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抒情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0 题号:2385107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里的蟋蟀

吴丹红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数过星星了,抬头望天俯身看地的感觉似乎已经离我好远好远了。站在阳台上,隔着那些被几何化的不锈钢防盗网,望着被分割成俄罗斯方块般的世界,看着闪烁的霓虹灯和过往匆匆的都市人,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我。

那是童年时的那只蟋蟀的声音。

儿时,在外婆家。“唧……唧……唧……”的虫鸣声似乎成了乡村每晚必定上演的歌剧,蟋蟀们如矜持羞涩的少女,又如风度翩翩的绅士,不用伴舞,不用伴奏,只是清唱,顶多来个小组唱,就这么简简单单,却和着泥土的气息,唱出了自然与生命的真谛。

外婆不知从哪里给我捉来了一只蟋蟀,我把它养在一个花盆里。一次,邻居小姐姐把她的蟋蟀放在我的蟋蟀身边,我们用枯树枝轻轻撩拨。忽然,两只蟋蟀大战了起来。几个回合之后,小姐姐的那只败下阵来,我的那只却是一副得胜将军的模样。我们为蟋蟀的精彩表演啧啧称赞。后来,我在作文中常常写到那只蟋蟀,老师说我的作文中充溢着一种乡情。

我的童年就这样在蟋蟀的吟唱声中度过。后来我还是被带进了城市,带进了贴着红白蓝瓷砖的高楼,带进了有空调有电脑有俄罗斯方块游戏,却没有泥土没有草丛没有蟋蟀的房间⋯⋯

在城市,我习惯了这种俄罗斯方块般的生活。早出晚归,步履匆匆。

不知何时起,我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会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学会了冷眼旁观,学会了猜疑与妒忌……那只承载着我童年欢笑的蟋蟀,早已被压在了心底。也许,是我把它给遗忘了。前不久,我在一个商店里看到有竹制的或塑料制的蜻蜓、蟋蟀卖,便兴冲冲地买回了一对塑料蟋蟀,把它们放在一个塑料花草丛中。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我想我应该记得童年的那只蟋蟀,可是它却无处可寻。我在俄罗斯方块中感到一阵茫然和悲哀。

我那童年的可爱的蟋蟀,你在哪儿?

“唧……唧……唧……”,也许是因为过度的思念,我竟然有些幻听,仿佛当年那只蟋蟀在我耳边低吟,释放出一种平和的伤感,是的,它在为我现在的寂寥而伤感。我知道我无法寻觅它,因为那只是幻觉。我却仍然探头往窗外搜索。窗外很眩,有红绿灯,有汽车尾气;窗外很吵,有人在蹦的唱卡拉OK,有人在猜拳行酒,也许这些都是城市应该有的声音吧。闪烁的霓虹灯尽情地展示着城市的繁华与躁动不安,一如千娇百媚的舞女。难怪贾平凹会说:“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赛格顶上的激光柱不停地旋转着,它在扫射着城市的夜空;波音777、空中客车在不停地起降。激光柱、客机的灯光让月光星光都暗淡无光。我要将自己藏在哪里,才不至于被这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淹没?

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我到底还是惦记起那一只蟋蟀了。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会有我们的蟋蟀吗?在这里,我的蟋蟀已无处躲藏。它逃离了不属于它的方格,逃离了充盈着欲望泡沫的城市。而我却站在原地,无法跳出俄罗斯方块。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唱童年的惊喜/唱中年的寂寞⋯⋯

我知道我的蟋蟀不是流沙河的那一只,但他的诗还是引起我深深的共鸣。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城市人,你找到了心中的蟋蟀了吗?

1.文中多次提到了“俄罗斯方块”,其含义不尽相同,请结合文章分别概括它的含义。
2.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引用流沙河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文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笔墨写儿时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乡愁,是城市人一种共同心理。有人认为这是现代人精神家园失落所致,有人认为这是无病呻吟。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知识点】 抒情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飞来树

赵丽宏

①我这个人,极喜欢绿色植物,但花草似乎总和我无缘。曾经在家里种养过很多花木,如橡皮树,喜临芋,铁树、艺兰、橘树之类,但是每次总是水灵灵地搬进来,萎蔫蔫地搬出去。在别人家里长得好好的树木,到了我家,好景总不长。眼看着绿色的树叶一天天萎黄、干枯,我却没有办法使它们起死回生,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

②还好,在我家的窗外还能看到真正的绿树。朝南的卧室外面有一界大槐树,夏天槐树的浓荫遮住了炎阳。朝北的厨房外面,也能看到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泡桐树,有五六层楼高,春天能看到满料繁色的花,有风的日子,能听到一树阔大的绿叶在风中发出沙的喧哗。

③今年仲春的一天,正在厨房洗碗的妻子抬头望着窗外,突然惊喜地喊起来:快来着,一棵树

④我走到窗边,果然看到了几片翠绿阔大的圆叶从窗外探头探脑地伸过来,几乎要撩到厨房的窗玻璃。这些叶瓣绿得透明晶莹。在阳光的照耀下,能清晰地看到面上细密曲折的叶脉和经络。奇怪,我家住在三楼,窗外哪有树木的存身之地,这树,从何而来?我打开窗,伸出头去探望,这才发现了秘密:厨房窗下贴墙的一条水槽里长出了一棵小树。小树从根部分叉,长出两根技权,都已有一指粗,长一米有余,树上大约有几十片手掌大的树叶。风吹来,小树微微摆动。绿叶迎风飘舞,显得风姿绰约。看那阔大的树叶,和隔壁那棵泡桐树一模一样。毫无疑问,这一定也是一棵泡桐了!这棵新发现的小树,使我们全家兴奋不已。它竟然会从我们的眼皮底下长出来。

⑤是谁栽下了这棵树?可能是风,是风把不远处的那棵泡桐树的种子吹到了窗外的水槽里。也可能是鸟,窗外的水槽里常常有小鸟停歇,是它们衔来了树的种子。儿子认定是飞鸟所为,他说:小鸟吃了水槽里的饭粒,想报答我们,就衔来了树种。它们看我们家光秃秃的太没趣,给我们送点绿色来。这是飞来树。飞来树,很有意思的名字。

⑥窗外的飞来树成了我们全家的朋友。我们在它身上没有花费任何心思,它却一天天蓬蓬勃勃地生长着。随着树身的长高,树叶渐渐越过了窗台,不用探头,就能看到它绿色的身影。我们坐在厨房里吃饭时,飘摇的树叶犹如绿色的手掌,在窗外优雅地向我们挥动。

1.第①段写花草似乎总和我无缘,有何作用?
2.第④段加点的“撩”有何妙处?请赏析。
3.说说本文的主旨。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同文化

汪曾祺

1)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的方位走向大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

3)胡同有的很长,如交民巷胡同;有些胡同很短,如一尺大街;有些胡同很宽,如灵境胡同;有些胡同很窄,如小喇叭胡同;有些胡同拐弯很多,如九道弯胡同;有些胡同竟还断断续续,如庆平胡同。到底北京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的位置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中的环境更加安静了。

5)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棣,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7)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一盘;有的是酒友,不时喝两(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8)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招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9)北京人爱瞻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这其中的精义就是个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10)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11)北京的朗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12)每每看到那些消逝的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13)再见吧,胡同。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北京胡同的各种取名来源做了严谨精确的考证,因为胡同取名的来源本身就是“胡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未知确否”“不知道何所取义”,既表明了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表明了“胡同文化”的历史悠久。
C.文章写胡同距离闹市很近,但又似很远,是想说明居住在此的人们,在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可以相对安静的生活。
D.“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见吧,胡同”,体现了作者对胡同文化衰败没落的不舍与无可奈何。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作者将北京城比喻成“豆腐”,生动形象,充满生活气息。
B.本文先后写了胡同的形态、名字的来源、文化特征和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看似散漫,实则紧密关联。
C.“西风残照。衰草离披”两句,巧妙化用古典诗句,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很容易引起人们的伤感之情。
D.“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北京人生活哲学的态度。
3.对文中“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这句话理解最恰当的是(     
A.奚落北京某些人逆来顺受的小市民心态。
B.讽刺了北京人的怀旧心态。
C.极力称道“老北京”懂得生活,语言精辟。
D.赞叹北京某些用语的幽默,令人不得不佩服。
4.分析第(4)段中加点词“很远”的含义。
5.作者认为,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请结合全文谈谈原因。
6.联系全文,探究本文最后一段“再见吧,胡同”的意蕴。
7.结合全文,概括住在北京胡同中的人的特点。
2024-03-27更新 | 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荷塘月色(节选)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解释下列词语
弥望(               )               田田(             )
袅娜(               )               风致(             )
2.品读第一自然段,作者在这一段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品读第二自然段,作者在这一段里描写了什么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主要写了什么?
4.请分析“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和“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两句。
2024-08-25更新 | 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