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97363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报恩塔

[明]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分,其面目不爽毫,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注】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大古董                         古董:指为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
B.其衣褶不                         爽:差错。
C.编号                                识:标记。
D.费油若干斛                         岁:岁月。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非成祖开国精神                       秦孝公据崤函
B.不能成                                     积土成山,风雨兴
C.须眉不爽忽                              皆出于此乎
D.必顶礼赞叹                           蟹六跪二螯
3.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
(2)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
【知识点】 杂记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3)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余方心动欲还       心惊B.至夜月明       通“暮”,傍晚
C.而之不详       记述D.余固笑而不       自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       余是以记
B.涵淡澎湃为此也             察之
C.噌,周景王之无射也       且勇不必死节
D.此世所以不传             唯求则非邦
3.下列对文中四处划线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1)郦道元认为它下面临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湖水撞击山石,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样。
B.(2)今天把钟磬放在水中,虽然大风大浪能发出这个声音,但石头发出的声音更响亮!
C.(3)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同苏迈坐小船来到石钟山的绝壁下面。
D.(4)又有一种声音,好像老人又咳又笑,从山谷中发出,有人说这是鹳鹤的声音。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所谓“古之人不余欺也”是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D.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醽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选自苏轼《赤壁赋》)

1.文中运用曹操典故的用意是(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B.同情曹操怀才不遇。
C.借此慨叹人生无常。D.表明自己建功立业的心志。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正襟             (2)逝者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选文采用了传统赋体的哪种写作形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024-07-16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劝学》)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选自《赤壁赋》)

1.下列各句,没有使用通假字的是(     
A.君子生非异也B.山川相缪C.虽有槁暴D.抱明月而长终
2.下列各句,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冰,水结成它,却比水更寒冷。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跟随这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
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文: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如果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学生听课时会感到苦不堪言,正襟危坐,只盼着快点下课结束煎熬,甚至一上这门课就头疼。
B.初听昆曲,我们难免觉得冗长,但越听越觉得有味道,越听越觉得心灵在江南丝竹的余音袅袅中变得清明澄澈。
C.无论前路如何艰难,我们都必须保持锲而不舍的态度,继续前行。
D.谈及转型做导演的原因,某艺人慨叹再红的演员也只是时代的沧海一粟,演艺圈的繁华热闹并不能使演艺青春永驻。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B.《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选文《赤壁赋》中“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
C.《劝学》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D.《劝学》是由战国末儒家思想的代表荀况所著。
2024-08-08更新 | 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