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2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道

聂鑫森

纪于天不知不觉已届古稀。

他曾是一个壮如牛犊的码头搬运工,流年似水,说老就老了。

纪于天常感叹什么都在变,值得庆幸的,是他京剧票友的身份始终没变,从小到老,痴迷的就是西皮二黄,生旦净末丑的好戏,真还看过不少。自然也酷爱唱几嗓子,专攻老生,尤钦服马连良的马派,行腔念白,形也似,神也似。几乎每个夜晚,他都很忙,或掏钱买票看戏,或参加票友的聚会,或在家里打开录放机,放进京剧的光碟,津津有味地听。对于别人的求教,他一概不会拒绝,问什么答什么,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南麒北马关外唐”……答完了,自矜地一笑:我这是为祖师爷传道!

祖师爷是谁呢?是梨园神李隆基,还是历朝历代的名角大腕?他没有明说。这个是什么内涵?没有人问过,但从他嘴里说出来,又庄重又古雅,让人萌生悠悠思古之情。

有一天夜晚,纪于天在剧院看完戏,回到家门口,正要掏钥匙开门,发现钥匙忘记带了,只好把门轻敲,再用京腔道白:老伴儿,开门来!

老伴儿在里面闷声回答:谁是你老伴儿?你的老伴儿是京剧!他立刻接上话:此言甚是!

纪于天就是这么一个有意思的人。

省城的一个京剧团,又来到了古城。海报早贴出来了,要连演十晚。头三晚的戏码是《姬归汉》《群英会》《野猪林》。纪于天很欣赏这个团的演员,马派老生,程派”“青派小生,侯派花脸,杨派武生,人才济济,争奇斗艳。他能不去买票一饱眼福吗?但这次他却不用去买票了,有人把票送上门来。

送票的叫牛金,四十来岁,在本市外贸局工作。他爹与纪于天是码头挑箩的老同事,又在这条小巷里做了几十年邻居。牛金当然早搬到单位的宿舍楼去了,回来的也不多,什么时候都是一副匆匆忙忙的样子。

纪于天很惊异:这父子俩是压根儿不看京戏的,牛金怎么有这个兴趣了?

牛金坦言相告:我爹让我来找纪伯伯帮忙,您千万别推辞。过几天,有一个美国的华裔客商来洽谈业务,据说他是个京戏迷,晚上得招待他过过戏瘾吧。我不懂这个,临时抱佛脚,想请你陪我先看几场戏,再听你说说戏,以便我和他交谈时,有个共同的话题。或许他一高兴,合同就签下了。

纪于天笑了,说:我并不缺这几个买票的钱。你想粗粗了解京剧也罢,为了工作也罢,我愿意陪同,这不是为祖师爷传道嘛!

牛金说:那是,那是。这是戏票,头三晚的。我们在剧院里碰面吧。

票的座位不错,都是第二排正中的,票价也不算贵。第一晚,牛金早早地到了剧院,和纪于天认认真真地看完了《文姬归汉》。散戏后,谦恭地请纪于天去了一家茶馆,在一个雅座里喝茶、吃夜宵、聊天。

纪伯伯,《文姬归汉》是程派的名剧,程派唱腔怎么听起来格外一个味儿?

纪于天说:你问得好。程腔讲究若断若续、藕断丝连、缠绵悱恻,称之为鬼音’。它不直’着出来的,而是走了一个曲线,音量似乎不大,但有力度。这个饰蔡文姬的演员,是地道的程派传人,功夫很深。

哦。

我虽是习老生的,平日程腔也听得多。比如剧中蔡文姬唱的荒原寒日嘶胡马,万里云山归路遐……’这一段,是西皮原板,我给你学学。

纪于天用手在桌上敲着板眼,尖起嗓子唱起来。唱到精彩处,牛金也学着喊了一声好。纪于天笑得满脸放亮。

小牛,明晚是《群英会》,唱小生的周瑜和演丑角的蒋干,最值得一看。”“我会准时到场的,纪伯伯。”“也许你从此就爱上京剧了。”“但愿如此!

第二晚,牛金在开幕前几分钟,才匆匆赶来,坐到纪于天旁边的座位上。戏演到一半,开始中场休息,他们去吸烟室吸烟。牛金的手机响了,他哼哼哈哈地通完话,抱歉地对纪于天说:单位里有急事,来了份海外传真,我得去处理一下。纪伯伯,真对不起。

明天去处理不行吗?

人家等着答复哩。心为形役,没办法!

牛金急急地挤出人群,像一尾鱼,眨眼间就不见了。

这么好的戏,牛金半场退席,纪于天觉得很遗憾。

过了一会儿,纪于天忘记了身边少了个人,专心专意地看戏,看得浑身发热,喉头发痒。

第三天晚上,牛金没有来看戏。他在白天打了个电话给纪于天,说那个美国华裔客商不来了,派了他的一个部下来洽谈。这个部下是个地道的美国人,他特别爱听交响乐……

纪于天孤零零地看完了《野猪林》。旁边那个空着的座位,他总是忍不住去瞅瞅,心里仿佛空了一大块。今夜,他怎么啦?看京剧都会分心,怪!

走在回家的路上,见身前身后无人,纪于天唱起了剧中人林冲的一段反二黄散板,声腔凄凉悲切: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

不远处的树丛后,不知谁大声喊了一声:好!纪于天心头一热,喊了一嗓子:谢谢您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段首先交代了纪于天的年龄、身份、爱好等内容,初步展现了纪于天的形象,为下文情节张本。
B.由纪于天与老伴儿的隔门对话可看出,纪于天幽默诙谐,但老伴儿却暴躁易怒,两人形成鲜明对比。
C.纪于天一个人看完了《野猪林》,但这次他“看京剧都会分心”,写出了纪于天对牛金没来看戏的失落。
D.回家的路上,纪于天唱起凄凉悲切的唱段,引来树后路人的大声叫好,说明尽管知音难觅,但总还是有人欣赏,升华了主题。
2.关于小说中牛金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介绍牛金的工作,以及牛家父子和纪于天的关系,为下文写牛金请客的原因和爽约做了铺垫。
B.牛金平时压根儿不看京戏,最初为了招待客户请纪于天看戏,但在纪于天的影响下,他也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牛金第一次看戏“谦恭”,第二次看戏“开幕前几分钟,才匆匆赶来”,第三次看戏“没有来”,三次看戏动态地展现了人物形象。
D.牛金尽管是次要人物,但小说主要从语言角度对其进行了描写,使其形象鲜明,很好地反衬了纪于天的形象。
3.怎样理解小说中纪于天的“为祖师爷传道”?
4.聂鑫森的小说引人入胜又深含文化底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8-1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

(选自孙犁《荷花淀》,有删减)

1.选文主要写了哪个情节片段?请拟一个合适的小标题进行概括。
2.选文前3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结合划线句子体会水生嫂的心情,分析水生嫂的形象。
4.相比于其它战争题材小说,本文描写的战争有何特点?请结合全文谈一谈。
2024-08-15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走一截,扬声吆唤:蚯蚓来——

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只有他剃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不少!

凑合吧。

您一直就卖蚯蚓?

不是!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喝两盅?

不喝。烟酒不动!

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他指给我看,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您怎么会认药材的?是家传?是学的?

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乌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

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说明他存在的意义。你不能否认他也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哪怕是极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维持生态平衡一样,社会也需要有生态平衡。从某种意义说,这种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需要的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呼啸着前进的、身上带电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历史的遗留物。这样的人生活在现在,和生活在汉代没有什么区别,——他长得就像一个汉俑。

我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个卖蚯蚓人的描绘是很准确且生动的。

乌先生接着说:他就像一具石磨。从出土的明器看,汉代石磨和现在没什么不同。现在已经是原子时代——

莫先生抢过话来,说:原子时代也容许有汉代石磨,石磨可以磨豆浆,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浆!

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

我说: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说明卖蚯蚓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经风霜但是身体强健。
B.四十几块的退休金加上卖蚯蚓的钱,卖蚯蚓的人每月有百十块钱的收入,他自己花不完,每月都会贴补儿女一点。
C.乌先生认为卖蚯蚓的人“长得就像一个汉俑”,这个比喻形神兼备,既写出人的外貌特征,又评价了他存在的价值。
D.“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这句话表明卖蚯蚓的人既用心又会赚钱。
E.这篇文章平铺直叙,情节比较简单,波澜不大;主要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
2.文中卖蚯蚓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简析“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句话的含义。
4.乌先生和莫先生对话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课

叶圣陶

①上课的钟声叫他随着许多同学走进教室里。这个他是习惯了,不用思虑,纯由两条腿做主宰。他是个活动的孩子,两颗乌黑的眼珠流转不停,表示他在那里不绝地想他爱想的念头。他手里拿着一个小匣子,里面有几张嫩绿的桑叶,有许多细小而灰白色的蚕附着在上面呢。他不将匣子摆在书桌上,两个膝盖便是他的第二张桌子。他开了匣盖,眼睛极自然地俯视,心魂便随着眼睛加入小蚕的群里,仿佛他也是一条小蚕:他踏在光洁鲜绿的地毯上,尝那甘美香嫩的食品,何等的快乐啊!那些同伴极和气的样子,穿了灰白色的舞衣,做各种婉娈优美的舞蹈,何等的可亲啊!

②许多同学,也有和他同一情形,看匣子里的小生命的;也有彼此笑语,忘形而发出大声的;也有离了座位,起来徘徊眺望的。总之,全室的儿童没有一个不动,没有一个不专注心灵在某一件事。倘若有大绘画家、大音乐家、大文学家,或用彩色,或用声音,或用文字,把他们此刻的心灵表现出来,没有不成绝妙的艺术,而且可以通用一个题目,叫做动的生命。然而他哪里觉察环绕他的是这么一种现象,而自己也是动的生命的一个呢?他自己是变更了,不是他平日的自己,只是一条小蚕。

③沉重的脚步声,一阵历乱的脚声,触着桌椅声,身躯轻轻地移动声——忽然全归于寂静,这使他由小蚕回复到自己。他看见那位方先生来了,才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他连绵的思虑却开始了:明天必得去采,同王复一块儿去采。

④一种又重又高的语音振动着室内的空气,传散开来,天空的星,分做两种:位置固定,并且能够发光的,叫做恒星;旋转不定,又不能发光的,叫做行星……”这语音送到他的耳朵里便断断续续的几个声音……恒星…………行星……”他也不想听明白那些,只继续他的沉思,我明天一早采了桑,畅畅地游玩一会,然后到校,但是哪里去采呢?乱砖墙旁桑树上的叶小而薄,不好。还是眠羊泾旁的桑叶好,我们一准到那里去!

“……热的泉源……动植物生活……没有它……试想……怎样?方先生讲得非常得意,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停了一会,有几个学生发出不经意的游戏的回答,死了!”“活不成了!”“它是我们的大火炉!

⑥他才四顾室内,知道先生发问,就跟着他人随便说句活不成了!他的心仍在眠羊泾。那天可巧逢到一条小船停着,我们跳上去,撑动篙子,碧绿的两岸就摇摇地向后移动,我们都拍手欢呼。船舷旁一群小鱼钻来钻去,我便伸手下去,却捉住了水草,鱼儿不知道哪里去了。王复也伸下手去,落水重了些,溅得我满脸的水,这引得大家都笑起来。最不幸的是在这个当儿看见级任先生在岸上匆匆地走来。他勉强露出笑容,叫我们好好儿上岸吧。我们全身的,从头发以至脚趾的兴致都消散了,就移船近岸,一个一个跨上去。不好了!我们一跨上岸他的面容就变了。他责备我们不懂危险,竟和危险去亲近。我们……”

“……北极……南极…………”梦幻似的声音,有时他约略听见。忽然有繁杂的细语声打断了他的沉思,他看许多同学都望着右面的窗,轻轻地指点。他跟着望去,见一只白蝴蝶似乎要飞进来,两翅鼓动得极快,但是和玻璃碰着,落了些翅上的白鳞粉。他就想,倘若放许多蝴蝶进来,白的,黄的,斑斓的都有,飞满一屋,坐在这里才有趣。他这么想,嘴里不觉说出开窗!两个字来。就有几个同学和他唱同调,也极自然地吐露出开窗!两个字。

⑧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忽然全灭,严厉的面容对着全室的学生,斥责道,一只蝴蝶,有什么好看!让它在那里飞就是了。我们且讲那经度……距离……”他俯首假装看书,却偷眼看窗外,哪知那蝴蝶早已退出了他眼光以外,他立时起了深密的相思,那蝴蝶不知哪里去了?它倘若沿着眠羊泾再往前飞,临溪的杨树下正开着一丛野蔷薇,在那里可以得到甘甜的蜜。不知道它还回到这里来望我吗?

⑨窗外的树经风力吹着,似乎点头,似乎招手地舞动,还似乎正唱着一种甜美的催眠歌,使他全身软软的,感到不可说的舒适。他更听得小鸟复音的合唱,蜂儿沉着而低微的祈祷。忽然一种怀疑侵入他的心里,空气传声音,先生讲过了,但是声音是什么?空气传了声音来,我的耳朵又何以能听见?他便想到一个大玻璃球,里面有一只可爱的小钟。陈列室里那个东西,先生说是试验空气传声的。用抽气机把里面的空气抽去,即使将球摇动,使钟杵动荡,也不会听见小钟的声音,但是不曾见它怎样抽空气。先生总对我们说,一切仪器不要将手去触着,只许用眼睛看!眼睛怎能代替耳朵,看出声音的道理来?

⑩他不再往下想,只凝神听窗外自然的音乐,那种醉心的快感,决不是平时听到风琴发出滞重单调的声音的时候所能感到的。每天放学的时候,他常常走到田野里领受自然的恩惠。他和自然原已纠结得很牢固了,那人为的风琴哪有这等吸引力去解开他们的纠结呢?

⑪室内动的生命重又表现出外显的活动来,豪放快活的歌声告诉他已退了课。他急急开抽屉,取出那小匣子来,看他的伴侣。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

(选自叶圣陶《教育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的开篇对课前教室内的学生状态进行了描写,着重表现了学生们活泼快乐的一面,这与后文中方先生出场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B.小说紧扣题目“一课”,以时间为序,描写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中学生的表现,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C.第⑤段“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一句中“摇曳尽致”一词,饱含了作者对方先生抑扬顿挫、眉飞色舞的讲课状态的肯定和赞许。
D.小说将先生的讲课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交织在一起,目的是以老师的严肃认真,反衬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
E.小说运用大量内心独白,生动而细腻地再现了课堂上一位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看似荒唐可笑,实则发人深省。
2.小说主要写了“他”在“一课”中的举止与遐思。请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

当上课的钟声响起时,“他”俯视匣子里的蚕,心魂仿佛加入了蚕群。➝当方先生开始讲课时,“他”________。➝当________,“他”跟着他人随便回答,心里想着在眠羊泾游玩的事。➝当发现窗外有一只蝴蝶时,“他”________。➝当方先生斥责学生时,“他”________。➝当听到窗外自然的声音时,“他”想到空气传声音的实验,思考其中的道理。➝当下课的歌声响起时,“他”取出匣子看蚕。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小说中的“他”没有出现具体的名字,加上一个名字是否更好?若不加,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5.本文入选叶圣陶创作的“教育小说”,不仅反映了20世纪初期我国的教育实况,也融入了他自己的教育思想。请结合《一课》的内容和主旨,阐述你从中获得的有关教育的启示。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难(0.4) |
5 . 对下面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注】这首诗于1934111日作于青岛,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社会正处于日军践踏华北,窥视中原的危急关头。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点又说明时间。“和”在这里是动词,简洁如画的一句诗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梦能开花,诗人想象奇特瑰丽,慧心独具,一点不落俗套,字里行间沸腾着诗情。
C.“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这一句留有很大空间,可能是想象中的战斗,也可能是真实的战斗。
D.整首诗弥漫着一种沉郁的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与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浙江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①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②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③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④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⑤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⑥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⑦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⑧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⑨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⑩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的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1.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
2.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这些内容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多年的军旅生涯。
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9月湖北省技能高考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题 | 适中(0.65) |
7 . 下面文段是从哪两个角度描写“三月桃花水”的?请简要概括。

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细白的浪花,敲打着有节奏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轰鸣。河水流过麦田,哗啦,哗啦,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河水拍打着岸边的石块,丁零,丁零,像大马车驶过的铃铛声。那急流的水声浪声,是在催促着农家人开犁播种啊。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9月湖北省技能高考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
8 . 要发表以“自强不息”为主旨的演讲,下列哪一项材料的观点不宜采纳(  )
A.春天终将在“雨疏风骤”之后只剩下“绿肥红瘦”,要不负春光,及时行乐。
B.心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是自强者源源不断的动力所在。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难免会碰钉子,我们只有勇敢地战胜困难,才能自强。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之困,不会让自强者停下前进的脚步。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笔墨祭

余秋雨

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

②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沉浮,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即如秦桧、蔡京者之流,他们的文化人格远比他们的政治人格暧昧,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③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就不可能是赵孟。赵孟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还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所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得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这就是可敬而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统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情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1.第④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的是什么?
2.第⑥段开头说:“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为什么说是“可敬可叹”的?请摘引原文加以简要说明。
3.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中说的“中国文化”,不单指书法艺术,文章的观点也适用于其他文化艺术。
B.书品与人品是不完全一致的,其关系是曲折错综的。
C.傅青主认为,赵孟的书法有甜媚之弊,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
D.末段说:“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其中“华丽的重担”这个比喻指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中等职业学校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①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②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③他的外孙女给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④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⑤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⑥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⑦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1.对作者叙述托尔斯泰的儿时的故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露出托尔斯泰内心对美的追求。
B.表达了托尔斯泰心底对幸福的渴望。
C.为文章增添更多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D.使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之中有了一种不平凡的内涵。
2.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先总述(①句);再介绍坟墓(②、③句);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④-⑦句)。
B.选文第一段写的是作者瞻仰托尔斯泰墓时的感受和作者对托墓的评价。
C.作者在描写坟墓时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展现了质朴的语言风格,这和托尔斯泰墓的特征、托翁的人格是和谐统一的。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透露出了逼人的朴素。
3.对“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2024-08-14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公共基础课水平测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