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中职语文综合库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散文 > 叙事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 题号:236261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庄稼地里的老母亲

彭学明

①母亲又在刨地了。从早到晚,母亲总是这样在地里忙碌着。地里的包谷秆已蹿起一人多高,嫩绿的叶片闪着油光,交错摇曳,泥土及包谷花的气息,从地里爆裂出来,淡淡的清香,直沁肺腑。一只肥黄的狗,几头雪白的羊,还有几十只灰红的蜻蜓,团结在母亲的周围,活活蹦蹦的,荡漾着生命的气息。

②五月,地里那些低贱的草本植物总是疯长起来,像日本鬼子米西米西地围攻庄稼。这是敌人,庄稼的敌人,母亲的敌人,母亲得手起锄落,把它们除掉。猫了腰,低了头,母亲手里的锄铲噗噗噗噗地翻了一溜泥烟,本就稀落的杂草,纷纷倒出一条路来。清晨的风起了,把包谷叶拱得飒飒摆动。一只阳雀高叫着,从地头訇然飞起,美丽的颜色在空中格外耀眼。远山、近溪、太阳、村落、血红的霞光、淡白的炊烟、排队的牛群、唱歌的孩子……都在母亲的视野里,显出一种温柔的情调。母亲在这样的境界里刨地,就像在我们的书本里刨诗,那躺在课本里被我们读了又读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仿佛不是唐代某位诗人所作,而是母亲所为。母亲,是站在庄稼地里最为朴素最为动人的诗人。

③那年,农村实行责任制,田土到户。本来已跟我们住在城里的母亲,硬是不顾我们的阻拦,独自跑到乡下要了一亩田两亩地半坡荒山。那阵子,她高兴得一连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没日没夜地在田地里转,一趟两趟,一天两天,竟转出一把一把的老泪。一双鞋印蹒跚着,像朵花,开在田边地角。母亲托人写信说:我一辈子没得肥田肥土,现在有了,托邓小平的福。……这些都是为你们种的,是一份家业,我要一把老骨头守着。我们看了不禁黯然神伤。

④母亲16岁就嫁到我们这个家族里来了。结婚几年,父亲就死了,母亲从此几乎过着沦为乞丐的生活。而我们在母亲的泪水与屈辱的喂养下一天天长大。长成了花,花与别人一般香艳;长成了树,树与别人一般粗壮。我们都成了有出息的儿女。

⑤可是母亲,似乎生就的土命,她还没有好好地享受这种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就回到庄稼地里,培植、浇灌和延续对土地的感情。

⑥站在庄稼地里,母亲像一只停落的瘦鸟,飞遍海角天涯后,又找到了这块赖以生存的土地。那种对土地的执着与热爱愈来愈牢不可破。母亲常说:再贱的草也有离不开的根!因此,在儿女长大后,母亲唯一的愿望,就是加倍地用汗水和生命喂养这块土地。每年,母亲都站在春光枝头,用犁头跟土地对话,用种子跟土地同眠。长出了庄稼,庄稼是绿色的;长出了绿色,绿色是希望的;长出了希望,希望是永恒的。顶着夏日的辣热,母亲双手的剪子在田地里又修又剪,皮破了,茧老了,汗干了,手粗了,整个夏天秀发飞动,翠生生地漂亮起来了:绿的裙子,黄的地毯,辣椒、南瓜、茄子、稻谷、小米、葡萄,都像一张张剪纸贴满了田间地头、坡上垅上。秋日的阳光跟在母亲身后,啃着泥土,吃着青草,舔着庄稼。母亲挽起裤脚,走进庄稼地里收割庄稼。庄稼风起云涌,一派金黄的水浪,母亲是穿行水浪的一条鱼或船,所到之处,水浪一排排倒下。庄稼地里的庄稼活,是一件质地优良的民间工艺,母亲是这工艺的传人。

⑦终于,母亲不能下地了。劳动的艰辛,使母亲日见衰老,却无论如何不愿接受自然给予生命的败落,硬撑着在地里来回逡巡。再也不能背包谷下山,割谷子进仓了,母亲就拄一拐杖,上上下下在地里捡散落的稻穗,找遗漏的包谷棒子。

⑧土地——是母亲生命的根。

⑨母亲,在以一种精神,喂养她的儿女们。

(选自《新华文摘》1996年第3期)

1.对①②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母亲劳动时的优美环境。B.表现了母亲劳动的伟大意义。
C.烘托了母亲劳动时的愉快心情。D.衬托了在地里劳动的母亲的伟大形象。
2.对③~⑤段的叙述方式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顺叙。突出了母亲要为儿女们创一份家业的决心,表现母亲对儿女的真挚的爱。
B.是顺叙。突出了母亲分到责任田的高兴心情,歌颂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
C.是插叙。突出了母亲分到责任田的激动心情,表现母亲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D.是插叙。突出了母亲要为儿女创一份家业的愿望,批判母亲落后的小农思想。
3.对第⑥段艺术手法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拟、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母亲高超的劳动技术,是庄稼工艺的传人。
B.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表现了母亲对土地的执着与热爱。
C.运用比喻、排比、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母亲高超的劳动技术与高尚的情操。
D.运用记叙、议论的手法,表现了母亲加倍用汗水和生命喂养这块土地的情景。
4.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一双鞋印蹒跚着,像花朵,开在田边地角。
B.而我们在母亲的泪水与屈辱的喂养下一天天长大。长成了花,花与别人一般香艳;长成了树,树与别人一般高壮。
C.母亲都站在春光枝头,用犁头跟土地对话,用种子跟土地同眠。
D.庄稼风起云涌,一派金黄的水浪。母亲是穿行水浪的一条鱼或船。
5.“母亲,在以一种精神,喂养着她的儿女们”中,“一种精神”指什么?请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
【知识点】 叙事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是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1.下列对“惨象”和“流言”所指的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B.“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C.“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D.“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2.对画线句中“缘由”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难者的亲戚、师友、爱人也只是沉没在悲痛之中。
B.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
C.走狗文人的造谣污蔑。
D.“庸人”特别容易忘却历史,他们苟且偷生。
3.对“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这一定语的表达效果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突出了刘和珍主要的性格特征。
B.突出了刘和珍欣然前往请愿的果断勇敢。
C.有力地反衬了反动派的卑劣凶残。
D.使作者的爱憎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4.下列对课文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绝不只是从师生情谊出发,为悼念刘和珍一人而写作该文。
B.全文奔涌着对烈士的悼念、颂扬,对敌人的憎恶、痛恨,对革命者热切期待的感情激流。
C.本文是一篇悼念性质的文章,对刘和珍的生平事迹作了详细的介绍。
D.作者用叙事、议论、抒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融为一体。
2024-08-09更新 | 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的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量雄长的声音,一来叫人省睡,珍惜光阴;二来叫人在心神最为清明的五更起来读经念佛,以求精神的净化;三来僧侣借木鱼报晓来布施化缘,得些斋衬钱。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地,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入夜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为什么最初卖馄饨老人的木鱼声会给作者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
2.文中说“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木鱼的可爱?
3.作者回忆木鱼馄饨包括哪几个阶段?
4.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由对木鱼声的误会和探究,引出了卖馄饨老人的故事,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的领悟,构思巧妙到不着痕迹的程度。
B.文章前面写自己冬日雨天读《金刚经》颇有感悟,结尾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
C.“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卖馄饨老人的崇敬,也使前后文形成自然的照应,使全篇浑然一体。
D.本文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充满了人性美的温情和馨香,更充满了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
2023-12-15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1.选文中加点词“至多”和“至少”分别是从哪方面来谈“三·一八”惨案产生的影响?
2.选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写出选文第二段引用诗句的出处及其作用。
4.联系全文,作者多次提到刘和珍的“和蔼”有什么用意?
2024-02-02更新 | 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