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910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亡人逸事      孙犁

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据亡妻言,她19岁那年,夏季一个下雨天,她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妇女,是说媒为业的。她父亲认识其中的一个,就让她们到梢门下避避雨再走,随便问道:“给谁家说亲去来?”“东头崔家。崔家的姑娘不大般配,恐怕成不了。”

“男方是怎么个人家?”媒人简单介绍了一下,就笑着问:“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怎么不愿意。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她父亲回答得很爽快。就这样,经过媒人来回跑了几趟,亲事竟然说成了。结婚以后,她跟我学认字,我们的洞房喜联横批,就是“天作之合”四个字。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订婚后,她们村里唱大戏,我正好放假在家里。我们村有我的一个远房姑姑,特意来叫我去看戏,说是可以相相媳妇。开戏的那天,我去了,姑姑在戏台下等我。她拉着我的手,走到一条长板凳跟前。板凳上,并排站着三个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留着大辫子。姑姑叫着我的名字,说:“你就在这里看吧,散了戏,我来叫你到家去吃饭。”

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结婚以后,姑姑总是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她也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我只好一个人走了。

……

我唯唯,但一直拖延着没有写。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结婚很早,但正像古人常说的: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我们的青春,在战争年代中抛掷了。以后,家庭及我,又多遭变故,直到最后她的死亡。我衰年多病,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但目前也出现一些异象: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按照迷信的说法,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因此,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记述如上。已散见于其他文字中者,不再重复。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

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

“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选自孙犁《亡人逸事》)

1.选文中没有用到的描写方法是(     
A.语言描写B.肖像描写C.细节描写D.神态描写
2.下列对“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这是作者对亡人的自责。
B.这是作者对亡人的愧疚。
C.这是作者对亡人承认错误,表示悔过。
D.这是作者深挚地表达了对亡人的极度思念。
3.结合全文,下列对文章耐人寻味的结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从情感上来说,作者愧对亡妻,越是愧疚,越是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B.从结构上来说,妻子临终前“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与开头妻子满意于二人“天作之合”的婚姻“点头笑着说”相照应。
C.从效果上来说,这样一个勤劳、“礼教观念很重”“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与“我”“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的妻子,在临终前问起寄花布的小事,竟然带着笑容离开人世,这使读者留下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
D.结尾部分妻子笑着离开人世,也使作者内心的愧疚减轻了许多。
4.结合课文分析,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作者虽然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但那哀伤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强烈地打动着读者。
B.作者精心选择了亡妻一生中四个重要的横截面“缘定”“初识”“持家”“临别”,表现了妻子朴实、吃苦耐劳的品质。
C.作者粗略地写了自己与妻子的初次见面和四十多年的相濡以沫,如今却天人永隔。
D.作者悼念亡妻,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熔写人叙事于一炉,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女子

彭荆风

山峦、树林,村庄全被白茫茫的浓雾遮没了,我们的汽车穿行于雾中,只隐约听见鸡的啼声、河水搅动水车的吱嘎响声,还有洗衣少妇时缓时急的捣衣声和轻柔的笑语声,她们笑得那样甜而开朗,我仿佛见到了一群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赤着脚站在清澈冰凉的溪水中……

山高水急,地苦雾多,这是沈从文先生对凤凰的描述,他还告诉我们,这地处湘、黔、川三省边境的小城,人民一向崇尚武侠,好勇善斗,从前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地的士兵却有七千,再加上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也就终年鼓角烽烟、战乱频仍了。

那样多的男子从军、修碉堡、守营汛去了,家事农作只能依靠妇女来撑持,这山高水急的地方,怎能不地苦雾多!凤凰女子生活的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时过多年,那历史的创伤还在吗?凤凰人是怎样在男丁减少、土地贫瘠的条件下奋发劳作的?浓雾逐渐稀薄,我却怕大雾消散后,看到的是一个贫穷颓败的小城,那是多么不愉快!

小城很安静。不是假日又不是四乡群集的赶街天,街上的人也就不怎样拥挤,像许多既经历了岁月和沧桑又进入了新的时代的边远小县城一样,城区也是由老街和新街组成,宽敞的新街表达了这个地方的发展,老街弯曲的小巷、古旧的房屋、光滑的石板路,则纪念着那过往的辛酸岁月。听说,凤凰人很珍惜这些老屋,舍不得拆去,特别是那些妇女对旧居更是充满依恋,一砖一柱令她们回味的事太多了。我住了几天,穿城走巷几次之后,也觉得为了扩建,拆去了有过多少神秘故事的天王庙、充满商业竞争意味的万寿宫,以及那诞生了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宅院,非常可惜,那还有什么特色呢?

凤凰女人的怀旧,实际是深含对历史和美的审视。凤凰人珍惜旧城,还珍惜那傍城而过,河水清澈,多鳜鱼、鲫鱼、鲤鱼的沱江。春季水浅,江底大石块凹凸可见,浮游的小鱼也清晰可数,江上有小船,渔人在默默撒网,矫健又从容;听说,沈从文先生在1982年以八十高龄最后一次返回凤凰时,就是乘着一只水木船漂游于沱江,深情眺望他眷恋着的故乡山水,对江水的洁净深感欣慰;他去世后,凤凰人远去北京把他的骨灰迁回葬在沱江边上,他们知道沈先生爱水,他生前说过: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

但我却觉得明丽的沱江给凤凰女子的影响更多,她们的温柔、柔弱中的强韧,与这长河是多么相似。

凤凰的朋友们同意我这看法,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万千苦难都能承受的凤凰女子,有什么不能包容呢!人们还记得在日寇入侵、国家危难的时刻,这个当时的人家不过六千户、人口不到两万的凤凰城,却出动了一个师的兵力,仅在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战役,凤凰籍士兵就付出了伤亡两千八百人的代价。八年抗战,几乎家家有寡妇,户户有哀声,那艰难的年月,小城的劳作大多由这些善良、温柔的妇女来承担!

因为小城的军伍人家爹(解放前,凤凰出了七名中将、二十七名少将,团、营、连、排长更是不计其数),既有荣光,也有灾难,特别是文革时期,不少家庭都再次受到冲击,温柔的凤凰女子又陷入了忧伤,恐惧之中……

尽管这小城有过花翎闪动、冠盖如云的辉煌时代,似乎那时候的男子不可一世,我敬仰的还是那些温柔、贤良的凤凰女子,她们才是小城的基石!

我想找几个老少妇人谈谈过去和现在,她们只是温柔地甜笑,似乎那些事,只是如同她们平日的描花绣朵的手工艺一样,虽然精巧艳丽,在她们看来却已习以为常了!

如今苦难的时代已经结束,凤凰也冲出了浓雾展翅飞翔,年轻一代的凤凰女子也早已走出家门,投身到各项建设事业中去,无论是雄踞苗岭大山中,高四十二米,宽八米,长二百四十一米,被誉为全国石肋拱桥中的首位的乌巢河大桥,还是坝高八十一点六米,发电量一万多千瓦的长潭岗电站,那年税利亿元以上的凤凰烟厂,甚至遍布苗乡的学校里都有她们的身影。

离开凤凰时,一位苗族姑娘赶来送我,她家的庭院里种满了黄的迎春、红的玫瑰、白的山茶,她却把一盆虎耳草珍重的赠给我。虎耳草是湘西特产,生命力很强,这也是凤凰女子的个性吧!

1.用三个词语准确概括出凤凰女子的主要性格特征。
2.作者认为凤凰女子“才是小城的基石”,你认为其理由是什么?依据全文内容,分条表述。
3.作者着力描写了凤凰古城经历的沧桑岁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开头把凤凰女子的美丽形象置于清澈的溪水中,文中又以明丽的陀江水比拟她们美好的品德,呈现了以水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特点。
B.本文开头描写凤凰女子美丽的形象与后文记叙她们苦难的经历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凤凰女子承受的万千苦难。
C.“我想找几个老少妇人谈谈过去和现在,她们只是温柔地甜笑,……”她们面对过去和现在“温柔地甜笑”表现了凤凰女子能承受万千苦难的如水般包容的品性。
D.凤凰女子不仅依恋着印证她们沧桑岁月的旧居,也依恋着滋养了一代文学大师的故乡山水,这实际上反映了她们对历史和美的审视。
E.全文首尾描写生动,中间叙说朴实,作者在这种“生动”与“朴实”对比中展现了凤凰女子坎坷曲折的命运。
2024-06-20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骑自行车的人

指尖

①那时我刚刚十六岁。远没有风驰电掣,在漫漫长路上,自行车像另一个笨拙的我,不停地冒着热汗,用力穿行在颠簸不平的公路上。偶尔,汽车带着一团巨大的尘烟驶过,骑行者就得眯起双眼,屏住呼吸,跨下自行车,等待尘土缓慢散去,道路重现。

②当我终于站到林场院子,面对灰头灰脸仿佛在尘土里滚过无数次的女孩,晓星轻轻地说了一句:给你打好了水,快去洗洗吧。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我和晓星,成为一间房屋、两张床、一把椅子、一个凳子、两只水盆的共同拥有者,呼吸同样的空气,均分火炉里源源不断散发出的热度。

③我卸下行囊,用树枝和石块抠掉轱辘里的泥和杂草,用水将自行车擦洗干净,推到空屋里。一块灰蒙蒙的塑料布,让它瞬间变得暗淡无比。好在林场生活也为它提供了出镜机会:我们骑着自行车去供销社,在管村人热辣辣的目光中,隔着宽宽的水泥台,交易一些必需品。更多时候,我们沿着大坡滑行到管村的某户人家,在那里,有一些同龄女孩,她们站在街门口,仿佛一直在等待我们的到来。有时,会有一杯白糖水提前等在她家桌子上,跟穿衣镜和盛满豆子的老花瓶一起,沉默地注视着门外。那杯白糖水要喝很长时间,比我们之前喝过的任何一杯糖水都甜,喝完后,嘴唇黏黏的,一直到骑车回宿舍,那甜味还有残留。

④夏天,我被晓星邀请去她家。路上,我和晓星不约而同地提起初次骑自行车的情形,都是八九岁的样子,推着家里唯一那辆父母骑了好多年的自行车,在黄昏的街道上,我们不停地练习跨梁动作:将脚尖蜷起来,将脚面收起来,快速跨过去。更多时候,我们会感觉自己的右脚是如此多余的一个器官啊,它阻挡了自行车允准和接纳我们的好意,也阻挡了我们技艺的提升。当我们终于可以坐在车座上时,才发觉,面前的世界如此高大、空旷而坎坷。我们终于可以骑着自行车沿着河沟边行走,去往场院,去往街衢,去往人家。而妹妹在后面追着,气喘吁吁,小脸通红。风中很快就传来她的央求,我们捏闸,试着慢下来,再慢下来,自行车仿佛就要停下了,但倘若我们身子歪向一旁,肯定会带着自行车一起倒下的。

⑤事实的确如此。

那个黄昏特别漂亮,满天布满瑰丽的云霞,神奇的是,那些彩色的光芒很快就降在大地上,村庄变得通红,场院、饲养处、庙院,包括谷秸、柰子树、牲口和我们,都变得红彤彤的,天地间洋溢着一股喜气。一种强大而蛮横的力量让我毫不费力地跨上自行车,在高高的车座上,我看见了天空倒映在温河里,另一面天空虚假而真切地呈现出来。那一刻,天地已非原来的天地,而村庄更非旧有的村庄,包括骑车的我,也不是刚刚推车出门的那个我了。当妹妹喊我的时候,我高声说坐上来吧,自行车并不停下,妹妹追着渐渐缓下来的自行车,然后双手拉住后衣架,用力跳上来。

⑦她当然没有跳上来,咣当,刺耳的声音掠过我的耳膜,眼前的红霞瞬息暗淡下去,那股力量抽身而去,我突然变得异常无力,妹妹在身后激烈的扭动和拉扯,我手里的车把左右摇晃起来,根本来不及让自己沉静下来,我就向左一歪,又一声钝响掠过耳膜。

⑧我被压在车梁中间,妹妹被压在后轱辘下面。当我将身上的自行车推起来后,才看到,自己新裤子膝盖处,竟然破了一个三角形的口子。转身看妹妹,她的裤腿被扯成两三个长条。这一刻,我们开始忧心忡忡,因为不知该如何走进家门,面对母亲。

⑨那个冬天,我和晓星学会了用毛线编织车座套、车梁套,花花绿绿的织物让自行车变得扑朔迷离。我们从未想过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似乎心里是有某种冲动的,但到底是想离开林场,还是想成就一个有理想抱负并对社会有用的自己,也并不知道。邮差骑着摩托车轰轰隆隆地来,他卸下来自外面的报纸、杂志和信件便轰轰隆隆走了,很少停留。有次晓星坐着邮差的摩托车回了趟家,当然,等她回来的时候,没有摩托,也没有自行车,只能用双脚走完五里地。但她从此有了关于摩托车的亲身体验,一种跟自行车明显不同的速度让她常常向往。

⑩我们被自行车带到林场,并沦陷于此,这不是自行车的错,也不是摩托车的错。

⑪后来,晓星比我先从林场调走了。那次她是坐汽车走的。

⑫我最后一次骑车从林场大门出来,周围空荡荡的,所有吸附在身后的目光,都已消散。那一刻,我似乎成为一个与林场和师傅们再无瓜葛和关联的人。沿着大坡滑行到管村,那些曾经坐在门口的女孩们都不见了,有的嫁人了,有的去城里打工了,还有的坐在炕上不停地绣花,等待媒人掀开自家的门帘。我只遇见那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他扒着街门蹒跚地走出来。我朝他笑笑,拐上了公路。

(有删改)

(1)第②段的画线句颇有特点,请对此加以赏析。
(2)第⑥、⑦两段的画线句描写了景物的瞬息变化,请赏析其妙处。
(3)阅读第①段与第⑫段,分析“我”的形象变化。
(4)某出版社正开展“优秀散文年选”工作,要求以“好的散文应该在文字描述背后,尽可能地拥有丰赡的意义”为遴选标准。请写一封100字左右的推荐信向出版社推荐这篇散文。
2024-05-11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与感动

罗伟章

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

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二哥念中学,好读书,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腊月三十那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念了,二哥又背诵,很是自得。当他逐句讲解,自得的心淡了。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战栗。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的天,是母亲顶着的,母亲去世,天就塌了。在对未来的惊恐中,我常躲到屋后的林子里,窥视村里小孩跟在各自的母亲身后,从田间地头走过,一声一声地叫。为啥他们都有妈,唯独我没有? 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死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

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

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读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门,那窗,是打开的,打开后就看到万千气象:众生之苦里,蕴含着无限生机。杜诗让我更深地理解了《陈情表》对我的意义。

在我心里,李密始终是个孩子。到他写《陈情表》时,已44岁,可依然是个孩子。这感觉真没有错。李密以孝闻名,《陈情表》以孝动人,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之下一背着,体现着晚辈对老人扶持。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辞不就职,是一辈子的孩子。

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但如果突然撞到他的家乡去了呢? 那便是故人重逢。认识作家,无须相见,读了他的作品,就算认识了。我和李密认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吧? 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一亮,是烛光的那种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

彭山县属眉山市,眉山有苏东坡。东坡的厉害,在于个性强却又通达人情,活得诗性,且能用细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比较起来,李密就过得太苦了。身苦,心也苦。不过,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

李密故居在保胜乡龙安村,倾斜的坡地上,村道、房子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左面崖壁,刻满字画,都与李密有关。我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只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人只有在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关照中,才能内心丰盈,从而迈过自我隔绝和自我枯萎的现代化陷阱。由此扩展,家庭伦理便成为家国伦理、万物伦理,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为大写的人。

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突破局限的表达。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笃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感动了晋武帝,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标题“陈情”一词,既指李密的《陈情表》,也指作者情感的真诚表达。
B.“我”最初只感受到《陈情表》的语言美,后来才理解其内涵与意义。
C.李密44岁时,依然不肯出去做官,因此作者认为“李密始终是个孩子”。
D.作者游历彭山后,对李密的“陈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他更加推崇。
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甲骨文“孝”字的构形,生动地表现了李密对祖母的“孝”。
B.“欢喜心如风拂柳”比喻形象贴切,突出了作者来到彭山的兴奋与自得。
C.彭山人表现出的“祥和”“充实”从侧面反映了李密的伦理观对家乡的影响。
D.文章把传说中的彭祖与真实的李密对比,强调了李密才是彭山最大的传奇。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这句话的理解。
2024-07-2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