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4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选自王安石和苏轼的奏疏,分别表达了他们对国家治理的看法。王安石认为,尽管皇帝有德有才,但由于不懂法度,导致国家内忧外患,财力困穷,风俗衰败。苏轼则认为,国家治理的问题不在于法制,而在于用人不当。两人都关注国家的长治久安,但提出了不同的解决路径,王安石强调法度的重要性,而苏轼则重视选贤任能。文章通过对比,展现了两位大臣的治国理念和智慧。

1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声色狗马、观游玩好之事,无纤介__蔽,而仁民爱物之意,孚于天下;而又公选天下之所愿__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此虽二帝三王之用心,不过如此而已,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于此,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节选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乙】臣窃以为当今之患,虽法令有所未安,__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__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国家法令凡几变矣,天下之不大治,其咎果安在哉?曩者大臣之议,患天下之士,其进不以道,而取之不精也,故为之法。而议者欲以此等致天下之大治,臣窃以为过矣。故曰:失在任人而已。

(节选自苏轼《策论》)

注:諰諰:担心、害怕。

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天下——由成语“不孚众望”可推断“孚”为动词,理解为“信服”。
B.之以事——由《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可推断“属”为“嘱”的通假字。
C.臣以为当今之患——根据上下文,推断“窃”可译为“偷偷地”。
D.天下之财力以困穷——根据语法知识可知,“日”作状语,译为“一天天”。
2.依次填入文中序号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之       ②而       ②且       ④于B.①之       ②以       ③而       ④于
C.①于       ②以       ③而       ①之D.①于       ②而       ③且       ①之
3.下列对文中句子句式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是一个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B.“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是一个以“于”为标志的状语后置句。
C.“非法制之罪也”是一个以“非”为标志的否定判断句。
D.“其咎果安在哉?”是一个以疑问代词“安”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
①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
②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
曩者大臣之议,患天下之士,其进不以道,而取之不精也,故为之法。
③以前大臣的奏议,恐怕天下的读书人,不按照正规法度进取,因而取士不优良,所以创造了法度。
④以前大臣的奏议,恐怕天下的读书人,他们上进却不讲道义,因而取士不优良,所以创造了法度。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5.王安石和苏轼针对国家治理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主张,请根据材料概括两人的基本观点。
2024-09-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温州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出自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奏表。文章通过叙述作者孤苦的身世和对祖母的深厚感情,表达了他因孝道而不愿出仕的心情。文中多用四字句和对偶句,语言简洁而有力,情感真挚动人。作者巧妙地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恳请皇帝允许他尽孝,体现了古代士人重视孝道的传统美德。整篇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遭闵凶 夙:早
B.形影相吊:安慰
C.慈父见 背:背着
D.常在床   蓐:同“褥”,褥子
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刘夙婴疾病     拔剑撞破之
B.臣险衅          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C.内无应门五尺     然则诸侯地有限
D.因击沛公     成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则刘病日笃”中的“日”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谨拜表以
B.项伯乃驰之沛公军
C.无期功强近之亲
D.叮不释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来打动晋武帝。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等。
D.前两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朗朗上口,亲切自然。
2024-09-1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苏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记述了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面对河水决堤的危急情况,亲自指挥筑堤护城的事迹。文章通过描写苏轼不畏艰险、亲力亲为的形象,展现了他作为地方官员的责任感和领导力。苏轼不仅成功地保卫了徐州城,还采取了长远措施防范未来的洪水灾害,体现了他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文章语言简练,情感真挚,突出了苏轼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选自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河曹村       决:水冲破(堤岸)
B.河将害城,事       急:紧急,危急
C.公于城上,过家不入       庐:简陋房屋,古代官员值宿所住的房舍
D.以水之再至       虞:准备,防范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尾属       公庐城上
B.朝廷从       以虞水再至
C.余与四人拥火       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
D.民心安:       当立者公子扶苏
3.与“吾谁与守”特殊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B.沛公安在
C.驱使复入D.堤成,水至堤下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曹村决堤,徐州危急的时刻,苏轼为安定民心,惩治了弃城而逃的富民。
B.武卫营众将士,感于苏轼的贵重人品,也加入了筑堤守城的行列。
C.苏轼是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官员,他不仅战胜了洪涝,也为防范以后洪水之患做了努力。
D.徐州的百姓感激苏轼在危急关头不抛弃不放弃,因此思念他。
2024-09-1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职教高考仿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三)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本文通过描写成名一家不幸遭遇,深刻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作者借小虫斗胜之奇,批判了“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的现实,展现了小人物在强权下的无奈与挣扎,以及偶然中的必然——善终得报,但讽刺意味浓厚,引人深思。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之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1.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庐访成    造:到。
B.敌领     龁:咬。
C.其能     疏:疏忽。
D.抚军亦厚成   赉:赏赐。
2.列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覆之以掌
A.村中少年好事者B.此物故非西产
C.既而得其尸于井D.楼阁万椽
3.列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叮不释
B.则应节而
C.赐抚臣名马衣缎
D.沛公欲关中
4.“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听说:一个人飞上天,神仙就连鸡犬也带走了。的确是这样的啊!
B.听说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飞上天,神仙就连鸡犬也带走了。这话真是一点也不假啊!
C.听说:一个人得道升天,就连鸡犬也成了神仙。这样啊!
D.听说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得道升天,就连他的鸡犬也成了仙。这话真是一点也不假啊!
2024-09-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河北中职对口升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文章出自荀子的《劝学》,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荀子通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寒于水”等比喻,强调了学习可以使人超越原有的状态。文章还指出,君子之所以能成就非凡,是因为善于借助外物。荀子通过对比和类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和借助外物的重要性,论证严密,语言简洁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B.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下列句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吾尝跂而望矣               跂:抬起脚跟站着
C.而绝江河                      绝:横渡
D.而神明自得                  神:神的总称
3.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绝江河B.冰,水为之,寒于水
C.积善成德,神明自得D.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下列各句在句式方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宾语前置句)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
C.冰,水为之。(判断句)
D.金石可镂。(被动句)
2024-09-12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职教中心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韩愈的《师说》通过对古今师道的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中耻于从师的风气,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古代圣人尚且从师问道,而当代士大夫却耻于从师,导致愚者愈愚。韩愈通过列举巫医、乐师等职业不耻相师的例子,反衬士大夫的愚昧,呼吁恢复尊师重道的传统。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体现了韩愈对教育和学术风气的深刻关注。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关于   对于
B.或师焉,或                       不:通“否”,表否定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       相似:差不多
D.师道之不可知矣                    复:恢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于身也,则耻师焉
A.皆出于此乎   B.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C.吾未见明也 D.可怪也欤
3.下列加点词语在本文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B.句读之不知
C.小学而大遗D.君子不齿
4.下列对文段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译文: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C.曰师曰弟子云者
译文:有相互称“老师”称“弟子”的
D.官盛则近谀
译文:(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2024-09-1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江西省中职对口升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三)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探讨了“志向与力量”的关系。材料一选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强调了实现目标需要志向、力量和外部支持。材料二介绍了王安石的生平和变法经历,展示了他“尽吾志”的精神。材料三引用《左传》中的一句话,提出了“量力而行”的观点。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古今结合,探讨了在追求目标时如何平衡志向与实际能力,既要有远大志向,也要量力而行。

7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材料二:

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改革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21岁考中进士步入官场,拥有主政地方近30年、曾两次担任宰相又两次被罢免的传奇人生。推行新法15年,王安石因变法而闻名,领导了北宋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他所处的年代正值北宋王朝开始走向衰落的中期,面临着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艰难困境和国家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不足斗争精神努力实现其政治抱负。

(选自朱虹《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三:

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选自《左传·昭公十五年》)

1.小乐梳理了材料一阐述的“到‘险远之地’,赏‘非常之观’”的3个条件,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原文表述提炼出的结论
条件一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______
条件二______有力
条件三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______

2.小乐制作了《“尽吾志”的王安石》读书卡片,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将原句摘抄至读书卡片中,并补全相关诗句。
“尽吾志”的王安石
来源原句摘录
《游褒禅山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______
《改革家王安石》______
《登飞来峰》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3.材料三指出,做事应量力而行。有人认为“尽力而为”是气魄,“量力而行”是科学;“尽力而为”是超越,“量力而行”是基础。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理解。(50字左右)
2024-09-12更新 | 0次组卷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诗歌的开头用碧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哪两句诗从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
(3)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2024-09-12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职高高一基础模块下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整体分析:《劝学》是荀子的名篇。文章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文中运用大量比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形象地阐述学习能提升自我。还以借助外物的例子,如“假舆马”“假舟楫”,说明善于利用外部条件可事半功倍。全文论证严谨,语言生动,对后人劝勉学习具有深远意义。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青,取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矣,不如须臾所学也;吾尝跂而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       已:停止
B.其曲中       规:直尺
C.𫐓使之然也      𫐓:使……笔直
D.就砺则利       金:金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冰,水为而寒于水
A.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B.不如须臾所学也
C.𫐓使然也
D.锲而舍
3.下列加点字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B.吾尝终日而
C.吾尝跂而
D.君子生非异也,假于物也。
4.下列对文段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译文: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本性没有什么差别,都喜欢假的东西
2024-09-1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词阅读 | 较难(0.4) |
整体分析:杜甫的《蜀相》通过描写诸葛亮祠堂的景象,表达了对这位蜀汉丞相的深切缅怀和崇敬之情。诗中通过“碧草”“黄鹂”等自然景物,烘托出肃穆的氛围,并以“出师未捷身先死”感叹诸葛亮的英年早逝,抒发了对英雄壮志未酬的无限惋惜。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结构严谨。

10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祠堂何处寻”中“丞相”指的是诸葛亮。
B.“锦官城外柏森森”中“锦官城”指的是成都。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中“频烦”如今写作“频繁”。
D.“两朝开济老臣心”中“两朝”指的是东汉和西汉。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锦官城外柏森森”中“森森”表现了丞相祠堂阴森恐怖的样子。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结构不对仗。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结构对仗。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说诸葛亮死了,刘备哭得很伤心。
3.下列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指祠堂门前的景色。
B.“两朝开济老臣心”表达了诸葛亮的忠心。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一句中“三顾”表达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D.尾联运用了岳飞的典故,抒发杜甫报国无门的悲痛。
2024-09-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