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本文以张继落榜失眠为引,细腻地描绘了他的失意与惆怅。寒夜中,张继在孤独与痛苦中写下《枫桥夜泊》。这场失眠成就了不朽诗作,也让人们记住了落第的张继。作者借此表达人生挫折虽苦,却可能孕育出伟大作品的感悟,同时引发读者对失意与成功、苦难与辉煌的思考,充满诗意与哲理。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地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两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祖嗄嘶哑,是乌鹆。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辰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丰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树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人。天宝十二载中进士,后与夫人相继卒于洪州。其许多羁旅题咏之作。)

1.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试从文中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2.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从结构上看______
(2)从内容上看______
3.文章题为“不朽的失眠”,请结合全文,解释标题的含义,并说说标题的好处。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第三人称叙事,故事定位在张继落榜之后,以时间为序,按“落榜--离京--夜泊姑苏-失眠--创作诗篇”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
B.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真实地再现了张继当年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张继处境的惋惜之情。
C.文中以微火终其一生都不曾“华美灿烂”暗指张继因不曾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佳作而产生的遗憾。
D.作者借肯定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不朽,与他的考场失意相对照,有力的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E.文中的“不朽”不仅指那场“失眠”,也指“失眠”所引发的创作欲望,这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是这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一)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建水城的独特风貌和浓厚的人文气息。作者以导游般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古城的街巷,感受其历史传承和市井生活。文章引用经典诗句和文学作品,增强了文化底蕴。大量的饮食描写不仅丰富了画面感,还突显了建水城的烟火气息和生活情趣。整体上,文章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成功地勾勒出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建水城。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建水记(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肆、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做干巴菌,正闪亮亮的,在锅子中间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出了建水陈阳落后,还保留着建城这种的风貌。
B.文章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C.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城的繁华富庶。
2.下列对于文章中大量饮食方面描写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水城的人爱吃,会吃,日常生活永远都围绕着吃,是这座古老城池独有的特色。
B.描写小巷里飘来的蘑菇香和市民的特色菜篮子,是为表现人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烟火气息。
C.有些饭店比如临安饭店是“老字号”,比如它的烧卖做法就是明代传承下来的,由此来表现建水城的历史传承。
D.表现饭店里人声鼎沸热热闹闹,描绘出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俗画。
3.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夸张)
B.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比喻)
C.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拟人)
D.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拟人)
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鞠躬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四)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雪夜中寻找伴地莲的经历,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作者细腻地描绘了伴地莲的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借此象征母亲平凡却伟大的形象。文章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情,尤其是对明月和积雪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氛围。最后一段的回顾与感悟,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揭示了生活的艰难与美好。整体上,文章情感真挚,结构紧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那一束伴地莲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拉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山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步一种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记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什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着我去山后的医疗所看医生。临了,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映衬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临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熟,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野,她愣了片刻,顺着我的提示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年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亮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总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问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1.在写母亲背着“我”寻找伴地莲的过程中,作者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这样写有两点作用,请简述。
2.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请简答出内在含义。
3.请简要概括文章最后一段的主旨。
4.下列对文章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那一束伴地莲”指的就是母亲雪地里寻找的那一束。
B.伴地莲普通、平凡而又药用价值,这正是母亲形象的真实写照,突出表现了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高尚品质。
C.“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这句话说明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的劫难。
D.本文语言华丽,色彩绚烂,如第二段对伴地莲的描写,最能体现这种风格。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心头

①我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班主任,姓曹,四五十岁的样子,戴着副玳瑁眼镜,镜片形似鸡蛋,厚如陶瓷碗底,像有圈圈螺纹。语文课若有偷看小人书做小动作的,不论在哪个角落,他总是先扶了扶眼镜,注视片刻,轻咳几下,然后用教鞭敲着讲台,说:这怎么行呢?当时同学们大多有些忧他,背地里叫他眼镜

②一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自习课,下课铃响后,曹老师从讲台旁站起来,扶了扶眼镜,压低嗓门说:放学后我带同学们去游泳,会游泳的请举手。

③我们这个小山城溪河交错,深潭也很多,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在游泳时溺亡,老师和家长通常不许孩子去游泳。但炎炎夏日里,游泳对孩子们,尤其小男孩,是极大的诱惑,常有人偷偷下河。此刻,平日里颇为严厉古板的眼镜,竟要带大家去游冰,教室里一下子喧嚣起来。

④选择去游泳的最后只有男生。大家出了校门, 一路簇拥着曹老师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曹老师笑着边走边答。走了会儿功夫,他停下脚步,摘下眼镜用衬衫擦了擦,又戴上,眯着眼前后左右看看,待同学们都赶上来了,说:大家听着,下河游泳安全第一, 必须听从老师指挥,如有调皮捣蛋的,下次不准再来。

⑤到一处宽阔的河滩,曹老师叫我们站成排,报了两遍数才让下水。我与同学们打了一阵水战,又连扎了几个猛子浮出水面,见不远处河面上有两点亮光,抹去脸上的水珠看,原来是曹老师正面对着我们站在水中,眼镜反射着太阳光,一闪一闪的。我游到曹老师跟前,请他和我们一起去游泳,他摇了摇手说:我还是不游吧,万一眼镜掉进河里,就什么都看不清了。我说这样泡在水里不动太冷了,他扶了扶眼镜:没关系。我眼睛不好使,你去告诉大家,不要离我太远,这样才看得见你们。

⑥太阳落下山去,渐渐起了风,柳枝拂着水面作响。此时刚过端午节,河水还有些凉,水中的我们已感到了微微寒意,便陆续往河岸游去。曹老师瘦小的身子依然立于水中,晚霞映着他微驼的背影。他一手扶着眼镜,一手伸着指头清点人数,等着我们一一在他面前游过,待他最后上得岸来穿衣时,我们分明见他嘴唇有些发紫。

⑦此后,曹老师每周总会带我们去游泳,他将眼镜的两条腿绑上橡皮筋,牢牢系在头上,也跟我们一道游泳、潜水、打水仗,从下水到上岸,须臾不离开我们。直到暑假,曹老师回了乡下的家,才结束了这段我童年时很快乐很留恋的时光。

⑧这年的深秋,我父亲从下放的农村回家,让我带张纸条给班主任。曹老师看过纸条,右手在我头顶摩挲半晌,说:你爸要带全家去农村生活,你能不去吗?我仰头看着曹老师,茫然地摇了摇头。

⑨傍晚回到家里,见曹老师和我父亲正隔着八仙桌面对面坐着说话。曹老师说:农村学习条件不好,孩子最好留下来,反正他外婆还在城里,有人照顾。父亲说:一家人分成两处总是不好,再说全家六七口人就靠我一人的工资吃饭,经济上也不允许。曹老师说:从全县最好的小学一下转到边远的村小学,这怎么行呢?太可惜了,你这当父亲的就不心疼?父亲又摇头又叹气:我也是没办法。 曹老师沉默了一阵,说:我看你是不负责任!他突然把眼镜摘下来,重重搁在桌子上,盯着我父亲大声说:我戴着眼镜还真难看出这孩子是你亲生的。说罢,他猛地站起身来,向大门走去,他被门槛绊了一下,打了个趔趄。差点绊倒。我赶忙抓起老师撂下的眼镜追了出去。

⑩次日上午放学后,曹老师把我叫到他那儿,在书架上翻找了一阵,取出一张当时很流行的小宣传画,在背面签上名字和年月日,递给我:做个纪念吧。到了农村,条件大不如这里,要克服困难,更加努力学习,以后有机会再回城里读书。他坐到靠背椅上,拉着我的手又叮咛了一番。突然,他把我紧紧抱住,胡子和眼镜轻轻蹭着我的脸,那种痒痒的柔柔的感觉,至今还在心头。

(1)文章主要写了曹老师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2)曹老师带学生去游泳,并不是鲁莽之举,而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的,请你从文章中找出这方面的依据。
(3)按照要求品味下面的句子和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他猛地站起身来,向大门走去。他被门槛绊了一下,打了个趔趄,差点摔倒。(从描写的角度)
②他把我紧紧抱住,胡子和眼镜轻轻蹭着我的脸,那种痒痒柔柔的感觉,至今还在心头。(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曹老师离开眼镜会“什么都看不清”,所以他很爱惜眼镜,但在文章的第③段,他却将眼镜重重地搁在桌子上,甚至还忘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一盏煤油灯的回忆,展现了母亲在艰难岁月中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形象。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了母亲在物质和精神上对“我”的双重滋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煤油灯不仅是家庭生活的象征,更是母亲给予希望和温暖的象征。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充满了对母爱的赞美和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忆。

5 . 阅读现代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那年,那灯

宁红

①闲时帮母亲收拾旧物,在一口木箱里,看到一个用牛皮纸紧紧包裹着的物件。原来是一盏厚重的煤油灯。恍惚间,眼前似乎摇曳着煤油灯那柔和的光。

②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照明用的差不多都是油灯。一节带松脂的树结,一个空墨水瓶装点柴油,这就是最简易的油灯。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算是比较高档的,燃烧稳定,灯光明亮。我从小怕黑,天没黑就嚷着点灯,母亲燃起煤油灯,屋内霎时弥漫着一片橘黄的光,朦胧、柔和、温暖。有灯亮,有母亲在,我就觉得踏实。

③那时是我家最艰难的时期,父亲下放到农村,不久身染重病。母亲在镇上的学校教书,白天忙完学校的工作,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纳底做鞋,还要教育儿女,照顾父亲。母亲让我每天把灯罩擦得亮亮的,她说灯光亮堂,心里就亮堂,日子才会过得亮堂。艰难的岁月里,是母亲为全家燃起希望的灯。

④灯下,我见得最多的是母亲纳鞋底的样子。她每穿过去一针,手臂扬起,拉紧线索,又钻进去一针,针索来来回回中,呲啦的声音富有节奏感。看到母亲熟练自如的样子,有一次我央求她让我试试。我左手拿鞋底,右手捏针,可厚厚的鞋底哪里钻得进针去?母亲教我用顶针帮忙,结果针鼻一歪,针扎进我中指的皮肉里。从此,我再也不敢用顶针。

灯下,母亲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享受,还带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母亲是语文教师,她引导我阅读,指导我写作。母亲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百般精打细算,尽可能给我借书买书。多少个夜晚,我做完作业,在那橘黄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对书籍的痴迷,对文字的喜爱,或许那时就随着灯光,一起深深浅浅地印入了年少的心里。

⑥母亲喜欢猜谜语,尤其是字谜,她也培养我的兴趣。记得还是小学二年级时,母亲给我出了一个字谜:一木口中栽,非杏又非呆,若作困字猜,也没好文才。我在纸上写写画画,一会就猜出了字,母亲高兴地表扬了我,我自然备受鼓舞。后来,一些难度更大、有一定技巧的谜语,我也能猜出来。有一次,母亲出了这样一个谜语:炮马士象一盘棋,老帅当中笑嘻嘻。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棋?想了半天,拆字、重组、另解,都猜不出。吃饭也想,睡觉也想,突然眼前一亮:这盘棋没有——欠车?那就是字啊!

⑦今天,煤油灯早已成了历史文物,但一盏煤油灯,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情感。我轻轻摩挲着这盏煤油灯,用牛皮纸把它重新包好放回原处,就让它在这里静静地躺着吧。岁月深处,灯影摇曳,永恒的灯光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也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2段画线词语“弥漫”,描写柔和的灯光充满屋子的情形,表现母亲带给“我”的温暖。
B.文章第3段写家里最艰难的时期,母亲只好挑起生活的重担,表现了母亲的无奈。
C.文章第5段画线句子是过渡句,引出下文母亲带给“我”精神上的影响,使文章衔接自然。
D.文章第5段画线词语“如饥似渴”,写出了“我”对书籍的渴望,表现“我”读书时痴迷的状态。
2.文章第4段为什么要写“我”纳鞋底的事?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就业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长征胜利万岁》是一篇充满激情和力量的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中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文章以“长征胜利万岁”为题,突显了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崇敬之情。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件和场景描写,生动再现了长征的艰难历程和红军战士的顽强精神。文章结构清晰,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激励读者铭记历史,传承长征精神。

6 . 请根据课文《长征胜利万岁》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1.如何理解“长征胜利万岁”这一题目?
2.本文展现了怎样的红军战士形象?
3.请赏析“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4.如何理解“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5.本文属于哪种文学体裁?有什么特点?
6.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描写的?主要描写了哪些事件?
7.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本文有怎样的写作特点?
9.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10.本文运用了许多场面描写,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
11.长征精神是什么?对当代的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精品课堂】【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长征胜利万岁》同步练习(基础模块下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我”和老妈之间的日常互动,生动展现了母女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微妙关系。老妈虽年迈,但依然充满童真和调皮,而“我”在与老妈的“过招”中,既有无奈也有温情。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幽默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可爱、坚强又有些小心机的老妈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我”对老妈的关爱和体谅。整体上,文章温馨感人,充满生活气息,令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美好。

7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和老妈过招

①老妈89岁,正在人生的第二个童年时期,又活泼又率真。我正当中年,精力充沛。可是别以为在耄耋老人的面前你就很强大,和老妈过招,胜算几何呢?

②老妈住在我家朝阳的大南屋,家庭公共电视在她的屋里。晚上老妈总是很早吃饭,很早睡下。老妈说:丫头啊,我睡我的,你看你的,我听不见电视的声音,一点儿也不影响我。为着诚恳的缘故吧,老妈又说:听话啊,我的老丫头,你看吧,愿意看到什么时候就看到什么时候。

③老妈真好,事儿真少,不像我有些同学或朋友的老妈,事儿多。我于是服侍老妈睡下,然后回到沙发上看电视。没看上半小时,老妈高亢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丫头啊,别看了,这灯光晃得我心里闹腾得不行了。因为声音太过突然,我打个哆嗦,手中的遥控器跌落在沙发上。打完哆嗦,我赶紧关电视,关灯,关门,乖乖地退出老妈房间。

④我另有两个房间,每间里都有电脑,坐在电脑前琢磨:老妈厉害呀,不受委屈。我心里很安慰,这个回合我输掉了,但是高兴。

⑤老妈每天都要问我一个问题:百合有电话吗?百合是我女儿,在北京念大二。老妈耳朵背,我附耳回答:有电话。过不了多久,老妈又问:百合有电话吗?有时我忙着别的事情,有时心里被问得厌烦,就不到她的身边附耳回答了,而是先在脸上堆出笑来,口型做得大大的,表示耶!老妈居然看懂了,高高兴兴的样子。这样一天下来老妈对这个问题又问了七八遍,我就笑呵呵地回答了她七八遍。可能问到第九遍时,我趋近附耳向她质疑:妈,您都问了我一千遍了呀。老妈眼都不眨一下说:哪有呢,我也就问了八百遍罢了。

⑥我哈哈大笑,老妈真调皮啊。这个回合我输得甘心。

⑦一天,老妈左侧髋骨突然疼痛,自言快疼哭了。推老妈去医院拍片子,医生说骨质疏松。按照医嘱,系统补钙,喝奶,吃药,静养。为了防止出现意外骨折,我买了坐便椅,不许老妈再去卫生间。这样过了几天,老妈的腿依然疼痛难忍,面部常有痛苦不堪的表情。又过了些日子,老妈平时端坐还好,稍微运动时,表情依然痛苦,躺下歇息的时候,连毛毯都不能自己盖了。我真的很急啊,可是灵感在此刻也出现了。我躲在屋外,偷窥老妈,有巨大收获。老妈独自一人的时候,居然能够比较自如地坐到坐便椅上解决问题,也能自己很轻松地盖好又轻又暖的毛毯。做这些的时候,老妈十分平静安详。

⑧这一次,老妈当我面微微行动时,又说疼啊疼啊,表情显得很痛苦不堪。我俯身贴耳揭她老底:老妈,没有那么疼吧,你其实不怎么疼啊!老妈仰脸看着我,脸上换上一种如孩童般被揭穿真相的纳罕和羞赧,说:你怎么知道的啊?

⑨这个回合我赢了,可是呆呆地想了想,又何必揭穿老妈呢?老妈够可怜的啦,她心里不知道有多害怕和无助呢。我把老妈搂在怀里,很是羞愧,于是这个回合我还是输掉了。

⑩其实,我知道母女之间哪有输赢呢,或者换句话说,我输了,也就是我赢了。

1.请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⑤段画线句表达上的妙处。
3.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文中“我”和母亲在几次过招中“老妈”的表现。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大串讲】【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题(一)(职业模块)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一把老钥匙》以细腻的笔触,围绕老钥匙展开故事。通过母亲寻钥匙、老宅易主、三婶送钥匙等情节,展现了对老宅的眷恋、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浓浓的亲情与邻里情。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老钥匙如同情感的载体,串联起岁月中的珍贵回忆,引发读者对家的温暖、人情美好的共鸣,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与情感温度的佳作。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①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②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⑤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⑥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⑦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⑧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⑨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⑩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們从未离开过。

⑪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⑫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⑬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⑭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⑮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⑯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⑰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1.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母亲寻找钥匙——(①        )——(②       )——陪母亲回老宅——(③       
2.阅读第(9)段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
3.理解文中第14段画线语句的含义。
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人物形象。
5.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4-09-13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中职语文春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六)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选段描写了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的情景,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对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抒情,展现了红军战士在经历艰难险阻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激动心情。文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如“巍巍的雪山”和“茫茫的草地”象征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而“苏维埃”则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和归属感。整体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9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1018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是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我们早就听说,吴起镇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名将吴起的功绩而命名的小镇,可是走进镇子一看,除了一条小河,一排古老的窑洞之外,却看不出有什么纪念吴起的古迹,倒是一个窑洞口旁边挂着的一块牌子吸引了我们。

啊,原来这里挂的是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

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子啊!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苦的日子里我们都惦念苏维埃。如今,在陕北吴起镇的窑洞门口,终于又见到了这个名字。

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同志来了,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1.从抒情方法看,①②两处画线句子有什么不同?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将加点儿词“巍巍的”“茫茫的”去掉可以吗?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3.结合回忆录这一文体,分析这段选文的语言特点。
2024-09-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市政技工学校2023-2024学年五年中技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检测题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文章以故乡的衰败为主线,描绘了乡村的自然景观、社会变迁和人情冷暖,表达了对故乡逐渐老去的无奈和惋惜。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作者不仅怀念昔日的乡村生活,还呼吁有志青年回乡建设,寄托了对故乡未来的希望。文章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现实意义。

10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慢慢老去的故乡

牧云

1)人们常说,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的家乡就像我们的乡亲一样,年复一年地老去。

2)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田野依旧平静,炊烟依旧袅绕。除了平坦的乡村道路延伸着一些希望,其他的都早已定格在记忆里。

3)我的故乡在湖北黄冈,坐落在倒水河畔,是著名的老区。那里远离都市,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群山环绕的故乡被高速公路、铁路抛在一边,更不用说机场了。千百年来,人们或吃田地的出产,或靠一门手艺走村串户,或从事服务业,或在小型企业做手工活,养活着穷二代、穷三代。

4)老家有百多户人家,胡同连通,鸡犬串户。老屋的一条巷子十二户屋连屋,脊连脊。当年,人们吃饭的时候聚在某一家门前,尝百家菜;哪家有红白喜事,大家纷纷自愿帮忙,那叫一个壮观。月儿升起了,竹床、藤椅、小凳搬到一块,劣质烟点燃了,一壶茶,几瓶水,天南海北地唠。小孩们捉迷藏,从第一家一直藏到最后一家。月儿西斜,在大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散了。

5)如今,这条巷子只住着一个独身老人,今年七十多了。其余的都搬家做了城里人。有两间屋子因年久失修、雨水冲刷倒塌,其余的被铁锁封存。走在巷子中,满眼残破、衰败,连鸡犬猫都不见踪影。

6)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

7)村里少见青壮年,他们纷纷到城里打工去了,家里有大事才回来。女孩子开了眼界,宁可嫁给老头、多婚头、残疾人甚至做二奶,也要保留城里人的身份。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着祖传的家业。晚辈给年迈多病的老父老母雇来保姆,给田地请来小工。一句话,不差钱,缺的是宝贵时间。农村的扶贫款项很多,合作医疗也很完备,但是老人缺的是在身边尽孝心的孩子。

8)小学荒废了。断壁残垣,荒草藤蔓,紧锁的木门。也不知道没有玻璃的窗户里,除了藏着我儿时的回忆之外,还有什么宝贝物什。随着孩子自然和非自然的递减,农村学校大都被并到乡镇里了。孩子在家门前上学的时代就这样远去。

9)村子旁有一个工厂,曾经机声隆隆。这里加工的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武钢。能够到厂里做工是青年人的梦想。他们能够拿一份不错的薪水,每年还有几次去武汉的机会,的确让人眼馋。现在,这里已经办成了榨坊,虽然仍有机器声,但没有当年旺盛的人气。

10)走近田野,澄澈依旧、碧绿依旧。虽然种植的面积与重点有些不同,但不外乎还是那些品种。欠缺和遗憾却太多了。水间鹭鸶呢?田埂上的王八、水蛇呢?塘梗上的桑葚、梧桐籽呢?望着绿得有些沉寂的田野,我怅然若失。

11)乡间还有保留了数十年的行当,那就是货郎、赤脚医生(兽医)。自行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只有在年关,摩托、各种小汽车才会多起来。

12)在跟村支书的聊天中得知,虽然党的富民政策好,但青年人习惯了做城乡之间的候鸟,不愿意在老家生活。可喜的是,本村有一个叫二狗的青年,在外打工十多年,积累了千万身家,近来准备回乡投资创办绿色家园公司。他计划承包部分的山坡,逐年改良山林品种,以山茶和果木为主。扩建山间公路,增挖鱼塘鱼池。并新建休闲餐厅、宾馆和体育娱乐场馆。二狗的计划提起了我的兴趣。也许,像这样的有志青年才是农村的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够给家乡注入活力,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中作者说故乡“慢慢老去”,这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故乡随时间的流逝,正慢慢变得残破、衰败和古老。
B.“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这句话的意思是农村青年到城里打工,在城里生活,很少回乡修房安居的。
C.文章第(10)段“我怅然若失”的原因是,农村田野澄澈碧绿依旧,但种植品种传统老旧,生态和农村风味欠缺和遗憾太多了。
D.文章第(12)段写农村青年二狗的事迹,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观点:有志青年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才能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
E.全文用衬托的手法,用现今逐渐衰败的乡村衬托过去的风味小村、淳朴的乡民和宁静的乡村生活,主要表达了对过去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2.第②段叙写了什么?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的赏析。
3.作者说故乡在“年复一年地老去”,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样说的理由。
2024-09-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陕西省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考试综合试题甲(B)语文部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