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可是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险的____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_____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___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也还会有一些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嚓嚓地发议论,____上前拉一把。____,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1.给文中的空白处填上关联词,下面最恰当的一项        ) 
A.都                   而且   于是B.都                 甚至     然而
C.却  并且        甚至     终于D.却     并且        而且     然而
2.第一段中说“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因为周秦时代可能只有原始的独木船。
B.这是因为周秦时代的船要比南宋时代的船简陋得多。
C.这句话说明在周秦时代一般的人很难穿过三峡。
D.这句话是说明在当时要穿过三峡简直是异想天开,完全不切实际。
3.第二段中说:“折回的和遇险的      为探明三峡的全程尽了力,      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这里的“精神负担”具体指什么?请指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自己可能会像其他人一样再一次失败。
B.穿越三峡可能要以付出生命作为代价。
C.如果失败自己就不能流芳百世,永垂青史。
D.各种各样的舆论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
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巴船下峡图》,人们可以想象第一个过三峡的人穿越三峡的时候是多么的惊心动魄。
B.作者写《巴船下峡图》用的是描写的手法,主要目的是突出南宋时代比周秦时代条件好得多。
C.第二段中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对不是第一个。”这里的两个“第一个”的内涵是相同的。
D.这两段的思路是由物质到精神,第一段强调客观条件的简陋,第二段突出主观上的拼搏,两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5.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5字)
2024-06-2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语文综合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过万重山漫想》,完成各题

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①有清谈者,②有酣睡者,③有摇头者,④有叹气者,⑤有彷徨者,⑥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1.对文段中加序号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谈者”指那些对世事不闻不问的人。
B.“酣睡者”指那些安于现状,不求开拓探险的人。
C.“摇头者”“叹气者”“哭泣者”都是指那些失败过的人。
D.“彷徨者”指那些对探险开拓观望的人。
2.这一段话,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这句话应是(     ) 
A.历史的脚步停不住。B.行程艰难,但历史还是照样向前。
C.历史前进中有些无脊梁的人。D.历史在前进中有曲折。
2024-06-2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语文综合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威尼斯船夫

林清玄

①漫步威尼斯的时候,正好月在下弦。

②威尼斯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水都,禁止一切车子通行,到了夜间就是船和行人的天下了。威尼斯的船有三种:一种是大型的豪华游轮,一种是小型的汽艇,最后一种是游船。

③游船的摆渡人才是真正的船夫,他们靠着一枝篙和一枝桨,不但能行走在波浪汹涌的海面,还能穿行在细小的河道。他们十分从容,微笑地一撑篙,小船就以优美的弧形划破静寂的河面。

④打从撑船的那一刻起,船夫就轻声唱起意大利民谣露娜。他说:露娜是意大利语中月亮的意思,它歌唱爱情的美丽能像月亮那样永久而光明。唱到一半,他突然停住,指着河边的一幢小屋说:这是马可·波罗的故居,你知道马可·波罗吗?到过你们中国的。我们连忙点头称是。

⑤船夫说:马可·波罗是个伟大的探险家,曾做过你们中国的官,他写的中国游记使欧洲人普遍知道在东方还有那样一个伟大的文明。我还要感谢马可·波罗,因为他从中国带回来许多吃面条的方法,现在我们有意大利面。

你觉得中国面好吃,还是意大利面?船夫问。

味道很不同,但一样好吃。我说。我们就相顾大笑。

⑧船夫很自豪地说:人们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是‘北方的威尼斯’,说泰国曼谷是‘东方的威尼斯’,但威尼斯就是威尼斯,是无可取代的。我想,这句话可以肯定。当我们到过阿姆斯特丹和曼谷以后,才知道威尼斯的水色是唯一的,这种感觉不是别的,只是气氛。威尼斯的整个气氛不只是美丽的城和流畅清澈的水,应该还包括它有可爱的船夫。

⑨下船后,走远了回头,看到船夫在月色下竖起长篙,独自坐在岸边,而别处的歌声又在月光中轻轻地飘荡起来了。

(有删改)

1.威尼斯的船夫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作者在第⑧段中说:“威尼斯的整个气氛,不只是美丽的城和流畅清澈的水,应该还包括它有可爱的船夫。”那么,船夫和威尼斯的整个气氛有何关系?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3.文中多处写“月”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给我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1.作者为什么说“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2.母亲当时的心思全在别处,“别处”指什么?
3.从上文中找出描写母亲情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此段文字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关系是(     )
2024-06-19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文都科技职业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想北平》相关文段,回答问题。

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意,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阅读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这么爱北平?
2.老舍选择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画面来写北平,是不是显得不够大气呢?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3.第二段开头写“我真爱北平”,为什么接着就写“我”怎样爱“我的母亲”?
2024-06-19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北岳高级职业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看树

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装满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一棵棵苦楝树。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着。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廓清那迷茫的视野。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但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那些树。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看过树。那是一排白杨,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承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1.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
2.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在四季看树时内心的感受。
3.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述树的特征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一句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方法。
C.“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前面写树转到后面写人。
D.文中提到树“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委婉地传达出一位乡村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
2024-06-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2023-2024学年对口升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爱

我无法不为那样的场面而感动。为那份鲜有人知的父爱而落泪。

成百上千只企鹅爸爸挤在狭长的冰岛上,在漫长的黑夜和同样漫长的严寒中,站立在冰面上,以一种不变的姿态,孵着托在脚蹼间、用厚厚绒毛盖着的那枚企鹅蛋。整整64个不能进食的白昼、不能安眠的黑夜,换来小企鹅破壳而出的那一刻。爱子如命的企鹅爸爸,到最后几乎变成了一块没有知觉的冰砣。

南极,一个冰清玉洁、银妆素裹的世界。天空蓝得有几许神秘,企鹅一对对钻出海水,登上岩屿。它们那永远都在凝望和企盼的姿态,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雍容。圆圆的瞳孔里透出一派天籁的安详。阳光给它们洁白的氅衣上敷上夺目的金黄,一如皇帝的龙袍。它们头顶上那一抹浅蓝和肚腹上那些个粉嫩,使那寒冷的画面有了些许鲜亮和温和。此时严寒使海洋敛住轰鸣和喧哗,崖上冰山上一道道奇妙无比的冰褶和瀑纹借了风的力量,塑造出各种姿态凝固了的生命。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母企鹅产下一年中仅有的一枚珍贵的卵。

为了恢复产后虚弱的身体,也为了给64天后将来到南极的小生命预备下口粮,她们不得不和丈夫分离,把孵卵的重任交给雄企鹅,依依不舍地踏上遥远的觅食之路。出发前,夫妻俩搂抱在一起,母企鹅把蛋从肚嚢下移到雄企鹅的脚蹼间,整个过程迅速而准确,要知道那蛋若不小心滚到一边,在南极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里,几秒钟蛋壳就会冻裂,活活断送掉一条小生命。南极的生存规则是严酷的,一如它的气候和地貌。于是,抱着蛋卵、直立着身躯伫立在冰面上的企鹅爸爸们成了南极洲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一道风景。

它就这样,怀抱着不能碰不能压不能搁下片刻的责任,吃力地安详地等待着,实现着做父亲的承诺,用厚实的身躯为还未出世的孩子遮挡着南极无边无际的风雪。它知道此时此刻自己是孵化中的小生命的惟一依靠。企鹅孵化后代的方式异常枯燥艰辛,在两个月里不能挪动身躯、不能睡觉、不能吃任何东西,天晓得它哪来的这般好耐性好脾气好体力,浓浓的父爱抑制了它所有的欲念,不吃不喝,身体各个器官几乎进入了冬眠状态。然而它又不能沉入梦乡,那枚又薄又脆的卵需要百倍清醒的呵护,它只能依靠消耗自身的脂肪来保持身体的热量,用来维持孵卵所需要的温度。

南极的冰阪辽阔空旷,风在冰川间狂暴地奔驰,有一种呼啸长空的力度和一种穿透金属的震撼力。肆无忌惮的朔风包裹着冰屑,挟带着雪末,遇上阻挡,就像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剑,逼得你无处躲藏。企鹅爸爸冰雕石刻般站立在风中,为一种深而不灭的信念而守候着、坚持着。那是一种多么圣洁的爱呵,这种情形让每个心中有爱的人都会泫然。此时的企鹅爸爸是那样的慈爱,柔情不输母性,正如诗中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世间不求回报的爱,都源于每一颗做父亲母亲的心。这份老牛舔犊的亲情地老天荒永远不变。

当小企鹅从壳中探出湿漉漉的的小脑袋,惊奇地打量外面的世界时,第一眼见到的不是妈妈,而是疲惫之极又欣喜之极的爸爸。此时的企鹅爸爸已是形销骨立,瘦得不成样子,在稚鸟啄壳的哔剥声中,它享受了真正的快乐。快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要被爱、更要去爱,要获得、更要给予。雄企鹅怀着这样的喜悦,仔细地将胖乎乎像个灰白色绒线团的小企鹅捂在自己的肚腹下,感受着儿女的每一束呼吸。既怕严寒冻坏了它,又怕贼鸥掠走了它,更怕顽皮的小家伙一旦走失,会被那些因稚子夭折而痛疯了的老企鹅在争抢之间误伤致死。如果是这样,企鹅爸爸在找到被冻成冰砣的孩子时,依旧会小心翼翼地把幼子保护起来,那种痴痴的爱没法不让人长叹。

雌企鹅终于成群结队地回来了,它们凭声音和气味找到了分别两个多月的丈夫,看见了挂念已久却从未谋面的小宝贝,急急地从嗉子里吐出小鱼小虾喂孩子。刚刚团聚又要分手,雄企鹅不得不告别妻子,因为南极洲的海面马上就要被冰封堵起来,如果再不去觅食,它就会饿毙在妻儿面前。企鹅爸爸实在舍不得心爱的小企鹅,一步一回头,那是一种多么深情的眷顾和难舍难分的情愫,最后企鹅爸爸们还是跳进了大海,向大海深处游去。在它们身后,是企鹅妈妈和小企鹅的呢喃声。吮吸着父母的爱,小东西会很快长大的,长成南极洲新的骄傲,走过冰川,去仰望新的太阳。

1.作者在第一段中写到“我无法不为那样的场面而感动。为那份鲜有人知的父爱而落泪”。作者为什么要为“那样的场面”而感动?
2.作者在第六段中极力渲染南极气候的严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成百上千只企鹅爸爸在漫长的黑夜和同样漫长的严寒中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的?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选取新颖的题材表现父爱,表达了作者对为儿女甘愿牺牲自我的企鹅爸爸的高度赞美。
B.全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把企鹅爸爸孵育孩子的经历刻画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C.第七段“快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以此来看,父爱有时比母爱还要深沉、伟大。
D.最后一段“那是一种多么深情的……向大海深处游去”,含蓄地表现出企鹅爸爸为爱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2024-06-18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2023-2024学年对口升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中飞翔的瓦

王剑冰

 在桥上闲坐着的时候,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在瓦片上。

 那一片片的瓦以灰暗的色调,涂抹了周庄的岁月。这种瓦从窑里出来便是一种不太光明的颜色,不像西方的瓦,展现出红和蓝的鲜艳,也不像皇宫和寺庙那种金黄的宗教色光,这种瓦本就是代表了平民性,它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直接进入了生活。那些瓦只在中午的时候会全部保持一种颜色,早晨或傍晚,阳光会像涨潮一样一点点漫过一层层的瓦,而有些瓦由于屋脊的遮挡,还是会呈现出灰暗的颜色,让太阳感到无奈。到了傍晚,又如退潮一般,光线会一点点从一片片瓦上消失,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最终使一片片的瓦,变成一整个的瓦,变成一顶巨大的黑色的草帽。这高高低低的房上的一片片瓦,也确实像鸟的羽翅,扇动着却没有飞走。

小的时候,曾帮人拆过老屋,看似不大的一块屋顶,却能拆下那么多的瓦片,一片片肩并着肩,膀挨着膀地挤在一起,不给风雨以任何可乘的机会。

瓦其实质地并不坚硬,很小的我,将瓦扣在地上,一挥拳便会让它粉身碎骨,这种瘾是砸了无数块瓦才出现的,每一块我都会砸成无数瓣,直到砸不动才停止我的破坏,而那些瓦终是要被废弃的。现在想起来有些感慨,守候了一生,还因我等的调皮而不得“瓦全”。这种瓦掉落地上的时候,是不会发出大的声响的,尤其是这些经过了数百年风霜的瓦,它们的掉落甚至是无声的。

瓦是一种亲密协作的典型。我发现一些屋角的瓦片出现了空缺。正是由于它们的空缺,其他的瓦也出现了裂隙。不知是在哪一天,一片瓦悄然滑落,坠地的声音没有谁听见。而且会碎裂得成为一小撮灰灰的土块。不细心的人会轻易地扫走它。有些屋角的瓦是落在了水里,那同样激不起多大的声响,而且会以极快的速度沉入河底。这些瓦就此完成了它的使命,它们是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才失落的,它们绝不想失去自己的弟兄和责任,它们知道由于更多的瓦片的失落,会改变周庄的形象和地位,周庄的瓦同石头一样,坚硬地同岁月抗争着,很小的时候,我以为瓦是一整块地盖在上面的,后来才知道,那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一块所覆盖的面积并不大,只是因为多了,才显出它们的作用。它们真的不如西方的一块铁皮,一整块地覆上屋顶,不知省了多少瓦片的劳苦。但是周庄必须以这些瓦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

在有雨的时候,我钻进屋子里,听着薄簿的屋顶雨打瓦片的声音。那声音让人有些伤感。尤其连日阴雨的日子,是那些瓦片撑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天天一年年,只要瓦片不坠落于地,这生活就总是延续下去,其实瓦片不知道,屋子里的主人已走了一拨又一拨。瓦片不仅对同类表示出了友好,也对其他物种表示出亲切的包容。比如燕子或其他的鸟类飞过时忘掉的一颗草籽或瓜籽,瓦片会精心地为它们保存起来,不致它们死去,即使没有谁找回这些失物,瓦片也会供养它们生长,长成花,长成草,甚至结成果。

生活中突遭战火或灾祸,会有一个词叫“一片瓦砾”,可见瓦总是最后的底线。这个底线没了,生活也就失去了支撑的东西。

1.周庄的瓦具有哪些特点?请分析归纳。(每点不超过10个字)
2.你如何看待标题“岁月中飞翔的瓦”?
3.为什么作者说“周庄必须以这些瓦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借挥拳砸瓦的经历,不仅用反村的手法揭示了瓦的特性,也巧妙地把自己融入了作品中,使得文章让人读来更为真实、可亲。
B.生活中突遭战火或灾祸,会有一个词叫“一片瓦砾”,这不仅说明了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说明人们在精神深处对瓦的一种依恋。
C.瓦撑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生活得以延续下去,相较于瓦的深情,屋子的主人走了一拨又一拨,则是无情了。
D.文中使用比喻、比拟的手法来描写周庄的瓦的特点,既写出了瓦与周庄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又表达了自己对瓦的深情。
2024-06-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廊坊市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无雪

①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关于寒冷与飘雪的记忆。

②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摄氏)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③不一会儿,先是窸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④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

⑤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雪,也是孩子们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个经历。

⑥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我怎么回答?大气污染?森林减少?地球趋暖?四季不再分明?我回答不上。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⑦但是,我也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如果还有兴致,明早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什么时候,我们还能见到飘雪的日子?不是在回忆中,不是在梦中,而是凌晨推门,眼前一亮:银世界,玉乾坤,天与地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关于寒冷与飘雪的记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概述。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自然段。
4.本文题为“江南无雪”,但文章前四个自然段却写了作者小时候有雪的日子,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5.文章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该如何和大自然相处。
2024-06-1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只在想象中

肖复兴

多年来一直想去绍兴,一直没有去成。绍兴,只在想象中。

想去绍兴,主要想看百草园、三味书屋和沈园。前者和鲁迅连在一起,后者和陆游连在一起。可以说,一个是文学的象征,一个则是爱情的象征。一个矮个子的鲁迅,是一座翻越不过去的文学大山。一曲柔肠寸断《钗头凤》,唱碎了几代人对爱情的无奈和惆怅。

真的来到了绍兴,细雨刚刚湿润了绍兴的街头整齐划一的柳梢,和小河上荡漾的油漆簇新的乌篷船。先见到的半新不旧的楼房,围在城的四周,和想象中的绍兴拉开了距离。总以为那该是鲁迅笔下的绍兴,是陆游诗中的绍兴,有几分乡土风情和萧瑟的诗意,却未料到那风情和诗意只在纪念馆里。

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路上,到处是鳞次栉比的小店,卖着孔乙己牌的茴香豆,就连华老栓也被当成了店名,高悬在店堂的匾额上面,不会是卖人血馒头吧?咸亨酒店依稀能见到当年鲁迅时代的一丝影子,店前的孔乙己塑像比孔乙己本人要辉煌得多了,不少人和他合影留念,但可能已忘记了他曾经的屈辱。

三味书屋比想象的要小得多,门前的小河让人联想许多,如今门前有条小河的学校已经难找了。有那样好的老师,还有这样好的小河,从这条小河坐船可以到东湖到兰亭到会稽山……鲁迅小时候读书真是让人羡慕。如今三味书屋前的小河有漂亮的乌篷船,戴旧毡帽的老汉在和你讨价还价,载你畅游绍兴。

百草园的皂荚树还在,石井还在,菜畦还在,那段长满奇异花草、跳跃美丽昆虫的矮墙还在,只是并不是短短的,而是很长,上面长满细细的小草,不知是不是以前那段的泥墙根子?

皂荚树也不那么高大——这么多年了,它一直没有长?紫红的桑葚没有见到,何首乌、木莲和覆盆子更没有找到。也许,是太匆忙,也是人太多,更是我们都不是孩子了,难得那种童趣了。许多同行的人都在说,现在新买的别墅赠送的花园也没有这么大。

想象中的沈园,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总是都带着几分凄婉。伤心桥下春波依然绿,只是翩翩惊鸿无法照影再来。沈园最值得一看的是最外面的石牌坊,高高地写着沈氏园三个绿色大字,足以想象里面所演绎的一切悲欢离合。真的到里面一看,多少有些扫兴,最扫兴的是最里面的墙上刻写的陆游和唐婉各自所写的《钗头凤》词,现代人写,现代人刻,沦落风尘中一般,演绎着电视剧的味道,哪有想象中的气派和韵味。

其实,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让从来没有见过的它们闯入你的视野,与其说是给你客观的感受,不如说是一种更为主观的心理和情绪上的东西罢了。因为你要将它们和你想象中的它们作对比,要将你多年来积蓄的想象和瞬间见到的现实做一番无可奈何的碰撞。

所以,有些一直在你心中存有美好想象的地方,最好不要轻易去。风景只在想象中。

1.作者去绍兴前后心情有何变化?
2.赏析下列句子。

一个矮个子的鲁迅,是一座翻越不过去的文学大山。

3.作者想象中的绍兴是怎样的情形?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概括。
4.本文主要采用哪种手法表现见到的绍兴和想象中的绍兴?有何效果?
5.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由此而生发的生活感悟。
2024-06-1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