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746139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总之,众说纷纭,无一定论。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

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这已被实际观察的事实所证明。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胶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l/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1.“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段时间具体指什么时候?
2.关于极光的成因,人们有哪些非物理性描述?
3.在说明极光的形成原理时,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为什么是水库

朱清科

①农谚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见,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利用了。实际上,森林的这一功能不仅指拦蓄降水、调节径流、拦洪补枯,还体现于森林各结构层次在产水、净水等方面的具体效应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②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林地土壤层来拦截、吸收、蓄积降水,从而改变降水的分配形式,具有了涵养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

③那么,这座森林水库是如何自上而下调蓄水源的呢?

④首先,林冠层就像一把大伞,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发到大气中;一部分顺着枝叶、树干流到林地,形成树干径流。据统计,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1%~34%。

⑤然后,林下灌木与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树叶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拦截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

⑥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场,它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强,能蓄积雨水;也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还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迟枯水期到来时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⑦森林水库不仅能够自上而下调蓄水源,还能提高水分生产力。

⑧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大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增加的水分参与森林水分小循环,促进了降水的形成。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⑨人们常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事实证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例如,塞罕坝的森每年为滦河与辽河下游地区蓄积降水、净化水质大约1.37亿立方米。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风固沙的有效举措,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⑩如此看来,森林真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水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林冠层能够对垂直降雨进行再分配。
B.林下灌木与草本能截留降水,截留量与其覆盖度成正比。
C.林地土壤能削减洪峰流量,推迟洪峰到来时间。
D.森林植被的增加能影响到霜、露、雾、雨、雪及雾凇等水平降水形态。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是
A.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B.使用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小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
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D.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林地土壤蒸发总量小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开头引用农谚,引出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段中加点词“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⑥段中的“主角”指的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林地土壤。
D.本文是总分总结构,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说好的暴雨总是不来?

①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②眼看窗外阴云密布,晦暗的天气似乎正在酝酿一场暴雨,这时候,你听到了电视里传来的暴雨预警,微微一笑,把早已准备好的雨具又放下了。暴雨预警,在你看来简直就是反向预言。天气预报每次都把气氛烘托到位,眼巴巴地等待一天,幻想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场景却迟迟未到,暴雨的影子呢?为啥说好的暴雨,总是不来呢?

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暴雨是如何形成的。在太阳的照射下,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遇冷变成小水滴,小水滴又组成了云。这些小水滴并不安分,而是在云里面不停冲撞,等到云无法承载它们的重量,它们就会从天上落下来,变成雨。但一场普通的雨想要变成暴雨,过程并不简单,它还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因素。

④首先是丰富的水汽输送。暴雨是由水蒸气组成的。这些水蒸气就相当于小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某个地区大量集中,全部凑在一块儿,变成一场暴雨大兵团

⑤其次则是快速的上升运动。根据测算,在水平尺度为100—300km的中尺度系统中,空气上升速度可达到101cm/s,水蒸气像坐了电梯,迅速上升到高空指定地点。

⑥另外,大气中的两种类型的对流在一起相互冲撞,积雨云和层状云共存,导致雨的结构不稳定,扰动对冲,变成暴雨。

⑦还有地形也起着密切的作用。很多暴雨往往发生在山区。这是因为我国大尺度地形总体呈东低西高的态势,国内有大量的东西向山脉。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时,潮湿空气被地形抬起来,暴雨大多会在山脉东侧或南侧的迎风坡聚集。比如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是燕山山脉,西部是太行山脉,东南部是平原,夏季暴雨多次出现在西部和北部的山坡上。

⑧针对暴雨量的不同,以及其可能造成的破坏及灾害的不同,我国目前会用暴雨预警信号将暴雨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蓝,黄、橙、红。如果预报员判定12小时内降雨量将在50毫米以上,或者已经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降雨,就会发布蓝色预警。如果6小时,甚至3小时内,降雨量达到50毫米以上,就会发布黄色及橙色预警。如果3小时内降雨量达到100毫米,或者已经出现100毫米以上的持续降雨,就要立即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提醒公众和有关部门采取防范措施,避免灾害发生。

⑨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导致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在山区和乡村地区,容易导致山洪,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在排水系统不好的城市,也容易出现内涝、交通瘫痪,甚至造成人身安全危害和财产损失。所以,对暴面的预警,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⑩为什么暴雨预警有时候会让你感觉不准呢?

⑪首先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存在差异。我们之前说了,发布暴雨预警,一定要看在一段时间内的累计降水。有些短期强降水,虽然雨量很大,但持续时间不长,只有几分钟,甚至都达不到大雨量级。有时候雨下得平缓,累计雨量大,但感受不深,你会以为自己遇到了假的暴雨。

⑫另外,暴雨预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比你想象的要难很多。暴雨是一种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相互作用所出现的一种复杂的气象。如果想要暴雨预警准确,就需要对有关暴雨的各方面条件和资料进行全方位分析。常规高空观测系统对中小尺度的观测不充分,暴雨就像是有人在天空朝地面泼一盆水,水不会均匀地落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更湿,有些地方更干,想知道每个点被打湿的程度,难度很大。目前我国预测暴雨使用的数值模式时空分辨率越来越高。GRAPES全球数值预报体系甚至已经成为国之重器。

⑬虽然自然总是充满了不可测性,但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我们一定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不测风云

(摘编自2022815日《科普中国》,有改动)

1.下列对暴雨形成因素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要有丰富的水蒸气。
B.空气的快速上升运动。
C.大气中的对流在一起相互冲撞,积雨云和层状云共存。
D.地形起着密切的作用,很多暴雨往往发生在山区。
2.下列对上文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暴雨预警蓝、黄、橙、红四个等级是根据暴雨雨量大小来分的。
B.蓝色预警雨量最小,是最低等级,不值得太过重视。
C.因为人们主观感受存在差异,暴雨预警本身也是难题,所以暴雨预警有时候会让我感觉不准。
D.目前我国预测暴雨使用的数值模式时空分辨率越来越高,预报准确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3.下列对这篇说明文结构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铁路在2017921日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7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率先以350千米的时速运营,京沪两地间运行时间压缩至4个半小时,为世界高速铁路商业运营树立了新的样板。安全快捷、平稳舒适的复兴号动车组受到广大旅客的青睐,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

对高速列车来说、高速度必须与高安全相统一,二者相辅相成。复兴号列车设置了智能化感知系统,拥有强大的安全监测系统。全车有2500余个传感器,比和谐号动车组多出500余个,能够对轴承温度、制动系统状态和车内环境等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在出现故障时。依据故障导向安全铁律、完备的监控系统会发出预警并及时作出反应。列车将自动减速甚至自动停车。复兴号还增设了头车的碰撞吸能装置,能在遇到极端情况时起到缓冲保护作用。凭借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复兴号的耐压等级和整体寿命也有所提高。从乘客体验的角度看,复兴号列车的设计更加人性化,旅客乘坐的舒适度得到了提升,座椅前后间隙变宽,座椅倾斜角度不大于30度,车厢内还实现了Wi-Fi网络全覆盖。

2017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复兴号正式投入运营,开启了中国铁路新时代。对世界而言,中国铁路将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

1.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兴号”列车为旅客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
B.“复兴号”的碰撞吸能装置能起到保护作用。
C.“复兴号”列车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D.“复兴号”的安全监测系统实现了Wi-Fi网络全覆盖。
2.下列对上文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复兴号”开启我国铁路新时代。
B.“复兴号”智能化水平世界领先。
C.我国是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
D.我国是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
3.对文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打比方B.作比较C.下定义D.举例子
2024-04-21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