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山东 高三 模拟预测 2024-09-05 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基础、文学文化常识、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默写名篇名句、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A.号(shì)     (xī)       杯盘狼(jí)       风驰电(chè)
B.整(chì)     坝(dī)       含英华(jǔ)       三尺(yán)
C.鞭(tà)       广(mào)     并行不(bèi)     气凝神(bǐng)
D.鱼(guì)     闻(fěi)     心如意(chèn)   而就(cù)
2024-09-05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蜇居        涣散        爆发力        继往不咎
B.殴打        日眩        水蒸气        同仇敌慨
C.陷阱        辐射        刊误表        山青水秀
D.诡计        平添        元宵节        人才辈出
2024-09-05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3.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①直到今天,一遇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       龙王降雨,保佑丰收。
②在家庭浓厚的美术氛围的       下,小林也深深地爱上了绘画。
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从前神话、科幻作品中的一些难以实现的事,现在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A.祈求     熏陶     以至B.乞求     熏陶     以致
C.乞求     熏染     以至D.祈求     熏染     以致
2024-09-05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4.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B.面对这个问题,他很快陷入了沉思,因为他真的不知道有关部门会不会及时处理,会不会还像以前那样互相推诿?
C.《春蕾杯》是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由首都师范大学《作文导报》承办的一个面向全国中小学及各职高、中专学生的作文赛事。
D.我特别喜欢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为它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2024-09-05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有着丰富的“乡下”经验,这就使边地生活和民间文化成了他创作的最重要的源泉,尤其是沅水,在沈从文创作生涯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B.小说精心设计了主要情节发生的时节——端午和中秋,充分营造了具有地域色彩的民俗环境和背景,这一切生成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湘西世界。
C.小说结尾写到作为小城标志的白塔在渡船老人死去的那个夜晚轰然倒塌,预示了一个田园牧歌神话的必然终结。
D.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湘西乡土地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虽然具体而微,但能帮助我们懂得地域特征是中国历史中的一股社会力量。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A.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因此催生了世界大国战略博弈的新格局。
B.未成年学生玩手机的危害应该得到有效引导和管理。
C.我国拟把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
D.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甘肃省博物馆获得历史文物藏品近82000多件。
2024-09-05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7.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A.嫩绿和墨绿的植被编织出硕大无边的毡毯,一直铺展到天边。
B.时间与空间好像在你的脑海里,无止境地延伸着,延伸着。
C.从破败的城墙中,他们看到了美,一种残损的美,像维纳斯。
D.日记本是我的所爱,就如同我儿时的抽屉,里面装满了钉子和小刀。
2024-09-0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8.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是(     
①顿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来之感。
②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
③亭前的树上,雪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
④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
⑤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堆满了厚厚的水沫似的雪。
A.③②④①⑤B.③②④⑤①C.⑤①②③④D.⑤③②④①
2024-09-05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
B.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作家和评论家,代表作有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C.被鲁迅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是:《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和《孽海花》。
D.拉索尔·贝克,美国记者和专栏作家,有“当代马克·吐温”之称。
2024-09-0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10.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 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①结束:指穿衣打扮。②驰猎:指军事训练。

A.前两句先写将士善于戎装打扮,再写日常军事训练,表现他们英姿飒爽的精神风貌。
B.后两句着重描写征人戍守的西北边疆的壮美景象:歌声飘荡,鸿雁北飞,群马嘶鸣。
C.末句中的“绿”字描绘出原野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又一个春天不知不觉地到来了。
D.全诗风格雄浑,感情奔放,表现了将士们征戍生活的艰辛和思乡盼归的悲凉情绪。
2024-09-0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列举现代人容易陷入的“转发”“点赞”陷阱,指出这些行为可能导致思考力的退化。文章强调,尽管技术进步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但思考的本质未变。作者呼吁人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应培养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的能力,以避免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从而推动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进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①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面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②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③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变化。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

④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⑤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⑥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③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王艺锭)

11.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B.当技术在获知的途径上做了减法,我们应给自己的思想做加法。
C.网络没有改变人的思维实质,只改变了对抵达思考的方式。
D.只有保持独立思考的理性思辨,才能真正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12.下列不属于影响人们思考力的因素的一项是(     
A.“转帖度”成了选择的风向标,“击赞数”成了参考的指示牌。
B.在思考时,一些人总喜欢走捷径,对复杂的哲理不再感兴趣。
C.面对庞大的信息,人们只满足于现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D.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在人们身边,带来心灵影响。
1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人之所以仿佛置身迷宫,是因为面对海量观点通道太多而不知如何筛选。
B.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
C.只有碎片化阅读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认识,从而转化为智慧。
D.在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时,更需要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占据逻辑与理性的空间。
2024-09-13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载体的演变及其对经典作品传播的影响。作者指出,尽管阅读方式和载体不断更新,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和对精神世界的守望依然不变。文章强调了“知识付费”现象的兴起,归因于“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通过举例说明经典作品的“经典化”过程,文章呼吁在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成就当代“今典”,并强调优质创作和大众文化参与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 45 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成了泥沙。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1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移动互联网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文章以美国一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D.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知识讲座等收获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2024-09-13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会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是(     
A.假舆马者,非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D.驽马十,功在不舍               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得双石潭上
B.假舟楫,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𫐓使之然也
C.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侣鱼虾友麋鹿
D.积土成山,风雨兴                 激于义而死者也
19.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是(     
A.为击破沛公军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0.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作者所进的“兴”,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对“学”来进,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2024-09-05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 | 容易(0.94)
21. 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__________

2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3_________,下自成蹊。

2024-09-05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题 | 适中(0.65)
22. 提取下列材料的主要信息,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大气科学”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①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②这些现象包括人类活动对它的各种影响。

③大气科学还是研究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④大气科学研究对象主要是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

2024-09-0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题 | 适中(0.65)
23. 请找出下面的求职信内容、用语和格式上的不妥之处(四处即可),并修改。

求职信

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

我叫李梅,女,今年22岁,是XX大学中文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服务教育事业一直是我的梦想,专业特长更使我明确了择业目标,做一名中学教师。

我在校期间刻苦读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我爱好文体活动,喜欢唱歌,热衷于干家务。我更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教学实践,锻炼了能力。

最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听说贵校公开招聘教师。贵校声名卓著,我希望能有幸成为贵校一员,把我的知识和爱心奉献给学生们,最好能从事与中文专业相关的教学工作。

不知道贵校是否同意接纳我,请即刻回信。

此致

敬礼

李梅

×××

2024-09-05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整体分析:《一把老钥匙》以细腻的笔触,围绕老钥匙展开故事。通过母亲寻钥匙、老宅易主、三婶送钥匙等情节,展现了对老宅的眷恋、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浓浓的亲情与邻里情。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老钥匙如同情感的载体,串联起岁月中的珍贵回忆,引发读者对家的温暖、人情美好的共鸣,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与情感温度的佳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①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②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⑤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⑥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⑦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⑧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⑨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⑩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們从未离开过。

⑪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⑫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⑬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⑭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⑮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⑯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⑰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24.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母亲寻找钥匙——(①        )——(②       )——陪母亲回老宅——(③       
25.阅读第(9)段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
26.理解文中第14段画线语句的含义。
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27.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人物形象。
28.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4-09-13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2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2024-09-05更新 | 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试卷分析

导出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基础、文学文化常识、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默写名篇名句、写作

试卷题型(共 18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12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基础
1,2,3,4,5,6,7,8,22
2
文学文化常识
3
古诗文阅读
4
现代文阅读
5
默写名篇名句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0.94字音选择题
20.85字形选择题
30.65词语选择题
40.65句号  问号  书名号选择题
50.65词语选择题
60.65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  不合逻辑选择题
70.65比喻选择题
80.65衔接与排序选择题
90.94文学常识选择题
100.4边塞征戍  描绘场景  鉴赏情感主旨  鉴赏语言选择题
220.65变换句式语言表达题
230.65求职信语言表达题
二、现代文阅读
11-130.65时评论述类文本阅读
14-160.65时评论述类文本阅读
24-280.4叙事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
三、文言文阅读
17-200.65论说文
四、名篇名句默写
210.94默写名篇名句
五、作文
290.4议论文  青年成长  家国情怀  社会热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