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7922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

肖复兴

①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的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②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漫延得更宽更远。

③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的。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④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线谱,也成了我至今难忘的回忆。

⑤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象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能收获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⑥一辈子总是待在舒适的温室里,再是锦衣玉食,也会弱不禁风,消化不良的;一辈子总是离不开家的一步之遥,再是严父慈母,也会目光短浅,膝软面薄的。青春时节,更不应该将自己的心锚过早地沉入窄小而琐碎的泥沼里,在网络的虚拟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未老先衰变成一只蜗牛,只能够在雨后的瞬间从沉重的躯壳里探出头来,望一眼灰蒙蒙的天空,便以为天空只是那样的大,那样的脏兮兮。

⑦青春,就应该像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也要借着风力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间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⑧年轻,就是漂泊的资本,是漂泊的通行证,是漂泊的护身符。而漂泊,则是年轻的梦的张扬,是年轻的心的开放,是年轻的处女作的书写。那么,哪怕那漂泊是如同舒伯特的《冬之旅》一样,茫茫一片,天地悠悠,前无来路,后无归途,铺就着未曾料到的艰辛与磨难,也是值得去尝试一下的。

⑨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将带我的朋友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色彩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年轻时应该去远方,在作者眼中,远行、游历也是漂泊的一种。
B.文章开头写儿子在美国漫游,在内容上,告诉读者儿子要去远方独自旅行;在结构上点题,并引出下文中国留学生和“我”去远方的故事。
C.只要敢于漂泊,哪怕经济困难,也能闯荡出来。哪怕是被动漂泊,也能让你全面体悟生活。
D.文中对“儿子”“中国留学生”以及自己“去远方”各流露出了不同的情感态度。对儿子是羡慕、支持,对“中国留学生”是佩服、赞扬,对自己是觉得值得、不后悔。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作者说,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就是随水流漂荡停泊,流落异国他乡,风餐露宿。
B.只要敢于漂泊,哪怕经济困难,也能闯荡出来。漂泊的痛苦与残酷,也能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C.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一切”,指的是“我”见识到的痛苦与残酷,以及“我”触摸到的乡情与故人。
D.文章末尾引用泰戈尔《新月集》中的诗句,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升华了漂泊对人生意义的主题。
3.文中作者反复强调“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结合文本谈谈作者这么说的原因,请写出三点。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夜的火车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落日失去了最后一抹余晖,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应该早黑透了吧,那么晚打电话告诉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列车在黑夜中呼啸着,载着心事重重的乘客飞驰向前。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座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村里。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黑夜穿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忽闪而过,兴奋与激动转眼间成为远离的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

10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去宣威。母亲知道我要路过村里,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但这沉默让我内心紧缩。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车过村里,母子相距不过几百米,却不能相见。

母亲沉默,我也沉默。

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村里时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向你摇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

对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意外和为难,黑夜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算怎么一回事?但母亲很高兴。

我们当然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10多年前就全线封闭。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早被栅栏完全隔断,要过铁路只能翻越天桥,现在只剩下三四米宽的道口。我坐的这趟火车时速大概120公里。这样的速度通过那个道口要多长时间呢?可能半秒都不到吧!相互能看见?

窗外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也看不见熟悉的风景。

焦躁中,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流光溢彩。我正纳闷儿这是哪条路呢,放着白色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几个字就出现了。我一阵悲凉,施家屯是隔壁村庄,火车应该在1分钟前就已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和站在路口的母亲。

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没有看见你,火车已经到了施家屯。

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

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能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空欢喜一场。

松林村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过,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我不甘心地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小时就能到村里,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母亲连忙阻止,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这样做是她的错。我没有办法,自己赌气也是跟母亲赌气:那就明晚还在这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招手,一定可以看见。

我又一次要求母亲去铁路口,固执得有些残忍。

我坚定地认为,是我的疏忽,才会没看见站在车窗外的母亲,那么近的距离怎么能看不见?那晚返程时,我早早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飘移,伏在玻璃上,我尽量睁大眼睛,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景物。我想起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的光明在哪里呢?

返程时,我又看见了施家屯收费站,心头撞鹿。

内外温差大,车窗内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亮玻璃,双手罩住眼眶遮挡车内的亮光,让自己也陷入与外面一样的黑夜,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索一景一物。我终于看见被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看见了村庄里萤火般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寻找并摇手呼喊,火车却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啦!

母亲也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黑夜中的火车里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小米田的道口,不过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采用了倒叙手法,既写出了“我”意识到自己考虑不周而生发出的悔意,又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在去宣威和返回昆明的整个过程中,“我”经历了期盼、后悔、焦躁、愧疚、不甘心、紧张、激动等一系列情绪变化。
C.文章中插入小米田路口的一段,意在表现家乡在时代浪潮下的变化。“我”欣喜于故乡的发展,却也担心与母亲错过。
D.文章中三次写到“我”与母亲在电话中的交流,语言淳朴直白,情感表达克制,尤其是对话中的沉默,无声胜有声,打动人心。
E.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为读者展现了母子约定在黑夜的火车经过时相见的过程,真实感人。
2.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3.母亲节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者因为工作不能回家探望母亲,请你以作者的身份给母亲发一条微信,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祝福之情。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60字左右。
4.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所在班级的一些同学提出把标题改为“那一束光”。为此,语文老师组织同学在班级展开了“那一束光”和“黑夜的火车”这两个标题孰优孰劣的辩论赛。这两个标题,你认为哪个更好?请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5.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顾城的诗句,请以“母亲”开头,仿写两句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8-12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的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形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央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选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1.下列各项不属于选文中正面所写事情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陪客人B.鲁迅先生工作C.许先生做家务D.鲁迅先生休息
2.下列各项中,对选文第1自然段中7个“陪”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7个“陪”客观详细地写出了客人的来来往往,表现了客人的多。
B.说明来来往往的是不同的人,体现出鲁迅先生在当时就已威望很高。
C.鲁迅把白天大量的时间用来陪客人,表现了鲁迅诚挚待人的情怀。
D.借作者之口表达了鲁迅对这些客人的厌烦之情。
3.下列各项中,对选文记叙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顺序B.倒叙C.插叙D.补叙
4.下列表述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写许先生和海婴睡觉,衬托了鲁迅先生夜晚忘我工作的辛苦。
B.作者详写鲁迅一天的时间安排,是为了显示鲁迅工作繁忙。
C.作者用汽车的有声反衬夜晚的宁静,用窗户和灯泡的光反衬鲁迅的身姿,用人们的动反衬鲁迅的安睡,用明亮的太阳照着夹竹桃反衬鲁迅“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D.作者通过环境的烘托、细节的描写和反衬手法的运用,向读者展现了鲁迅的忘我奋斗。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⑳“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母亲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1.试分析作者开头说的“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的内涵。
2.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3.文中母亲多次哭泣,但在送别时却没有哭,这是为什么?
4.《我只欠母亲》就像一面警钟在敲响,读完之后给我们深刻的震撼和触动,请联系自身说说你的感受。
2024-07-22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