究人员收集了有关嘴睡动物寒冷纪录的有趣资料。例如,在黑尔德迈尔位于马尔堡的实验室里,西伯利亚南部的加卡利亚仓鼠在所谓的白天昏睡症中打盹——一种只持续几小时的僵硬状态。一些旱獭在隔壁寒冷的控温房间中依偎在一起。它们的身体变凉至8℃,心脏每分钟仅跳动23下。这些嗜睡动物各自体内的生命小火花所需的能量几乎不超过一根发光的二极管。

能量节省模式的秘密在于停顿。大部分新陈代谢停止。黑尔德迈尔说。小型动物通过这种行为大概能节省多至98%的能量。它们无法再从细胞核中读取基因序列,不再合成蛋白质,整个反应链仿佛被冻结,免疫系统也在很大程度上停工,大脑中的变化尤其极端——清醒状态下大脑绝对是能量消耗大户。脑电图不再显示大脑的活动。黑尔德迈尔说。这种状态在人体上被定义为脑死亡。

大自然几乎是荒谬地模糊了生死之间的界限。冬眠动物中最极端的例子是北极地鼠。当阿拉斯加北部的冬季来临时,它蜷缩于地下并且变僵。这种冷血动物每隔1021天从接近死亡的状态中苏醒一次。

几乎所有冬眠动物都出现这种苏醒过程——周期性的冷启动。研究人员还在猜测,这种周期性的冷启动意味着什么。必需的排泄时间?免疫系统必须清洁身体?目前出现了另一种更接近真实的理论:动物为了避免大脑伤害而苏醒。维也纳的动物学家埃娃·米莱西教黄鼠穿越迷宫并借助摇杆自己取食。接着,米莱西将一半训练好的黄鼠送入控温房间开始数月之久的冬眠,另一半则保持清醒。令人惊讶的结果是:冬眠的一组黄鼠醒来后不再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相反,醒着的黄鼠则能轻而易举地完成。黑尔德迈尔评论说:很明显,长时间冷却大脑会有大脑停工的风险,因此,大脑必须周期性地重新变暖。

1.根据原文意思,下列关于“动物冬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冬眠是旱獭、熊和睡鼠等哺乳动物用睡眠度过约半年的时间,从而出现的一种冬僵现象。
B.动物冬眠是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寒冷的冬季所出现的一种将其生命活动降到最低水平的一种待命模式。
C.动物冬眠是包括欧夜鹰、楼燕等鸟类在内的许多动物面对生存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极普遍的反应现象。
D.哺乳动物和鸟类冬眠时,生命活力降低到最低水平,大部分新陈代谢停止,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免疫系统的功能。
2.下列说法属于“几乎所有冬眠动物都出现这种苏醒过程——周期性冷启动”的一种更符合实际的原因的一项是(     
A.动物为避免大脑受伤害而每隔若干天从死亡状态中苏醒一次。
B.冬眠动物若不进行周期性苏醒,则可能出现导致大脑停工的风险。
C.几乎所有的冬眠动物的免疫系统必须清洁身体。
D.所有冬眠动物在冬眠状态中有必需的排泄时间。
3.下列不属于动物冬眠的奥秘的一项是(     
A.旱獭和鼠等嗜睡动物在冬眠中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能量。
B.冬眠动物停止大部分新陈代谢,以减少能量消耗。
C.冬眠动物为节能而出现了冻结整体反应链、停止免疫系统活动等现象。
D.冬眠动物为节省能量而进入冬眠状态,从中出现周期性苏醒。
4.根据原文意思,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在冬眠状态下的能量耗费比在清醒状态下要大得多,因为动物在冬眠时大脑仍在活动。
B.生理学家已证实:冬眠的对象所涉及的范围,不只包括哺乳动物,时令也不只限于冬季。
C.脑电图上不再显示大脑的活动,是判定人类“脑死亡”的依据,而用这种方式判定动物的死亡是不合适的。
D.处在冬眠状态下的动物,从临近死亡的状态中出现周期性的苏醒,且不同类别的动物,其苏醒周期也不同。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①照上面讲来,中秋月既非分外光明,也非特别圈大,又不照临长久,那为什么受我国千余年顶礼崇拜呢?也许是因为中秋月是较平民化的,无论贵贱贫富雅俗均可共赏中秋月。中秋月还有一个特点便是中秋以后的月亮出来得特别早。

②假使我们把今年杭州(北纬30°)中秋前后数天月亮出山的时间和正月十五即上元节前后数天月出的时间来比较一下,就可看出中秋月的特点了。

1948年杭州上元节和中秋节月出时间表(地方时)
下午下午
正月十五:550
正月十六:7点整
正月十七:808
正月十八:913
八月十五:554
八月十六:620
八月十七:647
八月十八:713

(注:依天文历今年阴历正月和八月,月望都不在十五日而在十六日。)

③从表中可以看出来,上元前后晚间月亮出来,每晚相隔时间要一小时以上;而中秋前后月亮出来,每日相差只消二十六七分钟。从中秋到八月十八这4天,夜月上来离黄昏都不远,这是中秋月和旁的月望时不同的一点,也是中秋月优越的一点。中秋时节是农民开始收获的时候,这时昼渐短而夜渐长,将近黄昏而有了月亮,可以帮助农民在田间多做几十分钟的工作。这对于民生不无裨益。我们的民族向来以农立国,四时伏节如惊蛰、清明、谷雨、芒种,都和农民有关。中秋月之所以被崇拜着留恋着,想来和农民的收获有关。所以说中秋月有一个极平民化的来源,就是帮助农民在黄昏时候做点手胼足胝的工作。

(摘编自竺可桢《中秋月》)

1.选文分别从两个方面向我们分析了中秋月“千余年”被人“顶礼崇拜”的原因,请简要概括。
2.选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第③段画横线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2024-03-10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对很多人说,早晨,尤其是双休日之后的周一早晨,有一件必须去做的让人痛苦万分的事——把自己从床上拽起。这种早上起床难的事,相信大部分人都深有体会。

②为什么起床这么艰难呢?恐怕不只是因为我们太懒吧。的确,起床的痛苦和我们生理节律的固定周期,也就是生物钟有着密切的关系。

③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从藻类、真菌直到我们人类这样的哺乳动物,体内的细胞活动都会在生物钟的指挥下跟地球的昼夜变化周期同步。生物钟,实际上是生物体内的一系列蛋白质形成的分子钟。简单原核生物蓝细菌的生物钟只靠3种蛋白质就能形成,而人类需要20种蛋白质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在人体内不同的生物钟时间里,这20种蛋白质的浓度呈现不同的变化,有些蛋白质早晨起的时候浓度高,而有些则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浓度高。有科学家提出,测一测身体内这几种蛋白质的浓度,就能知道生物钟走到了几点。

④虽然我们身体里每个细胞中都有生物钟在滴答走动,但是就像全国的钟表都要和国家授时中心保持一致一样,整个身体的钟也要和大脑中的一块区域——视交叉上核的钟对准。这个小小的区域由两个数千个神经元组成的团块构成,它内部的分子钟稳定运行,指挥着全身的生理节律。视交叉上核有时也会根据光照和黑暗,或是进食的时间调整生物钟的时刻。

⑤当人早上起床的时候,身体要按照生物钟的指示完成一系列艰巨的任务。当视交叉上核发现到了起床的时间,就会向一种专门负责叫醒身体的神经元发送信号,身体开始为新的一天做准备。先从肝脏释放出葡萄糖,提高血糖水平;然后身体中的激素,例如皮质醇和醛固酮也开始增加;神经元同时激活了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负责的是人体那些不靠意识支配的活动,例如你不用自己想着让心跳动,心也会自动输送血液,这就是自主神经在发挥作用。这时人肌肉紧张,血压升高、新陈代谢也加快,终于可以爬起床。

⑥如果生物钟和我们的闹钟精确同步,那起床倒也没那么难。问题就是,生物钟的周期和地球自转的周期并不是精确相等的,研究表明,人体内生物钟的时间一天要比地球的一天长1020分钟,所以每天早上生物钟都要比正确时间慢上一会。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志愿者在离开地面很深的地洞里生活一个月,没有太阳光线,没有时间信息,完全与外界社会隔离,结果发现,这些人将会每天都比前一天晚起床十几分钟,到一个月实验期结束时,那些志愿者都成睡仙了。这说明人体生物钟的睡眠——觉醒节律的周期比地球自转的24小时长一些。人体为了使自己的生物钟周期保持与地球自转周期相一致,就会通过外部的太阳光调整自己每天早上的起床时间,这种努力校正自身节律以适应自然节律的方式,当然使自己起床很艰难。

⑦周一至周五的话,我们的生物钟虽然每天都慢一点,但每天也都会按照实际时间进行校准,这样只是早起了十几分钟倒也还能忍。而到了双休日就不一样了,要是你周六周日都睡到自然醒的话,到了周一,生物钟连续慢了3天没有校准,就已经比实际时间晚了最多有1个小时了。提早1小时起床,不用说也知道如同遭遇酷刑。所以,要是不想让周一早晨太难受,就不要在周六周日放纵自己,也按照平时的时间起床就好了。

1.关于“生物钟”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生物钟是生理节律的固定周期,是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形成的分子钟。
B.蓝细菌的生物钟只用3种蛋白质就能形成,而人类至少需要20种蛋白质才能形成。
C.人体内形成生物钟的蛋白质在生物钟的不同时间里浓度是不同的。
D.大脑中的视交叉上核会调整人体生物钟。
2.下列各项不属于人早上起床人体按生物钟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是(     
A.肝脏释放出葡萄糖,提高血糖水平。
B.身体中的皮质醇和醛固酮等激素开始增加。
C.神经元激活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心脏输送血液到全身。
D.人肌肉紧张,血压升高,新陈代谢加快。
3.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要想让生物钟与自然节律相符,每天都要校准。
B.如果每天睡到自然醒,人们每天比前一天晚起一会儿。
C.想要起床不那么痛苦,最好不要放纵自己,尽量每天按时起床。
D.只要每天定时起床,我们就能控制生物钟。
2024-03-29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在消失的土地

土地是支撑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重要资源,但近年来世界各地土地都在逐渐丧失。事实上,农业活动是土地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岩石风化而形成新土壤的过程在地球表面一直持续着,据估计,岩石风化形成新土的速度每年大约为0.1毫米厚。在日本,土壤的厚度大约为1米,所以现有土壤大概是经历1万年左右的时间形成的。在没有人类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这种成土过程逐渐形成新土的同时,现有的土壤也会因雨水和冰雪融化的水而流失(水蚀),或被风吹走(风蚀)而稍有损失。当两者基本均衡时,整体土量会不变,或是土层稍有增长。

不过,如果为了农业活动而大规模开垦土地,就会一下子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覆盖表面的植被会因耕作表土而消失,造成土壤裸露,结果导致水蚀和风蚀的速度远远快于形成新土的速度,土壤就会迅速流失。倒如,在20世纪2030年代,美国利用农业机械和化学肥料在中西部的黑钙土上大规模种植小麦和玉米,结果,草原变成了裸露的农田,大量土壤被风吹走,频繁出现被称为尘盆dust bowl,尘暴区)的沙尘暴,结果导致三百多万农民不得不抛弃农田而迁移他乡。由于这种因农业所导致的土壤退化,使美国中西部地区黑钙土的黑色土层厚度在过去一百年间大约减少了一半。

即使土壤本身没有减少,但由于森林砍伐等原因而导致植物消失,地表的水分蒸发量会超过降雨量。这样一来,土壤就会变得逐渐干燥,水中所含的盐分也会积累到地表,出现盐碱化现象。另外,由于干燥,土壤温度会升高,微生物分解腐殖质的速度会加快,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也会随之流失。这种人为造成的沙漠化的土壤已经无法生长植物了。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因盐碱化而荒废的农田面积大约为1.5万平方千米。

目前,全球人口约为78亿,估计到2050年将会超过100亿。而农田面积已经达到顶点。据预测,如果肥沃的土壤以目前的速度继续减少,2050年的全球粮食总产量将比现在减少20%。面对这种情况,为了今后养活地球上100亿人,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一些方法。

作为防止土壤流失的方法之一,在北美黑钙土的土地上正在广泛推广不耕作农田的免耕栽培技术。收获农作物后,通常要翻地,把茎和叶翻到土里。与此相反,免耕栽培则是让收获后剩下的茎和叶子就地枯萎,堆积在地表。这样做,虽然可能会减少收成或增加病虫害的风险,但可以保护表土,防止因风蚀等原因造成的土壤流失。

另外,研究人员也正在考虑比以往更加有效利用堆肥技术,也就是说,把落叶和家畜的粪便堆积起来,利用微生物自然分解后用作肥料,就像利用动植物的遗骸形成腐殖质那样,堆肥也有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效果。另外,如果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能够封存的碳就会增多,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望起到缓和气候变化的作用。

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土壤中碳含量每年增加0.4%,就可以阻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因此,为了抑制全球气候变暖,2015年召开的国际会议(COP21)通过了巴黎协定,规定了世界各国行动内容协议,并确定了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增碳计划,目的是通过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将来既可继续维持粮食生产,又能抑制全球气候变暖。

(选自《科学世界》2021年第7期)

1.根据原文表述,下列各项中与土壤流失原因无关的一项是(     
A.农业活动会造成覆盖土壤表面的植被消失。
B.土壤裸露时,风蚀的速度会加快土壤流失。
C.土壤裸露时,水蚀的速度会加快土壤流失。
D.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会加快土壤流失。
2.下列各句,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地球上现有的土壤大概是经历1万年左右的时间形成的。
B.美国中西部地区黑钙土的黑色土层厚度在过去一百年间大约减少了一半的根本原因是大量种植了小麦和玉米。
C.“堆肥”是把落叶和家畜的粪便堆积起来,利用微生物自然分解,以增加土壤肥力的技术。
D.如果肥沃的土壤以目前的速度继续减少,2050年的全球粮食总产量将减少到现在的20%。
3.下列各项中与土壤盐碱化无密切关系的一项是(     
A.乱砍滥伐致使地表植物消失。
B.农民抛弃农田迁移他乡。
C.地表水分的蒸发量超过降雨量。
D.土壤内水中所含的盐分逐渐积累到地表。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土壤中能够封存大量的碳,一定不会减缓气候变化。
B.现有土地的耕作方式,不能够满足即将到来的100亿人口时代的需要。
C.免耕栽培技术是防止土壤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
D.如果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腐殖质的速度加快,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会随之流失。
2024-08-0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