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以“经营好你的人生”为主题,通过论述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和坚持“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原则,强调了踏实努力的重要性。文章结构清晰,先通过贝尔纳的例子说明目标的现实性,再通过二月河和佘德发的例子论证努力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人生如天平,需要平衡投入与产出。整体论证逻辑严密,例证丰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能够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更好地规划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营好你的人生

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如何经营好你的人生,即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对于实现自身价值至关重要。

②贝尔纳是法国的著名作家,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有奖智力竞赛,有道题是:如果卢浮宫发生火灾,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幅?结果在成千上万份答案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了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③不难看出,这个最佳答案的确精妙。有的同志喜欢把人生目标定得过高过大,因为不切实际,非但实现不了,反而带来不少副作用。明明自己只能挑八十斤的担子,却偏要挑两百斤,结果可想而知。殊不知,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④确立好人生目标之后,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⑤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正像生意场上有的人总想空手套白狼一样,对待人生也想不劳而获,也许还曾侥幸得逞过,但是在长长的一生中,若是抱定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是必然要吃苦头的。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人生犹如一座天平,你可以把你想要的任何东西放在天平的一端,但是在另一端,必须放上相等的重量。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谈到成功秘诀时说:我没什么才气……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写二十年,怎么着也得弄点东西出来。当有人问研制出世界首创掌上产品的中山名人电脑公司总经理佘德发是哪个院校毕业的,他笑着说:是社会大学毕业的,学的是苦难系拼命专业,课本就是汽车大王艾柯卡的名言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⑥在当今社会,不劳而获无异于痴人说梦,守株待兔只会遭人耻笑,踏实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试想连鲁迅都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何况我等这样的普通人!所以,如果你还没有获得你所期望的收益,那么就试着让天平另一端的砝码变得更重吧。

⑦人世间,很多资源是可以再生的,但唯有生命属于每个人的只有一次。因此,多一点经济头脑,多一点经营意识,使你的人生趋利避害,良好经营,赢得丰厚的收益,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一门经济学课程。

1.从全文来看,围绕“经营好你的人生”这个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2.第②段中举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道理?
3.第⑤段作者在提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这一观点后,是怎样展开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4.除了文中所讲的“踏实努力”这一“砝码”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充当人生天平另一端的“砝码”呢?请联系生活,试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人生的境界》《人应当坚持正义》同步练习(拓展模块上册)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鲁迅的《拿来主义》通过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批判,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文章运用对比、类比和设喻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鲁迅强调要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避免盲目崇洋和固步自封。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犀利,充满了对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深刻思考。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鲁迅《拿来主义》)

1.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A.比拟 借代B.借代  借喻
C.借代 夸张D.借喻  夸张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的“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们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
B.第③段将“尼采”和“中国”进行了类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性。
C.第④段中“抛给”与“抛来”有着本质的不同:“抛给”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抛来”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
D.“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闭关主义”,它的实质是崇洋媚外;“送来主义”是西方国家抛给的“残羹冷炙”。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拿来”要求的一项是(     
A.百花齐放,百家齐鸣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全面占有,精挑细选D.充分吸收,妥善保管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破立结合,①至⑦段立中有破,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⑧至⑩段破中有立,对“拿来主义”做正面、直接、具体的阐述。
B.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为了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
C.第⑨段中文章以“大宅子”设喻论证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批判了“孱头”“昏蛋”“废物”等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D.第⑩段重申“拿来主义”的主张并对拿来主义者提出要求,指出要区别对待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对建设民族新文化重要且紧迫。
5.根据文本,概括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第七单元语文测试卷(基础模块上册)
3 . 下列关于课文相关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对党八股》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为党八股画像,态度鲜明,语言诙谐幽默。
B.《拿来主义》一文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道理,是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比如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告诫国民应销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C.《师说》作者从古学师道中提出观点,接着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再以孔圣崇道的事例进一步论证了“圣人”无常师。
D.《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荀子用“蓝”比喻学习前的人,用“取”来比喻“学习”,用“青”比喻学习后的人,从而论证了学习对于人的重要作用。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第七单元语文测试卷(基础模块上册)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一篇充满激情和力量的演讲,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了党和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文章通过大量历史事实和数据,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演讲中多次提到“人民”,强调了人民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核心地位,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文章运用了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激励人心,催人奋进。

4 . 请根据课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下列选项中,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D.新民主主义革命消灭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做了哪些努力?请用原文简要回答。
3.如何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请用原文简要回答。
4.本文一共出现了86次“人民”,这表达出了什么?
5.请你思考: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应运而生”的?请用原文回答。
6.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7.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9.本文多次出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有什么艺术效果?
10.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是如何理解“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的。
11.“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不负众望?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文章充满了对新中国的自豪和对未来的信心,强调了全国人民大团结的重要性,呼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团结一致,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激励全国人民继承革命传统,继续前进。文章语言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5 . 请根据课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1.第二段中:“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结合本文第三段,概括这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基础是什么。
3.第九段中:“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4.第十三段中的“永垂不朽”一词,表达了毛泽东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什么深刻内涵?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在现代多元文化交错的背景下,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重要性。作者指出,尽管信息爆炸和读图时代让人们逐渐远离文字阅读,但经典文本的阅读对于文化传承和个人修养至关重要。通过阅读经典,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个人气质,进而影响社会风气。文章还强调,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应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主体,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整体论述逻辑清晰,观点鲜明。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节选自《人民日报》)

1.如何理解文中加点词语“消解文字”“文化濡化”?
2.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要“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请谈一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原因都有哪些?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今的时代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人们因角度、侧面不同而作的解读也不同。
B.虽然很多人已不喜欢读书,但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仍应成为今天的时尚。
C.阅读承载着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文本,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方式。
D.在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中,我们要胸襟宽广,对不同的文化要兼收并蓄。
E.近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7 . 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懂吗?”句中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和意思的跃进,有反问的意思。
B.“情动于中而形于声。”句中的“中”指内心,“声”指声音。
C.“百货中百客”,其原意是指百种货物合乎百种顾客的胃口。文中是指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D.“它从无中生有,生出一个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生出一串无边无际的奇思妙想。”句中“无中生有”的“无”是指万物本源的那个混沌未开的鸿蒙世界;万物都起源于这个“无”,音乐也是从这个“无”中生出来的。
2024-09-13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标点专题(职业模块)
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读书笔记对读书方法的影响,强调了以写读书笔记为目的的读书方式能够提升读书质量。通过“摘抄+感想”的方法,读者在筛选和提炼书中内容时,会加深对书本的理解和记忆。文章还指出,读书笔记应简练而全面,避免钻牛角尖,保持阅读的节奏。整体来看,文章提供了实用的读书技巧,鼓励读者通过写读书笔记来提高阅读效果和思想深度。

8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

当你决定以写读书笔记为前提去买书、读书的时候对读书的认识也会发生巨大的转变。人们经常说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把记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多。

举个例子,我在我的读书法里介绍了一种摘抄+感想的组合方式。书写的确是一道很费时间的工序。谁也不想在结束了繁重的工作和学习之后还要再趴在桌子上抄两三个小时的书。所以,写读书笔记应该尽量从简从速,尽量缩短记述的篇幅,但也要全面地反映文章的精髓。

那么到底要怎样才能做到既简略又全面呢?为了写出精练而深刻的读书笔记,你应该在读完书以后认真回想需要摘抄哪一页哪一行,思考怎样写读书笔记,然后严格地筛选需要摘抄的内容,尽量提炼自己的感想,争取用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这一页讲的虽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但如果去掉这部分就没法承上启下了。”“我对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只要摘抄了这一句,其他内容都不用再抄了。当你像这样一边思考一边选择要摘抄的文章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多读几遍,尤其是对还没有读懂的部分。在不断思考、不断重读的过程中,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读过三五遍了。

如果某些内容你实在理解不了,或者没有兴趣,就没必要写在笔记本里了,只要略读一下就好,不要钻牛角尖,积极地跳读速读,保持张弛有度的节奏,可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好书的精华内容上。

就这样,读书的目的从读完就好变成了写读书笔记,读书的重心也自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因为读了书而写读书笔记,而是___________

(选自《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材料二:

1.划入文中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B.为了读书而写读书笔记
C.为了提升自我而读书D.为了积累知识而写读书笔记
2.结合两则材料,说说以写读书笔记为目的的读书比起漫无目的地读书有哪些好处?(不少于三点)
3.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个人体验,概括如何写出精练而深刻的读书笔记(不超过40个字)。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列举现代人容易陷入的“转发”“点赞”陷阱,指出这些行为可能导致思考力的退化。文章强调,尽管技术进步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但思考的本质未变。作者呼吁人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应培养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的能力,以避免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从而推动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进步。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①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面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②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③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变化。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

④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⑤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⑥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③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王艺锭)

1.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B.当技术在获知的途径上做了减法,我们应给自己的思想做加法。
C.网络没有改变人的思维实质,只改变了对抵达思考的方式。
D.只有保持独立思考的理性思辨,才能真正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2.下列不属于影响人们思考力的因素的一项是(     
A.“转帖度”成了选择的风向标,“击赞数”成了参考的指示牌。
B.在思考时,一些人总喜欢走捷径,对复杂的哲理不再感兴趣。
C.面对庞大的信息,人们只满足于现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D.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在人们身边,带来心灵影响。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人之所以仿佛置身迷宫,是因为面对海量观点通道太多而不知如何筛选。
B.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
C.只有碎片化阅读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认识,从而转化为智慧。
D.在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时,更需要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占据逻辑与理性的空间。
2024-09-13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作者个人的文学学习经历,探讨了文学趣味的培养和发展。作者强调,文学趣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更新。通过对文言文、六朝文、唐诗、宋诗以及外国文学的学习,作者逐渐认识到不同文学形式和流派的独特价值。文章引用华兹华斯的观点,指出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应不断创造和更新自己的文学趣味,以避免陷入陈腐和狭隘。整体而言,文章论述清晰,观点鲜明,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语体文:白话文。
B.桐城派:清代中叶出现的散文流派,创始人为桐城人姚鼐。
C.六朝文:泛指六朝时期内容空洞、形式华美的文章。
D.华兹华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2.下列对“活的趣味”和“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断派生、发展,时时刻刻发现新境界的趣味;局限在原有的狭窄圈子里,不能产生新发现的趣味。
B.不喜欢古代的文学作品,对现当代文学作品很有兴趣;只喜欢古代的文学作品,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不感兴趣。
C.不喜欢古代的文学作品,对现当代文学作品很有兴趣;局限在原有的狭窄圈子里,不能产生新发现的趣味。
D.不断派生、发展,时时刻刻发现新境界的趣味;只喜欢古代的文学作品,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不感兴趣。
3.下列选项中,不是本段使用到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A.比喻论证B.举例论证C.引用论证D.归谬论证
4.下列选项中,是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时主要运用的方法的一项是(     
A.现身说法B.引言论述C.以史为鉴D.比喻明理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要不断创造新的趣味,虽然获得一种新的文学趣味并非易事。
B.阐述作者学习中外文学的体会。
C.阐述自己在文学欣赏方面的体会。
D.死的趣味有碍于一个民族的发展。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中职生对口高职考试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