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5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庄子·养生主》,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道”的理念。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循自然规律,游刃有余地解牛,体现了技艺的超凡境界。文惠君的赞叹和庖丁的回应,进一步揭示了“道”超越技艺的深层含义。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展现了庄子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充满了哲理和艺术的美感。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至此乎   盖:何,怎样
C.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
D.如土   委:卸落
2.下面句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刀騞然,莫不   合乎B.庖丁刀对曰   放下
C.刀而藏之   好的D.乎技矣   超过
3.下列选项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B.一人心,千万人之心也
C.善刀而藏D.始臣解牛之时
4.下列选项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A.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B.善刀而藏之
C.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5.对上面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生指维护生命的延续,而不使损害本有的生机,主是宗旨的意思,即根本的要义。庄子借解牛说明养生之道。
B.刀比喻生命,也就是人。刀用来解牛,就好像人在世生活要接触世上种种困扰和打击。
C.在庄子的笔下,本来充满血腥味道、繁重肮脏的解牛过程,却好像是一场美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一样。庖丁解牛时的手、肩、足、膝的动作,宰牛发出的声音都有节奏,有美感,充满了浪漫气息。
D.文章把三年前庖丁用刀的情况跟族庖,良庖用刀的情况对比,衬托出庖丁的超凡技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024-09-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通过郭橐驼种树的故事,揭示了顺应自然、尊重事物本性的道理。郭橐驼以顺木之天、致其性为原则,成功种植树木,反映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文章借种树之道,阐述了为政之理,批评了官吏的繁苛政令,指出过度干预反而有害。通过对比,强调了顺应自然、简政放权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现实意义。柳宗元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塑造了郭橐驼这一形象,寓意深远。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有能反是,则又爱之太,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事以为官戒也。

——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实以   B.其也若子   栽种
C.有能反是者   假如D.则又爱之太   恩惠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植则不然                 苟有能反是
B.不抑耗其实而已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C.子之道,移之官理       吾小人辍飧饔劳吏者
D.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事以为官戒也
3.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凡是长安城的豪绅人家作为观赏游玩的,以及种树卖果赢利的。
B.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得快。
C.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用手指抓破树皮来检验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察看栽得是松是实。
D.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看到那些年老的人喜欢不断地发布各种命令。
2024-09-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通过孔子与四位弟子的对话,展现了不同弟子的志向和性格。子路急躁自信,曾皙淡泊宁静,冉有务实谨慎,公西华谦逊有礼。孔子通过对话引导弟子们表达各自的志向,并在最后对他们的回答进行点评,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也展示了他对弟子们的了解和期望。文章结构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个人志向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路率尔对曰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B.夫子                  哂:微笑
C.异乎三子者之        撰:才能,此指为政的才能
D.如会同,端章甫        端章甫:端着章甫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之以饥馑B.如会同,端章甫
C.乎大国之间,D.异乎三子者之
3.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4.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尔何如B.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C.异乎三子者之撰D.夫子何哂由也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章甫,愿为小相焉。
B.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民。
C.子曰:“何乎?亦各言其志也!”
D.三子者出,曾皙
6.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2024-09-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加横线字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也久矣               六艺经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
C.吾而师之                         乃大惊,问所
D.其闻也亦先乎吾               余嘉其能行古
2.下列句中的“师”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犹且从师而问焉
B.而耻学于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择师而教之
3.下列各项中,加横线字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B.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登泰山而天下
D.其圣人也亦远矣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下列各项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下列句子中关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7.下面对于课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B.作者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有破有立,以破为主。
C.在作者韩愈看来,授书习读还远远不能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难释疑。
D.作者认为士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
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译文:三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译文: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代的议论文。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六艺经传”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D.“好古文”中的“古文”指的是古代文言文。
2024-09-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荀子的《劝学》,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文章指出,学习如同染色、磨砺和雕刻,需要不断积累和持之以恒。荀子还强调了善于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指出即使天资平庸的人,通过借助外物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显著的成就。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富有哲理,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豉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        已:停止
B.马者            舆:车
C.江河            绝:断绝
D.虽有槁暴            槁暴:枯干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取之蓝而青于蓝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故木受绳                      更相枕以卧
C.吾尝终日思矣                  人非生知之者
D.蛟龙生                           犹且从师而问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筋骨之强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蚓无爪牙之利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君子生非异也
6.下列各句中,用来总论学习的意义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⑤
7.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了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2024-09-1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大串讲】【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基础模块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赵惠文王时期,蔺相如出使秦国的故事。文章通过对话和叙述,展现了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他在面对强秦时,冷静分析利弊,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策略,成功保护了赵国的利益。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语言简练,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和忠诚,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外交斗争。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子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计欲亡走燕             窃:偷偷地
B.即秦兵之来             患:忧虑,担心
C.则幸脱矣             得:能够
D.臣愿璧往使             奉:双手捧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而君幸赵王             故燕王欲结
B.愿十五城请易璧             敛赀财送其行
C.今君亡赵走燕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秦以城求璧赵不许       劳苦功高如此
3.下列句子中,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相同的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
C.欲呼张良与俱去D.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秦王在得知赵王得到和氏璧后立即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显示出了他想得到和氏璧的急迫心情和诚意。
B.在缪贤得罪赵王想逃亡燕国时,蔺相如让他去向赵王请罪。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善于分析事情的利害关系。
C.在赵国无人出使时,蔺相如自我推荐去秦国送和氏璧,这显现出了他超出常人的勇敢。
D.蔺相如分析送璧的得失,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对此事的独特见解。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春季高考研究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三第四次联合考试语文联考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段文言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通过具体的例子阐述了“王道”的基本原则,即统治者应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保障民生。文中提到的“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等,强调了农业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孟子还指出,统治者应关注民生,确保百姓衣食无忧,才能实现真正的仁政。文章通过对比和类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批判了统治者推卸责任的行为,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7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不可食也          胜:尽,完
B.斧斤时入山林       以:按照
C.之以桑                 树:种植
D.庠序之教             谨:郑重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A.唯利
B.余所嫁妇人之父也
C.谁能定非之真
D.又在六国下矣
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死生亦大矣
B.未之有也
C.以吾一日长乎尔
D.铸以为金人十二
4.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年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8 .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征民间B.成
C.得佳者养之D.与弟子角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年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9 .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赢粮而景从B.杯盘狼籍
C.暴秦之欲无厌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024-09-1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通假字题型专练-【中职专用】备战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文化统考卷题型专练(江苏专用)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10 . 下列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不赂秦
B.以秦之心
C.至尊而制六合
D.怒发冲冠。
2024-09-11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词类活用题型专练-【中职专用】备战2025年职教高考文化统考卷题型专练(江苏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