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625184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你为什么会跟着别人打哈欠

①清晨地铁上,一个人打了个大大的哈欠,几秒钟后,对面的人也开始打哈欠。然后,哈欠像病毒一样,在整个车厢中此起彼伏,这就是生活中哈欠的传染现象——看到别人打哈欠,明明自己并不困,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打起来。但究竟为什么打哈欠会传染呢?至今也还没有统一答案。

②最近,英国研究人员招募了36名成年志愿者,让这些人观看打哈欠的视频,要求一组人控制住不打哈欠,而对照组可以随意打哈欠。实验期间,研究人员持续记录志愿者打哈欠的次数,并用经颅磁刺激技术测量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结果显示,人们被哈欠传染的倾向各不相同,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与打哈欠的迫切程度密切相关,通过人为刺激增强运动皮质兴奋程度,可以增强打哈欠的冲动。

③研究人员说,打哈欠的信号会自动触发大脑运动皮质的原始反射,被哈欠传染属于一种“模仿现象”,即不由自主地模仿他人的行为或语言、机械重复特定动作或语言。这种模仿特性也是原始人融入集体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模仿同样的动作来表达共同属性,就可以避免树敌。

④打哈欠不是人类的专利,猫、狗、鸟等动物都会打哈欠,但是打哈欠相互传染却只有在人类和大猩猩这样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之间才会发生。神经生物学家们发现,只有大脑皮层发达的脊椎动物,才有能力辩识哈欠,并且彼此传染,这是“大脑高级意识和智力”负责的事情,是很复杂的社会行为,因为他们能够了解同伴的想法,会为同类的痛苦而痛苦,快乐而快乐。因此会在“移情作用”的影响下把同伴打哈欠的行为反映到自己身上,从而产生“连锁反应”,跟着同伴重复同样的动作。

2007年,美国的一项研究观察了24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和25个正常的孩子观看打哈欠视频后的反应。结果显示5个正常的孩子在看完视频后更容易打哈欠,而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却在看视频前后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打哈欠传染与移情能力的关系,就好像是看见别人摔了一跤,你也会叫一声“哎哟”表示感同身受。所以,在沟通与社交上能力不足的人,很可能不太受到哈欠的传染,而这些人也往往不善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⑧然而也有专家认为,打哈欠传染并不是移情,而是一种“情绪感染”。心理学家陈巍以观看影片《侏罗纪公园》为例阐述了情绪感染的特点:当霸王龙快要咬到主角的腿时,观众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腿往回缩。这表明观众似乎感觉威胁是针对他们的双腿,因此使他们相应地“开始产生行为”。

⑦陈巍介绍,情绪感染是对于他人情绪状态或需要的直觉反应,并不包含对情境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理解。即在当个体知觉到客观事物的状态时,一种特殊的自然反应便产生了:“打哈欠作为一种对他人状态的直觉反应,让人们体会到了其他人的感受,如压力、焦虑、无聊等。所以,确切来讲,打哈欠传染行为应该被视为情绪感染而不是移情”。

⑧此外,还有人指出,打哈欠传染是心理学中的马纳姆效应,即从众心理。其实人类一直都在寻找自己,但却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譬如与人交谈时,对方习惯性翘二郎腿,你平时不这么做,但看到别人这么做,也无意识地翘起二郎腿。打哈欠传染可能也是如此。

(选自20171117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不能解释“打哈欠会传染”的原因的一项是(     
A.是一种“模仿现象”,人们有意模仿别人打哈欠来表达共同属性,以融入集体。
B.受“移情作用”影响,人们把同伴打哈欠的行为反映到自己身上。
C.是一种“情绪感染”,即人们知觉到他人打哈欠的情绪状态时的直觉反应。
D.是一种“从众心理”,人们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把他人打哈欠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2.下列有关“打哈欠会传染”的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增强后,人们就控制不住,要打哈欠。
B.打哈欠传染不是高级灵长类动物所独有,很多动物都会这样。
C.打哈欠传染是复杂的社会行为,与“大脑高级意识和智力”有关。
D.沟通与社交能力不足的人,不善于替别人着想,就不太受到打哈欠的传染。
3.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日常生活现象开头,引出“为什么打哈欠会传染”的话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B.⑤段中“一定程度”“很可能”“往往”等词语,体现了文章语言运用的严谨性。
C.文章善于举例说明,通俗易懂,如⑧段用“翘二郎腿”的例子来解释马纳姆效应。
D.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沟通与社交上能力不足的原因。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就是进化论研究中有名的RRR难题。不少科学家冥思苦想,企图解开其中的奥秘。

开始,一些科学家这样解释RRR难题:动物身上的心脏相连,通过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而轮子必须能转动。由细胞组成的器官一转动,势必会把血管神经缠绕起来,妨碍其功能。在自然界,一些类似于轮子能够滚动的动物都是依靠全身来滚动的,如穿山甲会变成一个大圆球,沿着斜坡朝下滚,以逃避敌害的追捕。因而动物不可能以身体的一部分器官进化成能滚动的轮子。这种解释很快就被驳倒了。人们指出,动物身上除了细胞组成的活组织,还有一些具有一定功能的死组织,它们无需血管神经支配。例如我们的指甲,动物身上的蹄、角等。活组织不能进化成轮子,为什么死组织不进化成轮子呢?为什么老鼠不长旱冰鞋似的死骨组织?为什么猫不长出可以伸缩的爪轮?

人们从动物身上难以找到答案,转而从动物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中去寻找答案。不久前,美国芝加哥大学解剖学家拉巴比拉对RRR问题作了新的解释。他注重于动物与环境的联系,有许多新鲜的思想,较深刻的见地。

拉巴比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尽管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轮子,在16世纪发明了轮椅,17世纪发明了旱冰鞋,18世纪发明了自行车,但是直到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轮子并没有完全取代步行。在许多场合,人们还是喜欢以步当车,只有在较长距离交通时人们才不得不借助于轮子。人们虽然发明了轮子,可还是不能放弃步行,这也许可以提供为何动物身上没有进化出轮子来的线索。

(选自周立明《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

1.对选文的分析不符合原文的是(     
A.一些科学家利用了穿山甲依靠全身滚动来逃避天敌的例子成功解释了“RRR”难题。
B.从选文得知,动物身上的细胞是活细胞,必须通过血管与心脏相连,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而血管神经是不可被缠绕的。
C.动物身上还有一些死组织,它们不是细胞组成的,无需血管神经支配,例如指甲、蹄、角等。
D.人类发明轮子的历史已有六个世纪左右,但是至今轮子还没有完全取代步行,除非在较长距离时人们才借助于轮子。
2.对“RRR”难题的有关认识不正确的是(     
A.“RRR”难题属于进化论研究范畴。
B.研究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解决“RRR”难题有帮助。
C.“RRR”难题就是“动物身上为什么没有进化出轮子”这一问题。
D.动物身上的细胞研究对解决“RRR”难题没有任何帮助。
3.选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D.程序顺序
4.根据选文内容再结合全文可以得知,决定动物身上能否进化出轮子的关键因素是(     
A.细胞B.环境C.时间D.血管神经
5.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是(     
A.穿山甲一例意在说明活细胞是无法进化为轮子的。
B.选文主要采用作诠释、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动物进化研究中有名的“RRR”难题。
C.人类发明轮椅、旱冰鞋和自行车的例子意在说明科技逐渐改变着生活。
D.人们喜欢以步当车的例子说明了轮子不能代替步行。
2024-08-21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甲流是甲型流感的简称,是一种容易变异的甲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梅雨季节最活跃。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4个亚型。在四个亚型中甲型流感最为复杂,传播性强、传播速度快、播散面积大。几乎每次流感暴发都是因为甲流出现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

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是隐性感染者。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在说话、咳嗽、打喷嚏时,病毒很容易随着空气的流通散播开来。甲流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传播速度极快,几乎每年都会暴发流行。

在人体中,流感病毒直接侵袭的是呼吸系统,当它逐渐渗透进肺的深部时,便越来越危险。它会间接影响身体的许多部位,甚至连轻度感染都能引起肌肉和关节疼痛、剧烈头痛,甚至会引起更多严重的并发症。流感致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重度肺炎导致的缺氧,二是流感病毒直接侵犯呼吸道,引起全身多脏器衰竭。

流感并不是感冒,它们是由完全不同的病毒引起的疾病。简单来说,相比感冒,流感有很明显的季节性,症状更重一些,重症患者更多。从全球范围来看,季节性流感大多轻症,重症比例不到10%;而重症流感中,平均病死率不超过20%

据最新的《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版)》,对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流感样病例,应当尽早给予经验性抗流感病毒治疗。方案明确了抗流感病毒治疗时机,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减少流感并发症等,超过48小时的重症患者依然能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但对于非重症且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当充分评价风险和收益,考虑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发病时间不足48小时,为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也可以予以抗病毒治疗。

流感监控系统的焦点就在于,判别可能感染人类或造成动物流行病的全新流感病毒,评估它们是否有造成人类大规模流行的威胁,并抢先制造疫苗。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全球流感监测和应对系统监控全球流感病毒的变异,根据监测结果在每年2月和9月,分别针对北半球、南半球下一个流感季节使用的流感疫苗株进行预测性推荐。

根据中国预防医学杂志的一项数据,2020202120212022年度,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分别为3.16%2.47%,比疫情前的不足2%已经有所上升,但仍然非常低。为何我国的流感疫苗接种率如此之低?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认为,我国接种率低存在多方面原因:第一,目前流感疫苗是二类疫苗,需要自费,而且宣传力度不够,比如基层人员反映有规定省级以下单位和个人不能发布二类疫苗接种建议。第二,公众对流感疫苗、流感病毒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流感也是普通感冒,以为得了流感没事,因此不去接种疫苗。第三,流感疫苗不像其他疫苗接种一次就行,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目前的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这也是接种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曹玲《甲流凶猛来袭,为什么流感的杀伤力这么强?》)

文本二:

甲流的潜伏期通常在13天,最主要的症状是发热、全身肌肉酸痛与头痛,也会有一些较轻的呼吸道症状,例如咳嗽、流涕、咽痛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感染科主任王宜增说,甲流与新冠在上呼吸道方面的症状相似。但是,甲流的典型症状是发烧与全身肌肉酸痛,而感染了新冠病毒的轻症与无症状患者一般不会出现这些情况。此外,新冠还可能会带来味觉、嗅觉的异常,部分新冠病毒患者会出现呕吐、腹泻与结膜炎的症状,这些症状在甲流感染中相对少见。

目前我国大部分人群都对新冠有了免疫力,同时感染新冠与流感的概率很低,即使出现两种病毒同时感染的情况,也不一定就会成为危重症。是否成为危重症与个人的体质有关,对于非高危人群,即使同时感染两种病毒,自身较强的抵抗力也会降低发生危重症的风险。王宝增说,但建议未感染过新冠病毒的群体,还是继续做好防护。

预防甲流,最有效的方式是接种流感疫苗。王宝增说:推荐在甲流流行期开始之前进行接种,一般是10月。当然在流行期间也可以去接种疫苗。如果感染了甲流,也不必恐慌。对于体质较好的群体而言,可以对症治疗,部分群体也可以不经治疗自行痊愈。但对于高危人群,例如婴幼儿、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还是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减少危重症的发生。如果患者出现持续高烧、呼吸困难、严重呕吐腹泻等症状,一定要积极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王宝增提醒,在感染甲流后一定要注意休息。无论是新冠还是甲流,只要发生了病毒感染,都可能对一些身体器官带来损害,特别是心脏。因此感染后休息34周再运动,可以降低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的风险。

(摘编自佚名《甲流来袭!症状与新冠相似,如何预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流在梅雨季节最活跃,且流感暴发几乎都因为甲流出现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
B.重度肺炎是流感致死的主要原因,所以流感患者对重度肺炎不能掉以轻心。
C.把握抗流感病毒治疗的时机非常重要,发病48小时内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
D.感染甲流病毒可能对身体器官造成损害,运动过早,会有发生病毒性心肌炎的风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球范围来看,季节性流感大多属于轻症,且因流感导致的病死率一般不超过20%,感染者无需过度焦虑。
B.目前流感疫苗是二类疫苗,需要自费,而且宣传力度不够,是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低的最主要的原因。
C.体质较好的非高危人群,因为自身抵抗力较强,即使同时感染甲流和新冠病毒,发生危重症的风险也相对较低。
D.权威医学专家指出,甲流的典型症状是发烧与全身肌肉酸痛,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患者一般不会出现这些情况。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最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A.感染甲流后,根据医嘱在48小时之内立即服用有效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
B.针对新冠引起的肌肉和关节疼痛,可以适当服用布洛芬等解热镇痛类药物。
C.学校要认真落实查检制度,一旦有学生被确诊为流感要立即全校停课。
D.感冒流清涕时,通常不建议擅自使用抗生素治疗,可针对伴随症状选择药物。
4.同班的王明同学今天感觉身体不适,他去医院被检查出患有甲流,请你根据材料给他提一些建议。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烘焙食品为何香气四溢

①假日里,走进闹市区的甜品店,看到一个个金黄酥脆且散发诱人香气的甜点时,总让人欲罢不能,恨不能尽快品尝。这些食品为什么对我们有如此吸引力?其实是因为油炸和高温烘焙食物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美拉德反应。

②美拉德反应最早是1912年由法国化学家美拉德偶然发现的。在读博士期间,美拉德发现甘油和氨基酸在170℃下脱水产生多肽,于是大胆提出假设,将甘氨酸和葡萄糖溶液共热,以期合成甘氨酸多肽,结果发现葡萄糖和甘氨酸共热时溶液颜色会变成深褐色,冒出气泡,并且产生类似烤面包和烤肉的香气。当时美拉德对该反应机理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才发现竟然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物的风味有关。

③该反应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主要是指氨基化合物与还原糖、醛、酮等含有羰基化合物之间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加缩反应,生成褐色多聚化合物,同时还伴随生成超过3500种挥发化合物,为食物增添了独特的风味。

④木糖和酵母水解蛋白分别在90℃160℃时产生饼干香味和酱肉香味。缬氨酸和葡萄糖在加热100℃150℃时产生黑面包香味,而当温度升至180℃时则可闻到巧克力香味。在美拉德反应中的一些产物,如还原酮、促黑激素释放素,以及一些含有NS的杂环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木糖与赖氨酸、壳聚糖、葡萄糖等的氧化产物都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甚至有些物质的抗氧化性与合成抗氧化剂功效不相上下。

⑤美拉德反应虽然给食物带来美好的味道及独特的色泽,然而也有负面作用:还原糖和天冬酰胺的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时,会产生一种叫丙烯酰胺的副产物。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致癌物质分为4个级别,其中丙烯酰胺处于2A级致癌物级别,但是我们也不必谈癌色变。研究表明,当人体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入2.6微克至16微克丙烯酰胺时,就会有罹患癌症风险,然而一杯160毫升咖啡平均丙烯酰胺含量仅为0.45微克,体重55千克的成年人至少每天喝318杯咖啡才可能产生致癌风险。

⑥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如果想要对美拉德反应有所抑制,我们可以从加热温度、水分活度、加热时间、pH值(溶液酸碱度)等影响因素入手。作为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风味所必需的反应之一,只要适当改变烹饪方法,美拉德反应便不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选编自《科普时报》20230210日,作者莫尊理、陈艺,有删改)

1.下面关于美拉德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诱人香气的有机化学反应就是美拉德反应。
B.美拉德在读博期间将甘氨酸和葡萄糖溶液共热,合成了甘氨酸多肽。
C.美拉德反应是氨基化合物与还原糖、醛、酮之间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加缩反应。
D.发生美拉德反应后,食物颜色通常会变深,生成超过3500种挥发性化合物。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A.葡萄糖和甘氨酸放在一起加热时会冒出气泡,并且产生类似烤面包和烤肉的香气。
B.美拉德反应的一些产物,如还原酮等,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C.还原糖和天冬酰胺的氨基酸会产生丙烯酰胺,所以成年人过量喝咖啡可能致癌。
D.只要适当改变加热温度、水分活度、加热时间及pH值等,美拉德反应就不会影响健康。
3.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开头设置情境,采用设问导入,巧妙照应题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抽象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C.表述简洁准确、幽默风趣,充分体现了说明文最重要的语言特点。
D.结构紧凑,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美拉德反应的发现和研究过程,条理清晰。
2024-08-04更新 | 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