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科普文章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75745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植物造煤

①说到煤,地球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种被现代人称为化石能源的黑色石头所点燃的火焰,不知陪伴我们人类度过了多少寒冷的冬季,也正是靠了煤产生的动力,蒸汽轮船代替了帆船,火车代替了马车,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

②煤是古代植物遗体在地层中历经亿万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形成的,可是当我们手持一块煤准备投入炉火中去燃烧时,根本无法想象它是出自一类什么植物的遗体。此时,它为我们传递的仅仅是来自成煤过程之前植物体经光合作用转化成的太阳能。但是地质古生物学家却能告诉我们这块煤的来历:煤层的地质年代、成煤植物的大致形态和种群的状况。他们所依据的并非科幻作品中由时空隧道提供的史前世界旅行见闻,而是实实在在的对煤层的科学探索找到的化石证据。

③广义来说,煤就是化石,但绝大多数已失去了原植物的形成特征。但在煤层中偶尔会例外地出现一些难以燃烧的球状物或块状物——煤核。它们中小的直径仅几厘米,大的直径可达几十厘米。有人根据它们的球形外表称其为煤球,但这种外表被钙质裹的煤球,却不能用来烧火做饭,矿工视其为采矿的拦路虎,称它为虎子石。然而,在古植物学家的眼里,煤核确是科学价值极高的化石材料。在其钙质的外壳内往往保存着十分完好的古植物茎干、繁殖器官等的立体形态,其微结构的分辨率可以达到细胞级甚至分子级,经过切片、酸浸解等特殊的手段,亿万年前煤的植物的细微结构便可呈现出来,其精确和完善程度与取自现代生活植物的切片相比不相上下。

④现在已知,从古生代到新生代第三纪的漫长的地质时期中,造煤过程不断发生,其中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泛的造煤运动,发生在距今3.5亿年至2.7亿年的古生代中后期,这一期间因此被称为碳红。参加碳红造煤的植物主要是沼泽森林的建群种,有高达三四十米的蕨类植物鳞木、印封木、卢木以及窝木、树蕨等,一些早期的裸子植物如种子蕨、种达树等也加入了这个阵营。

1.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2.1)第①段讲了什么内容?(2)说出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地质古生物学家凭什么推断煤是古代植物遗体在地层中历经亿万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形成的?
4.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知识点】 科普文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升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蔓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1.从中国瓷板画的发展经历来看,下列不属于其发展经历的一项是(     
A.六朝时以刻印、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于陶瓷上的文字。
B.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装饰瓷器的陶瓷书法。
C.三国时期就开始有瓷板画了。
D.清中时期,瓷板画走向兴盛。
2.下列不属于瓷板书画创作要求的一项是(     
A.创作者必须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
B.创作者必须有精湛的手功、丰富的经验、超凡的悟性和丰厚的学养。
C.每一笔的书写都要做到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
D.要讲求力度波势和意蕴,达到“力透纸背”的要求。
2024-08-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网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宽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作假果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道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面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5℃,可储藏30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储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储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爱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结实者置瓦其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徵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1.“果形”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说明内容的?这种说明顺序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2.“贮藏”是运输问题,而果肉和果核是生态问题,“荔枝不耐贮藏”一节放在果肉和果核两节之间,是否破坏了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3.在写荔枝“不耐贮藏”和“移植”时,引入唐明皇、汉武帝的事,目的何在?
2024-07-16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结果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 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

1.“大炮”与“黄油”分别指什么?
2.“‘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指的是什么?它体现了经济学的哪个原理?
3.污染管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同时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为什么?
2024-07-23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