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4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1 . 下列选项中对句子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列数字
B.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引用
C.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打比方
D.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举例子
2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有错误的是(     
A.《冰河英雄》采用创造性报道模式,不囿于客观介绍事实,饱含深情,描写事实翔实。
B.《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辞藻华丽。
C.《五味》采用先分后总的结构,叙写了全国各地的不同味道,作者饶有兴趣地介绍了全国各地的美食,地域不同、民俗不同,食物的味道也不同,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
D.《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的行踪是课文的线索。
2024-08-0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学校职教高考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低碳的误区

①现在我们大多有个共识,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策略是低碳发展。我们天天在说低碳,要投资低碳项目、采用低碳技术,最重要的是确定这一项目或技术是否真为低碳

②以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为例,它就很难说是否是低碳技术。整个太阳能发电的产业链,首先把沙子经过矿热炉,由氧化硅生产出工业硅,然后再得到晶片,这个过程需要电力的投入,属于原料生产阶段。随后把电池组件运到一个地方安装起来,建成太阳能发电站,这是设备生产阶段。最后到了发电阶段,就是运行这个电站发出电。

③这样一个过程,真正发电之前的工作都是消耗能源的排放产业,只有到了最后一步才有可能做到低碳。而前面工业硅的生产属于高耗能行业,它的产值能耗一般来说是高于当地的平均值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不是一个低碳产业。如果排除工业硅的生产。只提光伏电池的组装,可能降低碳排放,但是整个过程都需要电,耗电量非常大。

④纯电动汽车使用过程大家都知道,先发电,然后通过电网把电输到充电站。新型纯电动汽车充电后才能上路。上路后,纯电动汽车的优势显现了出来,就是行驶过程中零排放。

⑤与传统的汽油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就是把汽车移动性的分散排放转化为电厂静态的集中排放。比起汽油汽车在大街上边行驶边排气,纯电动汽车的排气自然要容易控制得多。但是是否因此就能判定它属于低碳技术呢?

⑥要判断这一点,其实就是要了解纯电动汽车的供电问题。如果电力全部来自于无碳或者低碳电源发出的电,它的每千瓦小时的电量排放非常低,那么毫无疑问纯电动汽车有利于降低排放,是低碳技术。但是从我国现有技术及以煤为主的发电燃料结构来看,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做过分析,得到的答案是目前我国纯电动汽车发电端的排放,实际上高于汽油汽车。

⑦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低碳减排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节电就是间接低碳减排。有些低碳项目从理论上看无排放,但是消耗电力,属于间接排放。同时,有时候直观判断一个项目是否低碳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判,比如某些低碳园区的发展,消耗的能源反而更多。所以确定一个项目是否低碳,要从整个产业链来看,这是个很复杂的过程。

1.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发展”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B.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纯电动汽车不是低碳技术。
C.所有低碳园区消耗的能源更多。
D.一个项目是否低碳,要从整个产业链来看。
2.以下理解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投资低碳项目、采用低碳技术,最重要的是确定这一项目或技术是否真为“低碳”。
B.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只有到了最后发电阶段才有可能做到低碳。
C.纯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零排放,因此属于低碳技术。
D.有些项目从理论上看无排放,但是如果消耗电力,它就属于间接排放。
3.对文章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向读者介绍了判断一个项目或技术是否低碳的相关知识。
B.文章主要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两个低碳技术的事例具体说明低碳减排项目的特点。
C.第⑤段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电动汽车的排气相对更容易控制。
D.第⑤段画线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承上启下,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①跟人和上述各种动物的眼睛不同,另一类动物的眼睛别具一格。②例如蜻蜓的眼睛,没有人眼的那种眼球,也不能转动,而是靠着头部的转动朝向物体的。③它的表面是一层比较硬的半透明角膜,边缘与头部表面融为一体。④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会惊异地看到,蜻蜓的一只大眼睛竟是由两万多只表面呈六边形的小眼紧密排列组合而成的。⑤每只小眼都自成体系,有自己的光学系统和感觉细胞,都能看东西。⑥这类由几十至几万个独立小眼构成的眼睛,叫做复眼。⑦虾、蟹、蜂、蚁、蝇等节肢动物的眼睛都是复眼。⑧复眼构成的精巧、功能的奇异,在某些方面为人眼所不及。⑨因此,复眼已成为人们极感兴趣的研究对象,给了人们种种有益的启示。

1.文中“另一类”的准确含义是(     
A.蜻蜓的眼睛B.虾、蟹、蜂、蚁、蝇等的眼睛
C.虾、蟹、蜂、蚁、蝇等节肢动物的眼睛D.节肢动物
2.文中“这类”是指(     
A.蜻蜓的一只大眼睛竟是由两万多只表面呈六边形的“小眼”紧密排列组合而成的
B.每只小眼都自成体系,有自己的光学系统和感觉细胞,都能看东西
C.自成体系,有自己的感受细胞,表面呈六角形的眼睛
D.虾、蟹、蜂、蚁、蝇等节肢动物的眼睛
3.对“另一类动物的眼睛别具一格”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人眼的那种眼球,也不能转动
B.构造精巧,功能奇异
C.由几十至几万个独立小眼构成
D.每只小眼都有自己的光学系统和感觉细胞
4.对第一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5.这段没有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B.列数字C.下定义D.打比方
6.用一句话概述这段文字最重要的信息。
2024-07-3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三年级第二次对口升学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植物造煤

①说到煤,地球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种被现代人称为化石能源的黑色石头所点燃的火焰,不知陪伴我们人类度过了多少寒冷的冬季,也正是靠了煤产生的动力,蒸汽轮船代替了帆船,火车代替了马车,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

②煤是古代植物遗体在地层中历经亿万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形成的,可是当我们手持一块煤准备投入炉火中去燃烧时,根本无法想象它是出自一类什么植物的遗体。此时,它为我们传递的仅仅是来自成煤过程之前植物体经光合作用转化成的太阳能。但是地质古生物学家却能告诉我们这块煤的来历:煤层的地质年代、成煤植物的大致形态和种群的状况。他们所依据的并非科幻作品中由时空隧道提供的史前世界旅行见闻,而是实实在在的对煤层的科学探索找到的化石证据。

③广义来说,煤就是化石,但绝大多数已失去了原植物的形成特征。但在煤层中偶尔会例外地出现一些难以燃烧的球状物或块状物——煤核。它们中小的直径仅几厘米,大的直径可达几十厘米。有人根据它们的球形外表称其为煤球,但这种外表被钙质裹的煤球,却不能用来烧火做饭,矿工视其为采矿的拦路虎,称它为虎子石。然而,在古植物学家的眼里,煤核确是科学价值极高的化石材料。在其钙质的外壳内往往保存着十分完好的古植物茎干、繁殖器官等的立体形态,其微结构的分辨率可以达到细胞级甚至分子级,经过切片、酸浸解等特殊的手段,亿万年前煤的植物的细微结构便可呈现出来,其精确和完善程度与取自现代生活植物的切片相比不相上下。

④现在已知,从古生代到新生代第三纪的漫长的地质时期中,造煤过程不断发生,其中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泛的造煤运动,发生在距今3.5亿年至2.7亿年的古生代中后期,这一期间因此被称为碳红。参加碳红造煤的植物主要是沼泽森林的建群种,有高达三四十米的蕨类植物鳞木、印封木、卢木以及窝木、树蕨等,一些早期的裸子植物如种子蕨、种达树等也加入了这个阵营。

1.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2.1)第①段讲了什么内容?(2)说出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地质古生物学家凭什么推断煤是古代植物遗体在地层中历经亿万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形成的?
4.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2024-07-3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和田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三校生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

1.文章运用了“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联系文本具体分析其中蕴含的意义。
2.文章语言具有准确、鲜明和生动的特点,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说明。
3.《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为什么当时的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者在研究历史时也是“言必称希腊”?
2024-07-3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工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总之,众说纷纭,无一定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

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这已被实际观察的事实所证明。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胶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l/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1.“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段时间具体指什么时候?
2.关于极光的成因,人们有哪些非物理性描述?
3.在说明极光的形成原理时,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024-07-3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2024-07-30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韶关市北江中等职业学校高考全年班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病毒不同于其他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组成的。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来了。

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蛋白质外表或类脂包膜(如果有的话)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实际上这并不容易。病毒外衣的表面必须刚好依附在细胞膜的接收器的位置。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畴极广。

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当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回复成它自己了。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了解它的核酸中心。

核酸存在于每个活的细胞和病毒中。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DNARNA。DNA构成基因组合。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DNA里储藏了构造和维持一种特定生物体的信息。DNA是怎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呢?它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

RNA是干什么的呢?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它将信息从DNA(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传递到合成蛋白质的地方(在细胞核外)。DNA像模板一样造出正确的RNARNA又同样制造出正确的蛋白质。

病毒要么有DNA,要么有RNA,但不会两样都有。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基因物质。

病毒进入并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与正常分子成分惊人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实际上,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病毒和细胞就共同存在,共同进化。

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逃出来的基因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在细胞中寄生——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的病毒,危害性越小。这就是病毒进化的形式。大部分的病毒感染完全没有危害,但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病毒有修复4000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这是修复这些细胞最好的方法。这种基因疗法还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选自《在岩石上漂浮》,有删改)

1.下列关于“病毒”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没有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的生命活动。
B.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这层蛋白质外衣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病毒进入细胞。
C.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
D.病毒和细胞共同存在,共同进化。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危害性就越小;而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旦病毒依附上了细胞,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法就是,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B.DNA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DNA就是这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
C.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而在病毒中,RNA不是住处的传递者,是基因物质。
D.病毒强迫细胞制造更多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惊人的相似性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B.病毒作为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
C.狂犬病和感冒病毒能感染的范围极广,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
D.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的基因疗法,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2024-07-2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汶上县职业中专、汶上县技工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10 . 对下列句子使用说明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引用)
B.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打比方)
C.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列数字)
D.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举例子)
2024-07-2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汶上县职业中专、汶上县技工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