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停战令后

魏巍

板门店,于昨天上午度过了它最繁华的日子之后而冷落下来。昨天上午十时,这个仅有三座茅屋的小小的村庄,在完成它的历史任务之前,演出了最后也是最热闹的一场,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司令员也来到这里,同美军上将克拉克一起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这是三年半来第一个安静的夜,没有枪声、炮声、飞机声和炸弹声的夜。彭总情不自禁地走出屋子,不知什么地方已经响起了锣鼓声。他回到屋里,躺在床上,想睡也睡不成了。从中南海的紧急会议到北京饭店的不眠之夜,从与毛主席的单独谈话到再跨征鞍,当时他觉得肩负的任务是何等沉重!可是经过三年来的惊涛骇浪,这个任务总算完成了。这使他感到欣慰。这次他到这里来,本来计划在签字之后要到第一线看望看望战士们,现在这种愿望更强烈了……

彭总一行,在先头师略是休息,随后就由师长洪川乘吉普车在前引路,继续向白岩山进发。中午过后,彭总望见前面一带山岭,就像白玉屏风一般,就知道白岩山已经到了。

彭总下车一看,前面十字路口大杨树下站着两个军人,似已等候多时,就立刻不高兴地说:不是叫你不要打电话吗?

我怕他们准备不及……洪川红着脸说。

有什么可准备的?彭总瞪了他一眼,都是自家人,搞这一套旧东西干什么?

彭总,洪川笑着辩解说,这也不是对您,别的首长来了也是这样。

那也不对!彭总严厉地说,不论什么人,都不要搞这一套!

洪川做了介绍。然后大家一起上车,向村里驶去,在一座茅舍前停了下来。彭总的脾气和风格是全军都知道的,尤其是在下面吃饭的问题使人为难。如果准备得好了,那是肯定要挨骂的;如果弄得太不像样,又使人过意不去。这次倒好,这里刚刚打过仗,许多老百姓还没有回来,东西很难买,只好打开几个从祖国运来的罐头,炒了一些鸡蛋粉,弄了一个炒辣椒下饭。这个小宴会就设在茅屋里,大家盘膝而坐。吃饭时,大家心里十分不安,而彭总却特别满意,吃得满头大汗。自始至终,笑容满面,问这问那,没完没了。

有个战斗英雄郭祥,不是这个部队的吗?

是,是我们的一营营长。团政委周仆连忙答道,最后这一仗他打得很好,负伤以后坐在担架上还指挥呢。

伤重不重?

一条腿断了。

彭总停住筷子,关切地问:还能治好吗?还能不能回到部队?

已经送后方了,还没有回信。

彭总叹了口气,把碗放在小炕桌上:你们应当去看看他!

是的。周仆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干部。二次战役起了很大作用。敌人南北两面夹击,又是飞机,又是坦克,他的队伍就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硬是一动不动,真有点英雄气概!

彭总若有所感地说:选干部就要选这样的人!对革命忠诚、老实、勇敢、大公无私。在关键时刻,这种人一个可以顶一百个、一千个。

饭后,大家劝彭总休息一下,彭总认为时间紧张,还是抓紧时间去看看战士。于是,去看了几个连队,最后来到三连时,已经快要夕阳衔山了。

当彭总一行来到山下,三连连长和指导员赶快下山来接。附近的十几个战士也围拢过来。彭总看见这些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心里着实高兴,就同他们道了辛苦,一个一个都亲切握手。

人群中有一个年纪最小的战士,眨巴着一双猫眼,望着彭总笑眯眯的,圆乎乎的脸上还露出两个酒窝。彭总同他的眼光相遇,就笑着问道:你这个小鬼,叫什么名字?

小鬼红了红脸,没有马上答出来。三连长代他答道:他叫杨春。

彭总又问:小鬼,这次停战你觉得怎么样?高兴吗?

高兴。杨春答道,就是有点不够解气。

我们消灭了那么多敌人,怎么能说不解气呢?

没有把敌人赶到大海里嘛!

大伙笑起来。

杨春开始还有点胆怯,经过一阵谈话,好像已经同彭总很熟的样子,两个猫眼眨巴眨巴地望着彭总,认真地问道:司令员,我提一个问题行吗?

彭总笑着说:好好,你提。

杨春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说:现在已经停战了,我们呼啦一走行吗?

你说呢?

我说不行。

为什么?

杨春指了指四处荒芜的土地和倒塌的房舍,说:你看,帝国主义糟蹋成这个样子,老百姓可吃什么呀?我们总得帮助他们搞搞建设再走。

彭总不觉心中一热,没有想到这个看去还是个孩子的战士,竟同自己想的一样。

望了望面前的小山岗,彭总正要举步上山,三连长上前拦住说:司令员,上面正在掩埋烈士呢,还是不要去了。

怎么,人死了就不要去了?彭总瞪了他一眼,径自向山上走去。彭总一面走,一面察看着墓前的木牌。那些木牌上都分别写着烈士的姓名、年龄、职务和家乡住处。当他发现有几座坟前没有插木牌时,就停住脚步,对三连长说:这里怎么没有插木牌呀?

有一些还没有查清楚。三连长面有难色地说。

不要怕麻烦!彭总说,可以找他们连队的人来亲自辨认。不是这些牺牲的同志,我们怎么来的胜利?

彭总默默地脱下军帽肃立着,站了很久很久……热泪,从他露出白鬓发的面颊涔涔而下。那边,像白玉屏风般的白岩山,已被夕阳染成金红,显得更加壮丽了。

【注】本文节选自《东方》第六部《凯歌》,有删改。《东方》是魏巍的代表作,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用“最繁华”“最热闹”等词语交代签字仪式,给小村庄增添了光彩和生机,也暗示了板门店将被载入史册。
B.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战斗英雄郭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刻画,突出了他的英雄气概。
C.小战士杨春提出的关于停战后志愿军还应该帮助朝鲜人民搞搞建设再走的建议,引发了彭总的共鸣和感慨。
D.“像白玉屏风般的白岩山,已被夕阳染成金红,显得更加壮丽了”,既写了美丽的风景,也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2.下列对文章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没有枪声、炮声、飞机声和炸弹声的夜”带给人们和平的欣慰,也让读者联想到之前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B.“从中南海的紧急会议……到再跨征鞍”,既写了彭总接受任务、挂帅出征的过程,也突出了他的责任重大和时间的紧迫。
C.“经过三年来的惊涛骇浪,这个任务总算完成了”是对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总结,“惊涛骇浪”突出了战争的惊险与艰难。
D.“现在这种愿望更强烈了”,其原因是彭总担心停战可能会让战士们掉以轻心、放松警惕,也引出下文和战士们的交流。
3.彭总看望战士的系列活动,表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5-1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同步练习与检测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我和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做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

竹子是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的。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4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建国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上,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为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和石来发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人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欢又。’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突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德。
C.“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
D.“此次学习,可谓‘命’”与下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2.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两个方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的”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独到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3.文章的标题是“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
2024-05-1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长征胜利万岁》同步练习与检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生命的选择》,回答问题。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唯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犹如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⑪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注:①蔷薇:这里指蔷薇科。蔷薇科中有桃树、苹果树和玫瑰、月季等许多著名的果树和花木。

1.从文中找出两个能分别概括玫瑰花和白玉簪花色彩特点的词语,再说说这两种花各自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绽放的。
2.请你根据第⑩段,从三个方面说说这栋楼“美丽”在哪里。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请你说说白玉簪花美在哪里。
4.请对第⑧段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2024-05-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最后一片叶子》同步讲解与练习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卢玮的《玉兰花的记忆》,回答问题。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荫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1.文章第2、3段具体描写了父亲摘花的过程,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2.文章第4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魅力”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请结合第4段中父亲给母亲插花这一细节,分析“我”深深感动的原因。
4.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请结合这段文字概括父亲带给“我”的启示有哪些。
2024-05-13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同步讲解与练习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5 . 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选段,回答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给选文第1段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2.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
3.请仿照例句,概括选文第2段描写的内容。
例句:月色下的荷塘,绿叶田田,荷花点点,清香缕缕,如歌如诉。
4.选文在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时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交融的手法,请结合作品分别对这两种手法做简要分析。
2024-05-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同步讲解与练习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6 .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环境的朦胧静谧。
2024-05-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同步讲解与练习试题
7 . 阅读课文《荷塘月色》,然后填空。

(1)本文的线索不止一条,有____________线、____________线、____________线。

(2)文章4~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这三段是按照____________顺序写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想是散文的翅膀,文章7~9段是联想部分。从4~6段写到7~9段,是按照____________的思路写的。

2024-05-1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同步讲解与练习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吴伯箫的《菜园小记》选段,回答问题。

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

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或者不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谈话间歇的时候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薹,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我们种的那块菜地里,韭菜以外,有葱、蒜,有白菜、萝卜,还有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等。农谚说:谷雨前后,栽瓜种豆。”“头伏萝卜二伏菜。虽然按照时令季节,各种蔬菜种得有早有晚,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竞肥争绿的。特别是夏末秋初,你看吧:青的萝卜,紫的茄子,红的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真是五彩斑斓,耀眼争光。

那年蔬菜丰收。韭菜割了三茬,最后吃了薹下韭(跟莲下藕一样,那是以老来嫩有名的),掐了韭花。春白菜以后种了秋白菜,细水萝卜以后种了白萝卜。园里连江西腊、波斯菊都要开败的时候,我们还收了最后一批西红柿。天凉了,西红柿吃起来甘脆爽口,有些秋梨的味道。我们还把通红通红的辣椒穿成串晒干了,挂在窑洞的窗户旁边,一直挂到过新年。

1.第二段描绘了两幅画面,请分别进行简洁概括。
2.第三段色彩艳丽,突出了瓜菜的生长与丰收。作者在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文题是“小记”,记的事小吗?为什么?给这种写法起个名称。
4.如何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真正的田园乐趣”?
2024-05-13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风景谈》同步讲解与练习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茅盾的《风景谈》(节选),回答问题。

①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叮当,叮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②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③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晖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④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⑤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⑥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巧妙地交代了人们的身份,也表现出这个团队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
B.作者由景而情,从实而虚,用一系列富于哲理的抒情句发掘不为外人所知的“风景”的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C.选文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不断转换角度,给读者展现了沙漠驼阵、高原归耕、河畔声喧、黎明剪影等画面。
D.作者在“黎明剪影”图中之所以选择号兵和哨兵,是因为号兵象征军令和指挥,哨兵是边区军民的“眼睛”,是保卫边区的第一道屏障,起到了以少胜多之效。
2.请说明“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一句的含义。
3.“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结合文章内容,说明“崇高精神”及“民族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4.文段最大的写作特色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请具体分析。
2024-05-13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风景谈》同步讲解与练习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庄稼地里的老母亲

彭学明

①母亲又在刨地了。从早到晚,母亲总是这样在地里忙碌着。地里的包谷秆已蹿起一人多高,嫩绿的叶片闪着油光,交错摇曳,泥土及包谷花的气息,从地里爆裂出来,淡淡的清香,直沁肺腑。一只肥黄的狗,几头雪白的羊,还有几十只灰红的蜻蜓,团结在母亲的周围,活活蹦蹦的,荡漾着生命的气息。

②五月,地里那些低贱的草本植物总是疯长起来,像日本鬼子米西米西地围攻庄稼。这是敌人,庄稼的敌人,母亲的敌人,母亲得手起锄落,把它们除掉。猫了腰,低了头,母亲手里的锄铲噗噗噗噗地翻了一溜泥烟,本就稀落的杂草,纷纷倒出一条路来。清晨的风起了,把包谷叶拱得飒飒摆动。一只阳雀高叫着,从地头訇然飞起,美丽的颜色在空中格外耀眼。远山、近溪、太阳、村落、血红的霞光、淡白的炊烟、排队的牛群、唱歌的孩子……都在母亲的视野里,显出一种温柔的情调。母亲在这样的境界里刨地,就像在我们的书本里刨诗,那躺在课本里被我们读了又读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仿佛不是唐代某位诗人所作,而是母亲所为。母亲,是站在庄稼地里最为朴素最为动人的诗人。

③那年,农村实行责任制,田土到户。本来已跟我们住在城里的母亲,硬是不顾我们的阻拦,独自跑到乡下要了一亩田两亩地半坡荒山。那阵子,她高兴得一连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没日没夜地在田地里转,一趟两趟,一天两天,竟转出一把一把的老泪。一双鞋印蹒跚着,像朵花,开在田边地角。母亲托人写信说:我一辈子没得肥田肥土,现在有了,托邓小平的福。……这些都是为你们种的,是一份家业,我要一把老骨头守着。我们看了不禁黯然神伤。

④母亲16岁就嫁到我们这个家族里来了。结婚几年,父亲就死了,母亲从此几乎过着沦为乞丐的生活。而我们在母亲的泪水与屈辱的喂养下一天天长大。长成了花,花与别人一般香艳;长成了树,树与别人一般粗壮。我们都成了有出息的儿女。

⑤可是母亲,似乎生就的土命,她还没有好好地享受这种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就回到庄稼地里,培植、浇灌和延续对土地的感情。

⑥站在庄稼地里,母亲像一只停落的瘦鸟,飞遍海角天涯后,又找到了这块赖以生存的土地。那种对土地的执着与热爱愈来愈牢不可破。母亲常说:再贱的草也有离不开的根!因此,在儿女长大后,母亲唯一的愿望,就是加倍地用汗水和生命喂养这块土地。每年,母亲都站在春光枝头,用犁头跟土地对话,用种子跟土地同眠。长出了庄稼,庄稼是绿色的;长出了绿色,绿色是希望的;长出了希望,希望是永恒的。顶着夏日的辣热,母亲双手的剪子在田地里又修又剪,皮破了,茧老了,汗干了,手粗了,整个夏天秀发飞动,翠生生地漂亮起来了:绿的裙子,黄的地毯,辣椒、南瓜、茄子、稻谷、小米、葡萄,都像一张张剪纸贴满了田间地头、坡上垅上。秋日的阳光跟在母亲身后,啃着泥土,吃着青草,舔着庄稼。母亲挽起裤脚,走进庄稼地里收割庄稼。庄稼风起云涌,一派金黄的水浪,母亲是穿行水浪的一条鱼或船,所到之处,水浪一排排倒下。庄稼地里的庄稼活,是一件质地优良的民间工艺,母亲是这工艺的传人。

⑦终于,母亲不能下地了。劳动的艰辛,使母亲日见衰老,却无论如何不愿接受自然给予生命的败落,硬撑着在地里来回逡巡。再也不能背包谷下山,割谷子进仓了,母亲就拄一拐杖,上上下下在地里捡散落的稻穗,找遗漏的包谷棒子。

⑧土地——是母亲生命的根。

⑨母亲,在以一种精神,喂养她的儿女们。

(选自《新华文摘》1996年第3期)

1.对①②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母亲劳动时的优美环境。B.表现了母亲劳动的伟大意义。
C.烘托了母亲劳动时的愉快心情。D.衬托了在地里劳动的母亲的伟大形象。
2.对③~⑤段的叙述方式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顺叙。突出了母亲要为儿女们创一份家业的决心,表现母亲对儿女的真挚的爱。
B.是顺叙。突出了母亲分到责任田的高兴心情,歌颂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
C.是插叙。突出了母亲分到责任田的激动心情,表现母亲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D.是插叙。突出了母亲要为儿女创一份家业的愿望,批判母亲落后的小农思想。
3.对第⑥段艺术手法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拟、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母亲高超的劳动技术,是庄稼工艺的传人。
B.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表现了母亲对土地的执着与热爱。
C.运用比喻、排比、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母亲高超的劳动技术与高尚的情操。
D.运用记叙、议论的手法,表现了母亲加倍用汗水和生命喂养这块土地的情景。
4.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一双鞋印蹒跚着,像花朵,开在田边地角。
B.而我们在母亲的泪水与屈辱的喂养下一天天长大。长成了花,花与别人一般香艳;长成了树,树与别人一般高壮。
C.母亲都站在春光枝头,用犁头跟土地对话,用种子跟土地同眠。
D.庄稼风起云涌,一派金黄的水浪。母亲是穿行水浪的一条鱼或船。
5.“母亲,在以一种精神,喂养着她的儿女们”中,“一种精神”指什么?请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
2024-05-12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教(2023)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 《哦,香雪》同步练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