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5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着精华。风吹麦田,麦田摇荡,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庄。到了6月,农民抢在雷雨之前,把麦田搬走。

秋收后,田野如新婚的房间,被农民拾掇得干干净净。一切要发生的,一切已经到来的,它都将容纳。在人类的身旁,落叶悲壮地诀别它们的母亲。树木养育了它们,为了大地上呈现的勇士形象。

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临的迹象。整整过了一冬的北风,已经从天涯返回。看着旷野,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我想大声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

(选自苇岸《大地上的事情》)

1.选文中分别写了哪些事物?
2.联系全文,你认为作者通过“大地上的事情”想要表达什么主旨?
3.选文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请结合划线句进行分析。
4.如何理解文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一句的含义?
2024-03-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苏职教高考冲刺模拟(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④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⑤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⑥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有关选文的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描写月下荷塘,依次写荷叶、荷花、荷波、荷香、流水,作者由远及近,由上而下,次序井然。
B.第②段描写荷塘月色,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C.第③段描写荷塘四面,先写树,再写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重点在写远山,呈现朦胧缥缈的特点。
D.第④段由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想象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表现对故乡江南的惦念。
2.下列对选文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泻”增强了动感,从反面描写月光从高空照耀下来的景象。
B.“浮”有水气升腾、扩散、弥漫的感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C.“洗”承上文“泻”字而来,表现了月光的柔和而清洁。
D.“笼”以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态,表现了月光的柔美。
3.“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B.作者感到生活惬意,别有风味。
C.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D.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4.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说明其表达效果。
5.作者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赋》中采莲的热闹场面,有什么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

汪曾祺

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蒌蒿的字,我小时候不知怎么写,后来偶然看了一本什么书,才知道这个字音。但我查了几本字典,都音,我有点恍惚了。”“一声之转。许多从的字都读,如”“”“”……这本来无所谓,读,关系不大。但字典上都说蒌蒿是蒿之一种,即白蒿,我却有点不以为然了。我小说里写的蒌蒿和蒿其实不相干。读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蒌蒿生于水边,与芦芽为伴,分明是我的家乡人所吃的蒌蒿,非白蒿。或者即白蒿的蒌蒿别是一种,未可知矣。深望懂诗、懂植物学,也懂吃的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我所说的极清香,很不具体。嗅觉和味觉是很难比方,无法具体的。昔人以为荔枝味似软枣,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我所谓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这是实话,并非故作玄言。

枸杞到处都有。开花后结长圆形的小浆果,即枸杞子。我们叫它狗奶子,形状颇像。本地产的枸杞子没有入药的,大概不如宁夏产的好。枸杞是多年生植物。春天,冒出嫩叶,即枸杞头。枸杞头是容易采到的。偶尔也有近城的乡村的女孩子采了,放在竹篮里叫卖:枸杞头来!……”枸杞头可下油盐炒食;或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那滋味,也只能说极清香。春天吃枸杞头,云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吃苣荬菜一样。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俗谓是日以荠菜花置灶上,则蚂蚁不上锅台。

北京也偶有荠菜卖。菜市上卖的是园子里种的,茎白叶大,颜色较野生者浅淡,无香气。农贸市场间有南方的老太太挑了野生的来卖,则又过于细瘦,如一团乱发,制熟后强硬扎嘴。总不如南方野生的有味。

江南人惯用荠菜包春卷,包馄饨,甚佳。我们家乡有用来包春卷的,用来包馄饨的没有——我们家乡没有菜肉馄饨。一般是凉拌。荠菜焯熟剁碎,界首茶干①切细丁,入虾米,同拌。这道菜是可以上酒席作凉菜的。酒席上的凉拌荠菜都用手抟成一座尖塔,临吃推倒。

马齿苋现在很少有人吃。古代这是相当重要的菜蔬。苋分人苋、马苋。人苋即今苋菜,马苋即马齿苋。我们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齿苋晾干,过年时作馅包包子。她是吃长斋的,这种包子只有她一个人吃。我有时从她的盘子里拿一个,蘸了香油吃,挺香。马齿苋有点淡淡的酸味。

马齿苋开花,花瓣如一小囊。我们有时捉了一个哑巴知了——知了是应该会叫的,捉住一个哑巴,多么扫兴!于是就摘了两个马齿苋的花瓣套住它的眼睛——马齿苋花瓣套知了眼睛正合适,一撒手,这知了就拼命往高处飞,一直飞到看不见!

三年自然灾害,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吃过不少马齿苋。那时候,这是宝物!

【注】①界首茶干:高邮界首陈西楼的五香茶干,呈扁圆形,色泽酱红,肉细嫩微黄,颇似鸡肉,清香可口。
1.本文写了作者故乡的哪些食物?这些食物各有什么特色?
2.作者说蒌蒿“加肉炒食极清香”,他是如何表现“清香”的?
3.说到荠菜,作者为什么先写北京市场上卖的荠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倒数第二段花了不少笔墨写捉知了的事,这是否游离了本文中心?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5.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2024-02-2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叮当,叮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叮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节选自茅盾的《风景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
安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多么妩媚呀!
妩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的“沙漠驼队”有何特点?这样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简析选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4.概括选段的主要写作内容。
2024-02-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江西省中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在山上

邓皓

我现在的家在岳麓山下。

我所住的房子背后,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探出一条路来。每天一早会有很多人从这里爬上岳麓山进行晨练,这等热闹要到上午10点以后才告平息。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假日,紧靠我家的岳麓山,每天上午10点以后便是孤独的。

我曾陪同我外地的朋友登过好几次岳麓山(当然是花了10元门票从正门进去的)。去赏玩的都是大家必去的熟悉的景点,像爱晚亭、麓山寺、蔡锷墓、云麓宫、鸟语林等。

我觉得那没意思极了。

我讨厌任何预见性很强的像履行任务似的行动,包括以开心为目的的旅游。

我决定去看看孤独的岳麓山。

一个非假日的秋日的下午,我一个人登上了岳麓山。这时候无忧无虑的孩子大多在上课,为衣食之忧的成人在劳作。一边爬山的时候,我就为自己能有这么一份悠闲而惬意无比;待登上山顶,我更是惊异于呈现在我眼前的岳麓山;它有了我以前未见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

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的陌生。

随便找了一处地方坐下来,俯瞰山下棋盘似的城市,再看看头顶离得近了的天空,山不说话,巍峨却在我的心里形成了。我眼前的山石、树木静静地立着,孤独中却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只有这秋日里渐渐走向衰败的小草还在使着性子调皮,随风轻轻摇曳着。其实,它也是傲然的呢,它不惧怕生命的凋零。

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

我有种冲动,想走近任何的一块石头,一棵树,跟它们说说话,想俯下身子亲近每一株草,跟它们交心。谁说沉默意味着没有申明呢,或许,它们比我的祖辈都年长呢。令人钦敬的是,岁月似剑,风雨如磐,它们按照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的模样,一座山其实就是一幅经年不变的画,我看到的其实就是我父辈看到的那幅——或许,我眼下站的这块地方,在若干年前就是一位衣袂飘飘的诗人或豪气干云的武士所亲临过的。可是,这山上的一切,不论遭遇自然无情的侵袭还是人类亲切的探访,都呈现出宿命似的接纳,没有悲喜的跌宕。这种神闲气定的大气魄,人哪里会有!

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看到那农田的稻谷,在沉默和朴素里任由时光的安排,抽穗、扬花、结谷,然后回到农人的仓储里,我以为那是懦弱的没有生命的,今天,一个人在山上,突然感觉到一座山、一棵稻谷那样不加雕饰地完成过程,不加挑剔地归依结果。真正的强大有时就是不奢求,不抗拒。

人或者总无法摆脱奢望,归顺自然,所以人别说比自然活着的万物渺小,比自然本身都渺小。

譬如登山,你很少看到一个人孤独地登山,而只是成群结队地开心赏玩,你把山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有人说见了黄河你得跪下去面对、解读,面对山也应该是——至少我们的灵魂应该是。

你不妨一个人登一次山,你会发现:一个人在山上,面对沉默不语的山,用不着比较,你就渺小了。

我感觉我登上了山,人却站在了山脚下。

1.作者写到“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的陌生”。
(1)“熟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2)“陌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到“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联系上下文,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3.作者写山的同时,写到想起小时候家乡的稻谷,这样写有什么用?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助衬托手法,以喧闹的晨练和讨厌的旅游突出对孤独的山的领悟。
B.对于自然无情的侵袭和人类亲切的探访,山的一切都会欣喜地接纳,这种“大气”令人类感慨和崇敬。
C.作者领悟到真实强大的生命是不加雕饰,不加挑剔,不奢求,不抗拒。
D.人只要摆脱了奢望,人就会和自然活着的万物一样伟大,和自然本身一样伟大。
2024-02-0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韩少功

①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②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④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候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我是躺在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苍的召见和盘问?

⑥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苍的地方,是没有上苍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⑦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选自韩少功散文集《山南水北》,有改动)

1.文章②③两段通过对比,凸显了城里月光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第④段内容,说说“叮叮当当”“哗啦哗啦”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
3.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缺少自我反省,人就容易迷失在浮躁喧嚣的城市里。
B.文章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鲜活而有生命。
C.月光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显要标志,从而写出作者对城市月光的喜爱和自豪。
D.本文结尾的景物描写,含蓄深沉,与“明月别枝惊鹊”的意境相似。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全省调研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麻雀在地面的时间比在树上的时间多。它们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飞到树上。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拭。①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树上就和孩子们在地上一样,它们的蹦跳就是孩子们的奔跑。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

②穿越田野的时候,我看到一只鹞子。②它静静地盘旋,长久浮在空中。它好像看到了什么,径直俯冲下来,但还未触及地面又迅疾飞起。我想象它看到一只野兔,因人类的扩张在平原上已近绝迹的野兔,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预言过的野兔: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土地是最亲密的联盟。看到兔子和鹧鸪跑掉的时候,你不觉得它们是禽兽,它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仿佛飒飒的树叶一样。不管发生怎样的革命,兔子和鹧鸪一定可以永存,像土生土长的人一样。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看到一只在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我想起田野的往昔的繁荣。

(选自苇岸《大地上的事情》)

1.分别概括选文两部分的内容。
2.画线句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3.画线句②中的“浮”有什么妙处?
4.如何理解画线句③的含义?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职教高考一轮系统性复习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吧?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吧。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三十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

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1.以上文段出自《________》一文,是一篇________散文,作者是当代女作家 ________,题目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________________
2.“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几组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3.“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4.文中“我”听到了“废墟的召唤”,但是年轻人却尚有疑惑,“我”说“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认识?
5.选文第一自然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各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以上选段出自________的《荷塘月色》,文章的体裁是_________。 第一段依次写了荷叶、________ 、荷香、________ 和流水。
2.请给第一段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3.文章第一段景物描写的观察角度是:由____________ ,由上而下,由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花香和歌声的相似点是什么?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6.第二段文中加点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2024-01-26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段选自______(作品)是______代著名的散文家____(作者)写于1927年7月的一篇优美的______(体裁)。
2.解释下列词语。
袅娜:             参差:
3.文中第一段描写荷塘,最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试分析“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
4.文中第一段描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能不能改成“静静”?试分析其原因。
5.分析选段景物描写的手法。(至少说出两点)
6.解释文中第二段“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的“酣眠”与“小睡”的含义。文中指出“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但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试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