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85106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3)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余方心动欲还       心惊B.至夜月明       通“暮”,傍晚
C.而之不详       记述D.余固笑而不       自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       余是以记
B.涵淡澎湃为此也             察之
C.噌,周景王之无射也       且勇不必死节
D.此世所以不传             唯求则非邦
3.下列对文中四处划线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1)郦道元认为它下面临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湖水撞击山石,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样。
B.(2)今天把钟磬放在水中,虽然大风大浪能发出这个声音,但石头发出的声音更响亮!
C.(3)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同苏迈坐小船来到石钟山的绝壁下面。
D.(4)又有一种声音,好像老人又咳又笑,从山谷中发出,有人说这是鹳鹤的声音。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所谓“古之人不余欺也”是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D.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知识点】 杂记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游褒禅山记》,回答问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焉(感慨)B.夫以近(平坦)
C.不以止也(随便)D.无物以之(帮助)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则或其欲出者:
(3)何可道也哉:
(4)孰能讥之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024-08-19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          扣:敲击B.磔磔云霄间       磔磔:石头向上飞
C.至莫夜月明             莫夜:晚上D.则山下皆石穴       罅:裂缝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

A.徐而察B.有窾坎镗鞳
C.周景王无射也D.古人不余欺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之人不余欺也!
2024-07-27更新 | 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有犬为人所弃,惶惶于阡陌间。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逐之。元乞求毋弃,曰: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今犬为人所弃,非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停。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乙】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于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棰,皆不起,惟掉尾长鸣。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曰:渠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至渠生奉养病医药死棺敛。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者何为?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我乃非人!急引归。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下列对加点词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父为蛇所——根据上下文,特别是“蛇”这个字,可推断“啮”为“咬”之义。
B.速医治之——由“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可推断“延”为“邀请”之义。
C.牟者何为——根据全文语境,可推断“牟牟”为“牟取”之义,两字连用加强语气。
D.父堕河——由“渠辈”可推断出“渠”为“他、他的”之义。
2.将“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一句放回【乙】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3.下列对文中句子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犬为人所弃”与“叔父为蛇所啮”句式相同,都是被动句。
B.“我乃非人”是一个带有典型标志“乃”的判断句。
C.“汝罪大矣”改成“大矣,汝罪”后,就变成了一个主谓倒装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惶惶于阡陌间”与“牛逸至其父墓前”句式相同,都是状语后置句。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至渠生奉养病医药死棺敛

①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至渠生/奉养病医/药死棺敛
②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至渠生奉养/病医药/死棺敛

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停。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

③狗急忙跑回家,汪汪地不停叫着。张元感到很奇怪,跟着狗走出家门,看见叔父(倒在地上)几乎要死了。
④狗多次跑回家,汪汪地不停叫着。张元认为它很奇怪,跟着狗走出家门,看见叔父(倒在地上)几乎要死了。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
5.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给文中的狗或牛写一则墓志铭(注:墓志铭可以叙述逝者生平事迹等,也可对逝者进行评价)。要求:使用文言文,20~40字,必须使用一个状语后置句且用下划线标注。
我选______。墓志铭:_________
2024-08-27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