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 题号:2363655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是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之所以异于常人者在于感觉敏锐。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1)下列关于“曲愈高,和愈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对事物之间的差异刻画越精微,他的知音就越少。
B.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格调越高昂,他所得到的赞同就越少。
C.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修养越高,他引发的共鸣就越少。
D.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观点越是独特,他获得的认同也就越少。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最后一茎干草压死骆驼的典故告诉我们,事物的质变总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
B.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意在告诉我们,绝无隔阂的心灵沟通是不可能的。
C.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较常人在感觉上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
D.除主观因素之外,导致诗人孤寂的客观原因是常人感觉迟钝,心灵麻木,思维定式。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寻常而鲜活的女性世界,必定是不完美的。用脂砚斋的话说: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这些陋处,在形貌、才智、性情诸方面,都被自然、本真、原汁原味地透露了出来。

《红楼梦》作者在标榜小才微善而非大贤大能的同时,已经为女性世界的陋处做了铺垫。红楼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中的数十名年轻女子,正是带着各自的缺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地生存在大观园内外。

以形貌论,《红楼梦》扬弃了尽善尽美,不打造绝代美女群。形貌兼美的女子微乎其微;两个女主人公的肖像描写亦重在气质风神,绝无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之嫌;至于多数女子,只是形貌清秀、可爱、不俗罢了;部分年轻女子甚至相貌平平,乏善可陈。

以才智论,《红楼梦》也扬弃了尽善尽美,不打造绝代才女群。如前所说,年轻女子可能拥有的各种门类各种层面上的才情智慧,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各个女子的身上。黛、钗、湘、妙、琴以诗才胜;钗、琴、岫、妙以学问胜;探、凤以长于管理胜;惜春以画胜;莺儿以编艺胜;晴雯以补裘胜;凤姐、小红还有麝月以口才胜;凤、平以识人胜;秦、探以居安思危、近忧远虑胜,等等。

以性情论,《红楼梦》与尽善尽美的女性王国尤为绝缘。这部大书不打造绝代贤女群。性情,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与后天养成的社会属性的融合。崇尚自然、本真、原汁原味的写实大师不相信有什么天生圣人和道德完人。

脂砚斋说曹雪芹写女人有至理至情之妙。比如尤氏,论德比阿凤高十倍,惜乎不能谏夫治家,所谓人各有当也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往不美,何不近情理之如是耶!鲁迅说《红楼梦》写人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

林黛玉,无疑是任情美之最。其性情中的清标之气,其恋情中的清纯之气,其诗魂中的清奇之气,牵动着历代读者的心。她还是古今一脉相承的种种悲剧意蕴的集大成者。即便如此精致的艺术品,其精神内涵也有显见的陋处:其小性子,行动爱恼人的自恋型人格,让疼爱她、欣赏她、敬畏她的人们,经受了许许多多鸡零狗碎的折磨,更为她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林黛玉过早地夭折了,她的死是当时的大小社会环境、大小文化氛围的罪过,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性格弱点又何尝不是催化这一人生悲剧的内因?难怪贾母不选择她为宝玉妻;难怪钱锺书《谈艺录》中说当知木石姻缘微幸成就,喜将变忧,佳偶始者或以怨偶终;难怪许叶芬遗憾地说死黛玉者黛玉也

薛宝钗,无疑是中和美之最。其男人观中的务实风神,人际交往中的宽和风神,直面不幸婚姻的凝重风神,诗词魂魄中的蕴藉风神,无不挥发着恒久的魅力与亲和力。然而,这小小女孩为人处世的圆熟与自控能力的超常,却让人不适、有隔膜感。她至少在七八个场合中(如猜元春灯谜、论金钏死由、诋芸红隐私、责宝琴诗题等)都大可不必如此这般地说话行事和做人。小小年纪,竟如此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真让人大开眼界。

其他,如迎春过于懦弱,被视为有气的死人;惜春过于孤僻,用尤氏的话说,心冷口冷心狠意狠;探春是四姐妹中最为才清志高、超尘脱俗者,然在面对赵姨娘和贾环的劣迹时,亦有受制于宗法观念而不近人情之处,等等。

要之,不完美的女性世界,才是真实和谐的人的世界。

(摘编自刘梦溪主编《红楼梦十五讲》)

1.下列论证方法中,文章没有使用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B.比喻论证C.对比论证D.引用论证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红楼梦》里女性的形貌都不够完美,这才是寻常而鲜活的女性本象。
B.文章分析《红楼梦》中女性的才情智慧,交代了各自的特色,旨在充分赞赏她们。
C.说薛宝钗“大可不必如此这般地说话行事和做人”,意指宝钗做事还不够圆融得体。
D.说惜春“心冷口冷心狠意狠”,意思是惜春的最大“陋处”在于她特别的心狠手辣。
3.下列对林黛玉性格形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林黛玉的性格是其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她小气的性格导致对他人和自我的折磨。
B.林黛玉的魅力特质恰好与她性格上的弱点有关,这反而使得她具有别样的任情美。
C.文章认为钱锺书说即使是宝黛结婚也不一定会幸福,这是基于对黛玉性格的分析。
D.文章强调性格是黛玉悲剧的内因,意在否定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其悲剧的主因。
4.下列对文章写作手法与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于大多数人重点谈论《红楼梦》中女性的美,文章将立论侧重在这些人物的“陋处”,这就使得论点具备了新意。
B.文章从才情、学识、性格、形貌等多方面展开论述,多方位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评价,更显论证周全妥帖。
C.文章引用脂砚斋、鲁迅、钱锺书等的观点来论证女性的“陋处”,充分利用大众对名人的迷信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D.文章重点论述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人物,对迎春、惜春、探春等人则点到即止,使得材料取舍得当,论证有详有略。
2024-07-23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探讨了人类语言媒介的发展历程,从口语时代的声波传递,到书面语的结绳记事、实物传信和图画刻符,再到有声媒体时代的电波化,最后进入互联网时代。文章强调了每个时代语言媒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交流的影响,指出了技术进步对语言传输的突破性贡献,并提出了网络时代对语言生活的新要求。整体来看,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展示了语言媒介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重要性。

【推荐2】请阅读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一、口语时代 

从获取有声语言到文字的产生出现书面语,这段时期是人类的口语时代。口语时代人类有各种伟大的进步,本文最关心三点:

其一,获得了语言符号。这种符号的强大在于具有切分、组合功能。句子可以切分为词语,词语可以依据语法组合成为新的句子。当然,词语也可以再行切分,句子也可以再行组合。这种切分、组合功能使语言具有非常神奇的功能,即用有限的符号表达无限的意义。

其二,把一般生理器官改造为口语器官。口语器官包括发音器官、听觉器官和大脑口语处理器官。发音器官主要由肺、气管、声带、咽腔、口腔、鼻腔以及唇、齿、舌、颚等构成,这些器官最初都不是为语言而生的,呼吸、咬嚼等是其第一功能,协同发出语音乃是第二功能。听觉器官的第一功能是听声音,第二功能是听语音。大脑的口语处理器官也是后来进化而成。

其三,创造了原生口语文化。口语时代的杰作是人类至今能够听到或读到的远古史诗,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印度的《罗摩衍那》及《江格尔》《玛纳斯》《格萨尔王传》等。

 二、文字及书面语 

为打破时间、空间对口语的限制,在结绳记事、实物传信、图画刻符等探索的基础上,人类最终在距今5500年前创制出了文字。有了文字就有了书面语,书面语的媒介物是光波,人类从此具有了声波和光波两种语言媒介物。文字及书面语的产生,特别是印刷术及报纸杂志的出现,对人类的进步影响巨大。

其一,产生了识字人这一文化群体。他们可以对书面语反复修改雕琢,使之成为经典。他们可以根据不同场合有意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而形成不同文体,使语言功能得到丰富发展。修饰文章的经验及文体风格的体验,可以作为知识传授,这便有了最初的语文教育。

其二,产生了书面文化。书面语可以将人类的经验远达八荒、遗传千代,人类的文化记忆不再仅凭口耳,历史由传说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信史阶段。特别是印刷术的出现,书籍复制的速度大大提升而成本大大下降,并催生了报纸及新闻、消息、社论、现代广告等各种新文体,识字人群体不断扩大,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垄断品,新闻可以及时影响大众。大量研究表明,书面语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记忆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类的叙事方式、认知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其三,人类拥有了声波、光波两种语言媒介物。语言生理器官除了原先的口语器官之外,又发展出书面语器官。书面语器官包括文字书写器官、文字识认器官及大脑书面语处理器官。书面语器官的语言功能也是第二功能,手、臂的第一功能不是写字,眼睛的第一功能不是读书。此外,大脑书面语处理器官与大脑口语处理器官应有密切关系,但是否它们就是一套处理器官、一套运作程序,还不太清楚。

书面语器官是通过教育来实现其语言功能的,如果忽略儿童学话的经历,口语器官的语言功能仿佛是天然的。而且,口语的使用只有生理器官就基本可以,而书面语的使用则需要有书写工具,需要制书、藏书、运书的物理条件及技艺,亦即需要物理上的语言装备。特别是印刷术出现以后,书写、阅读、印刷存运书籍的物理装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电波与有声媒体 

电波把声波、光波这两种传统的语言媒介物电波化,有声媒体对语言功能进行了放大,并不断有新发展。有几点令人关注:

其一,语言的传输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声媒体时代,语言传播更加便利,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形式更加多样,传播人群更具针对性,传播幅员也更加辽远。特别是在标准语音的传播方面作用显著,标准音的社会普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其二,大幅度提升口语的功能。播音口语一般都有书面语支撑,但既不等同于书面语,也超越自然口语。随着各种节目的表达需要,播音口语会形成不同的文体(语体),比如正式的播音语体、主持人语体、体育解说语体等。有声媒体对播音、主持人的口才有新要求,对记者、编辑也有不同于平面媒体的新要求。

其三,有声媒体不需要个人再增加一套处理电波的生理器官,但需要添置收音机、电视机等语言物理装备。社会为有声媒体要增加许多新装备、新行业和新职业,如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建造,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传输与接收,以上所涉及的各种设备、人员等。就技术层面而言,语音处理技术获得巨大发展,处理语音的电子设备接踵而生,如留声机、录音机、麦克风、扩音机、电话机、电影、广播、电视等等。五千多年前,人类用文字技术打破了时空对口语的限制,而此时,人类又用电子技术打破了时空对口语的限制。

四、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人类的语言生活要比网络媒体更加丰富多彩。有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人类现在的交际更多的是面对计算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传统的人人交际模式使用范围正快速缩小,新兴的人机人交际模式正发展为主要交际模式。过好语言生活,个人需要较为复杂的语言配置,不仅要有两套语言生理器官,即处理声波的口语器官、处理光波的书面语器官,还要有一系列处理声、光、电 三波的语言物理装备。而社会,则需要拥有处理声、光、电三波的语言技术、语言物理产品及相关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体系,还需要拥有与之相关的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

其二,过好虚实两个空间的语言生活。网络不仅产生了网络媒体,不仅促生了人机人的交际模式,而且还为人类在现实空间之外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使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产品,如网页浏览、键盘输入、电子邮件、PPT制作、QQ、短信、微信等,写字的机会渐少,键盘打字、触屏写字及屏幕阅读逐渐成为新习惯。而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也会影响到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在互联网+的今天,在中国网民数量超过7亿的今天,虚拟空间的虚拟性已经极大减弱,虚实两个空间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过好虚拟语言生活,管好虚拟语言生活,是目前的重要课题。

其三,妥处信息边缘化问题。网络时代最大的不公平是信息获取的不公平,最大的危机是被信息边缘化。要关注农村、西部、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要关注离退休老人、家庭妇女,尽量减少不上网、不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作为国家,不仅要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力,加强公民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消弭信息鸿沟;而且还要努力发展网络,以保证国家不被互联网边缘化

1.下列选项中,对作者观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在“口语时代”的语言媒介主要是声波。
B.结绳记事、实物传信和图画刻符属于书面语。
C.电波把声波、光波这两种传统语言媒介电波化。
D.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负载方式几乎都可以进入互联网。
2.人类在口语时代的语言成就有哪些?
3.请解释文中提到的“语言物理装备”。
4.在有声媒体时代,语言的传输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里?
5.网络时代对人类的语言生活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7日内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先说语言的功能。语言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它的表意和交流的作用,还有就是它的记录与记忆的功能。

我觉得语言还有一种帮助思想、推动思想的功能,不但变成思想的符号,变成思想的载体,而且变成思想的一个驱动力,成为激活思想的一个因素。我曾经很喜欢一篇文章,一个英国人写的,文章的题目叫做《作家是用笔思想的》。他讲的就是作家思想过程和写作过程是分不开的,并不是作家想好了一切才能写作的,恰恰是只有在写作的过程中,他才使自己的思想慢慢地变得明晰,使他的形象慢慢地变得鲜明,使他的故事开始找到了由头,从这个由头发展到那个由头,从那个由头又和另外一条线发生了联系。我觉得他说得非常对。

小时候我老想一件事,怎么那个巴尔扎克能写那么多东西啊,巴尔扎克的脑袋得多大啊,否则他怎么能装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的人物呢?后来我才明白,并不是那些故事都现成地装在巴尔扎克的脑袋里的,脑袋里装着四百多部故事,不可能,会累死的。巴尔扎克不停地生活,感受,头脑中不停地生发着各种各样的语言,这些语言编织起来,串起来。他从这一串又会引起那一串,这中间有联想、有判断、有分析、有追忆、有比喻。比喻甚至于也不是事先就想好的,事先想好,这一般不大可能。当然我不能够绝对地这么说,因为作家里有各种的例外。我听过一次老舍先生的讲演,他说茅盾先生是最有计划最仔细的一个人,他的任何一部长的作品,在写作之前都写了很仔细的提纲,然后他基本上按提纲写下来。我知道的作家能够这样有计划的只有茅盾先生一个人。其他的大部分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他的思想是慢慢地获得一种形式,慢慢地变得有一点明晰,又慢慢地产生新的困惑。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个故事的形成,就像种棵树一样,初始的想法就像是一颗种子。刚开始写的那几章,就好像在那儿松土,拱动,然后开始发芽,长出一枝枝子来了,又长出别一枝来了,然后它的主干也长得粗一点儿了。这个时候它又受到了风霜雨雪,或者是正面的,或者是反面的影响,它又发生了一些变化,等等。相反,如果你不用语言来梳理你的思想,不用语言来生发你的思想,不用语言去演绎你的思想,那么你的思想是不可能成熟起来的。

(选自王蒙《语言的功能》)

1.下列不属于选文内容的是(     
A.语言具有表意和交流的作用、记录与记忆的功能。
B.语言具有帮助思想、推动思想的功能。
C.语言具有形成、推动和发展人的感情的作用。
D.写作的过程中以语言梳理、生发、演绎思想,使思想成熟。
2.下列不属于选文第三段运用的论证方法的是(     
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D.引用论证
3.下列关于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作者对人所共知的语言最基本的浪漫功能做了简略交代,使得观点全面、严谨。
B.选文第二段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论述语言的功能的。
C.选文第三段是从“纯粹的文字上的掂量”的角度来论述语言的功能的。
D.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总是反复地向别人诉说孩子被狼吃掉的悲惨故事,可以作为“语言具有帮助和推动思想的功能”的例证。
4.结合全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王蒙,河北沧州人,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主要作品有《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踌躇的季节》等。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以语言的功用开头。以语言的功用结尾,前后呼应结构严密。
C.这篇学术报告突出的特点是在介绍自己的见解时,从观点到依据,大量地通过主观感受。切身体会来阐释。
D.作者口语化的表达,体现了深入浅出、简洁谨严的语言风格。
2024-06-21更新 | 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