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新职业的出现是必然的。这些新职业涵盖了从生物工程技术到智能制造系统运维等多个领域。从人社部20245月最新发布的19个新职业可以看出,这些职业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产物,更是紧跟时代风口应时而生的职业新趋势。这些新职业紧贴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等领域。这恰说明,新职业的蓬勃兴起,是数字人才需求旺盛的现实写照。

新职业的扩充,也让已成规模的新业态更加专业化。从过往新闻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高程紧随就业风向,开设多学科交叉的智能化新专业;一些职业教育培养方向也贴近市场、更加细分化。

新职业催生新需求,不断加更的新职业认定增大了更多求职者的就业空间,从一个求职者的角度来看,读懂为新职业正名的意义,便可拥有更清晰的职业认知,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参照。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新职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表现,每一批新职业的更新,都见证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活力。还要看到,新职业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在这一领域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如何培养适合新技术、新业态的人才,如何联结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如何为新职业完善职业标准、行业规范,新职业在转正之后仍有较长的路需要探索。

(摘自20245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材料所述,下列选项不属于新增的19个职业的是(     
A.网络主播B.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
C.服装设计师D.工业互联网运维员
2.下列关于新职业的认定对求职者产生的积极影响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提供了更多的娱乐选择。
B.增加了求职者的就业机会,并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职业认知。
C.使求职者更加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D.有利于职业教育联结产业需求,完善职业标准。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亲情情感。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且,人的幼年与其他动物不同。一匹马或一头羊,一生下来,只要风把它的皮毛一吹干,就可以在草原上奔跑起来。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才使得子女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人爱自己的生命,因而爱生养他的亲人。父母与子女的爱是自然生发的,而不是外力强加的,因而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相反,不践行孝道是不道德的,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已经知道自己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②孝的培育以父母对子女的天然情感和关照为前提。如果没有子女对父母的爱,也就没有最基本的爱的情感。子女为父母尽孝,是在子女成长懂事之后才有的。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或有一个基本的移情现象,它使得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而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所以作为普遍的出发点,孝应该放在一个持续的相互关系中加以考察。

③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孝治天下。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的概念,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④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

⑤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对于孝与公忠两者的关系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摘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

1.第①自然段中,文章认为“孝”这种情感的产生是无条件的,其理由是(     
A.人都是因为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
B.人的生命比动物更脆弱,需要被照顾才能度过婴儿期。
C.孝是一种亲情,这种情感是自然生发而非外力强加的。
D.孝是一种道德规范,子女对父母不践行孝道是不道德的。
2.下列对“孝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悌是儒家道德的主观要求,与自然法则无关。
B.儒家对孝与悌的教育有差异,孝比悌更根本。
C.孝悌的情感行为所发生范围首先是在家庭之中。
D.儒家思想孝悌并用的原因之一是治国需先治家。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生发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的,无需后天培养。
B.正因为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所以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
C.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D.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道德的基础。
B.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
C.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
D.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国。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进而臻于,臻于,臻于,臻于。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1.下列对原文第②③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也可以用它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C.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模式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D.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都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和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二者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B.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C.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他各家也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包容度很大。
B.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唯有包容才能百川汇海、不断壮大。
C.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都有体现。
2024-07-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春季高考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②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节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1.根据文段内容,简述“拿来主义者”应具有哪些素质。
2.文段中“孱头”“昏蛋”“废物”这三类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各是怎样的?请简要回答。
孱头:________________     昏蛋:________________     废物: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中等专业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段考四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二字的望文生义:将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是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辨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选自《人民日报•中庸辨义》,有删改)

1.下列对“中庸”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做人要圆融,生活中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
B.做事平庸,不出头、不冒尖,随波逐流,当个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
C.“中”意为“走中间路线”,“庸”意为“平庸”,“中庸”就是折中调和。
D.“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庸,用也”,“庸”,就是人伦日用。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中庸”的错误认识,从根本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B.“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可以被应用于人伦领域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C.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
D.人们通过领悟和顺应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一种“中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止得当,就需要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B.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C.孔子根据弟子的特点和言语情境,有针对性地回答他们的基本伦理问题,从伦理学角度看,这体现了“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D.黑格尔没有体会到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辨而给予这部经典和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安居职业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和西方人欣赏自然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中国人的的观念很淡薄,自然的观念中虽偶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但不甚浓厚。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命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所以引以为快。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西方人因为一千余年的耶稣教的浸润,自然两种观念相混合。他们欣赏自然,带有几分泛神主义的色彩,人和自然仿佛是对立的,自然带着一种神秘性横在人的眼前,人捧着宗教的虔诚向它顶礼。神是无处不在的,整个自然都是神的表现,所以它不会有什么丑恶。

在卢梭看来,自然本来尽善尽美,有人于是有社,有文化;有了社会和文化,丑恶就跟着来了。诗人华兹华斯也是这样想的,他在一首诗里劝告书呆子们站到光明里来,让自然做你的师保自然所赋予的智慧是甜蜜的,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我们用解剖去残杀。这种泛神主义的自然观决定了艺术家对于自然的态度。

自然既然是尽善尽美的,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自然。模仿自然本是西方艺术史中一个很古老的理想,古希腊人对艺术的定义就含有模仿,柏拉图反对艺术,就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者和拥护者。近代作家中拥护艺术模仿自然说者以英国作家罗斯金为代表。依他看,人工造作的东西无论如何精巧,都比不上自然的。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凡是美的线形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例如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剪去枝叶的树木,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模仿的是连枝带叶的树林,罗马圆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天空和地平线。因此,罗斯金劝建筑家们到树林里去从自然出发研究建筑原理。自然既已尽美,所以艺术家模仿自然,最忌以己意加以选择。他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不完美的艺术才有所不屑,有所取舍。罗斯金的论调并不是孑然孤立的,19世纪法国雕刻家罗丹的《罗丹艺术论》也差不多与此一致,他说: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在罗斯金、罗丹和一般自然主义者看来,自然本来就尽善尽美,艺术家唯一的成功捷径就是模仿整个自然,丝毫不用选择。这种理论显然有一些问题。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如果把自然全体都看成一样美,就没有分别美丑的标准,就否认美丑有比较,那么,也就漫无意义了。艺术的功用如果是在忠顺地模仿自然,那么又何须艺术呢?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既已完美,艺术便成赘疣了。

(选自朱光潜《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诗句,展现出了他对待自然的乐天知足的态度。
B.诗人华兹华斯劝勉人们,要让自然做教导者,他认为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体现了他泛神主义的自然观。
C.在西方艺术史中,“模仿自然”是一个很古老的理想,“艺术模仿自然”的观念在西方得到普遍认同,近代作家罗斯金便是拥护者之一。
D.罗斯金认为自然尽善尽美了,艺术家模仿它,忌讳凭自己的意思加以选择,他还强调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梭和华兹华斯都认为自然原本是尽善尽美的,进而把丑恶现象的出现归于人类及相伴而产生的社会、文化等。
B.作家罗斯金说他从来没见过哪个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意为人工创造的东西比不上自然的。
C.雕刻家罗丹赞成“艺术模仿自然说”,认为艺术创作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D.艺术家的自然观决定了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柏拉图与罗斯金的观点不同,柏拉图反对“艺术模仿自然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艺术家欣赏自然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对待“神”的观念,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自然”和“神”这两种观念是融合在一起的。
B.罗斯金认为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罗马圆顶式的建筑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
C.作者认为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分别美丑是有标准的。
D.作者反对艺术忠顺地模仿自然,认为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是完美的,艺术便成了多余无用的东西。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中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学业水平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23年,国内旅游复苏不断提速,全国旅游市场景气指数维持高位。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链得到明显修复,旅游企业家信心稳定。游客满意度维持高位,旅游业加快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各地推出各式宠游客举措,收获了广大游客的满意,也展现了广泛的社会宽容和文化包容。国内旅游部分数据情况如下:

1 2016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及同比增速

2 2016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及同比增速

3 2023年各节假日国内旅游市场情况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原国家旅游局、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国内旅游数据)

材料二

以光影为画笔,以夜幕为画卷,融合先进的科技手段,把二十四节气以光影路的方式呈现,让科技感十足的光影粒子在虚拟的北京地标建筑上跳跃……520日,一场数字艺术嘉年华在北京数字艺术园区启幕,带游客领略夜间旅游的梦幻与绚烂。如今,夜间旅游越来越受欢迎,一批有颜值又有内涵的产品,依靠挖掘文化资源、运用科技手段,让诗和远方在夜空里不断延展。科技是助力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建议,要加快推进5G、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鼓励旅游企业将科技创新成果与旅游产品和服务设计相结合,不断拓展科技应用场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的水平,降低旅游企业成本,提升游客体验,也是旅游业需要持续发力的方向。去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出了第一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例如,在江苏花果山景区,项目通过5G紧急终端喊话、5G-IP无线调度系统、5G智能停车指引系统、5G实景导览、AR导览、云分享等创新场景,间接减少景区管理人员526人,年均节约费用超3500万元。经评估测算,30个试点项目的综合管理成本平均下降约15%。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正在叠加更多丰富选项,观演+观光、民宿+非遗、书店+咖啡馆……拉动消费的乘数效应尽显。旅游不仅可以叠加文化,立足与众多行业内在关联、相互牵动等特点,旅游+”“+旅游的产业链、生态圈正在延展。宋瑞认为,要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康养、生态、农业、交通等诸多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空间、新要素、新内容、新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由单一形态向复合形态的高质量、深层次转化。

(摘编自新华网《我国旅游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材料三

从淄博的烧烤味道到哈尔滨的冰雪世界,再到天水的热辣滚烫,吸引人们不远千里奔赴的,不只是美食、美景,更是一座城市可触可感的温度,人们称之为烟火气、人情味。观察近来的网红城市现象,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起来,才能更好起来。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政通人和,才可能实现人好物美心齐,为城市打开一扇扇美好的窗。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让暖意持续涌动,保持持久的热度。党群干群良性互动,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支持,才有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感人的场景。

一座城市的魅力,靠颜值更靠内涵。杭州是个车让人的城市,礼让斑马线已经成为杭州城市文明的一张金名片。倡树文明新风、褒扬凡人善举、点亮志愿之光……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发展,将更好汇聚起一座城市向上向善的力量。热情好客、文明友善的人民,彰显着城市的内在气质,也蕴含着推动城市发展的深沉力量。

在苏州古城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的曲调流转着岁月,往来穿梭的摇橹船摆渡着时光。评弹声与吉他声遥相呼应,烟火气与文艺范相得益彰,古老与现代的融合共生,铺就了一座城市温暖的底色。如果说经济是城市的体格,那么文化就是城市的灵魂。更好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提供更多优质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活动,让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文化经济的双面绣,必将为城市的发展积累起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成就城市独特的气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一座城市,只有让人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温暖,才能让人们愿意来、留得下。以人文之暖增强人们内心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实现近悦远来,这才是城市发展的长久之计。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城市起来,才能更好起来》)

1.下列对材料一中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3年是20162023年间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速最快的一年。
B.2016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及其同比增长和旅游人数及其同比增长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C.2023年各节假日国内旅游人次由多到少排名为中秋国庆、五一、春节、端午、元旦。
D.总体而言,假期较长的节日比假期较短的节日,在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恢复上表现得更优。
2.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是助力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批有颜值又有内涵的产品,依靠挖掘文化资源、运用科技手段,让夜间旅游越来越受欢迎。
B.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出了第一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30个试点项目每个项目的综合管理成本下降约15%。
C.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方式,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可以创造出更多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D.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旅游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旅游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进取,积极拥抱科技,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3.下列句子填入材料三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暖”是一种善意,要用文明去涵养。
②“暖”是一种能量,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③“暖”是一种氛围,需要文化去营造。
A.③②①B.②①③C.③①②D.②③①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5.有人说,“网红城市的出圈是一场城市和游客的双向奔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中职学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横渠四句》文字,完成小题。

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是宇宙(所有格)心,不是宇宙(形容词)心。

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人在宇审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学。

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1)下列选项中双引号的用法,不属于引用的一项是(     
A.宋朝有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B.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
C.孟子说:“天寿不二,修身俟之,说以立命也。”
D.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有什么效果?
(3)根据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内圣外王”的含义。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4年对口升学考试真题语文试题(回忆版)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乎我的意料。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曾经屡次为之感叹”中的“之”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一八”惨案中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所表现出来的勇毅。
B.“三一八”惨案及“去年中国女子的办事”所共同体现出来的中国女子的勇毅精神。
C.去年“中国女子的办事”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女子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D.历史上所有中国女子在反对压迫、抵抗侵略等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2.对“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删去“倘要寻求”,句子也很通顺,鲁迅用这四个字的用意是(     
A.表明作者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方式,但既然有人牺牲了,也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B.告诫人们从这次请愿行动中接受教训。
C.高度赞扬这次请愿的重大意义。
D.认为这次请愿毫无意义。
3.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一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呼应开头“菲薄的祭品”,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歉疚。
B.“说不出话来”的缘由是作者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死难极度哀痛。
C.言已尽而意未穷,直接并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暴行、流言的激愤之情。
D.呼应前文“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
4.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A.论述刘和珍等死难意义,鼓励革命者更加奋勇前进。
B.赞扬三个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团结友爱的精神。
C.控诉当局者的凶残暴行,揭露流言家的卑劣行径。
D.三个女子是中国的骄傲,我们应当永远纪念她们。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表述错误的是(     
A.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叙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用反复、反语、对比等修辞手法,让刘和珍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B.本文情感曲折深沉、沉郁顿挫,以叙事的惨烈,隐含强烈的情感。
C.本文用白描、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多样的手法来描写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一般性的纪念文章。它既要悼念烈士,寄托作者的哀思,又要揭露中外杀人者的罪行,还要激励后人继续奋斗。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代王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批判家。他写的《论衡》,专门批判古书和传说中的错误,立论有据,言之成理,表现了很高的独立思考的才华。他所以有成就,原因之一,就是他博览群书,贯通百家。王充家贫,买不起书,只能常到书店看书。那时的书店比现在的某些书店开明,可以让顾客阅读,结果造就了王充这样的人才。

爱因斯坦应该算是科学界最善于独立思考的巨人了。然而不要忘记,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物理、数学等方面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对一般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

有知识,才有比较;有比较,才能发现问题。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有重要的独创性贡献的科学家,常常是兴趣广泛的人……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科学研究的艺术》)

知识渊博的人见解比较深刻,思考比较周密,而且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常有远见,预测也比较正确。这样便大大减少了受骗上当的机会,使人生少走许多弯路。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这秋水,就是知识之水,就是独立思考的波涛和浪花。

鲁迅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地了解。(《读书杂谈》)

1.选文在文中对应的小标题是(     
A.他的疑问是无处不在的
B.倘有余暇,何妨多读
C.“为什么”“怎么办”及其他
D.大用之则大成
2.对作者引用“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 (     
A.强调思考的重要性。B.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C.强调读书的重要性。D.强调观察的重要性
3.选文没有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引用论证B.比喻论证
C.举例论证D.类比论证
4.对于选文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出自唐代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
B.强调实践,提出要注意刻苦钻研并注意思想方法。
C.选文采用谈话的方式,侃侃而谈,自然亲切,通俗平易。
D.文章只罗列事例而不做分析,只说事实而不讲道理,使论说一定程度上停留在感性层面。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