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何况是徒手。

②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能够概括选段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A.交代写作缘由B.回忆认识过程
C.叙述遇难经过D.总结经验教训
2.下列对选文第①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街市依旧太平”,是指当时的社会上人们依旧冷酷麻木。
B.“不算什么”写出反动派草菅人命的凶残本性。
C.“无恶意的闲人”指麻木不觉悟的庸人,作者对其态度是听之任之。
D.“有恶意的闲人”指陈西滢等反动走狗文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愤恨厌恶之情。
3.下列对选文第①段词句关系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加点的“不过”是对前面的转折。
B.“至于”表示对前面的递进。
C.“因为”是对“很寥寥”的解说。
D.“更”表示对前句的递进。
4.下列对选文第②段相关词句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当然”在这里是“一定会”的意思,表明作者相信烈士的死难一定会影响生者。
B.“浸渍”形象地写出影响之深。
C.“亲戚或余悲……托体同山阿”是指人死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留下的了,表达作者对革命者牺牲的惋惜之情。
D.“倘能如此”中的“此”应指代“托体同山阿”。
5.联系课文,下列各项中表达不当的一项是(     
A.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借刘和珍,写一群为国为民、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的革命青年。
B.本文揭露走狗文人的残虐凶险,反动军阀政府的下劣无耻,热烈颂扬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激励革命者更加奋然前行。
C.根据全文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重心不在记事而在于议论抒情,情感以悲愤为主。
D.“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非常悲愤,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校际联考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2 . 下列各项中,关于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小树林中的泉水》以宝石引起全文,从与守林人的交流中阐述了俄语的博大精深,也更认识了它的奇幻性和丰富性:文章前半部分以叙为主,后半部分以议为主,两部分相互印证,深化了对祖国语言挚爱的主题。
B.《记念刘和珍君》结尾部分,总结经验教训,点明纪念意义,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
C.《亡人逸事》作者孙犁精心选择了亡妻一生中四个重要的横截面,表现了妻子朴实、吃苦耐劳的个性和品质,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
D.《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借助其他艺术形式以循序渐进的解说方式,并以大量的实例和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说明了千篇一一律与千变万化在建筑艺术中的关系,文章语言平实、明白晓畅。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校际联考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关雪

余秋雨

①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画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

②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③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④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

⑤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⑥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⑦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⑧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⑨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⑩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⑪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⑫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

⑬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讨论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⑭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⑮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⑯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有删改)

1.简析第⑦段的语言特色。
2.第⑩段画线句有何含义?
3.第⑫段在讨论“唐人风范”时提及欧洲“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属于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4.第⑩至⑭段集中叙写了作者到达阳关古址后的所见、所思、所感,请梳理这一部分的思路。
5.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看法?你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请结合全文探讨。
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⑫段充分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把中国文化现象与西方文化现象进行全方位对比,从而突出了中国文化现象自身缺乏持久魅力的特点。
B.综观全文,文章在对阳关的真实的描写中融入了对历史的评论与慨叹,显现了对文化现象理性的思考。
C.作者在写作中充分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D.文章由阳关的自然环境入笔,很自然地联系到王维的诗歌,进而引出中外文化现象,文笔浪畅,从容自如。
E.“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是因为它已失去战争中重要的地位而被人们遗忘。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2023-2024学年普通高校对口招生第三次全省联合模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过一样;又像(     )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第一段描写的景物有哪些?写景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2.第二段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动词。
3.文段中用了很多叠字,形象而传神。对这些叠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曲曲折折:本义为弯弯曲曲,这里形容荷塘上面荷叶弯曲不平的形态。
B.田田:出自《江南曲》“莲叶何田田”,这里形容荷叶层层相连的景象。
C.缕缕:本义为一条一条,连续不断,这里形容荷花浓烈的香气。
D.脉脉:原用于感情的表达,这里形容水声很大,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4.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B.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C.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D.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5.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段无一“月”字,却处处有月,荷塘处在月光笼罩之下,别有韵味。
B.文段描写了荷叶的姿态,又描写了荷花的色泽和气味。
C.文段在描写月下荷塘时,即写了静态美,又写了动态美。
D.文段没有直接抒情,但字里行间寄寓着深深的忧伤之情。
2024-04-30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职业教育中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蔡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全不是事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理想上,与众不同。大凡中国人以及若干人,在法律之应用上,是先假定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明其无罪;西洋近代之法律是先假定一人无罪,除非证明其有罪。蔡先生不特在法律上如此,一切待人接物,无不如此。他先假定一个人是善人,除非事实证明其不然。凡有人以一说进,先假定其意诚,其动机善,除非事实证明其相反。如此办法,自然要上当,但这正是《孟子》所谓君子可以欺其方,难罔以非其道了。

若以为蔡先生能恕而不能严,便是大错了,蔡先生在大事上是丝毫不苟的。有人若做了他以为大不可之事,他虽不说,心中却完全当数。至于临艰危而不惧,有大难而不惑之处,直有古之大宗教家可比,虽然他是不重视宗教的。关于这一类的事,我只举一个远例。

五四前若干时,北京的空气,已为北大师生的作品动荡得很了。北洋政府很觉得不安,对蔡先生大施压力与恫吓;至于侦探之跟随,是极小的事了。有一天晚上,蔡先生在他当时的一个谋客家中谈起此事,还有一个谋客也在。当时蔡先生有此两谋客,专商量如何对付北洋政府的,其中的那个老谋客说了无穷的话,劝蔡先生解陈独秀先生之聘,并要约制胡适之先生一下。其理由无非是要保存机关,保存北方读书人,一类似是而非之谈。蔡先生一直不说一句话。直到他们说了几个钟头以后,蔡先生站起来说:这些事我都不怕,我忍辱至此,皆为学校,但忍辱是有止境的。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这话在现在听来或不感觉如何,但试想当年的情景,北京城中,只是些北洋军匪、安福贼徒、袁氏遗孽,具人形之识字者,寥寥可数,蔡先生一人在那里办北大,为国家种下读书爱国革命的种子,是何等大无畏的行事!

蔡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榜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此两种伟大文化,具其一已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伟大文化在中国之寄象已亡矣!至于复古之论,欧化之谈,皆皮毛渣滓,不足论也。

(选自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1.阅读选文第一段,说说“君子可以欺其方,难罔以非其道”的含义。
2.联系课文,说说蔡元培先生为什么拒绝辞退思想激进的陈独秀、胡适之二人,这件事表现了蔡元培先生怎样的精神。
3.说说“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全不是事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理想上,与众不同”中“高深的理想”的含义。
4.阅读选文最后一段,说说作者写这一段的原因。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对口单招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学期单招班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亡人逸事      孙犁

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据亡妻言,她19岁那年,夏季一个下雨天,她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妇女,是说媒为业的。她父亲认识其中的一个,就让她们到梢门下避避雨再走,随便问道:“给谁家说亲去来?”“东头崔家。崔家的姑娘不大般配,恐怕成不了。”

“男方是怎么个人家?”媒人简单介绍了一下,就笑着问:“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怎么不愿意。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她父亲回答得很爽快。就这样,经过媒人来回跑了几趟,亲事竟然说成了。结婚以后,她跟我学认字,我们的洞房喜联横批,就是“天作之合”四个字。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订婚后,她们村里唱大戏,我正好放假在家里。我们村有我的一个远房姑姑,特意来叫我去看戏,说是可以相相媳妇。开戏的那天,我去了,姑姑在戏台下等我。她拉着我的手,走到一条长板凳跟前。板凳上,并排站着三个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留着大辫子。姑姑叫着我的名字,说:“你就在这里看吧,散了戏,我来叫你到家去吃饭。”

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结婚以后,姑姑总是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她也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我只好一个人走了。

……

我唯唯,但一直拖延着没有写。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结婚很早,但正像古人常说的: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我们的青春,在战争年代中抛掷了。以后,家庭及我,又多遭变故,直到最后她的死亡。我衰年多病,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但目前也出现一些异象: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按照迷信的说法,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因此,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记述如上。已散见于其他文字中者,不再重复。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

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

“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选自孙犁《亡人逸事》)

1.选文中没有用到的描写方法是(     
A.语言描写B.肖像描写C.细节描写D.神态描写
2.下列对“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这是作者对亡人的自责。
B.这是作者对亡人的愧疚。
C.这是作者对亡人承认错误,表示悔过。
D.这是作者深挚地表达了对亡人的极度思念。
3.结合全文,下列对文章耐人寻味的结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从情感上来说,作者愧对亡妻,越是愧疚,越是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B.从结构上来说,妻子临终前“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与开头妻子满意于二人“天作之合”的婚姻“点头笑着说”相照应。
C.从效果上来说,这样一个勤劳、“礼教观念很重”“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与“我”“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的妻子,在临终前问起寄花布的小事,竟然带着笑容离开人世,这使读者留下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
D.结尾部分妻子笑着离开人世,也使作者内心的愧疚减轻了许多。
4.结合课文分析,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作者虽然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但那哀伤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强烈地打动着读者。
B.作者精心选择了亡妻一生中四个重要的横截面“缘定”“初识”“持家”“临别”,表现了妻子朴实、吃苦耐劳的品质。
C.作者粗略地写了自己与妻子的初次见面和四十多年的相濡以沫,如今却天人永隔。
D.作者悼念亡妻,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熔写人叙事于一炉,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
2024-04-30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对口单招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学期单招班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荷塘月色》节选文字,完成各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这一段写荷塘,按顺序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A.荷叶,荷香,荷花,荷波,流水;由近及远再到近,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B.荷香,荷叶,荷花,流水,荷波;由上而下,由近及远再到近的空间顺序。
C.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由近及远再到近,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D.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由上而下,由远及近再到远的空间顺序。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A.舒然展放B.轻盈飘逸C.翠绿欲滴D.高高耸立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024-04-30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四)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拿来主义》节选文字,完成问题。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2.为了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3.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人生的境界》节选文字,完成小题。

这四种历史境界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1.“人现在就是的人”“人应该成为的人”的意思是什么?
2.“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该怎样理解?
3.“它们之所以如此”中的“如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画里阴晴》,完成各小题。

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车窗外 ,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以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

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都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派生出来的。

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

1.对于“湿”,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第二段的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悟:
传统文化的渊源:
2.“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段文字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含义是什么?
3.“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句中的“浓酣”一词可以改为“浓重”吗?为什么?
2024-04-30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职业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