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6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它的卵就产在这些小孔里,这些狭窄的小孔一个个斜着向下。每个小孔内,一般约有十个卵,所以卵的总数有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蝉的庞大家族,它产这么多卵,是为了防御一种特别的危险。它必须有大量的卵,这样在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经过多次的观察,我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一种极小的蚋,和它们比起来,蝉简直就是庞然大物呢!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的工具,这工具位于身体下面靠近中部的地方,伸出来时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就会立刻把它毁坏。这真是蝉家族中的灭顶之灾!其实作为庞然大物的蝉只要轻轻一脚,就可以把这些蚋踏扁,然而这些蚋竟镇静异常,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之至。我曾见过三个蚋守在旁边,同时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

有很多次,我看到当蝉沉浸在母亲的工作之中时,这些很不起眼的蚋就开始干起了毁坏蝉卵的勾当。但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那大而锐利的眼睛,并非看不见这些可恶的家伙不怀好意地鼓翼其旁,然而它就是无动于衷,任由这些家伙胡作非为。它要踏扁这些家伙是非常容易的,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自己的家族。

——选自法布尔《蝉》

1.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必须”强调蝉产大量的卵是蝉卵可能有幸存者的必要条件。
B.“简直”语气带夸张,强调对蚋来说,蝉并不真的是庞然大物。
C.“立刻”强调蚋毁坏蝉卵的速度之快,与“灭顶之灾”相照应。
D.“一直”强调蝉对蚋毁坏蝉卵的勾当自始至终“一无所知”的特性。
2.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面对蚋对蝉卵的毁坏,蝉不能拯救自己的家族。
B.蚋的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靠近中部的地方,伸出来时和身体成直角。
C.如果没有蝉卵,蚋就无法生存。
D.蚋是蝉的天敌。
3.对选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是(     
A.作诠释   列数据B.列数据   作比较
C.作诠释   下定义D.作比较   下定义
4.选文的前两段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程序顺序D.逻辑顺序
5.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选文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
B.选文运用文学性语言对蝉的习性进行了一定的想象和虚构,体现了科学小品的特点。
C.作者对蝉这位“可怜的母亲”的境遇寄托了深厚的感情。
D.选文对蝉卵遇到的危险的介绍,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科学中蕴含了人文精神。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高考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故都的秋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

⑤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当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⑥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解,黄犬之与骆驼。

⑦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根据选文内容,对下列结构分层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欣赏玩味)
B.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浓烈刺激的味道)
C.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
D.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此指悲秋之士)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不想重复写,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D.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4)下列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因为故都的秋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B.第③段中,作者从形、音,色三方面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C.“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无限依恋、爱恋之情。
D.选文围绕秋色浓、回味永这一中心线索展开,选文的文眼是“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但故都的秋更美”。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各题。

蚂蚁的眼睛是由成百上千的单个眼睛结构构成的复眼,而每个单眼结构就像一个简单的眼睛一样发挥作用。然而这么多的眼睛并没有帮助蚂蚁更好地洞悉周围发生的一切。它的视角只有3度,而它的视力只有人类平均视力的十分之一,因此如果想用蚂蚁的这套眼睛结构取得与人类眼睛一样的效果,它那小小的身躯上就得安上直径6米的大复眼。

(1)从语段可以推断出该段选自的文章体裁应该为(     
A.记叙文B.议论文C.说明文D.小说

(2)对这段文字重点介绍的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蚂蚁眼睛的位置。
B.蚂蚁眼睛的构造、功能。
C.蚂蚁眼睛的视觉缺陷。
D.蚂蚁利用身体的活动来克服视觉缺陷。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样的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本文的论点是(     
A.咬文嚼字实质是过分地斟酌字句,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
B.咬文嚼字是指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C.咬文嚼字看上去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其实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D.咬文嚼字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字有直指的意义,也有联想的意义。
2.所选文字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B.归纳论证C.举例论证D.类比论证
3.联系课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朱光潜是著名的美学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
B.课文语言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但缺乏文学色彩。
C.夹叙夹议是本文在论证过程中的表达特点之一。
D.课文的结构特点是步步推进,逐层深入。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普通班)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各题。

首先,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书不胜枚举。真正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了解知识的精深,胸怀与精神的清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博览群书的人,也仍自惭于自身的少知与浅薄。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把精力放在学习求索上。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与积累,让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同时,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好书是写作者废寝忘食的真诚创作,凝结了作者尽心体察的智慧以及经年的积累。那些平实精到的表述,严谨克制的低回,深沉宁静的思想更能打动人、影响人,润物于无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适用于形容它们对阅读者产生的自然却深邃的影响。好书往往是娓娓道来,并非套用统一的模式讲述类似的故事,因此每一次阅读都会成为一次心灵之旅。

(1)上文第一段的论述中心是(     
A.好书让人心生敬畏,激励人不断地学习。
B.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
C.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
D.好书能让人的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2)文中画线句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比喻论证D.引用论证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

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民族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惟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④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

⑤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⑥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需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很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

——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1.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传统”的是(     
A.民族服饰B.叶落归根
C.天安门D.琴棋书画
2.下列选项中,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     
A.文化传统是社会稳定、国家巩固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文化传统是不能改变的。
B.文化传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无处不在的。
C.文化传统不仅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它自身也会推陈出新。
D.文化传统具有实践性,以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体现出来。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阐述“文化传统”变动的原因的是(     
A.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
B.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C.文化传统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
D.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
4.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选段②用比较的方法,界定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指出了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B.选段③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分析了文化传统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C.选段⑥指出文化传统会与外来文化接触、交流,从而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让人觉得很陌生。
D.选文介绍了文化传统的本质,谈了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分析了文化传统产生变异的原因等问题,抓住了问题前后的逻辑联系,逐层深入,条理井然。
2024-08-1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高考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也正在发展,即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用于防病治病。实验研究表明,保健运动可提高血流剪应力,再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青蒿提取物到快速研发青蒿素,这体现出了中医药的智慧。
B.中医大都采用复方用药来治疗病人疾病,而不会采用单一药物来治疗疾病。
C.有许多证据证明中医药学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D.利用某些活血中药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达到防病治病的疗效。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中药青蒿中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这是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B.中医师主要采用复方用药的形式,其处方由多种中药根据主次按一定比例组成。
C.中华民族之所以繁衍昌盛,是因为我们的中医采用了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
D.青蒿素的提取与研发再次证明,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从节选的文段来看,中国药学有哪些突出贡献?请分条概括归纳。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里的蟋蟀

吴丹红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数过星星了,抬头望天俯身看地的感觉似乎已经离我好远好远了。站在阳台上,隔着那些被几何化的不锈钢防盗网,望着被分割成俄罗斯方块般的世界,看着闪烁的霓虹灯和过往匆匆的都市人,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我。

那是童年时的那只蟋蟀的声音。

儿时,在外婆家。“唧……唧……唧……”的虫鸣声似乎成了乡村每晚必定上演的歌剧,蟋蟀们如矜持羞涩的少女,又如风度翩翩的绅士,不用伴舞,不用伴奏,只是清唱,顶多来个小组唱,就这么简简单单,却和着泥土的气息,唱出了自然与生命的真谛。

外婆不知从哪里给我捉来了一只蟋蟀,我把它养在一个花盆里。一次,邻居小姐姐把她的蟋蟀放在我的蟋蟀身边,我们用枯树枝轻轻撩拨。忽然,两只蟋蟀大战了起来。几个回合之后,小姐姐的那只败下阵来,我的那只却是一副得胜将军的模样。我们为蟋蟀的精彩表演啧啧称赞。后来,我在作文中常常写到那只蟋蟀,老师说我的作文中充溢着一种乡情。

我的童年就这样在蟋蟀的吟唱声中度过。后来我还是被带进了城市,带进了贴着红白蓝瓷砖的高楼,带进了有空调有电脑有俄罗斯方块游戏,却没有泥土没有草丛没有蟋蟀的房间⋯⋯

在城市,我习惯了这种俄罗斯方块般的生活。早出晚归,步履匆匆。

不知何时起,我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会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学会了冷眼旁观,学会了猜疑与妒忌……那只承载着我童年欢笑的蟋蟀,早已被压在了心底。也许,是我把它给遗忘了。前不久,我在一个商店里看到有竹制的或塑料制的蜻蜓、蟋蟀卖,便兴冲冲地买回了一对塑料蟋蟀,把它们放在一个塑料花草丛中。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我想我应该记得童年的那只蟋蟀,可是它却无处可寻。我在俄罗斯方块中感到一阵茫然和悲哀。

我那童年的可爱的蟋蟀,你在哪儿?

“唧……唧……唧……”,也许是因为过度的思念,我竟然有些幻听,仿佛当年那只蟋蟀在我耳边低吟,释放出一种平和的伤感,是的,它在为我现在的寂寥而伤感。我知道我无法寻觅它,因为那只是幻觉。我却仍然探头往窗外搜索。窗外很眩,有红绿灯,有汽车尾气;窗外很吵,有人在蹦的唱卡拉OK,有人在猜拳行酒,也许这些都是城市应该有的声音吧。闪烁的霓虹灯尽情地展示着城市的繁华与躁动不安,一如千娇百媚的舞女。难怪贾平凹会说:“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赛格顶上的激光柱不停地旋转着,它在扫射着城市的夜空;波音777、空中客车在不停地起降。激光柱、客机的灯光让月光星光都暗淡无光。我要将自己藏在哪里,才不至于被这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淹没?

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我到底还是惦记起那一只蟋蟀了。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会有我们的蟋蟀吗?在这里,我的蟋蟀已无处躲藏。它逃离了不属于它的方格,逃离了充盈着欲望泡沫的城市。而我却站在原地,无法跳出俄罗斯方块。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唱童年的惊喜/唱中年的寂寞⋯⋯

我知道我的蟋蟀不是流沙河的那一只,但他的诗还是引起我深深的共鸣。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城市人,你找到了心中的蟋蟀了吗?

1.文中多次提到了“俄罗斯方块”,其含义不尽相同,请结合文章分别概括它的含义。
2.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引用流沙河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文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笔墨写儿时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乡愁,是城市人一种共同心理。有人认为这是现代人精神家园失落所致,有人认为这是无病呻吟。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中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左镰

莫言

那个手持左镰蹲在树林子里割草的少年名叫田奎,是田千亩唯一的儿子,也是我二哥的同班同学。我二哥考上了中学,田奎的学习本来比我二哥好,但他不上学了,每天割草。

村子里有很多孩子割草。放学之后,我也割草。我们割了草送到生产队的饲养棚里。十斤草换一个工分。

我天生不是割草的料儿。我姐姐一天能割一百多斤,挣十几个工分。有一天我只割了一斤草。当我把那一斤草提到饲养棚时,在场的人大乐。饲养员赵大叔用食指挑着我那一斤草,说:你真是个劳模儿!——从此我有一个外号劳模儿

晚饭时,全家人聚在一起批评劳模儿

我爷爷说:想不到我们家还能出劳模儿’,你割的是灵芝草吧?

我爹说:你坐在地上,用脚丫子夹,一下午也不止夹一斤草吧?!

我娘说:你到底干什么去了?

我姐姐说:肯定是偷瓜摸枣去了。

我哭着说:我跑了一下午,到处找草,但是没有草……”

我姐姐说:明天你跟着我,不许乱跑。

但我不愿意跟我姐姐去割草,我愿意去找田奎。

田奎永远在那片树林子里活动。树林子里有几十个坟墓,他就在那些坟墓间转来转去。坟墓上生长着一些低矮枯黄的茅草,还有菅草。田奎蹲着,有时也弯着腰站着,用那张左镰像给坟墓以剃头一样耐心地割。我们割草,都是右手挥镰,左手将割下来的草抓在手里。他用左手挥镰,因没有右手,右胳膊上绑着一个铁钩子。他用铁钩子将割下来的草拢在一起。我感觉到他那个铁钩子比我的手还灵便。我也曾尝试用他的左镰割草,但感觉非常别扭。我问田奎:你从小就用左手吗?

他说:刚上学时,我拿笔都用左手,左手写得快,右手写得慢。

我二哥说你学习很好。

也不是很好。

你为什么不考中学呢?

他用右手的铁钩子指指前面一座坟墓,低声道:那座坟里有一条大蛇。

多大?我恐惧地用手摸头发。因为传说蛇一见儿童就会数头发,只要让它把头发数清,魂就被它勾走了,因此,遇到蛇必须迅速将头发弄乱。

想看看吗?

我犹豫着,但还是跟着他向那座坟墓走去。

那座坟墓上有几个拳头大的洞眼,他指指其中一个。

我屏住呼吸,摸着头发,凑近那个洞眼。起初看不清,渐渐地看清了。那里边确有一条茶碗般粗的大蛇。黑皮白纹。看不到整体,只看到部分。我感到周身冰凉,悄悄地退下来,一直退到离这座坟墓很远的地方才敢与他说话。

你一个人天天在这里,不怕吗?

自从我爹剁掉了我的手,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这使我回忆起那个炎热的下午,那时候田奎还是一个双手健全的少年。

我们聚集在村南的池塘边上,衣服挂在树上,我们光着屁股戏水、摸鱼。

池塘里生长着蒲草、芦苇,我们在里边钻来钻去。突然有人喊:喜子来了!

喜子是我们村刘老三的独生儿子,是个傻子。

喜子一丝不挂,朝着池塘这边跑来了。他的妹妹拿着他的衣服,跟在后边追。

我确实记不清到底是谁先喊了一声:打啊,挖泥打傻瓜啊!

我们从池塘里挖起黑色的淤泥,对着喜子投去。

有一团泥巴打在了喜子的胸膛上。他没有躲避,还是傻哈哈地笑着。

我们感到很开心,嘻嘻哈哈地笑起来。

喜子的妹妹欢子拿着喜子的衣服赶上来。她挡在喜子面前。有一团泥巴击中了她的胸膛。她哭了。她哭着喊:你们不要打了,他是个傻瓜!

一团泥巴击中了她的头,她哭着喊:你们不要打了,他是傻瓜,他什么都不懂……”

欢子用身体掩护着喜子,身上中了很多泥巴。她哭着骂起来:你们欺负一个傻瓜,老天爷会打雷劈了你们的……”

也许是惧怕老天爷惩罚,也许是良心发现,也许是累了,大家突然停了手,有的喊叫着,有的不出声,钻到蒲草和芦苇中。

当天晚上,我们还在院子里吃饭的时候,刘老三怒冲冲地撞进来,带着哭腔说:我刘老三,前辈子一定是干过缺德事儿,生了个儿子是傻瓜……可你们打个傻瓜干什么?欢子都给你们跪下了,你们还不住手……”

我父亲抄起板凳对着我们没头没脸地砸下来。

我爷爷说:过来,给你们三大伯跪下!

我们赶紧跪在地上。我二哥哭着说:三大伯,你饶了我们吧,我们错了,不是我们领的头……”

是谁领的头?!父亲停下手中的板凳,厉声问,是谁领的头?!

是田奎……”我二哥说。

父亲用板凳重重地敲了我一下,厉声逼问:你说,是谁领的头?!

田奎……”我说。

如果你们敢撒谎,父亲说,我就割掉你们的舌头!

没有撒谎……”我二哥说。

老三哥,我父亲提着凳子说,我教子无方,向您赔罪……”

兄弟,刘老三道,咱们两家是生死的交情,这点事儿不算什么。只是田奎为什么要挑这个头?他家是地主,俺家是贫农,这不差,但斗争他爷爷老田元时,如果不是俺爹站出来做保人,老田元就被拉出去毙了,这不是恩将仇报吗?不行,我得去田家问个明白!

刘老三怒冲冲地走了……

很多年后,村子里的媒婆袁春花,要把寡居在家的欢子介绍给田奎。那时,她的爹刘老三和她的哥喜子都死了。她先是嫁给铁匠小韩,小韩死后她改嫁给老三,老三死后,她就带着孩子回来了。袁春花说:人们都说欢子是克夫命,没人敢要她了。你敢不敢要啊?

田奎说: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有对田奎手持左镰割草的情形进行描写,他右胳膊上绑一个钩子拢草的细节让人触目惊心,那个钩子把田奎的创痛永远地固定了下来。
B.小说语言简练而生动,欢子不顾一切挡在傻哥哥前面,身上泥巴由“一团”到“很多”,欢子由哭喊到哭骂,体现出她的无助和愤怒,也暗示“我们”的冷酷无情。
C.小说运用了“留白”与“造境”的手法,没有叙述田奎失去右手的详细过程,使故事显得不那么残忍,保持了平实朴素的韵味。
D.在小说的结尾,作者用寥寥几笔安排了田奎与欢子成为眷属,简笔的手法让故事有了余音绕梁、韵味无穷的效果,令人感慨万分。
2.小说中田奎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

肖复兴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的。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风餐露宿,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就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象的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窗,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有删改)

1.作者叙述中国留学生在柏林和“我”在北大荒这两件事,分别表达了什么?
2.第三段中加点的语句“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对于萍水相逢的人,作者凭什么得出如此结论?
3.第四段加点词“青春的谱线”包含哪些内容?
4.“漂泊”一词常用的意思有哪些?在文中的确切意思是什么?
5.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怎样理解作者反复强调的“年轻时应该去远方”的观点。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春季)语文模拟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