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期末 2024-08-10 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基础、文学文化常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1. 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嘉(yóu)       (tí)       鸪(zhè)       断(zhān)
B.窕(yǎo)       料(yóu)       栗(zhàn)       生(jiàn)
C.陈(tuán)       望(yóng)       (shāo)       脚(diàn)
D.沌(hùn)       懂(měng)       龉(jǔ)       眉(cù)
2024-08-0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2.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鞭僻入里       震耳欲聋       迫不及待       层峦叠嶂
B.不即不离       不肖子孙       疾言厉色       集腋成裘
C.走投无路       名副其实       闻名暇迩       面黄肌瘦
D.食不果腹       莫忠一是       冠冕堂皇       天翻地覆
2024-08-0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3. 下列加点字词的释义有错误的一组是(     
A.夜继日(用)       理所当(这样)       而走(小腿)
B.助纣为(暴行)       金石可(雕刻)       一蹴而(成功)
C.无人问(渡口)       不离(接近)       大悟(领会)
D.不之谈(正常)       老气秋(充满)       层出不(尽)
2024-08-09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题 | 适中(0.65)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反之,不博览,知识面便窄,懂的东西就少;懂得少,对许多事物便不感兴趣,    也就越不想多看专业以外的书,    便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读书如此,世界上许多事物,发展下去,  有这两种循环的可能。

A.所以       因而     不但     而且
B.从而       于是     不仅     
C.所以       于是     不但     而且
D.从而       因而     不仅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浏览新闻是人们目前通过移动终端主要进行的活动,因此,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闻客户端。
B.低碳生活是通过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减少能量耗用,减低含碳物质的排放,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C.节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节约钱财,更在于节约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有限资源,以保护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D.我们不仅要能够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还要善于发现问题,确立正确的观点。
2024-08-0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6.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增长新的体验:而世界上的语言何其多啊!
B.“你打碎了我的盘子,”她很低沉地说,“我的小儿子没有饭吃了。”听了她的话,我也哽咽起来。
C.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叶万条烟”……等种种境界。
D.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者重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
2024-08-09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7. 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是(     
A.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对偶)
C.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借代)
D.四季的盛景是一场极其动人而且演不完的戏剧。(比喻)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8.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议论)
B.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记叙)
C.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说明)
D.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了按衣袋,硬硬的还在。(描写)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9. 下列作品、文体、作者和作者国籍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议论文   张文勋   中国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诗歌   普希金   俄国
C.《回忆鲁迅先生》   小说   萧红   中国
D.《人应当坚持正义》   对话体   柏拉图   古希腊
2024-08-0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10.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尔斯泰传》一文中托尔斯泰的忏悔,是对自我的确认,坚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恶习是由于社会本身存在的弊病造成的。
B.《茶馆》在结构上突破创新,整部剧既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C.《采石工》一诗境界阔大,通过对采石工劳动环境和劳动场面的描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
D.《拿来主义》是鲁迅1934年写的一篇杂文,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鲁迅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024-08-0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的一层通常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丢落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说它莹白如冰雪。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特称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丢弃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味甜微酸,适宜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也有一些品种,肉的内壁有褐色层,果脐处即接近果蒂处,色更浓而质硬,这一类品种不适于制作罐头荔枝。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宋代用盐梅卤和扶桑花制成红浆,浸渍荔枝,然后晒干,壳仍红色,叫做红盐,现已失传。单纯晒干的叫做白晒,就是现在通行的干制法。还有剥出肉来蜜渍的,现在也没有了。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早在1800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蛇猛兽之害(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1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的一层通常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作诠释)
B.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说它“莹白如冰雪”。(打比方)
C.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引用)
D.早在1800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列数字)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中引用《咏荔枝膜》中的诗句是为了说明白居易《荔枝图序》的错误。
B.荔枝真正的果肉恰恰是连同果壳一起扔掉的那一层膜。
C.我们所品尝的荔枝果肉实际上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也就是假种皮。
D.“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的诗句是对壳膜的形状作形象的描写。
13.对荔枝肉是假种皮的说明,反映了什么问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体现本文语言准确严密,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B.说明作者具有辩证法思想,看到事物的变化。
C.说明作者观察细致,能发现事物的微细和特殊之处。
D.说明白居易对荔枝果肉的认识完全正确。
14.本文引用杜牧诗的目的是什么?
2024-08-09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③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④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⑤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⑥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5.有关选文的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描写月下荷塘,依次写荷叶、荷花、荷波、荷香、流水,作者由远及近,由上而下,次序井然。
B.第②段描写荷塘月色,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C.第③段描写荷塘四面,先写树,再写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重点在写远山,呈现朦胧缥缈的特点。
D.第④段由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想象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表现对故乡江南的惦念。
16.下列对选文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泻”增强了动感,从反面描写月光从高空照耀下来的景象。
B.“浮”有水气升腾、扩散、弥漫的感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C.“洗”承上文“泻”字而来,表现了月光的柔和而清洁。
D.“笼”以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态,表现了月光的柔美。
17.“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B.作者感到生活惬意,别有风味。
C.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D.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18.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说明其表达效果。
19.作者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赋》中采莲的热闹场面,有什么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