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0 题号:23849962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適发,无日无之。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太宗朝,尝有臣僚数人犯罪,并配少府监隶役,及该赦宥,谓近臣曰:此辈既犯赃滥,只可放令逐便,不可复以官爵。其责贪残,慎名器如此!皆先朝令典,固可遵行。欲乞今后应臣僚犯赃抵罪,不从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或所犯若轻者,只得授副使上佐。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选自包拯《乞不用赃吏疏》)

【乙】《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有删改)

注释:①適发:揭发。②矧:何况。

1.下列对加点词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案来上——由“洎牧以谗诛”可推定“洎”为“等到”之义。
B.及该赦宥——根据上下文,此处“赦宥”可以理解为“赦免,宽恕”之义。
C.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赏——由“不胜枚举”可以推定“胜”为“尽,完”之义。
D.而爵禄不足以也——根据语境,此处“劝”可以理解为“劝告”之义。
2.文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矧自犯之             ②罚之过
B.①或横贷全其生             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
C.①过乎仁,不失君子       ②人刀俎,我为鱼肉
D.①忠厚至也             ②无日无
3.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者民之表也”是一个带有典型标志词的判断句。
B.“谓近臣曰”是个省略句,根据文意可补全成“(包拯)谓近臣曰”。
C.“古者赏不以爵禄”是“以”为标志的状语后置句,可理解为“古者不以爵禄赏”。
D.“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句中的“是故”是一个固定结构,可理解为“因此”。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①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②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此辈既犯赃滥,只可放令逐便,不可复以官爵。
③这些人已犯过贪污罪,只能罢免他们的官职,听其自便,不能再恢复他们的官位。
④这些人既然犯过贪污罪,就罢免他们的官职,听其自便,不能再给他们的官位。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5.请概括包拯和苏轼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的建议。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在赂秦                 弊:弊病
B.六国                 互:互相
C.暴秦之欲无          厌:满足
D.不在战矣             固:本来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下列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做“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D.第二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2024-08-27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术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劝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木直绳。中:             2无以至千里。无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在横线内写出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形成的一句格言。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这一论点的?
2024-08-26更新 | 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出自苏洵的《六国论》,作者通过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文章论证严密,逻辑清晰,运用对比、引用古人之言等手法,揭示了六国因赂秦而导致灭亡的深层原因。作者借古讽今,警示当时的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警示意义。文章语言简练有力,论据充分,具有很高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或曰:六国互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霜露,斩荆棘,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其土,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解释句中加点字。
①六国互丧,赂秦耶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
③始祸焉                                                天下之奇才
2.上述短文出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文章提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引用古人之言作结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形象证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