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8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超重

肖复兴

①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②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③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④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⑤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⑥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1.请联系全文,分析小说标题“超重”的好处。
2.请品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
3.请简要说明小说中的“我”在情节和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
4.父母之爱“超重”,儿女之爱如此轻微,二者严重失衡。作为儿女,在生活中该怎样做才不会让爱的天平如此失衡?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
2024-08-2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跨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2 . 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的四首,下列对各诗暗示的人物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③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④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A.①王熙凤 ②秦可卿 ③贾迎春 ④薛宝钗
B.①贾探春 ②妙玉 ③王熙凤 ④秦可卿
C.①贾探春 ②秦可卿 ③贾迎春 ④王熙凤
D.①薛宝钗 ②林黛玉 ③秦可卿 ④贾宝玉
2024-08-2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百校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3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以大量的实例阐述了重复与变化在建筑艺术中的关系,并批评了我国城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B.曹禺的三幕话剧《雷雨》,是一部深刻揭露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20世纪2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C.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较多使用了归纳论证,大量引用古今戏剧、诗歌等方面的例子,用来阐明论点。
D.《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作者把“真正的修养”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另外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
2024-08-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对口单招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单招班期中联合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题 | 适中(0.65) |
4 .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在第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来临前夕,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介绍,作为社会最困难群体,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全国处于就业年龄段的2500万残疾人中,就业人数已达2193.6万人,其中,城镇已就业残疾人累计达到430.4万人,农村达1763.2万人,1000多万贫困残疾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2024-08-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区等3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联考复习卷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枕乡音梦里听

包利民

①离得越远,越容易听见乡音。因为在更遥远处,故乡的地域被扩大,乡音也成为一地之音。若在国外,可能闻汉语而动乡情。而其实,如果细究到每一个村子,语言都是有着些许差别,生于斯长于斯,感触细微。比如在同省,听到同一城,或者同一镇的声音,都会有着难抑的激动。

②而在我家乡的小村子,语言没有什么特殊的音调变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发音,基本属于普通话,只是有一些词语或者句子是外人难以弄懂其中意思的,这或许是东北话的普遍特征。当将乡音细化到村,那么,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缘故,更是因为同饮一井水的那种情感,才使得他们的话语也亲切入心。

③当时村里有一个孩子,说话极让我们讨厌,倒不是他说什么难听的话,而是他说话时的嗓音和动作。他的声音很尖细,却又不似女孩声,所以听起来很不舒服,而且每一说话必手舞足蹈,因此大家都远远躲着他。直到长成少年,他说话依然如此。当搬离那个村子时,我竟是很庆幸可以不再见到他,不再听到他的声音。

④多年以后,当我在几千里外的异地他乡,回想起故乡的种种,也从没有那个孩子的影子出现。那个夏天的午后,我正躺在宿舍的床上看书,他便找了来,虽然十多年不见,已经面目全非,可是他一开口,我便认出了他。声音依然很尖细,依然手舞足蹈,可是,这曾经讨厌的一切,此刻,在陌生的土地上,竟差点逼出我的泪水来。

原来,曾经的一切,在经过距离的遥远和思念的累积之后,都会变得美好,哪怕是曾经讨厌的声音,也是游子心中的天籁。

⑥当年的邻家老奶奶,白发苍然,一肚子的传说故事,每天晚上,我们都会聚集到邻家,听她讲故事。她盘坐在炕头上,那略带山东口音的故事便流淌出来,每一天都不重样。我们听得上瘾,虽然害怕那些鬼神之事,却欲罢不能。后来,那个老奶奶去世,也带走了她一肚子的故事。当离开故乡后,总是想起那个黑黑的屋子,想起昏暗的烛光,想起那张满是皱纹的脸,想起那略带山东口音的故事,才觉故乡遥远,而飘荡在记忆中的声音,却比故乡更远。

⑦一个冬天的夜,窗外是无边无际的寒冷,拥被而眠,竟是梦见了当年的情景,梦里,邻家老奶奶清晰的声音,穿过沉沉的梦境,化作醒来时的一枕清泪。有些乡音,真的只能在梦里重闻,梦,是比故乡更遥远的地方。

⑧那时,村里有个智力障碍者,每日里站在村口,嘴里发出哇啦哇啦的声音,他只会发出这一种声音,谁也听不懂他要表达些什么。那一年在外历尽风尘重返故乡,一进村口,便听见他独特的声音,带着巨大的亲切感一下子便穿透了风霜覆盖的心,泪落如雨。只要是故乡的声音,只要是乡亲的声音,不管那是怎样的声音,总能抵达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可是,离乡日久,许许多多的乡亲,却再也见不到了,更多的,都星散在外,而故乡也正一日日变得让我们不认识,心中的故乡渐渐远去。所以,我们越走越远,回去的时候越来越少,熟悉的乡音,也只能在偶尔的旧梦中响起。或许,我们一辈子不曾改变的口音,就是故乡给我们留下的印迹,一直相伴,一如心中的故乡。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标题里“乡音”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音”即自己故乡的本土话,它是我们最能表达情感的载体。
B.“乡音”是离别家乡在外的游子心中共同的情怀,是流动的故乡。
C.“乡音”是最美、最动听的语言,是父老乡亲,是蛙鸣虫吟……
D.“乡音”是听得见的家乡,它凝聚着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2.下列对作者所列举的“乡音”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亲人那没有什么特殊的音调变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发音的声音,因为同饮一井水的原因,总能抵达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B.当时村里那个孩子,虽然他尖细的声音总让人不舒服、想远离,但无论过去多久,那都是不折不扣的乡音。
C.当年邻家老奶奶夹着山东口音说故事时的声音,那是另一种“乡音”,是作者和诸多游子再也回不去的、曾经生活在故乡的日子。
D.那时村里那个智力障碍者每日站在村口,嘴里发出哇啦哇啦让人永远听不懂的声音,那是代表故乡、代表父老乡亲的声音。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和画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画线句写出了“我”他乡遇乡亲内心的激动。因为他那不好听却极亲切的乡音填补了“我”灵魂中因乡愁而产生的落寞、孤寂,更让“我”体会到了那些生命中远离后的思念、失去后的珍惜。
B.第⑥段中四个“想起”回忆的是当年邻居老奶奶讲故事的场景,是那颇显简陋却异常温暖的环境,是装满故事亲切异常的故乡人,是作者乡愁萦绕心头的表现。
C.第⑧段中“穿透”一词,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乡音的亲切感给作者带来的巨大震撼,表达了作者对当年那个智力障碍者的理解和怜爱。
D.第⑨段画线句写出了作者漂泊在外,离乡久远,归乡少,且心中的那个故乡已经随着岁月越走越远,物是人非,不复当年,所以只能梦回故乡、梦闻乡音来聊作宽慰。
4.文中多次写到落泪,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泪是他乡遇故人的激动。
B.这泪是独自在外漂泊的艰辛。
C.这泪是回忆往昔的甜美。
D.这泪是故乡难归、岁月不再的隐痛。
2024-08-2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联盟2023-2024学年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新媒体电影,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但以《老男孩》为例,它的一夜之间走红使这个正在形成中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线。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认为:“‘新媒体电影’最重要的特征是与网络平台及网络受众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介于传统电影与网络视频短片之间的新生事物,比传统电影更具灵活性和草根性,但比网络视频短片更专业、更有理想和抱负。从电影文化角度看,新媒体电影打破了原有的电影生产格局,带来了电影的民主化,是一场全民电影运动。人人都可以下厨”DIY电影。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以观众为中心,观众可以互动并参与电影创作,观众的鼠标可以选择、控制电影的播放,观众的评论可以影响电影的传播。

根据新媒体的特征,我们可以定义新媒体电影为:基于新媒体形态和技术产生的电影形式,是指以有线或无线网络为传播工具,以电脑、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为载体,同时兼容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体,面向更加广泛的视频受众的影像产品。按照新媒体电影传播的载体及制作形式,可将新媒体电影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包括网络电影、手机电影和其他类型(在网络和手机以外的载体上播放的新媒体电影)。

(摘编自向勇、李天昀《试论新媒体电影的版权保护问题》)

材料二:

新媒体电影丰富了电影内涵。电影这一传统艺术在互联网媒体那里找到了崭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载体。在网易推出的关于新媒体电影的网上调查中,参与调查的1111人中,有567人认为单身时就看新媒体电影,谈恋爱时就去电影院,占调查人数的51%。这表明新媒体电影的自我表述的风格特征,已经获得网民的认可,成为表达或服务个性的首选。

同时,与传统电影不同,新媒体电影具有很强的互动性。新媒体电影解构了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电影传播学,将其改造成为主动的接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受众不再是电影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和消费者,而是内容的选择者,也是内容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新媒体电影的交互性使得传受双方在网络的技术支持下可以实现即时交流,第一次传播反馈中的受传者便成为下次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如此循环,便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传播模式。

但是新媒体电影也存在不足:首先,在内容方面,缺乏精品。目前网络媒体电影作品中,草率流俗者居多,原创精致者较少,多数是自娱自乐的视频片段,由网民免费提供、无偿传播,导致新媒体电影的整体品质较低,无法激起广大受众的消费欲望。其次,在整个产业的运营上,新媒体电影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更没有形成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广告模式。新媒体电影还缺乏一个完善的策划团队、健全的制作机构和运作管理体系。第三,在管理上,存在着缺位的问题。由于网络媒体分布式的特性和未实行实名制,传播者身份具有隐蔽性,新媒体电影内容也是不受控的。并且,网络传播是跨地域甚至是超越国界的,这使得网络用户出现了地域上的极端分散性。在处理这些违法行为时,往往涉及到管辖权方面的棘手问题。这导致新媒体电影目前还没有被归入电影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范畴。

(摘编自陈共德《我国新媒体电影发展路径分析》)

材料三:

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影形态,新媒体电影还存在着某些亟待处理的硬伤。

新媒体电影想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改变传统的运营方式,扩大利益增长的空间。同时要借助政府部门的调控、监督力量,让新媒体电影走上法制、规范的道路,特别是解决在新媒体多对多放射状的传播环境下,如何保障新电影产权的版权等问题。

在众声喧哗的盛宴中,我们常常容易被虚华的表象蒙蔽双眼,耽于现状。如何将嘈杂纷扰的多声部化作多元和谐的合唱呢?或者这才是新媒体电影今后努力方向的题中之义吧。

(摘编自梁振华《媒介革命与影像盛宴——新媒体电影面面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电影的创作者是专业人员,新媒体电影创作者是大众,两者创作主体完全不同。
B.就影片质量而言,传统电影因专业化而质量更好,新媒体电影无法产出高质量影片。
C.传统电影主要通过影院、电视等传统媒介传播,新媒体电影则主要是通过网络传播。
D.从运营管理方面来看,新媒体电影和传统电影一样,也存在着政策法规滞后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在热闹的表象下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但新媒体电影的发展前景还是广阔的。
B.在新媒体电影传播过程中,电影受众既是内容的接受者、消费者,同时也是传播者。
C.新媒体电影的产业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是在受众心目中,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电影。
D.影片形态对内容表达的要求更高,这是新媒体电影提升作品质量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3.在材料二中提到的关于新媒体电影的社会调查中,有51%的调查对象认同“单身时就看新媒体电影,谈恋爱时就去电影院”。下列四个观点中,不能以这一调查结果作为直接论据的一项是(     
A.新媒体电影的互动性突破了传统电影传播媒介的局限。
B.新媒体电影有效丰富了观众接受电影的方式和内涵。
C.新媒体电影“自我”表述的风格特征获得网民认可。
D.传统电影和新媒体电影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各有优势。
2024-08-2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百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是农民

郭震海

①和天下所有的农民一样,父亲痴心固守着几亩责任田,整整半个世纪。

②在父亲的思维里好像早已设定好了某一种特定的程序,除了一日三餐端着大海碗吃饭,剩下的时间就是在田地里永无休止地劳作,每一个节令都会像鞭子一样使劲抽打着父亲的脊梁。父亲是属于节令和田地的奴隶。

③在麦熟的季节,火辣辣的正午,从来没有午睡习惯的父亲也许是太累了,把镰刀抱在怀里就坐在一块青石上睡着了。睡着睡着突然醒来,揉着双眼一头扎进烈日里,嘴里还不住地嘟囔:“我怎么就睡着了!”仿佛在跟天和地道歉。

④父亲有时候十分固执。比如春天他和解冻的泥土同时醒来,不管天有雨还是没有雨他都会固执地将一粒粒种子坚定地播进泥土里,然后站在一望无际的田地里,抱着锄头滴着汗水望天,一遍又一遍,尽管天没有丝毫要下雨的意思,但父亲总会这样张望,他已经习惯了这样,这是上千年来一代又一代农民流传下来的独特的姿势。

⑤有时候父亲会哭,哭起来就像个孩子。比如一场冰雹将已经挂穗的玉米打坏了,父亲看着光秃秃的玉米秆哭,我知道这时候谁也别去劝,劝也劝不住,等他哭够了就好了,哭够了他会再一次坚定地在伤痕累累的玉米地里补栽萝卜或者大白菜。在父亲心里,这就是他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

⑥父亲发脾气的时候不多,但发起脾气来就很可怕。有一年秋天,玉米收获后留下口粮,其余的要拉到镇上去出售。头一天父亲就蹲在玉米堆里忙着清灰打包。母亲说,听说别人都在忙着往玉米粒里搅小石子儿,这样可以增加玉米的重量。父亲坚决不同意这样做。父亲说这样做是亏心,母亲说父亲从来就是死脑筋,于是母亲就悄悄指使我们弄了好多小石子儿,趁父亲去一旁抽烟的工夫全搅了进去。我忘了父亲当时是怎样发现的,从来都不多言语的父亲那天发了很大的脾气,瞪着血红的眼睛骂人。到最后,父亲将包里的玉米全倒了出来,一粒一粒地往外拣小石子儿。第二天别人家的玉米都顺利出售了,我们家的玉米就因为这几粒石子儿父亲没有让卖。过后父亲说:“人无论到啥时候就是亏本也不能亏心。”

⑦现在,父亲老了,但他依然守着那几亩责任田。父亲说,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就是土地,你只要去种,它永远都不会让人吃亏。其实父亲在利用着土地,土地也在利用着父亲,有时候我真怕飞速的城市化进程有一天会夺去父亲的土地,这样父亲一定会很伤心。

(有删改)

1.文中第⑦段连用两个“利用”,下列对其理解最全面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土地需要父亲的劳作实现价值。
B.父亲需要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料。
C.父亲和土地都需要对方为自己服务。
D.父亲和土地相互依存,由此实现自己的价值。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父亲劳作会固守节令规律和土质要求。
B.父亲劳作完全遵从节令规律,从不浪费土地。
C.父亲遵从节令规律,执着地在土地上劳作。
D.父亲劳作受节令和土地的约束,没有变化。
3.概括父亲的品质特征。
2024-08-22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卓越中职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大部分中学生对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耳熟能详,但是在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拖延现象却屡见不鲜。拖延是个人在明知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人们对拖延行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拖延是时间杀手,是一种恶习,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在考场上,面对题目繁杂的试卷,如果拖延,考试成绩就会很难看。在战场上,两军对垒,几秒钟的拖延就会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哈里克说:世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习而一事无成,这是因为拖延能杀伤人的积极性。

也有人认为,拖延一下并不要紧。人们一般只对不喜欢做的和觉得拖一拖也没问题的事拖延。从某种角度上说,拖延其实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当你面对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时,拖一拖,能缓解你的不良情绪,让你能平静地面对要做的事情。把很多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再做,往往能激发自身更大的潜能,完成任务的效率会更高。当然,这样的拖延考验着你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对时间节点的准确把握,对做事节奏的控制。

【材料二】

心理学家认为,拖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当拖延行为成为一种牢固的行为习惯时,那就是患上了拖延症。拖延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会给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患有拖延症的人往往会产生自责情绪和负罪感,不断地否定自我,严重的还会伴有焦虑症、抑郁症。

调查表明,现实生活中认为自己患拖延症的人不少:50%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症;8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症;86%的职场人认为自己有拖延症,其中50%的职场人不拖到最后一刻不开始工作,13%的职场人不拖到领导再次催促,绝不去完成工作。拖延症常见的类型如下图:

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主观因素:有的人因害怕失败,不想承担失败的后果而拖延;有的人因过于追求完美,害怕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拖延;有的人本身就懒惰,不愿做事情;还有的人是受负面情绪影响,行动受阻。其次,也有外界因素,如任务过多或者难度过大,超出了个人的能力,会让人拖延或逃避任务;外界的诱惑尤其是娱乐方面的诱惑,也往往会导致拖延行为。

【材料三】

大多数拖延症患者对自己的拖延症焦虑不已,也想改掉,但依然一边焦虑,一边拖延。就连吃晚饭这样的事,有人都能拖到晚上9点,再饿也唤不起习惯性床上瘫的自己。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调查中心曾对2004名拖延症患者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8.7%的受访者只顾着焦虑却迟迟行动不起来。拖延症患者很难直接做困难的、需要意志力维持的事情,因此容易耽误学业和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一项新的职业——自律监督师应运而生。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制定相应的对策,帮助患者打败拖延症。他们帮助患者学会规划时间、制定分步目标,因为小目标能消除拖延症患者的畏难情绪;同时训练患者的自控力,因为自律才是拖延症最有效的克星;还采取多种方法帮助患者学会如何抵制不良欲望,消除外界干扰,排除不良情绪,减少患者完成任务的障碍。另外,他们还会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促使患者逐渐消除拖延症。

1.根据材料给“拖延症”下定义,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拖延症是指个人在明知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B.拖延症是指拖延行为形成了牢固的习惯,对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的一种心理疾病。
C.拖延症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
D.拖延症是指由主观因素和外界因素造成的一种恶习,是对自己的认识不负责的行为。
2.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患有拖延症的人会产生自责情绪和负罪感,并会患上严重的焦虑症、抑郁症。
B.调查发现,中学生、大学生、职场人三类人中,中学生的拖延症最为严重。
C.造成拖延症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害怕失败、追求完美,任务过多过难等。
D.大多数拖延症患者对自己的拖延症感到焦虑,也想改掉,却迟迟不采取行动。
3.下面是对“拖延症”患者小南同学某个周日的观察记录。据材料二分析其拖延症的类型,正确的一项是(     

观察记录

8点:起床,吃早餐。
9点:家长叫他做作业,他说时间还早,要休息一下。
11点:家长再催,他依然说时间还早,作业肯定能写完。
12点:吃午饭,午休。
15点:开始做作业。
1520分:吃水果,听音乐。
17点:还在听音乐,家长问他作业是否能完成,他说离明天上学还早呢,不着急。
第二天上学,老师给家长发来短信:您的孩子又没交作业!
A.借口多多型与不能自控型B.埋怨他人型与懒惰消极型
C.盲目自信型与不能自控型D.借口多多型与懒惰消极型
4.假如你是一位自律监督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帮观察记录中的小南同学找找对策。
5.小语和小文对拖延的认识产生了分歧。如果你在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小语:拖延的危害很大。咱们应该远离它!
小文:我觉得拖延也有好处,拖一下也没什么。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8-2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都江堰》(节选),完成小题。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阳、荒凉的旷野融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里,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在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1)选文从哪些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
(2)作者在文中肯定都江堰的同时,不止一次强调“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这是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对表达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
(3)品味画线句子的含义。
2024-08-21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西省第四届第三次对口升学联考语文试卷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3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①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③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④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选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对选文第①段的理解有误的是(     
A.该段是引论,是全文的总纲。
B.交代了马克思两方面的贡献:革命上的和科学上的。
C.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
D.先说“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后说“对于历史科学”是为了照应下文展开论述的内容。
2.对选文画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该句用比喻论证,说明了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发现同样伟大。
B.该句用类比论证,说明了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发现同样伟大。
C.该句用比喻论证,说明了马克思的发现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D.该句用类比论证,说明了马克思的发现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对选文②③④三段的逻辑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A.这三段是并列式关系,逐一论述,说服力强。
B.这三段是承递式关系,逐步深入,严谨周密。
C.这三段是分总式关系,论证严密,也有开阖。
D.这三段是总分总式关系,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4.结合课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本文是一篇悼词,属于日常应用文中的演说词。
B.文章按照悼词的常规写法,开头先介绍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C.课文篇幅虽简短,但论述全面而深刻,显示了作者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D.文章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使事、理、情水乳交融。
2024-08-21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对口单招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单招班期中联合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